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况报告

情况报告范文精选

情况报告

情况报告范文第1篇

一、全省爱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绩

我省爱国卫生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爱卫工作方针,依靠有关委员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改水改厕、除害灭病、创建卫生城市(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卫生环境,保护群众健康,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农村改水改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年底,全省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4390多万,占农村总人数的95.7%。其中自来水受益人数为2375万,占农村总人口的51.7%。长沙、株洲、常德、郴州、怀化、永州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的普及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绥宁县、新晃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长沙市天心区、岳阳市岳阳楼区、常德市武陵区、湘潭市雨湖区等7个县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80%以上,获全国爱卫会授予“农村自来水普及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农村改厕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农村累计建有卫生户厕610.46万座,占农户总数的48.4%。临澧县、湘阴县、长沙市天心区、娄底市娄星区、湘潭市雨湖区等5个县区获全国爱卫会授予“农村卫生厕所普及工作先进县(区)”荣誉称号。我省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得到了全国爱卫会、卫生部和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八五”、“九五”期间,我省共引进世界银行贷款2756.49万美元,加上国内配套资金共计投入3.43亿元,在21个县、区共计修建管网供水工程340处,使220万人受益;建设19个环境卫生示范村,修建卫生厕所1.16万个。1998年我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省爱卫会积极争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紧急援助94万美元,全国爱卫会紧急援助896万元人民币,帮助40个受灾严重的县区恢复、改造供水工程和设施2700余处,并资助灾区群众开展饮水和环境消毒,为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了积极贡献。

2、城市(镇)卫生创建工作有了明显进展。自1992年全国爱卫会组织开展城市卫生国检活动以来,我省先后有岳阳、长沙、株洲、湘潭、浏阳、洪江等10个地级市与县级市,分别获得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进入新的世纪,我省嘉禾县与长沙县县城分别于*年和2002年荣获“国家卫生镇”荣誉称号。特别是常德市坚持十年创建不动摇,终于在今年10月顺利通过全国爱卫会组织的“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由全国爱卫会授予“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实现了我省“国家卫生城市”零的突破。为了积极引导、促进我省城市卫生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年省爱卫会参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在征求有关委员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湖南省卫生城市标准(试行)》和《湖南省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及管理办法(试行)》,将省级卫生城市的产生由过去的评选制改为申报考核制,同时为巩固创建工作成果,规定对已授予荣誉称号的卫生城市、县城和镇实施动态监督和管理。目前,全省共创建并保留荣誉称号的省级卫生城市10个,省级卫生县城21个,省级卫生镇3个。在广泛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镇活动的同时,创建“文明卫生单位”活动做到了常抓不懈,目前全省共创建并保留的省级文明卫生单位有4089家。在动态监管中,先后有

1个县级市、3个县城被出示黄牌警告,2080个单位被取消省级文明卫生单位资格。城市卫生创建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城市大卫生的质量,强化了城市环保和环境卫生的管理,美化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3、除害灭病工作取得新的成果。除“四害”工作作为创建卫生城市(镇)的硬指标和必备条件,逐步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省爱卫会根据全国爱卫会关于《灭鼠、蚊蝇、蟑螂标准》及其考核鉴定办法,相应制定颁发了我省的有关实施细则。近几年来,全省共创建了21个“灭鼠先进市”,16个“灭蟑先进市”,3个“灭蝇先进市”和2个“灭蚊先进市”。在农村,结合控制鼠传疾病和灾后防疫工作,开展除害灭病。*年,省爱卫会选择6个钩体、流行性出血热等鼠传疾病的高发县市,组织开展了集中统一的群众性灭鼠活动,并在经费和物资上给予了重点支持。2002年,省爱卫会以永州、郴州、衡阳、邵阳、张家界5个洪灾重灾市为重点,组织灾区爱卫部门开展灾后灭鼠。省直接投入灭鼠资金10万元,各市筹集近40万元,共配制、投放“灭鼠”毒饵100余吨,省爱卫会还筹集调拔了80多万元的饮水消毒、环境消毒等防病药品投放灾区,帮助灾区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4、健康教育工作有新的发展。一是逐步开展了直接面向农民的健康教育工作。根据全国爱卫会的部署,省爱卫会制订了《湖南省“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实施方案》。省爱卫办以郴州市北湖区作为“亿万农民健康教育”的示范点,组织了村民基本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基线调查,举办了村民卫生与健康知识培训班,向农户发放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近3000名村民接受了基本健康知识的培训。二是结合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健康教育。为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重点组织各级疾病控制机构、医疗单位和社区卫生组织,通过大众传媒、宣传橱窗和送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预防传染病与食品卫生常识的宣传。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采取开办孕妇学校和直接上门等办法,向保健对象开展了保健知识的教育。三是结合“三下乡”和各种“卫生日”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近两年来,省爱卫办组织或参与了“三下乡”的健康教育活动、预防艾滋病“红丝带”行动,举办了“湖南省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巡回展览”,并先后组织了儿童计划免疫宣传日、世界无烟日、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预防艾滋病日及国际性卫生日等大型宣传纪念活动10余次,参与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单位达200多家,展出宣传版面60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15万多份。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和主动参与社会卫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爱国卫生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1997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湖南省爱国卫生条例》。全省各级爱卫部门积极开展了《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并围绕《条例》的贯彻落实做了大量工作,邵阳、株洲等地制定出台了实施细则。*年,经省爱卫会积极争取,省人大对各地实施《湖南省爱国卫生条例》情况进行了执法督查,督查情况向全省发出了通报,有力地推动了《条例》的贯彻实施和全省爱国卫生工作的开展。

我省爱国卫生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与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农村改水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全省有3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有50%以上的农户没有修建卫生厕所。目前改水改厕受益人群中,有*多万人的饮水条件和多数农户的厕所还达不到卫生饮水标准与粪便无害化处理的要求。特别是农村改水改厕滞后的地方主要在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加艰巨。二是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卫生创建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城市的工业“三废”达不到控制标准,城市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垃圾仍是露天堆放、简单填埋,市容管理和卫生保洁不严。到今年11月底止,全国爱卫会共命名了53个“国家卫生城市”

和89个“国家卫生县城”,我省还只有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和2个“国家卫生县城”。三是部分地方对爱卫工作的认识不高,投入不足,城乡爱卫工作停滞不前,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反差。四是爱卫工作网络还不健全。政府机构改革后,大多数市、县爱卫办编制紧缩,有的县(区)爱卫办处于“一个人、一枚章、一块牌”的状况,不能适应爱卫工作的需要。

二、今后的工作意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省爱国卫生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爱卫工作方针,以普及农村改水改厕和创建卫生城市(镇)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爱国卫生工作,从整体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卫生质量,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

到2010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农村总人口的70%,卫生厕所达到农户总数的65%,并创建一批新的卫生示范村。在城市,力争有3-4个地级市成为国家卫生城市,10个县城成为国家卫生县城(镇),并有一批地级市、县城和建制镇进入省级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和卫生镇的先进行列,提升城市卫生创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农村乡村和城市社区普及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提高10个以上百分点,多数地级市和50%以上的县城达到相应的卫生标准,城乡爱国卫生工作整体上进入全国中上水平。

1、完善机制,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

农村爱卫工作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2]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促进文明村镇建设。根据今年第四次全国农村改水工作会议精神和我省的工作目标,切实抓好“十五”期间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规划的落实,确保到*年农村自来水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60%。一是加强多方面的协调工作,把普及农村改水改厕纳入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体系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县的评估指标,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更多重视。二是按照“民办公助,多方筹资”的方针,逐步增加政府引导资金,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三是把贫困地区改水改厕纳入政府扶贫工作计划,列入各级各部门定点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国家扶贫资金中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改水改厕的投入。省级农村改水改厕专项经费继续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的改水改厕工作。四是结合农村水利建设、能源建设、移民建镇和小城镇的建设,推进农村的改水改厕。要结合改水改厕的宣传、组织、指导,逐步普及农民的健康教育,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文明卫生村镇的创建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爱卫工作的水平。

2、硬化措施,积极推进创建卫生城市(镇)活动。

进一步加强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的规划引导,调动各市县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十五”期间,争取岳阳、郴州、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并根据各地规划和进展情况,重点指导、帮助1-2个市,力争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选择有条件的5个县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镇)”,力争“十五”期末有2-3个进入“国家卫生县城(镇)”的行列。继续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卫生县城活动,进一步扩大创建工作影响,树立一批新的省级卫生城市和县城,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县城打好基础。结合发展小城镇和全省50个重点镇的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好省级卫生镇的创建,力争“十五”期末有10-15个镇达到“省级卫生镇”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健全创建工作的评估、监督机制,突出城市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和评估后的长效管理,对授予的荣誉称号实行动态监督,力求创建一批,巩固一片。

3、建立制度,进一步加强城乡除害灭病工作。

我国有害虫媒和疫源动物传播的疾病有几十种。目前,钩体、流行性出血热等鼠传疾病在我省发病率仍然较高,已宣布消灭多年的鼠疫在周边省份有抬头趋势。由于多种原因,我省许多地区包括大中城市的病媒生物尤其是老鼠、蚊、蝇的密度较高,以灭鼠为重点的除害灭病工作必须继续加强。从*年起,由省爱卫会统一部署,各市、县爱卫部门具体牵头组织,每年开展1-2次城乡灭鼠、灭蚊等除“四害”的集中行动,并形成制度,争取3年左右把有害虫媒和鼠密度增高的趋势降下来。同时,继续把除“四害”作为创建卫生城市的“门票”,并纳入创建后的动态监管,促进这项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为减少爱卫工作的检查频次,减轻基层的负担,拟从明年起将除“四害”工作纳入卫生城市的综合评估,不再进行单独的达标命名。继续加强除“四害”的技术指导,预防中毒事故发生,严禁使用急性剧毒药饵。

4、突出基层,努力普及群众性的健康教育行动。

在农村,以实施全国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为契机,广泛开展直接面向农民的健康教育活动。*年,省爱卫会继续抓好郴州市北湖区农民健康教育示范点,并再扩大一个点;要求各市、县爱卫部门分别选择一个乡作为为本级的示范点,全省从*年起有计划地在农村逐步推开,*年覆盖所有的乡(镇)。在城市,以社区为重点,把健康教育溶入社区卫生服务之中,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年,省爱卫会选择一个有条件的城市区作为示范点;要求各地级市的爱卫部门也要选择1-2个社区作为示范点,摸索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同时,发挥各级爱卫部门的牵头、协调作用,选择适当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加强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疾病控制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好各种“卫生日”的专题宣传活动。继续协调教育部门,巩固和提高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开课率。

5、依法管理,促进城乡爱国卫生工作的落实。

情况报告范文第2篇

以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字(2000)18号文件为依据,按照**省《**省财政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冀财农(2000)9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相对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将扶贫到户和贫困村规模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措施

建立项目责任制。市委、政府特别重视扶贫工作,主要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帮扶责任制,有计划地调度,指导扶贫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帮助所帮扶的贫困村协调引进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切实解决群众的难点、热点问题,各有关乡、重点村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明确责任。

严格财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由民政局、扶贫办、财政局按照《**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管理办法》精神,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对扶贫项目进行严格考察验收,根据项目进行情况拨付资金。

加大科技扶贫,增强科技服务。积极主动地配合乡、村进行实用科技培训,内树典型,外请专家、教授进行科技指导,还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特定专业的发展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力争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三、实施情况

07年度我市共有三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分别为册井乡小南沟,柴关乡五里碑,蝉房乡后渐寺,以上三个村全部位于我市西部山区。为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贫困村的脱贫步伐,因此,在资金投放和使用上,重点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1.小南沟。为改善生活条件,促进农民脱贫步伐,修村级公路1500米,当年总投资17.3万元,自筹12.3万元,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覆盖1个村,涉及贫困人数780人,涉及低收入人口580人,预计解决温饱人数380人,低收入人口预计脱贫400人。

2.五里碑。为方便群众饮水,在村北山坡上建成一座容量3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为改善生活条件,修村级公路1000米,当年总投资17.3万元,自筹12.3万元,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覆盖1个村,涉及贫困人数800人,涉及低收入人口400人,预计解决温饱人数400人,低收入人口预计脱贫200人。

情况报告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我乡现共有优抚对象名(户),其中伤残军人名,烈属户,复员军人名,退伍军人名,现役军人家属户。

二、开展的工作

双拥工作是牵动全局工作的大事,是利国、利军、利民的大好事,更是一项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的实事。东林乡党委、政府不把双拥工作作为一个空洞的口号,更不把它看成事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而且特别注意运用邓小平理论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且把双拥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层层抓落实。为了使双拥工作深入持久、富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动员和组织广大军民积极参与,努力解决好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使全社会来关心军队建设,支持军人服役,爱戴军人家属,支持国防建设。因此,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教育群众,强化群众“拥军优属”意识。

(一)、充分利用会议、广播、板报、标语等宣传工具,宣传双拥政策、法规,刊播国防知识,使双拥工作深入人心。乡上制作永久性双拥宣传标语一副并在公路沿线书写固定标语4副,大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社会舆论,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情况报告范文第4篇

正当全乡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推进全乡农业农村工作之际,范副主席携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和厚爱。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及全乡1万2千多各族干部群众,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上帕镇,东临兰坪县,南接子里甲乡,西与缅甸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农业户2842户、农业人口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元,粮食总产量达418.91万公斤,人均有粮350.82公斤;年内牲畜出栏2232头(只)。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近年来,在州、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农村低保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动态管理和提高标准为中心,不断加强调研,完善制度,规范操作,确保了全乡农村低保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下面,我就全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实施农村低保工作的情况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

自开展农村低保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人大的监督及县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乡多次召开专题会,对农村低保工作进行研究。为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领导,乡人民政府成立了由乡长为组长,民政助理为副组长,民政办、扶贫办和社会保障所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在乡民政办设立了低保办公室,专人负责低保工作,同时,各村委会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由民政办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及核实上报等工作,村委会负责低保户的申请、核实,初步形成了三级联动、上下贯通、层层落实的农村低保工作组织网络,保证了农村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有序运行。

(二)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政策

为了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操作和管理,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力度,我乡制定了《乡人民政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农村低保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严把农村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核、审批程序关,分类施保、动态管理

随着全乡农村低保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低保管理逐步规范,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申报、审核、审批和发放程序。一是摸清底数,落实责任。对提出申请农村低保户的家庭情况、人口、人均收入、家庭主要劳动能力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入户调查,填写《农村低保入户调查表》,明确责任并坚持“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调查责任制度,做到不重、不漏;二是坚持三榜公布制度。即村委会受理农村低保申请后,在7天内对申请人家庭成员的户籍、收入状况进行调查取证,集体讨论认为符合保障条件的,在村委会进行张榜公布,群众无异议后,将申请表签署意见等相关材料,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对接到的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无误后,将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表连同相关材料报送县民政局。县民政局对上报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给予审批,并经乡镇人民政府通知村委会将发放金额张榜公布。张榜公布的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共同生活家庭人口、补助金额。公布时间不得少于3天,让群众知情放心。对有异议的,重新审核,对不符合保障条件的,通知申请人,并做好解释工作。三是建档立卡,严格审批。建立了农村低保家庭备案制度,对农村低保户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年龄等都做了详细登记,同时实行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按季走访,按季审批。四是农村低保金实行按季发放。每季上旬,民政办将全乡各村已保的对象分别统计报送县民政局,民政局将资金划拨到农村信用社,再由乡民政办领取负责发放。在开展农村低保工作中,始终遵循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进一步健全了制度,强化了管理,完善了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将符合农村低保对象纳入保障范围。

(二)分类施保,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

年全乡农村低保受益2862人,1—6月共发放农村低保金68.688万元(每人每月40元);7月起又提升到每人每月50元并新增农村低保对象指标1998人,7—12月农村低保受益达2862人,共发放农村低保金145.8万元。年全乡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520户4860人,已发放1至3月份低保资金72.9万元。保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残、因病丧失主要劳动能力和因各种原因形成的群众公认的生活常年贫困家庭及人均年收入在693元以下的特殊困难家庭成员。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低保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保证。通过不断努力探索,我乡的农村低保工作已步入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让部分低收入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全乡农村低保工作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窄标准低。从目前纳入低保的人数来看,我乡仍有许多需要低保而未纳入低保范围内的居民。年我乡农业人口11941人,按照693元的温饱标准,目前只纳入4860人,全乡还有4590人的贫困人口需纳入农村低保,要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差距还很大。同时,农村低保标准偏低。目前我乡农村低保标准的月平均水平仅为50元,随着近年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低保资金更显不足。

情况报告范文第5篇

我县2004年的教育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切实落实“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投入,夯基础,重管理,提质量,抓改革,谋发展,全县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在,我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报告2004年全县的教育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2004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一)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兴教研,强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一年来,我们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以“讲质量,求效益”为根本目的,充分利用各级教研组织所形成的教研网络,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才智,自上而下广泛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教师论文评比、专项课题研究、小学生文化素质测试、中考试题研究、中高考质量分析等教学研究活动,制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奖惩实施办法,加大奖惩力度,加强质量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4年,全县受省、州、县各级表彰的三好学生有321人,优秀学生干部90人;中小学生品德评定合格率为99.9%;中考600分以上达343人,比去年增加225人,最高分672人,荣获全州中考状元;高考上线人数693人,比去年增加286人,其中,达到重点线137人,比去年增加63人,达到一般本科线271人,比去年增加130人,达到专科线285人,比去年增加93人;高考最高分612分,居全州文科第6名,荣获“红烟桃李奖”,中考、高考成绩均跃居全州第三位。

(二)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3年8月调整充实了县属中学的领导班子后,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于今年7月,对全县乡镇中学和中心学校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考核、选拔和任命;对全县140位中心学校校长、副校长和完小校长进行校长岗位业务培训。一支年轻有为、结构合理、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学校干部队伍正在形成。

为了提高师资素质,增强教育发展后劲,县人民政府拨款30万元,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通过引、培结合的方式,使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全年共引进语文、数学、英语本科生22人,招考聘用师范类大专以上毕业生88人;全方位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培训中小学教师2838人;选派5批629位教师参加省、州举办的新课程培训,推荐55位骨干教师参加州举办的英语、物理等6个学科的培训,举办计算机运用培训13期963人;邀请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等6人到我县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和语文、数学、英语教师861人;组织中小学教师24人到部级课改实验区石林县学习考察新课程,组织语文、数学、英语“三基科”和文综、理综高中教师11人到全国名校湖北黄岗中学、武昌实验中学考察学习。通过采取多种举措,广大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维,提高了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意识水平。

(三)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今年7月,州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三级干部会议结束后,我县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许翔、副县长韩天识等6位县领导为副组长,13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县的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步地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县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询,反复研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中共天城县委、天城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天城县直属中学校长公选方案》、《天城县乡镇中小学校长公选方案》、《天城县中小学校长目标考核奖励制与年薪制实施方案》及《教师聘任制和绩效分配制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以指导全县的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年内,圆满结束了在天城三中和西二中学试行的校长公选工作,在全县各学校启动实施了校长目标考核奖励制,教师聘任制和绩效分配制。

(四)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认真实施《天城县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意见》,在总结县内外校点调整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撤校并点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校点布局调整的步伐。今年,县财政投入资金150万元,启动了天城二中、天城三中、朋普中学教学楼的建设,以扩大办学规模,为中学合并创造条件。教育局筹措资金10多万元,为朋普、江边、东山等乡镇10个村委会的集中办学点购置床架100余张,行李、洗漱用品300余套,电视机10台,办公桌椅50余套。年内撤销了中学7所,小学15所,小学校点56个,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计划,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空前

为了打牢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效益,认真贯彻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学校布局调整与校舍建设结合起来,积极争取省州支持,多方筹集经费,全面启动了校舍建设工程,加快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2004年,全县规划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金5000万元,对乡镇政府所在地以上的中小学进行改造,扩建和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24幢,年内已开工建设的学校有4所,即天城二中、天城三中、西山民族中学、朋普中学,完成招投标工作的学校有3所,即天城四中、新哨镇中心学校、弥阳镇古城小学,其它学校的建设项目也相继进入了地质勘探、场地规划和图纸初设阶段;年内还争取了省级危改项目6个,各级投入危改资金1536万元,完成中小学危改项目7个,新建校舍面积5489平方米;向州级争取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配置款30万元,远程教育设备补助款40万元,建成了远程教育卫星站6个,教学光盘播放点35个;西山民族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省级投资项目和民族团结示范校的部级投资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申报项目资金共计390万元。

(六)高中“瓶颈”制约有所突破

积极按照“合理规划、统筹全盘、重点突出、兼顾一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效管理、提质增效”的高中教育发展基本方针,压缩天城一中招生规模,向精品型高中转变,扩大天城二中、天城三中、天城四中办学规模,在职教中心尝试办好综合高中,同时引导、鼓励和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兴办高中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今年9月,天城一中完成高中招生10个班415人,天城二中完成高中招生6个班334人,天城三中完成高中招生4个班240人,天城四中完成高中招生7个班415人,职教中心完成高中招生2个班118人,庆来学校完成高中招生12个班384人,全县普通高中招生1906人,超额完成了州下达的高中招生任务。

(七)职成教育发展态势良好

坚持职成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规范和加强了对职成教育的管理,建立起了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各乡镇中学为支撑,乡村两级成技校为补充的职成教育体系。职教中心充分发挥其办学优势,开展对在职干部职工的业务培训和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全年开展干部职工计算机培训963人,普通话培训1期1010人,输送职高中专生198人;各乡镇中学在开设好劳动技术课的同时,实行了初三年级的职教分流教学,对1160名学生进行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乡村两级成技校以扫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扫除文盲161人,扫盲提高班结业898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9184人次,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

(八)民办教育生机凸现

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切实加强了对社会力量办学的领导和管理。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对社会力量办学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征地、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有同样的优惠待遇。教育主管部门在招生政策、学籍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对民办学校实行了年检审查制度,加强了对民办学校在办学方针、教育信息、课程标准、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形成了以庆来学校和滇南文武职业学校为代表的民办教育示范性窗口学校。2004年,全县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完全中学1所,普通初中3所,普通完全小学6所,幼儿园41所;在校职高生7个班530人,普高生12个班384人,初中生23个班906人,小学生39个班986人,幼儿学生2412人;教职工309人。民办教育的发展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九)企业办学改制移交工作基本完成

积极按照省州有关国有企业分离办学的意见要求,主动同辖区内的企业协调配合,做好学校改制移交工作,除东风农场所辖4所学校暂未移交外,东风氮肥厂、巡检司电厂、天城糖厂、朋普糖厂所办的4所学校已顺利移交,其学生全部安排到地方学校就读,学校教职工由企业安排,学校设施归企业使用,教学设备由政府接管。

一年来,我县的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推行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由于县财力有限,学校自身创收少,实行校长年薪制条件还不成熟;改革打破了长期稳固的“铁饭碗”、“大锅饭”体制,少数教师在思想上一时难以接受,报有抵触情绪。二是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放松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忽视了自我教育,自律性差,教育法制观念淡薄,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水平低。三是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大,全县还有20000平方米的危房面积,排危资金难以落实,基础教育设施的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四是部分地区的群众对校点布局调整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加之资金扶持力度小,校点布局调整还存在一定阻力。五是在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部分乡镇领导的思想意识跟不上,政策把握不准,对改制后地方政府的责权不清楚,不能切实认真履行政府的教育责任。

二、2004年教育工作的启示

总结我县2004年教育工作的得与失,我们对如何促进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中国若干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高度结合,这是我们抓好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也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在谋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计时,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一般;既要抓升学率,也要抓普及率;既要重视普通教育,也要重视职成教育;既要搞好硬件建设,也要搞好软件建设;既要正视当前的现实状况,又要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县的教育事业才会全面、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果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育发展就会顾比失彼,失去平衡,大起大落,缺乏稳定。

(二)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有正确的思路

2004年,我们按照县委提出的“小学打基础,初中求巩固,高中提质量”的教育发展原则,确定了“软硬件并举,重视教育科研,突出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小学、初中基础,强力推进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狠抓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以农科教结合和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的综合教育,着力实施校舍建设工程和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使全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了逢勃发展,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经验总结就是从县委、政府到教育业务主管部门都有一个清淅正确的教育发展思路。

(三)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以质的提升为根本

教育事业的发展包含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两个方面。我县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由于客观形势的需要和主观意识的考虑不周,教育从整个面上来说,是量的发展大于质的发展。目前,我县尚有中小学校点541所(个),这在全州来说是最多的,这种粗放型的校点布局,使投入不能集中,师资力量和设施设备不能充分利用,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还影响了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而必须以质的提升为重点。

三、2005年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200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天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按照“抓改革、调结构、固师本、兴教研、强管理、创特色、保‘两基’、提质量”这一总体发展思路,团结率领全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加强教育硬件、软件建设,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以昂扬的斗志,创新的精神,奋勇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实现全县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一)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我县的教育质量要在2004年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乘势而上,顺势而谋,要让“质量是生命线,管理是聚宝盆”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从而步入长期的、稳定的、良好的竞争态势;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各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目标责任管理,紧紧围绕“有利于提高天城教育质量”这个中心全方位开展工作,在全力以赴抓质量的同时,抓好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力争2005年中考600分以上人数突破400人,高考上线人数突破800人,努力实现在全州(中、高考成绩)“争二保三”的目标。

(二)进一步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是强化师德建设,抓好教师的教育法律法规学习,积极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让广大教师模范地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德修身,以德育人,以德治教,依法执教。二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通过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培训,建设一支既有精深专业水准,又有良好教育素质和能力的学习型、创新型、科研型教师队伍,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三)搞活用人机制,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是全面推行教师评聘分开、竞争择优、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的教职工聘任制,促进合理流动,激发教育活力。二是全面实行校内绩效分配制,坚持聘任看实绩,上岗看实干,考核看实效的原则,鼓励冒尖、激励竞争、绩效优先,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三是全面推行校长目标考核奖励制,对乡镇中心学校以上校长实行校长工作目标管理,通过对校长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来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对考核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校长,实行校长公选制。

(四)巩固“两基”成果,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继续花大力气,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危房改造,加大校点调整力度。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推行一个村委会只办一所小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完成中学校点的调整布局和新建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充分利用庆来学校、滇南文武学校教学资源,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力争2005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0%。

(五)大力支持引导,促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对既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大力支持引导,鼓励尝试;将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培训,教研教改,评估表彰等工作统一纳入管理范围;以庆来学校,滇南文武职业学校为重点,创建一批民办教育的示范窗口学校,促进“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教育投入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教育发展

天城三中教学楼、西民中综合楼、朋普中学教学楼于2005年3月投入使用;天城二中教学楼、天城四中教学楼、新哨中心小学教学楼、古城小学教学楼于2005年9月投入使用;其它在建工程项目2005年底竣工。同时继续加强农村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州危改专项资金支持,按计划排除农村小学危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七)做好学校安全卫生和收费管理工作,促进教育有序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