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报告

问题报告范文精选

问题报告

问题报告范文第1篇

目前,水库汛情报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大中型水库由各区县人工上报至市水务局汇总,传真上报省水库处;二是小(1)型水库通过省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直报。目前,两种方式运行基本正常,各区、县大都能按时报送,但有个别区县存在汛情上报不准确、不及时和缺报等现象。

二、水库蓄水位超防洪限制水位严重

据统计,仅中型水库就有水库蓄水位超过防洪限制水位1.12m,水库蓄水位超过防洪限制水位0.5m。为杜绝因水库超蓄引发安全责任事故,现责成水务局限期督促水库管理单位立即整改到位。各区县水务局要以此为戒,切实履职,严禁各类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因超汛限水位运行造成后果的,要坚决追究责任。

三、结语

问题报告范文第2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由局党组书记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的廉政文化活动领导小组,局党组年初与业务科室分别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把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全面落实到各责任领导及责任科室,形成由局党组统一领导,局领导班子分工负责,科室室通力协作的廉政文化六进活动领导体系,为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在广泛开展工作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质监部门实际,按照县委、县纪委的具体要求,突出重点,着重加强廉政文化进企业工作指导,并与全县29户规模以上企业签订了综治维稳、平安创建等目标责任书,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经常性监督管理,形成以各企业为基本单位的廉政文化组织网络,保持了廉政文化进企业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推进廉政文化进企业机制建设,加强廉政文化进企业工作指导,定期开展工作检查。

二、加强工作宣传,提高思想认识。随着国企改革主体工作的结束,我县非公经济得到了发展,大部分企业无党组织,大部分企业没有党员,部分企业个别党员全部挂靠乡镇党委党支部或隶属部门党支部。为有效推进廉政文化进企业活动开展,局党组把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放在突出位置,相继在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中广泛开展了廉政文化进企业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了对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中纪委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讲了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党纪政纪条例、党员权利义务、社会主义荣誉观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广大企业业主及员工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廉政文化进企业工作的思想认识,增强廉政文化活动进企业的工作意识,自觉组织和参与廉政文化进企业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加强企业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企业和员工合法权益,打击消极、腐败现象和不良行为,推动企业积极向上的文化事业,形成遵纪守法和充满活力的企业工作氛围,保障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通过学习教育,廉政文化进企业的基础思想工作基本形成,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加强,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廉政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推动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廉政文化进企业规章制度。为有效贯彻实施廉政文化进企业工作,我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步逐步推进。一是对全县相对稳定的规模企业,按照廉政文化进企业工作要求,建立企业党风廉政工作守则,聘请企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同志担任廉政文化进企业的监督员和信息员,对企业党员职工的廉政情况进行监督,收集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廉政文化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不断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对正在建设的各企业,首先建立企业党风廉政工作制度,设立了廉政监督电话,把企业工作自觉地放置在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企业建设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健全了企业党员职工学习制度,定期对企业干部职工进行廉政建设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此项活动的认识,从而为廉政文化建设在企业的开展提供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四是完善企业服务制度,由各企业工会、共青团骨干人员成立便民服务队,为企业职工提供日常服务。

四、健全载体,建立廉政文化宣传阵地。一是通过企业大小会议向企业职工宣传“廉政文化”相关资料,发放廉政文化进企业公开信和宣传手册。二是在各企业设立廉政橱窗和宣传栏,把廉政格言、廉政公益广告和廉政漫画向企业广大职工展示宣传。三是将反腐倡廉方面的书报杂志送到车间和科室,在企业的职工文化园地中专门建立廉政文化园地。四是在企业宣传栏设立“反腐败警示录”专栏,将典型腐败案例挂在宣传栏上,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廉政建设教育。五是建立由企业职工组成廉情通报队,向广大职工宣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引导广大职工正确认识反腐败形势,倡导尊廉崇廉的企业文化,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问题报告范文第3篇

一、历年节余保护价粮价差亏损情况

年5月底我县节余定购和保护价粮食共计14245吨,价值1649万元。由于当时市场粮价持续走低,难以销售,企业销售时采取送货方式,销售收入中产生了装卸费、包装费、运输费、利息、保管费、人员工资及各种管理费用,致使这部分粮食销售后形成了直接价差亏损和间接价差亏损289万元,挤占了农发行收购资金,应列入粮食企业财务挂账。

二、企业改制分流人员挤占农发行贷款

我县粮食购销企业从年开始进行改制分流职工,共支出补偿金等费用2497万元,财政实际拨补到账补贴434万元,分流人员挤占农发行贷款2063万元,应列入粮食企业财务挂账。

以上两项共挤占农发行资金2352万元,利息880万元,合计3232万元,应列入企业财务挂账范围。

三、建议

问题报告范文第4篇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月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问题报告范文第5篇

上世纪90年代初,财政管理部门将“公共财政”引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实践,90年代末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

一、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省已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预算收入结构已演化为以税为主,税费并存的局面,2003年,在我省的财政总收入中,来自税收收入的占82%以上;支出结构也已演化为为政府服务提供财力保障的服务型财政,原来由财政承担的企业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职能消失了,原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生活服务投入,如学校、医院、幼儿园等转由财政负担。万能型财政正在一步步走向公共财政。

二、完善公共财政所受的制约因素

(一)、在财政收入方面。1993年的税制改革,虽着眼于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仍保留了内外两套不同的税制。外商直接投资在税收、用地、用工方面享有大量的政策优惠。我国大幅度开放国内市场,激发了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情。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地区、城乡以及收入的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平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功能还十分有限,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二)、在政府间的关系方面。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侧重于调节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对于省级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收入来源却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参照分税制模式,形成了财力层层集中,事权逐级下放,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的局面。

(三)改革、发展、稳定对公共财政的影响。一是改革。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会继续提升。当市场体系已经完善,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该税种甚至可能成为最大的税种;在支出方面,包括救济、增加就业技能培训的社会救助支出比重会继续提升。二是发展。为降低商务成本,各种经营性收费和规费将继续降低,;随着外贸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也将提升,改善资本投入环境的支出,如路、桥、电等的支出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三是稳定。由于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的发展会引起各个层面的利益再分配,导致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这种扩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为使社会稳定而引起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将是持久的、深刻的。

(四)我省县乡财政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随着县乡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总量不断扩大,我省各地在制定县乡财政体制时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现行县乡财政体制对维护县乡政权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和深化,取消了一些向农民征收的税费,但由于改革不配套,原来靠收费解决的一些支出转为财政负担,加之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县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逐步暴露,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在财政上反映出来,使县乡财政困难更加突出。一是乡财政运行困难,收支缺口大。二是虚收因素多,收入水份大,部分地区组织收入不合法。三是财政体制不尽合理,乡镇教育体制上划不到位。四是县乡债务包袱重,消化困难,财政风险越来越重。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x因客观上讲是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较慢等因素,但同时还存在财权事权划分不清、体制不合理、财政供养人员多等原因。

三、进一步完善我省公共财政的主要思路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就是要通过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从而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统治能力;通过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进一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政府实现社会平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