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范文精选

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范文第1篇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恰当的学习评价,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这里仅以教学实践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概述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2、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3、学习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1、学习任务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第二步: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学会在BBS留言,自己的观点。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第三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以学习网页制作软件为例,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1、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学习过程的跟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察看学生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2、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是资源共享,它要求学生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故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考虑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这两个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协作技能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制作成果网页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工作过程。所以协作技能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帮助的。3、学习个体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学习个体的评价则应更重于他对活动的参与和体会。通过网络活动中的讨论、学习笔记、电子邮件、讨论组、答疑和日历通知等不同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学校的上课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能够有一种转变性发展,而网络也记载下他的转变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六、结论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以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参考文献]: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黄荣怀2、《谈网络中的研究性学习》/董哈佳3、《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黄美蓉4、《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之探索》/黄秉刚

网络环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传播危机公关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高科技所筑就的先进的信息网络,使得信息传递异常迅速,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与互动也十分及时。换言之,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危机公关的表现形态及企业组织对危机公关的管理工作亦与传统经济环境下有异,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传递沟通工作的处理是否得当。面对变化了的环境,针对信息时代的特点,企业唯有改变危机公关的处理方式与原则才能应对变化。

危机公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目的在于预防、摆脱、转化危机,避免或减少企业损失,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和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危机公关的核心是沟通,其中,信息的传递在沟通中尤为重要,对化解危机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自出现至今发展迅速,从1995年开始推广,在最初短短四年内就扩展到240个国家,用户人数超过1.2亿,并且继续以每天60万以上的速度攀升;具体到我国,截至2004年6月30日,我国WWW站点数为626600个,网民已达8700万人。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大众信息传播网络,与传统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传播的信息量巨大且速度快。在互联网上,各类信息齐全且层出不穷,结合网页页面链接,信息供给可以向纵深递进,这是传统大众传媒无法做到的。据CNNIC的统计数据,到2003年12月,全国共有网页数近3.12亿,在线数据库169867个,网络传播方式的出现打破了过去的信息封闭与信息匮乏。在互联网上信息成本低且方便,与报纸杂志相比,它无需排版印刷运送等中间环节,这节省了不少时间;与电台电视节目相比,它不必预先做节目安排,只要信息文稿准备完毕,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将分类信息瞬间传递到每一个终端用户。

沟通空前自由。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大众传媒,登陆互联网上的每个人只要自己乐意,其身份都可以隐匿,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意见、交流思想,但良莠不齐的信息“轰炸”,不见得给公众行为带来的都是理性。因此,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为真实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使得流言传播更为方便。

信息的传递由一次性转为重复多次性。传统传媒往往随着电台电视节目的播出与报纸杂志的发送将信息一次性地传递给受众,而互联网将这一线性传播模式改变为折返式传播模式,即前期受众在接收信息后,通过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复制粘贴,使受众面不断扩大,反馈逐渐增强。

传者与受者的界线模糊。传统的信息传媒遵循的是线性传播模式,其受众的反馈慢且较为困难。然而,在互联网上,公众沟通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单纯的被动接受信息改为主动的选择信息,甚至信息,例如,公众可以通过网站的论坛、电子公告板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通过发送email、投票或是直接对帖子进行回复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一切使信息传播中的传者与受者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有助于实现公关理论与实践强调的双向沟通原则。由于网民之间的沟通互动增强,常常使公众由潜在公众向知晓公众,进而向行动公众转化,籍此形成极为强大的舆论力量,因而,它对催生危机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沈阳“刘涌案”、西安“假体彩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的巨大能量。

网络上形成最大的聚散公众群。所谓聚散公众是指因某一事由(如奥运会、罢工等)聚集在一起又因事由的消失而散去的人群。在聚散型、流散型、周期型、固定型等各类公众类型中,公关研究表明信息在聚散型公众中传播的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而因各种原因在网上聚集的网民则构成了数量最大的聚散型公众群体,网络聚散公众的出现突破了传统聚散型公众形成所必需的物理空间条件,使公众的聚集更加容易,从而一些对企业有利与不利的信息传播也更加方便,危机公关必须重视网络聚散型公众。

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对危机公关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企业危机公关工作的影响是极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加大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一方面,相对于网络媒体,传统传媒由于具有信息审查制度,因此其的信息权威性较强、可信度较高,流言或谣言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流言或谣言往往是企业产生危机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里,尤其是在众多的电子公告板和网站论坛上,各种真实的或虚假的、正面或负面的信息自由传播,从而增加了企业危机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媒体记者对挖掘具有爆炸性新闻的热情倍增,一些原本深藏于企业的危机隐患被触发的概率大大增加,同时,网络为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了更好的情报收集手段,企业的任何疏忽与失误都可能招致竞争对手的攻击,这也增大了企业危机发生的概率。

第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减少了企业对危机的反应时间。在传统传媒占垄断地位的时代,危机的局部特征性强,到如今,由于信息在网络上迅速、大面积传播,大大减少了留给企业的危机反应时间,使得危机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地区性的危机常常演变成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危机。

第三,公众的广泛参与扩大了危机的规模。互联网的出现,唤醒或强化了公众的表达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这样,一方面,通过网络公众的主动参与讨论,一些小事件可以演变为难以控制的危机;另一方面,网络公众通过在网络上直接地自由地表达各种意见、情感,对已处在危机情景中的企业进行质询、谴责甚至攻击,不满的情绪还可以迅速传染其他网民,使已发生的危机迅速放大、恶化和蔓延。1998年,北京一位消费者购买了恒升公司的笔记本电脑,后来因笔记本电脑出现故障,该消费者就维修一事同恒升公司发生纠纷,随后在网上开设了个人主页,题目为“声讨恒升,维护消费者权益”。自网站开通后,众多的网民留言予以支持,并在留言中对恒升公司表达了不同程度的不满和谴责,一些报刊也就此事进行了报道。尽管后来恒升公司起诉该名消费者并赢得了诉讼,但是,其公司形象在公众心中一落千丈。

第四,信息的重复性传播使得危机延续的时间加长,危机爆发具有反复性。网络信息的多次重复传播特性,使企业必须在危机结束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仍需继续关注网络上关于危机事件的报道。因为,尽管危机可能早已结束,但是一些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消息仍有可能不断地被复制张贴去误导后继的公众,从而给企业造成新的危机。

第五,大量的非公众向公众的转化使得危机给企业造成的损害加重。由于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的互动性非常强,网民的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一些原本与企业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群体,即公共关系学中的非公众,由于网络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其参与危机事件讨论的热情很高,使危机给企业造成的损害加重,轻的会引发公众对企业的不信任,使企业多年苦心经营的公众形象毁于一旦,重的会使企业从此一蹶不振。这一点从恒升公司的案例中不难看出,本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笔记本电脑维修纠纷,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介入,迅速演变成一场公司形象危机,最终给恒升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网络环境下危机公关应对

面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企业的危机公关工作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调整、改进危机公关工作,加强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危机事前管理可以及早发现危机因素,并且采用相应的方式消除这些因素,把危机化解在萌芽阶段。这种事先预防,对于企业而言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利用网络技术为企业建立起高效的危机预警监测系统监测组织环境。相比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监控各类行业、专业网站上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类评估,及时将有利或者不利的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尤其是当发现不利于企业的舆论,要马上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沟通,消除误解,维护企业的形象。以天津中美史克公司“PPA危机”事件为例,由于关于PPA危害的研究报告在危机发生八个月前就已问世,而史克公司没有通过危机预警系统捕捉到这一信息,或者捕捉到了而没有做出正确地分析,造成了危机事件的发生,尽管后来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危机,但是,事前防范不利造成的巨大损失仍然无法避免。

制定危机处理预案。由于网络环境下危机公关的特点,企业必须事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不能坐等危机来临时匆忙应对,而制定危机处理预案,明晰危机处理的原则、步骤、人员构成与责任关系,将处理危机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配置,是妥善处理危机,转危为安的重要思路与措施。

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首先,企业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的产品(服务)信息、部门设置及联系方式等全方位的信息,在自己开办的网站上,用以增进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通过人性化的网络界面,给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其次,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各种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工作,通过定期的网络问卷调查,收集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公众利益的目标与政策,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电子公告板,便于公众与企业进行积极的双向沟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现潜在的危机因素,比如顾客对产品的抱怨,及时化解疏导,防止事态的扩大,这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大有裨益。

建立与各方利益相关者良好的沟通关系。事前对顾客公众、媒介公众、股东公众、员工公众、政府公众、社区公众、供应商公众、经销商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以立足长远互惠互利为原则,通过网络沟通双方需要,强化双边联系。以顾客公众管理为例,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顾客数据库系统,将不同的顾客资料分类整理,针对其不同的偏好、需求,通过e-Mail等方式将相关的信息寄送给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维持良好的顾客关系,加深顾客对企业的积极印象。

加强危机事中管理,针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快速拦截或对冲不利信息,防止事态扩大。

建立或起动危机应急组织,配置应急资源。危机发生后,在主动、快速、缜密等危机处理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由企业高层管理者领导危机应急小组工作,根据危机处理预案,处理与危机利益直接相关者、媒体、政府机构等的关系,以求得谅解和支持。

严密监测各大网站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分析其对危机事态的影响。在危机持续的过程中,企业应密切关注各大网站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对相关消息进行分类排序,分析各类信息对危机处理效果的影响,抓住主要矛盾,使后期的行动有的放矢。

危机事件相关信息,利用网络媒体澄清事实真相,积极引导舆论。危机发生后,企业应该在网站的显著位置开辟窗口,滚动报道危机事件,主动将事件进展情况告知公众,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了解企业在化解危机中所进行的各种努力。此举不但能有效的化解未来的可能的危机,而且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满足,有效地阻断谣言的传播。同时,也要利用电子公告板建立与公众的对话机制,采用聊天室等方式,由企业高层直接面对网民的质询,通过积极的沟通对话化解危机,勇于承担责任,维护企业良好形象。

危机的事后管理是整个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旦被忽视,企业之前的种种努力可能都会落空。尤其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多次重复性,因此,事后的监控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要充分利用知名网络搜索引擎,比如百度、Google、Yahoo等,寻找仍在网络上重复传播的不利信息,采用相关的手段将其更正;其次,举行网络公关活动,拉近企业与公众的距离;另外,还可以在网站上一些有利于避免同类危机事件再次发生的信息,比如详细的产品正确使用方法等。

参考资料:

1.熊源伟,公共关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社会变革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研讨会论文集打印稿[C],2001年11月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罗江,品牌的危机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7期

5.黄亮,中美史克的危机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7期

6.史仕新、夏菁,企业网络公关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9期

7.刘芙蓉、竹邻,企业危机管理[J],企业管理,2003年第8期

网络环境范文第3篇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效率,提高学生兴趣,教养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想尽办法获得知识的意识。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在区内外享有盛名,校领导在狠抓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的同时,颇有远见地在校园内配置了校园网,使学校成为全区唯一一所配置校园网的中学。作为二中的一名物理教师,我在使用校园网的过程中,深深感到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冲击,下面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这对教师和学校中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校园网来应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将成为老师、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校园网上丰富的资源,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要敢干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更新观念,从过去那种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改革教学方式,掌握计算机,了解校园网应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时代所需,也是工作需要。要想适应现代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行动的动力源泉。

为了更好搞好自己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家里专门买了计算机,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使用,同时学校为了推广使用校园网,对教师进行培训,我也是每课必听,利用所学,制作一些物理教学软件,大部分是先在家中作好,再复制到办公室计算机上的校园网中,自己上课时调出来,很方便。且也提供给同组的老师使用,别的物理教师也把自己的课件放到校园网中。与同行交流,听取别人意见,不断修改补充,使课件更加完善,这样工作效率倍增。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已经自学了3dmax.2.5、几何画板、AUTHORWARE5.0等制图软件,但其中我比较偏爱3dmax2.5,因为它功能强大,是三维造型,更具使用价值,现在我已经制作了不少课件,如“力的合成”、“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碰撞”、“简谐振动”、“电磁感应”、“光学”......节假日也利用计算机游览INTERNET网,访问一些教育网站,包括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网站:看一看有什么重要信息;全国的同行们正做什么?也查看一下网上优秀的物理课件。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所下的功夫是值得的。每当看到学生们津津有味地欣赏自己所做的课件,入神地听老师讲解,学习物理兴趣越来越浓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由衷地感到欣慰。万事开头难,但只要你跨出这一步,前面的路就会很开阔。

中学物理教学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探索自然科学的能力,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培养21世纪人才尤为重要。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世界,不懂网络将寸步难行,更会束缚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有懂得网络才会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自己成功的机会。因此在利用校园网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渗透一些简单的网络思想,培养他们的网络意识,这不仅是出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考虑,也是为让学生更有效地使用校园网打下基础。我有时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说一下课件的制作过程,如何从校园网中调出来用的,也讲一讲校园网的构件和使用,学生们往往对这些都很感兴趣,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正是学生真正参与进你的教学过程的表现,有的同学下了课后跃跃欲试,都想亲手试一试,亲自操作一遍,但出于保护设备的目的,我一般不让他们随便动,但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旺盛的求知欲,教师理应是给予表扬和肯定的。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花较多时间写板书,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用的时间较多。如在高三年级讲“滑块与小车相对滑动”专题时,得画许多物体运动过程示意图,找位置关系,教师累,学生也觉得繁杂,但如果相对滑动过程用计算机课件演示的话,过程就很清楚,只需将课前制作的文本、公式、图片等资料显示出来就行,且可以通过各种控制器,使过程缓慢演示,反应慢的同学也可以反复看,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接受起来很轻松。特别是针对难以理解或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解释、演示出来,被学生充分理解,做到难点突出,达到理想的教学较果。如:“力的合成”、“干涉、衍射”......。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物理现象、过程,可变抽象为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如: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简谐振动”这一节时,往往感到吃力,似乎听懂了,但一做题尽出错,原因是振动问题综合性强,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变化快、变量多、较难掌握。通过演示“简谐振动”课件后,使振动过程放大、放慢,学生们得以仔细观察多个量的变化,而且在课件中不同鲜艳色彩的箭头把各个的大小、方向、变化都显示出来,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明显感觉到讲起来轻松,学生听起来也轻松,课后的测验,成绩远远地优于前几届学生。

尤其是在复习课中,多媒体课件的较果更加明显,它可以做到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系统地重复彼此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回忆快,记忆牢固,如在复习“圆周运动”过程中,可把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卫星运动及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可以讨论小球脱离轨道的条件及各种圆周运动问题中的最值问题。复习“碰撞”问题时,可以用课件来演示各种碰撞,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使物理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

要想通过校园网上好物理多媒体课,备课是基本环节,备课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授课的成败,传统的备课方式,围绕着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书形成教案,基本上是文字工作。将计算机技术带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时,备课观念需要更新。首先,你得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相关的知识要尽可能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知识要联贯,思维性要强,更多的精力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规律上。同时由于大量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图、文、声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以书面处理文字的工作明显减少,伴随而来的是了解计算机、网络、平台、链接、端口......等内容。要对校园网中资料库的东西了如指掌,现有的尽量不要自己重复再制作,尽可能从资料库中调用,尤其是练习题,课前选好后,可直接调用。备课过程中更多的是思考、设计课件应用和制作脚本,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应全放在机器上,而置学生于不顾,因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该停就停,该慢就慢,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状况。

如何听好多媒体课,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养成了学生听教师讲,一字不漏记笔记的习惯,这些对于容量大,思维性强的多媒体课来说,是不适应的,我想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要预习,明白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难点心中有数,这样听课会顺利些。

2观看课件时尽量少记笔记,多动脑,积极思考,时刻注意把自己预习掌握与所播放课件相联系,思维要跟上教师。一般教师会留时间让学生作记录的。

3注意力要集中,不受环境、灯光、某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的影响。

网络环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LTE网络;规划设计;4G网络;3G网络

1多网络环境设计背景概述

现阶段,国内通信网络主要包括2G/3G网络、WLAN、4G、LTE网络等,网络共存的复杂居局面,给LTE网络建设以及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此需要在多网络环境下,做好四网协同规划以及优化工作,将其落实到LTE网络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的实际当中。在进行LTE网络规划设计时,则需要做好LTE网络融合以及精准规划分析,以提升LTE网络建设效益。

2基于多网络环境的LTE网络规划设计理论

2.1协同因子基于多网络环境下,进行LTE网络规划设计,则需要将所有会影响到设计目标的因素,列入到LTE网络规划方案内,与LTE网络规划目标的有关因素,均数据协同因子。在进行LTE网络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建设区域内的网络情况,分析是否存在GSM与TD-SCDMA网络超忙区域或者超闲区域,了解区域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区域内是否具有WLAN,明确规划区域内网络用户情况,了解用户的业务特征,以确保LTE网络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2.2融合建模在进行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分析协同因子给协同目标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构建逻辑关系,此过程便是协作建模过程。在LTE网络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协同个建模,则需要对LTE网络规划区域进行联合分析,重点分析网络与业务类型,以及用户与终端等。分析LTE网络建设区域内的网络资源以及网络承载情况,接着要分析建设区域内现有网络用户以及终端特征,比如用户的网络行为以及终端对WLAN的支持程度。除此之外,需要分析LTE网络所承载的通信业务类型,比如流量以及资源消耗等。在进行协同规划的过程中,覆盖面以及容量设计是主要内容,LTE网络存在着弱覆盖问题,包括泄漏问题与切换问题、合路问题等,因此需要重点规划[1]。

3基于多网络环境的TD-LTE网络规划设计

3.1频率规划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基于行业发展规划建设,TD-LTE网络已经成为了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频段问题。TD-LTE网络技术核心,主要为频率时分复用,基于此方式来解决频点干扰问题。而且除了频率复用范围内的小区,也可以利用相同频点,实现频谱高效利用。为了能够解决同频干扰问题,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时,则需要将室外分布网络的频率,给设定为D频率,而室内的分布网络系统频率,则设定成E频。3.2网络覆盖设计与2G网络与3G网络相比,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需要确保网络覆盖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网络建设区域不同,以及用户需求不同,则对TD-LTE网络的覆盖需求不同,通常TD-LTE室内分布系统,若在高层建筑,则多采取光纤分布系统,现阶段利用变频系统方案的较多,以确保LTE网络的MIMO功能,实现TD-LTE网络高覆盖。TD-LTE网络提升覆盖面,主要是借助MIMO技术以及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等。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依据链路预算,进而明确网络覆盖距离,并且要科学的预算信道性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基于区域热点边缘业务通信速率,实现有效覆盖[2]。3.3网络容量规划设计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规划设计网络容量,以此避免TD-LTE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发生资源浪费问题。实际规划的过程中,则需要按照建设区域内用户分布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还需要重点分析频率调制以及通信干扰因素等,以确保TD-LTE网络容量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为了能够确保容量规划设计的精准性,则需要做好实际测量作业,以充分的掌握TD-LTE网络覆盖区域以及周边的吞吐量,进而确保TD-LTE网络结构以及站距规划的合理性。做好规划设计网络仿真工作,将规划数据录入到系统内,进行数据传播,规划相邻区域,接着要进行频率与时隙的规划设计,最后配置用户与业务模型,进行系统仿真时,要按照调度网络速率以及调制方法等进行,以精准的获取TD-LTE网络容量。3.4设置网络参数在进行TD-LTE网络参数规划以及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视TD-LTE网络覆盖面问题,这是衡量网络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实际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网络区域边缘用户即使是在通信网络不佳的状态下,可以实现网络自动切换。在进行TD-LTE室内分布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确保相邻覆盖区域能够实现异频网络覆盖。TD-LTE网络规划设计中室外网络参数,于复用距离范围内,使用具备差异化频点,以此避免发生同频干扰,于复用距离外的则使用相同频点。TD-LTE网络规划技术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各种技术,包括变频技术与MIMO技术等,以确保在多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高效传输,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3]。

4结束语

基于多网络环境下,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要基于协同因子,做好协同建模理论,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规划TLTE网络频率与覆盖面等,重点解决弱覆盖问题,全面提升LET网络的服务质量,实现LET网络的MIMO功能,建设TD-LET网络。

参考文献

[1]楼正华.TD-LTE网络规划设计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4(17):98+100.

[2]刘威,陈海燕.基于多网络环境的LTE网络规划设计[J].电信科学,2014(09):164~168.

网络环境范文第5篇

一.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泛听训练

所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应该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路经由Internet连接到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获取相关的资料,人机进行交流而进行的课后自主管理。这样的环境可以是单独的一台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也可以是配置齐全,独立于广域环境的局域网。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传递、存贮、加工与利用信息资源,网上资源包罗万象,无穷无尽,很多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平台上的,这些资料从内容上来看有科技、文化、体育、娱乐、保健、历史、地理、生物、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报刊导读、原声读物、人物访谈、讨论陈述等等,它们涵盖了商务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话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听力兴趣。

泛听(extensivelistening)是相对于精听(intensivelistening)而言的,前者侧重于精确信息的获取,后者则侧重于语言感觉的掌握。从语言的工具性特征来看,精泛并举是语言学习的根本原则。课堂用的教材固然能提供不少适当的材料,但远不及运用网络技术那样可以广泛方便快捷的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材料,网络听力训练的最明显的标志是网络空间中大量英语资料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网络环境下的泛听练习,一改过去在课堂上只听磁带的状况,利用原版影片节选以及声情并茂的动画等,通过声画结合,听说互动,更形象生动地开展自主锻炼。由于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系统、影视作品、音像资料等中的标准发音与优美语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模仿。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反复播放某片断,反复练习这些纯正自然的语音语调,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些丰富多彩的新鲜活泼的网络资源类型多样,内容全面,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在训练听力的材料选择上,可谓得天独厚。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泛听练习时,可以针对语言训练的可操作性,多推荐一些比较地道的英语学习网站上的听力资料或典型例文,按照简明、连贯、得体等要求设计系列练习,每次训练侧重一个方面,通过由浅入深的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总结规律,达到由教材例文到针对性训练,再由实践上升到掌握规律的目的,使这种有针对性的泛听训练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口语交流

根据TBL(任务型学习)理论,语言的习得应当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task)来交代每次口语交流的目标,然后给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乃至讨论合作,作出解决任务的构想(planning),最后给出汇报(report)。任务驱动策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一任务可是多时机、多层次的,应当由易到难、由浅表性理解到综合性领会,形成一个或数个微型任务构成的阶梯式的任务链。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方面的作用往往无法体现出来,因此课下的进一步训练显得尤其必要。为了进一步透彻巩固教材的难点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口语水平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联系密切的需要交流的任务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后从网上在线名单中选择一位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或将计算机作为竞争对手进行互动式的学习。这种在线交流学习更充分里利用了课后时间,为学习口语和交流提供了足够的语言环境和时间保障。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课后口语交流,通过ICQ,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将老师和学生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有问题,师生之间甚至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解答。讨论学习也可以利用即时的聊天室(chatroom)或非即时的电子布告牌系统(BBS)。教师在学校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的特定主题区内发言,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通过网上交流讨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即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也可以通过网络让多个学生通过网络来解答系统所呈现的同一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页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竞争合作,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高,而且培养了自主协作精神。

三.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补充阅读

所谓补充阅读是指就英语教学某一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浏览和整理。商务英语课程所使用的交际法主导的国际教材往往是偏重于课堂活动的组织,但在阅读的量上却显得有所不足,加上教材往往更新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笔者以为,在保证好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的前提下,结合教材主题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性材料来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可以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阅读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阅读,材料鲜活,更新频繁,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有些网站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可收集一些相关的有用的语言学习网页推荐给学生看,培养他们的阅读乐趣。例如笔者常常给学生推荐的相关网站有(教育部考试中心),(剑桥在中国的考试主页)等等。同时,网络阅读检索快捷,方便整合,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如百度、新浪、163、Google等,专业地提供中英文材料的主题或关键词搜索),大大方便了学生根据教师的选材布置进行有针对性地搜索,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且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当然,网络环境下的补充阅读并不是听任学生无目的地在网上浏览,而是要通过搜索选择、下载网页、制作链接,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简易的双层网站,构建适合学习商务英语需要的网络阅读资源库。一般说来,这个构建过程可分三步:首先是确定主题,选材应当尽量扣住课堂使用的教材,教师根据进度结合所学的内容来确立补充阅读的主题。较窄的主题可以采用大型搜索引擎,但一个相对宽泛主题则应选择分类的网站进行查询,这样可以避免在数千个甚至数万个结果中进行二次选择的艰辛。接着是下载材料为制作网络课件积累素材,由于网络材料的内容并不一定都很有用,难度更是未必适合阅读。教师应进行初步的筛选,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数张网页或文章,然后根据设计意图进行再加工(如注解或替换部分生词、设计阅读任务等)。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所选材料的个体特征确定其篇幅、位置与链接次序。最后是整合同一个相关主题的数张网页可以构成一个材料组,相当于一个子网站。科学组合后的材料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激发阅读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补充阅读的基本策略是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当提倡任务驱动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阅读教学策略,突出思维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指导

一般说来,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的训练往往是在课后时间独立进行的,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上课的主题是直接与商务沟通紧密联系的,比如教学“电子邮件”,“商务函电”等就可通过网络教学。教师的网络课件中有商务写作的题目指令和相关的背景材料,结合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认识,先激发学习商务应用文的兴趣,然后学生根据内容要求和写作格式,在国际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网页包含了任务、例文、修改、小结、答疑等内容,学生按要求点击相应按钮进行浏览学习,最后通过登陆教师的主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进行实时的网上写作指导。

比如在教授BusinessCommunication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学会写商务书信,备忘录,留言条,分析报告等,笔者就尝试了在课后传授这些商务函电(correspondence)的知识。通过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又例如写作应聘书、个人简历等内容,可从网上搜索相应文章,了解成功的范文写法,加以模仿练习,从而写出符合规范个性鲜明的应聘书。班上同学还可以讨论借鉴,即时修改浏览,教师也可即时参与评析,指导学生写作。这种网上协作学习的方式可极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较快地培养学生写作商务英语应用文的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网上搜寻、筛选、综合汇总资料,围绕问题进行写作,这是在教师亲自指导下,学生为主导的一种课后教学方式。学生既学习了知识,锻炼了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学习了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这种师生沟通方式,和真实的商务往来逼真得没什么两样。

我们相信,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必将对今后的英语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并利用Internet上的教学资源,并在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资源的情况下自己去开发。这样,学生就可以突破有限的英语学习的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课后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提高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