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范文精选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因子分析;廊坊

金融生态,又可称之为金融生态体系,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任何一种金融生态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我们把作用和影响金融生态的这些环境条件称之为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大体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等。构建优越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金融主体运行提供有利的经济、社会、文化、法治基础,同时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和政府公共服务支撑,必然有利于金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内部平衡,从而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因此,优化廊坊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其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指标体系与原始数据

从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不难发现,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因此,在指标框架的构建方面,不仅包含经济性因素,还应当包含一定的非货币性因素,以便涵盖社会进步方面的信息。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秉承以上观念采用了综合性指标体系。但是同时考虑到统计指标的获取便利性以及数据加工处理的复杂度与难度,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由二十个具体指标构成,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GDZCTZ)、财政收入(CZSR)、人口数量(RKSL)、地区生产总值(DQSCZZ)、人均地区生产总值(RJDQSZ)、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CXJMCX)、第一产业值(DYCYZ)、、第二产业值(DECYZ)、第三产业值(DSCYZ)、社会消费品总额(SHXFPZ)、在职职工工资(ZZZGGZ)、工业增加值(GYZJZ)、贷款余额(DKYE)、存款余额(CKYE)、居民消费价格指数(JMXFJG)、外资利用(WZLY)、学校数(XXS)、教师数(JSS)、卫生机构数(WSJGS)、能源消耗(NYXH)。上述选取的指标代表性比较强,并且这些数据均可以便捷、准确地从廊坊市的统计年鉴、经济年鉴或者统计公报中获得。

二、廊坊市各区县经济金融环境的评价

作为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多元统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分析方法,本课题采用了其中的因子分析方法,主要对上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降低多项指标之间相关造成的复杂性。

首先,针对廊坊市2007年11个区县金融经济数据在SPSS软件中进行了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到的三个因子特征值分别为6.632、3.575、2.037,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87.460%。在因子分析中,如果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5%以上就能较好的解释各个变量,所以在对廊坊市各区县数据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三个因子较好的反映廊坊市各区县的经济金融情况。

根据表4可以看出三个因子分别包含不同的指标,其中因子一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六个指标;因子二包括人口数量、第三产业值、社会消费品总额、教师数、学校数五个指标;因子三包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职职工工资、卫生机构数三个指标。

其次,根据上述因子分析的结果计算每个区县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由表5中的因子得分系数和表3中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可得到各区县综合评分公式为F=32.945%fac1+30.470%fac2+24.045%fac3。根据综合评分公式及标准化值可以计算每个区县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排名见表6。

由上表可以看出,廊坊市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三河市、霸州市的金融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区县,特别是三河市。三河市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北京,受北京金融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霸州市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特色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实施了银企对接工程,有效地化解了金融产品供需矛盾,因此增大了与各个区县之间的差距。

三、廊坊市2004~2008年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动态评价

通过对廊坊市2004~2008年经济金融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廊坊市经济金融整体水平得到了一个较快发展。在五年之内固定资产投资由265.5亿元增加到926.0亿元,增幅达到248.7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417.1亿元增加到807.1亿元,增幅达到93.50%;贷款余额由362.5亿元增加到735.6亿元,增幅达到102.92%;外资利用由2.2亿元增加到4.2亿元,增幅达到90.91%。总体上说明廊坊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主要原因是廊坊市加大了对经济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深化了金融业改革,加强了法制建设和诚信建设。

四、优化廊坊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推动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建议各级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金融知识、信贷政策的宣传,积极向企业、政府、社会各界宣传金融知识、金融法律法规和信贷政策,争取社会各界对金融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文化氛围、法制氛围,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有效传导货币信贷政策,增强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效果。

(二)加强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当前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缓,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大量有效需求。而且,中介机构经营不规范,执业水准参差不齐。部分会计、审计事务所单纯迎合客户要求出具虚假的资信证明,甚至高估企业资产来骗贷或抵贷,低估银行准备处置的抵贷资产。为了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和资产处置成本,首先,要加快培育中介服务业。积极引进征信公司、资信公司等,依法实行信用服务的第三方管理,提高信用信息的真实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全社会工作效率。其次,要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问题的核心就是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堪忧。因此,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能有效地提高现有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增强其融资能力。

(三)健全信用信息披露机制、信用惩戒、激励机制

目前信用数据的开放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工商税务、金融机构等部门建立的信用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封闭,造成拥有信用数据的部门、行业和区域的分割和相互壁垒。又因为一直缺乏对失信者严惩的规章制度,才给失信者留下了可乘之机。要杜绝这种失信行为的发生,必须由政府组织有关各方搭建一个畅通、对称、高效的共享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定期公开披露。对不守信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采取社会、行政、组织、经济、法律等综合惩治措施,从严从重从快处理,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得不偿失。对不守信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采取组织和经济并举的手段,严肃处理有关的领导和人员。对守信的企业颁发信用卡,纳入重点扶持企业范畴,在信贷、工商注册、税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并由政府和各行业协会进行表彰奖励。

(四)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推动法制建设

由于地方保护时有存在,银行债权案件久拖不决、判决不公或者判决后难执行、执行周期过长,致使金融债权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维护。法律是信用机制的有效补充和保障,没有法律的支持,信用机制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提高司法机关的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保证司法公正。特别是应当防止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其次,要大力加强执法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受到保护,提高企业及其他信用主体的违约成本,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开始就建立在法制化的轨道上。

(五)实现政府、企业、银行三方的有效合作

政府、企业、银行作为金融博弈的三方,是金融发展的“铁三角”。银行、企业是买卖的双方,政府居其中,应一手拉企业,一手拉银行,为微观经济的两个主体提供环境支持、搭建平台,从而形成企业融资、银行征信及政府规划三方共赢的和谐局面。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范文第2篇

1.口译的自然经济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外事活动频繁,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口译活动蓬勃发展,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经济环境中出现了很多新词,如“税收优惠taxpreference”、“动车bulletintrain”、“(动车)上座率seatoccupancyrate”、“抗震鉴定anti-earthquakeevaluation”等。中文不断涌现网络流行词汇英文也不例外,比如“weekendlag周末时差”、“mid-daycrisis午间危机”、“nearsighteddate见过照片的相亲”、“Postsantumdepression节后抑郁”等,语言因为这些不断出现的新词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就要求译员随时关注身边的新词、新现象和新译法,平时不断观察和有意识地积累。

2.口译的语言文化环境:翻译必然涉及文化,口译自然不例外。文化的差异很多时候体现在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上。如中文表达时喜欢用数字,比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四字成语、俗语、古语等。尤其是政治性文体,常常有许多冗余内容,直接翻译往往会让外国朋友不知所云。如中国人在介绍自己的公司、企业和单位时,都喜欢提一下单位的方针、理念等,而这些句子基本上都会以排比或对照的句型出现。在即时转译成英文时,译员要考虑英文受众的接受能力,一般情况下,不必一字一句地完全按着字面来翻译,可以适当选择。

3.口译的社会政治环境:口译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不同政治语境下,同样的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法。这里比较显著的有温度、度量衡制度、数字等,中英文有完全不同的表达,这时要以译入语国家的规范为准,进行快速换算。还有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如果完全按照原文口译,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译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真实知识灵活选择。

二、口译的生态环境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口译的生态环境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和谐共生又生生不息。而口译的生态环境要把以上提到的各要素统一到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之下。了解口译的生态环境对口译教学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1.从口译的生态来说,教学应该强调情境化,强调学生译员与各生态主体的沟通与协作,而不应是只针对口译设备或者口译教师进行的一个隔绝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与真实口译现场相似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口译并不只是译员一个人的单独行动,他需要和讲话者、听众等各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情况,注意和讲话者的配合,也要注意听众的反应。

生态环境范文第3篇

当前对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比较少,主要有李国柱、马树才从定性和定量方面研究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10];侯伟丽从定性角度分析中国经济转轨的生态环境的效应[11];季斌、沈红军等从定性和定量、尤其定量的角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转轨的生态环境效应[12]等。因此,有必要研究经济转轨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对于区域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张春霖认为经济体制是人类为解决资源配置和动力问题而确定的一组机制,包括决策、信息、激励、约束的机制,强调所有制和协调机制并不是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进而又把上述四种机制分为两组,即决策—信息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13]。张仁德认为经济体制是借助于经济体制实行资源配置的一整套经济系统,或者说是对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和执行这一决策的一整套组织安排[14];樊纲、张曙光认为经济体制是一定的经济制度或者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运动方式,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及经济运行机制[15]。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经济体制的特征,笔者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经济体制的含义进行重新界定。经济体制主要是指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可以认为是在一系列机制运作下的制度安排,不仅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还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主要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经济运行主要通过政府在整体的宏观调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主要特征是计划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国家通过指标的方式直接管理企业、国家所有制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强调国家利益等[16];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经济运行主要通过市场在微观经济领域、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主要特征是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决策的主体,追求个人、企业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17]。

计划经济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一)“公地悲剧”的产生马歇尔•戈德曼(MarshallGoldman)曾对这个问题有过简练的描述,计划经济形成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经济的偏离,由于不存在资源的私有产权,工厂经济不必为其使用的土地和资源付费,这就导致了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从理论上讲,计划经济体制可以避免外部性问题,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置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产生。整个社会或者多个单位共同占有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产权清晰而使用权模糊,经济主体往往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获取公共资源,最终会使公共资源枯竭[18][19],计划体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和企业将追求利润作为经济业绩,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污染了生态环境。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生态环境政策、制度、观念不完善,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污染。另外,国家作为社会成本的承担者和强制执行者,仅具有纯理论的意义,企业使用资源和排放污染物不需要支付成本或者支付很小的成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运营机制和价格机制也加速了资源的过渡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制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也对资源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建设、和化运动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使得错误的工业布局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方针忽视生态规律,造成生态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赶超战略的负作用由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尽快实现工业化,我国采用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道路,然而重工业这种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不符合我国的优势,因此重工业的发展必须在扭曲的宏观政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重工业结构是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20]。纵观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重工业化时期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即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工业优先、“一五”期间的重工业化、“二五”期间的“”对重工业的强化、1961年~1964年对“”的纠正、1965年~1978年备战和三线建设对重工业优先的再次强调[21]。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畸形产业结构,重工业的发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认为重工业一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高污染的特征,传统的重工业发展模式往往是粗放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重工业的过度发展造成本来已经很脆弱生态生态环境加速破坏;二是资源的高消耗特征,重工业的加速发展必然使得本来已经非常短缺的水、土、煤、电、油等基本资源高度紧张,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群众的正常生活都受到负效应的影响[22]。

市场经济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态环境正效应

1.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市场经济最重要特征就是市场机制或称为价格机制,市场机制在反映资源稀缺性、提高资源更有效率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观层面上,企业对于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能够做出灵敏的反应。市场价格的波动,及时地反映出市场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以及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通过企业的自发行为,促使生产要素流动,经过一定的过程,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23]。宏观层面上,由于坚持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宏观调控,价格信息真正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导向作用,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实现较计划经济体制高的效率。以水资源为例,研究表明,市场发育程度越高,水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反之越低[24]。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无偿供水或者低价供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价格也是严重扭曲,极为严重浪费水资源[25]。由于水资源的无价或低价,使用者很难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小成本,据调查灌溉农田比喷灌、滴灌分别多耗水30%、70%,粗放使用不但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土地盐渍化和地面沉降等生态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水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办理办法等明确规定了各类用水全面实行有偿使用[26],不仅使供水单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节水工作的开展,提高用水利用效益,均起到了经济杠杆的作用。另外,市场机制促进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集体、三资、私营等各种产权类型的企业大量出现,这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上展开了竞争。市场机制的引入建立了资源市场,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

2.市场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要素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传统经济时期,这将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10]。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及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由来已久,政府多次强调转变经济方式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原因何在?[27]著名学者樊纲认为归根结底这不是认识、管理、政策问题,也不是发展战略问题,而是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外延式发展的问题不可能根治[28]。刘国光学者也认为,相比较而言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对经济增长方式制约性更大,这种制约性不仅反映在微观层次的企业经营机制上,而且体现在宏观层次的经济调控体系和调控手段上[29]。刘传江学者认为传统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因其忽视个人利益和经济激励、排斥市场制度与市场机制,因而不仅会因为缺乏技术创新、缺乏高效率的激励和动力机制而内生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决定了这种增长方式的锁定状态[27]。上述观点表明,经济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同步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一,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形成灵活、准确反映各类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逐渐替代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从而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前提[10],目前价格几乎全部决定市场上供需变动的产品,受指令性价格影响的工业品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较低;第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市场调整,形成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化和协调化的产业结构;第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企业研发和采用新技术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以增进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程度。

3.市场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生态环境政策是协调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手段,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和实现其发展目标的重要调控手段[30]。生态环境政策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生态环境法规制度、生态环境公众参与等三个方面。目前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资源生态环境税收等方面,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于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补贴、扩大财政收入以及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诸多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的改革时期,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生态环境政策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比较有效地缓解、控制了污染排放[31]。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手段,一种是政府干预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如环境资源税、环境污染税或排污收费、环境保护补贴、押金退款制度等。另一种是市场机制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如自愿协商制度、污染者与受污染者的合并、排污权交易制度等。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环境价格和收费改革、绿色资本市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排污交易市场的试点、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的实现、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绿色信贷和银行绿色评级、企业环保债券等体现了我国环境管理的市场手段更加健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注重市场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有以下缺点:①只能解决微观经济平衡问题,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平衡问题;②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而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的目标和结构;③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现实条件下由于信息不透明和垄断等因素下难以实现充分竞争;④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加以分配[17],以及生态环境资源本身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市场经济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反有些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反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恶化。一方面生态环境和资源往往属于公共财产,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将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性,但却可以降低生产者的边际私人成本和增加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效应。换句话说,对于外部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来说,市场机制是不起作用的,另外市场机制往往只能反映眼前和局部利益,难以解决长远和整体利益,因此市场经济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2]。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体制转变仅仅30年的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转变却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制度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往往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性,却能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眼前与局部利益,然而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不规范就表现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恶化。以海洋渔业资源为例,随着水产品价格不断升高,以及资源保护、维持水产品资源再生能力的意识极为淡薄,缺乏资源持续利用的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渔业市场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海捕捞过度,水产资源严重衰退,传统的底层鱼类资源衰退最严重,形成了“见有就补,越捕越少、越少越捕”的恶性循环[33]。又如农村资源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中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这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断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者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缺乏资金吸引力。同时由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利用率较低,有限的农村环保资金没有产生出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目前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现象,资金分散到多个部门,难以达到协调统一效果[34]。综上所述,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市场体制也有不能企及之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市场建设方面的作用。

生态环境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导致出现雾霾天气、水体富营养、土壤严重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我国法律对不同类别生态环境的法益界定过于模糊,由于现行法律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子与“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不加区分,致使生态环境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法律保护。因此,笔者从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及生物圈是一切生态环境之基础这个主线出发,紧紧围绕上述四个方面,从时间、空间和承载三个维度来探讨生态环境法益问题。第一,大气生态环境法益。现行法律法规对“大气”法益保护集中于对大气组成成分等科学规律的保护。从时间、空间和承载三个维度来看,“大气”的时间尺度法益是指任何生产行为在对大气的利用上都不能持续性地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如汽车不能持续地排放汽车尾气;“大气”的空间尺度法益是指对大气的利用行为在空间上不能影响大气所处的空间,如企业向大气中排放废气必将压缩大气的空间;“大气”的承载尺度法益是指大气利用等行为在大气承载上能承受其他污染物量的多少,如“大气”的组成和密度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因此,应该以对向大气中排放其他不是大气本身含有的气体或者含有的数量超出大气本身背景值(承载尺度)的行为加以处罚的方式来指导大气治理或立法。第二,水生态环境法益。现行法律法规对“水生态”法益保护集中于对水的组成成分等科学规律的保护。从时间、空间和承载三个维度来看,“水”的时间尺度法益是指任何生产行为在对水的利用上都不能持续性地影响水的组成成分等科学规律,如企业不能持续的向湖泊排放污水;“水”的空间尺度法益是指对水的利用行为在空间上不能影响水所处的空间,如养猪企业不能使用沟渠空间存储养猪废水;“水”的承载尺度法益是指对水的利用行为在水承载上能承受其他污染物量的多少,如对水的组成物质的本地背景值含量大小有明确规定,如果向水中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了水的背景值含量,就必须受到处罚。第三,土壤生态环境法益。现行法律法规对“土壤”法益保护集中于对土壤的组成成分等科学规律的保护。从时间、空间和承载三个维度来看,“土壤”的时间尺度法益是指任何生产行为在对土壤的利用上都不能持续性地影响土壤的组成成分,如矿山企业的生产不能对土壤的组成成分有持续的影响;“土壤”空间尺度法益是指对土壤的利用行为在空间上不能影响土壤所处的空间,如不能随意更改耕地面积,必须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土壤”承载尺度法益是指土壤利用行为在土壤承载上能承受其他污染物量的多少,如果对土壤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壤原有的固有成分,就必须受到处罚。第四,生物多样性法益。现行法律法规对“生物多样性”法益保护集中于对物种组成等科学规律的保护。从时间、空间和承载三个维度来看,“生物多样性”的时间尺度法益是指任何生产行为在对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上都不能持续性地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物种组成等,如破坏森林不能持续在时间上导致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尺度法益是指对生物多样性的利用行为在空间上不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存在的空间,如不能随意开垦湿地,以防范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承载尺度法益是指生物多样性利用行为在生物多样性承载上能承受的最大破坏数量,超过这一承载限度的行为,必须受到处罚。

二生态环境法益在行政法及刑法中的边界界定

从实践来看,现时行政机关处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通常不会移送给司法机关处理,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行政法与刑法在处罚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时的边界不清晰,并且现行的行政法与刑法保护的法益常常出现不一致。生态环境法益边界作为科学规律的体现,具有科学属性,不会因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行政法与刑法在处罚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时应以生态环境法益,即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等科学规律为边界界线,并体现为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和承载三个尺度上的边界,界定分属行政法与刑法保护的法益,使二者在法益保护上体现一致性和衔接性。下面笔者就以水生态环境为例,通过水生态环境的时间、空间、承载尺度三个层面来分析水生态环境的行政法和刑法的法益边界。从时间尺度的法益边界层面来说,目前对于破坏水生态环境组成成分的行为到底是采取行政处罚亦或是刑法处罚尚未明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行法律没有根据破坏水生态环境组成成分或水生态环境行为的程度和持续影响时间来规定应当分别适用行政法或刑法。例如向水体排放含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含重金属物质的废物,猪场废水”等不同物质时,无论影响时间是几小时、或几周、甚至几年,都是在时间尺度上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行政法与刑法应依据不同物质在时间尺度上对水生态环境破坏的长短给予不同的处罚,即通过破坏水生态环境时间的长短来界定时间尺度法益的边界。从空间尺度的法益边界层面来说,通常对水污染案件的处理方式是不论破坏水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的行为影响范围大小如何,一律都使用行政法来进行处罚,这必然出现处理方式的随意化并进而导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例如向水体排放含有废物、废水时,无论对江湖河的影响范围是一公里、或几十公里,甚至是整个流域,都是在空间尺度上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有一些可以属于行政处罚的范围,有一些则必须动用刑法来加以严惩。因此,必须依据不同物质在空间尺度上对水生态环境破坏的面积或体积大小给予差异化的处罚,即通过破坏空间的大小来界定法益的边界。从承载尺度的法益边界层面来说,对偷排污水行为的处理,通常只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成立,而不会将排放的污水是否改变当地的水生态环境组成成分和给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考虑在内,更毋论处罚了。例如向水体排放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含重金属物质的废物,猪场废水”等不同物质时,无论排放量是几公斤、或是几吨,甚至上千吨,都是在承载尺度上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行政法与刑法应依据不同物质在承载尺度上对水生态环境破坏的承载量多少给予不同的处罚,即通过破坏承载的多少量来界定法益的边界。

三生态环境法益的保护机制

生态环境范文第5篇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1

在现代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对生态环境治理要求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承担起社会主体责任的期望度也不断升高。寻找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和顾客价值的关系,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可以提高其企业竞争力,取得“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双赢局面。

1生态环境保护:新型社会契约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1.1企业社会责任中环境保护责任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步兴起。企业社会责任受到更多的重视,多次会议都呼吁公司履行社会责任[1]。1999年在瑞士达沃斯召开世界经济论坛时,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提出了“全球契约”计划并于2000年正式启动。其中,在生态环境方面,“全球契约”计划规定企业应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未雨绸缪;企业需主动担起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企业要加大推进新型无害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2]。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3]:一是推进产品绿色化。产品绿色化是指企业在研发及设计、生产、品牌设计、包装、运输、绿售等全链条考虑环保、节能、循环利用等元素,让产品成为环境友好型产品;二是推进保护与治理环境并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针对企业生产的污染物特征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采取相应有效的环保措施,防止污染向外界扩散;切实担起“谁污染谁治理”的主体责任,不能逃避环保责任,更不能采取偷排漏排污染物的违法行为。

1.2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重要性

企业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部分,生态环境的优劣更是企业是否能生存和壮大的必要前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4]。目前,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这也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保护生产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所以,企业必须正确地对待生存环境保护问题,履行好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1)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有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提升自身竞争力。企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技术革新不仅可以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2)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有利于自身的壮大。企业过去普遍认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将加大企业运行成本,甚至会影响企业效益。随着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这个观念逐渐被摈弃。人们慢慢发现,采取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后,企业社会形象得以提升,从而为企业带来了产品销路的拓宽以及消费者的青睐,企业效益大大提升;另外,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使得资源得以循环利用,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对企业来说,主动承担生态环境责任其实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2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与顾客价值

2.1环境保护思潮对消费革命的影响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消费市场上演着一场深刻的消费革命,这场消费革命将生产者主权逐渐转变为消费者主权,这一变化体现着消费者自主消费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开始追求商品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寻求个性化消费的满足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理念,逐渐为我国公众所推崇,公众开始关心自身消费行为所产生的生态环境代价,并寻求更多的无污染、健康绿色产品。

2.2企业环保投入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在现代市场营销领域往往提到“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这体现出市场营销活动是以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与以往的产品观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大不相同。在市场营销导向转变的过程中,生态产业链、绿色营销等概念势必掀起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一场新的重大“革命”[5]。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够增强企业的经济绩效[6]。比如,由于企业积极履行了社会责任,企业形象大大提升,甚至成为了行业标杆,就会提升企业在消费者群众心目中的评价分值,消费者在消费时就更偏向选择该企业的产品。因此,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群体具有重要的影响。现以肇庆高新区的一家典型的化工企业为例。该化工企业是当地化工业的龙头,曾经由于治污设备未能完善屡受周边环保投诉,企业信用一度受损。在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的引导下,该企业化危机为机会,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引入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等技术创新方式,最终实现了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呈逐年下降,环保投诉案件逐年下降。随着社会信誉度和满意度的提升,该企业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

3具体实践案例分析

3.1浙江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

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多措并举开拓“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通道,实现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自2019年丽水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浙江省了《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和全国首部省级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标准,初步构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体系。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重点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作为“浙江绿谷”,丽水市是我国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有着其它地域无法比拟的生态优势,被称之为“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市乡村面积辽阔,有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但这些生态产品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提供者、交易者、守护者的“主体缺失”问题。为破解这个大难题,丽水市探索成立了一大批集体所有的生态强村公司。这些生态强村公司,主要负责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资产管理和运营、生态品牌推广等业务,着力将藏在大山里的风景与产品推销出去,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例如,丽水市青田县祯埠镇企业、种植户一直以来均处于各自为战、生态产品分散经营的状态,产品缺乏品牌包装,在消费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普遍较低,难以做大做强。为此,该镇依托生态强村公司,对镇内全部生态农产品进行统一梳理整合,注册了生态农产品区域品牌,并在当地建立销售中心,成为了宣传、销售祯埠镇生态产品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利润分配方面,生态强村公司的利润将通过股东大会作为经营性收入分配到各村,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是个典型的案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2广东省林业碳普惠实践经验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这一“双碳”目标,而且“碳达峰”“碳中和”被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外,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全省碳排放达峰要走在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全省努力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碳达峰”是指CO2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CO2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产业调整等多种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广东省级、地市以及县区已启动20多个关于双碳工作的项目,总预算价超过4500万元,项目类型包括工业、建筑、交通、林业碳汇及碳交易等领域的研究。肇庆市H县某村于2020年9月完成了本市首个林业碳普惠项目,PHCER达3804吨,并创新推出“绿碳贷”这一创新的融资模式,将林业碳汇项目收益作为地方贷款风险补偿金,撬动10倍的信贷资金支持贫困村产业项目。此举有效拓宽了林业碳普惠收益资金使用途径,创新完善了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与传统林业碳普惠项目相比,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资金投入由单个林业碳汇资金投入转变为林业碳汇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扶贫项目资金联动支持;二是补偿方式由一次性资金补偿转变为撬动信贷资金持续支持;三是受惠主体由少数林业经营主体转变为普惠更多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项目,对于巩固提升精准脱贫成果、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有着积极作用。

4结语

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或许曾给企业带来了一些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为企业的壮大提供了机遇。企业通过谋求产业升级达成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与顾客需求相一致,夯实了自身在商品市场的地位,保持了自身在消费者中的竞争优势。就生态环境保护而言,虽然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和精力用于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可能造成企业短期利益的损失,减少部分利润,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企业积极实践生态环境主体责任,从而建立了较好信誉度、减少了政府干预,更好地获得社会资本等等,大大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且这种竞争优势是长久的、持续的。企业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最好的“双赢”。我国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企业生态红利进一步延伸到纵深的领域,对社会进步和环保事业双赢并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晓蓓 单位:肇庆高新区生态环境监测站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大,矿产开采工程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其各项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地质矿产勘查是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水平直接关系到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和质量。然而,粗放式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既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又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1-4]。基于此,必须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强化地质矿产勘查,积极引入先进的地质矿产开采技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1地质矿产勘查特点总体来看,地质矿产勘查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周期长,范围广。地质矿产勘查类型多样,技术手段比较复杂。它往往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而大大增加监管与控制的难度,执行过程也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矿产资源类型丰富,地质结构复杂多样,使得地质矿产勘查存在较强的复杂性。所以,有关部门在开展地质矿产勘查时往往存在很大的难度。通常,地质矿产勘查极易受到气候、地质、交通等因素影响,具有周期长、范围广的特征[5-7]。同时,地质矿产勘查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容易发生违规操作,对最终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2地质矿产勘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以往,地质矿产勘查单位多选用钻探、坑探及槽探等方式来开展地质找矿,但结束后没有及时对受破坏的地段进行恢复治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力当地生态环境,甚至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破坏。

2.1槽探勘查方面

槽探勘查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为4点。一是槽探工程的作业位置没有有效避让植物,导致现场植被被损毁。二是槽探工程施工操作不当,造成植被与地貌被损毁,土石方随意堆放,给生态环境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三是机械施工时控制不到位,导致植被与地貌被破坏,大大增加修复难度。四是没有及时对开挖地段进行回填和治理,这就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2.2钻探勘查方面

钻探勘查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主要体现为6点。在钻探过程中,钻孔位置严格依据间距布置,没有考虑避让饮用水源、保护性植被,这就造成水体污染和植被破坏;钻机作业时会排放大量污染物,该机械设备占地面积较大,从而对地貌造成一定破坏;道路修筑过程没有进行分层挖掘,导致植被和地貌被损毁;钻孔过程多采用一基一孔的钻进方式,会产生大量钻孔,从而严重破坏当地环境,还会占用很多土地;钻机作业现场没有进行功能分区,时常出现设备漏油、材料混杂、废弃物排放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埋下诸多安全隐患,还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等的污染;钻探工程施工过程没有对水文地质进行全面观测,这就极易破坏地下水环境[8-10]。

2.3坑深勘查方面

坑深勘查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坑深勘查作业往往会产生大量废渣,但部分地质矿产勘查单位不重视废渣处理,也没有做好相应处理,从而对勘查区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大提升碎石流的发生风险。

3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地质矿产勘查策略

3.1科学规划地质矿产勘查作业线路

地质矿产勘查通常需要使用多种设备,一些设备体积较大,需要铺设新的道路,这就会增加勘查成本。所以,要尽量采用原有勘查路线,同时做好矿石运输与数据通信点的开发,尽量避免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一是安排专业地质人员对勘查区水位地质环境进行定期分析,明确地下水流向,编写调查报告,判定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修复能力。如果区域地质环境比较恶劣,为确保地质矿产勘查顺利进行,要铺设新道路,并在地质工程完成以后构建相应的地质资源数据库,为下一次地质矿产勘查提供必要的支撑[11-14]。二是构建区域地质三维立体空间坐标,以勘查区域为中心,圈定具体的勘查范围,提出科学的地质勘查计划,加强与第三方环境保护机构的合作,共同评估选定线路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全方位地评定勘查线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若勘查线路覆盖范围在总矿区中的占比超过20%,则判定其存在生态环境严重危害,勘查结束以后必须做好道路重建,重新栽培植被。若勘查线路覆盖范围在总矿区中的占比为10%~19%,则判定其存在生态环境中等危害,勘查结束以后必须做好地表修复,有效处理作业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散落的小型矿石,尽量减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若勘查线路覆盖范围在总矿区中的占比小于10%,则判定其为低风险勘查线路,勘查结束以后只需要强化对区域环境保护的监督,对生态环境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做好线路后期养护和管理。

3.2合理运用地质矿产勘查方式

一是探槽工程。探槽布置可选择人工分层挖掘形式,科学控制挖掘深度与长度,以减少对区域地貌、植被等的破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完成勘查以后,要对分层挖掘区进行及时回填和复垦复绿,有效恢复生态环境,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二是钻探工程。结合勘查区具体地质情况,钻探工程要尽量避让饮用水源、保护性植被、高压线和电缆线等,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可摒弃以往的立轴式钻机,选用便携式全液压钻机,有效降低作业强度,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省能源。另外,可采用一基多孔的钻探方法,该方法不仅操作简便、效率高,还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土地占用。若不得不修筑新道路,必须严格依据我国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尽量减少对区域内土地、植被等的破坏。相关单位必须加强钻机场地管理,合理分区,平整场地,对表层土与耕作土进行装袋保存,以便后续恢复,同时明确材料和工具、废弃物等的存放规范,创设整洁的施工环境,更好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安全系数。以往钻探勘查存在水文地质观测不全面的问题,应强化对钻孔水位、冲洗液消耗量等的观测,一旦出现钻孔渗漏问题,必须及时采用绿色环保材料进行处理,有效降低对地下水环境的破坏[15-17]。

3.3构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为有效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应积极构建地质矿产勘查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同时,应摒弃矿山委托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先进的合作管理模式。另外,地方政府需要为地质矿产勘查单位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对区域地质矿产开发进行统一规划,提高地质矿产资源的管理效果。

3.4构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

为保证地质矿产勘查的有序开展,相关单位应积极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科学的地质矿产勘查作业计划,有效解决地质矿产勘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依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多样化的建设指标,构建区域生态综合补偿机制。4结语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今天,地质矿产勘查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地质矿产勘查对生态环境的各种不良影响,然后结合实际状况,采取科学措施,有效提高地质矿产勘查水平,尽最大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我国地质矿产勘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高月单位: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3

当前,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一直是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水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相关部门的重点研究问题。在学术界,关于水环境保护利用的研究不胜枚举,通常以节约水资源为核心,展开水环境保护利用[1-2]。但以往的研究依然停留于理论层面,分析过于笼统,在现实应用中很难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生态环境保护下,表明了水环境保护利用的主流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水空间规划设计。水空间规划设计的核心目的就是提高水资源配置的收益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针对水空间规划设计一直是我国水环境保护利用中的薄弱环节,在以往的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中,普遍缺乏统筹全局的视角,主要停留在“以需定供”的层面,导致水空间规划设计过于局限,仍无法实现此目标。为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该文在生态环境保护下,提出水资源的利用与水资源空间规划设计,提高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净收益率。

1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环境保护的挑战

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过度使用资源已对水环境造成了影响[3-4]。在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时,应考虑到资源的承载能力与自然环境的自动恢复能力,并从城市违规性建筑、农业大型污染、生活用水铺张浪费等方面展开研究。尤其在当下城市不断扩建的发展背景下,热带农业高速发展,肆意地开发资源对社会生态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对当前的水资源现状,曾有同济大学水环境研究教授尹海龙对此提出自身的看法:目前,我国水环境保护仍面临较大问题,主要是城市管理理念落后、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单一等[5-6]。要改善水环境保护现状,应基于城市主导层面进行研究,包括对我国当下水环境保护政策可行性进行分析;掌握当下市场中对水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因素;产生水环境污染的源头;城市生活对水环境资源的利用率,等等。

2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为了在满足当下社会群体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降低对水环境的浪费,生态环保单位提出了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因此综合我国生态市场,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不仅是未来生态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环境规划建设的必经之路[7-8]。基于此,该文将针对下水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其发展要求,借鉴多种科学手段,引进综合型的水环境管理措施,实现提高水环境保护政策适应性的同时,为生活用水提供保障。

2.1引进新技术提高对水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在进行水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先解决当下市场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对社会生产带来的问题。尤其在城市合理化管理的背景下,更应该采用高效且智能化的方式,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化分配[9-10]。基于此,提出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即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居民生活的日用水量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综合互联网技术与技术的应用,精准定位不同社会群体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从而可根据居民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对水资源消耗进行定价。在规定的水资源使用价格的作用下,居民用水将持续降低,并且智能化系统可根据不同住户的用户需求,对其进行水量监测,从而确保水资源在城市居民中可实现最大化利用,从而降低由于居民用水过量造成的水资源浪费[11]。在上述提出措施的基础上,借助遥感辅助设备(包括GPS定位系统、SWAT、SCSN等水文地质模式),对缺水地区进行地质勘察,掌握区域存在干旱的问题及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利用数字化模拟的方式,对区域水源进行划分(包括寻找区域盐碱地、地表径流流向、地下水流向等),使用外部数据作为水资源保护的补充,从而实现对区域水资源的有效开发。以新疆地区为例,由于该区域地质环境较为特殊,区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抑制,包括交通问题与生存环境问题等,因此新疆境内大部分地区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针对该地区进行水源的模拟性研究,可有效地为区域提供综合性水资源补给,并且使用多种物探技术,也可找到区域的水源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水资源供应,比传统的供水方式要便捷很多[12]。在对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水环境保护利用研究中,中国地质研究学家戴尔阜曾提出,人类生活使用水资源主要是为了给予自身生活便利,因此要合理分配水资源,还应从人类生活适应性角度展开分析。

该研究以中国南方典型红壤丘陵地区为例,在研究中,可使用LADdis-II技术,对区域森林宏观景象图进行模拟,并对区域水资源的演替过程进行仿真,根据不同干扰条件下水资源赋存量的变化,探寻水资源合理的分配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电离辐射先进的水质处理技术,采用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的方式,实现对被污染水环境的保护。在人们生活中,不停产生生活废水;在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污水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使用技术定期净化水体或集中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也属于是水环境的保护策略之一。使用电离辐射技术净化水体的方法可分为直接净化与间接净化的方式[13]。直接净化的方式是指将电离辐射光线照射在水中分子生物体上,损伤大部分生物提的结构以此起到净化、去除的作用。间接作用方式是指应用技术与水体中分子发生化学作用,产生大量的氢、氧等活性较强的粒子,此种粒子与水体中生物发生化学作用,提高水体的综合活跃性能,以此达到对水体消毒的作用。当下生态环境市场最常用的水体净化方法为间接作用方式。例如:大部分河流中的生存的微生物与细菌共同体,其自身的含水率高达85%以上,当水体生物与氢氧活性粒子发生反应时,蛋白酶与肌酸结合,改变了生物的代谢、进食功能,同时也改变了微生物的水体生活环境,导致细菌等微生物失去生存活性。

氯作为目前市场内较为常用的消毒试剂,在直接使用中极易产生甲烷、乙酸等致癌物质,而电离辐射技术的应用可恰好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对水环境消毒的同时抑制有毒物质的挥发与产生,同时活跃的氢氧离子可时刻保持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活性,如Ka、Na、Ca等,以此可以证明在水体净化与消毒过程中,电离辐射技术起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在后期的水环境保护中,应加大技术的应用,持续对技术创新,达到更加良好的水环境保护目的。综上所述,水环境保护利用与合理化分配工作属于一项大型工程,不仅需要适时引进新技术,同时也需要保障人员具备生态可持续建设的景观格局,通过真实的使用技术对水资源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才能掌握针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化分配方式。

2.2借鉴传统水资源使用方式提升水资源价值

除上述提出的水资源保护方法,该文提出借鉴传统水资源使用方式提升水资源价值的水资源保护方法。在此论点的论述与研究中,认为在早期生活中,人类生活是缺少淡水资源为其提供支撑的,后期市场为人们生活供应的淡水资源均是经过一系列的消毒与处理后才能使用的。因此,应当树立社会群体正确的水资源使用方式,使社会群体意识到水资源的价值与重要性,才能在源头上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例如:在生态环境保护下,将多个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畜牧业与农业产业的发展构建联系、将养鱼产业与桑蚕养殖产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将产业链联系在一起,从而构建一个规范且合理的生态景观机理环境,实现基于产业层面构建一个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循环链。将多种用水整合在一起,使水资源在循环过程中不仅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生态景观性。根据水源敏感城市的建设,采用将雨水集中管理的方式,对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此种方式的代表为我国当下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政策[14-15]。总之,要确保在当前情况下,做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应充分结合NBS水资源治理方案及生态服务空间建模,定位生态市场中水资源的赋存量,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水资源性保护措施,最终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

3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空间规划设计

在完成水环境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前提下,从下述两个方面,开展水空间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

3.1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空间规划原则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中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空间规划研究。在规划前,应先明确规划的原则,具体内容见表1。按照表1中提出的多项原则,对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在此过程中,应明确水空间中不同主体对象行为发生的意义,并紧随时展的脚步,在市场发展允许的情况下,应遵循地区物种的生存规律,在不影响相关物种生存的条件下,对水空间展开进一步的规划与设计。

3.2基于生态评价拓宽水空间建设路径

不同地区的水空间中均应包含城市的湖泊、湿地与地下水径流,根据水空间规划的不同所属区域,应基于生态评估角度,调整水空间的建立路径,以此整合多样化建设技术的应用方式,联合生态环境、臭氧与气化等多种方法,建立水空间试点厂址。并采用对其进行多维度评估的方式,掌握水空间调控方式。在此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利用卫星对水空间TM/ETM+/OLII影像进行获取,并按照随机生态模型,对胡泊水域进行分类识别,掌握试点区域水空间的时空变化特征。例如:对于常发洪涝的地区,可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其展开设计,此种方式可实现水空间设计的同时,还能解决区域的洪涝问题。针对干旱地区的水空间,可参照上文提出的新疆地区水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设计。但无论任何地区的水环境建设,均应参照上述提出的原则展开设计。总之,水资源是人类群体在地球生存难以取代的自然资源,随着工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保护及水环境规划已成为地方政府与有关保障局重点关注的方向。

4结语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环境保护利用与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能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解决传统水环境保护利用与水空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水环境保护利用与水空间规划展开优化设计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能够提高水环境保护利用与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在后期的发展中,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环境保护利用与水空间规划设计在现实中的应用力度。截至目前,国内外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环境保护利用与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水环境保护利用与水空间规划的优化设计提出深入研究,为实现水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水空间合理规划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余薇薇,毕生兰,陈垚,等.基于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130-131.

[2]王珩.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阈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9(6):96-97.

[3]蒋彪.生态环境保护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10):39-40.

[4]杨斌.可步行性视角下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策略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8,40(8):17-20.

[5]王婷,游进军,杨益.浅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水资源刚性合理需求[J].中国水利,2020(21):23-25.

[6]尹海龙,林夷媛,赵东华,等.基于数字栅格的河网小流域水质数学模型构建与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9(6):89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