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工作意见

农村工作意见范文精选

农村工作意见

农村工作意见范文第1篇

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奋力跻身全省发展第一方阵、早日建成全省经济强县和全国旅游名城的决策部署,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守住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动植物防疫、农资防假四条底线,创出农业农村工作特色,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年确保完成粮食播面5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肉类总产达2.5万吨,水产品总产达2.9万吨,农业总产值增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左右。

一、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

1.确保粮食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国家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深入推进政策支持、粮田建设、科技促进、高产创建、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应用、防灾减灾、农资治理等10大粮食稳产增产行为,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激发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农村兴农增粮积极性。积极培养和扶持种粮大户,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延伸粮食产业链,把粮食产业做成优势产业、效益产业。

2.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在城郊、社区抓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高蔬菜生产设施化水平。大力实施优质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优质蔬菜基地。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加快建设渔业健康养殖基地,促进水产品区域化布局。大力推进城郊产业,着力抓好中心城区“菜篮子”工程,保障城乡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开展农资打假和专项整治,坚决制止违法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

3.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健全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机制,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政策。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县、乡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重点投入农业优势产业建设。

4.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引导县内各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涉农贷款业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户住房小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信贷投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鼓励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5.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年底前完成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服务试点。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生产的增值收益。

二、加大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6.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创新重点。立足县情,农业科技突出面向生产一线,面向成果转化应用率。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7.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创新条件。按照现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企业科技资源,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建立协调创新机制,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岩瑞镇万花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和双明镇江南特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江南蛇园”建设。整合各涉农资源,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和合作,推广先进技术、创新经营机制,集中力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区,使之成为有特色高效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的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和乡村旅游实践区。完善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建设,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各乡镇、行政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覆盖率均达到100%。

8.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建设。继续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工作思路,建立乡镇全覆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切实提高农技人员待遇水平,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原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开展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

9.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整合农口和涉农部门资源,建立完善的县乡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重点推进乡村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和农产品电子交易等平台建设,着力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鼓励科研机构与县、乡开展农业科技共建活动,推广农业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工作。年力争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总数达220家。

10.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完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健全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按照上级的部署,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加快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对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选送部分农业企业负责人到先进地区,大专院校进行短期参观、考察、培训。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和选拔一大批乡土实用人才。

11.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以科技创新培植龙头、创建品牌、提升质量为核心,围绕“优质水果、无公害瓜菜、畜禽水产、花木油茶”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配套、综合开发利用的高效农产品,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各地要因地制宜地选择1-2个基础好的农业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因势利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给予重点扶持,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我县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形成具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

12.大力培育壮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强龙、增值、富民”工程,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技术引进、发行债券、重组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年,引导扶持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发展到70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使我县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9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业龙企业发展到4家。

13.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充分利用玉山山青水秀、交通便利、旅游胜地以及资源丰富等优势,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县的突破口来抓,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今年力争新增“三品一标”5个。巩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有机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管理,加大有机农产品检测力度,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发展有机农业和发展第三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业结合起来,让有机农产品逐步走向杭州、上海、北京等市场,把有机农产品做成全省、全国知名品牌。

14.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全面实现项目农业大发展、农业招商大突破,将项目作为财源、载体、后劲和民生来抓,把发展“项目农业”作为工作的重点,以项目推动发展。准确把握产业政策,瞄准投资重点,突出招商引资项目,重点推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农业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农口争取财政性项目资金有新的突破。以组建农业资源经营公司等方式建立资源整合平台,实现资本与资源相互结合,争取和鼓励银行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商投入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5.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冷链物流体系以及粮食储备仓容等项目建设,扶持产地农产品采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赣东北淡水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实现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新的突破。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产销对接力度,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加大农产品整体宣传推介力度,促进农产品销售。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加强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强化市场价格运行监测和信息服务,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安排生产。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16.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年”活动,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建设,确保黄家井、大垄、竹泉等3座重点小(一)型病水库通过竣工验收,争取已开工的竹川、山门等8座小(一)型病险水库和18座小(二)型水库按期完工。继续实施周源、朱坞、茅家坞等29座重点小(二)型水库;洋寺、高牙石等2座省补小(二)型水库;文成、杨窝、蛇坞等10座一般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七一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临湖、下镇等2处“千吨万人”农村饮水工程。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七小”工程建设。配合做好县城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着手开始相关乡镇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树立常年抗灾的思想,加强科学调度做好防汛工作,重点抓好小型水库和山洪灾害防御。强化水库枯水调度,做好防旱抗旱工作。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亩。

17.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投资支持农田建设;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桔杆腐熟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探索商品有机肥推广补贴机制,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加快推进,以“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为主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年内在下塘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万余亩,其中园田化建设0.2万亩;在岩瑞镇投资700余万元,完成标准粮田建设0.58万亩。

18.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按照通道林荫化、城镇森林化、社区园林化、庭院花园化、村庄林果化、山上全绿化的要求,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9万亩任务。切实抓好森林防灾,建立健全护林“三防”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确保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切实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改治力度,重点抓好大型养殖点的污染治理。

四、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19.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农民进城的良好环境,大力扶持农民就业、创业。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让进城农民在养老、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镇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和服务支撑作用,加大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力度,推进龙头企业向规划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或新型社区集中,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和社会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20.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点建设。大力推进村落连片规模整治,以大村庄为中心,联动周边自然村落,实行整体规划、集中布点、一体建设,提高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力、服务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在临湖、仙岩等乡镇实施村镇联动,逐步实行整村、整乡全域规划、一体布局、分步整治建设;着力推进以改水、改厕为重心的“六改四普及”,努力完成86个基础村点村庄整治。坚持“规划先行”和“一户一宅”的原则,妥善、合理地引导农民规范建房;彰显新村和产业特色,打造一批旅游农家乐景点、库区生态渔村点、郊区休闲观光农业点,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品味。围绕“巩固已建的、规范在建的、控制待建的”目标要求,扎实开展“村庄整治提升年”活动,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以“一村一品”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实施农家乐、文化科普和优质果苗“三进村点”工程,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21.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新选择157个村点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集镇清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农户、保洁员、村民理事会的主体作用,严格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操作标准,突出抓好垃圾分拣分类工作。大力推广农村清洁工程“德兴模式”,加大农村垃圾处理整村整乡推进力度,加快农村垃圾回收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利用水平。

22.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教育事业,抓好农村教育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第二期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小工程、教育扶贫工程等项目。做好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初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落实乡村全科医生培养计划。深入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扎实开展送戏、送电影、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加强基层便民体育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体育健身组织,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2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度,实现全县农民全覆盖。适当提升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落实重大疾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落实好农村军烈属、伤残病退伍军人、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优抚安置政策,提高生活补助标准。

24.全力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坚定不移地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核心,加大孕情、环情监测力度,严格控制政策外怀孕和政策外生育,突出抓好以二女户结扎为重点的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巩固和提升“一升三降”成果,力争全县今年政策符合率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突出抓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提升基层工作水平;大力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25.全面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着重抓好重点贫困村扶贫开发,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全面深化开发式扶贫,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加大贫困村农户实用技术和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对全县“十二五”期间,18个贫困村全面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完成1065人有地质灾害影响地区贫困农户的搬迁工作,做好2.8万人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五、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6.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自觉践行“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真正把重视“三农”体现在、落实到政策制度、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各部门、各行业要始终关注关心关爱“三农”,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工作。加强换届后的县、乡领导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要进一步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深入乡村、深入群众,听取民意、吃透民情,关注民生。

农村工作意见范文第2篇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健全了民主生活会议制度、党员廉政承诺制度、村务党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重大项目民主决策等制度,特别是落实了强农惠农政策公示制度,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到了规范村务管理之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各项党风廉政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推行党务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在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创建活动中,在党务村务公开方面,坚持向事前、事中、事后公开拓展延伸,凡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能及时向群众公开公示,使群众更直接彻底地了解村集体的家底,掌握了村集体日常生活的开销,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从而促进了村民自治,维护了农村稳定。

三是挖掘创新点,整合宣教资源。

农村工作意见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工作的战略意义

1、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农民是农业农村工作重点。镇、村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切实把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工作抓实抓好,抓出特色,抓出成效。

2、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我镇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失地农民多,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必须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实现新的就业和创业。组织实施好农民教育培训,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合格的二、三产业工作者,逐步实现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3、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形成自立自强、诚实友爱、奋发而上,全民创业的良好社会风尚,融洽和谐的精神风貌,提高全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农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营造管理民主,安定有序的社会基础。

二、明确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任务

全镇每年培训农民3000人次,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全镇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1至2门种养技术或职业技能,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每年新增2至3个百分点。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农村呈现勤劳致富,和谐共处,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新风貌,各村培训任务以各村当年劳动力10-15%计算。

三、把握农民教育培训重点,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着力培育一种精神。把培养农民“自强、勤奋、合作、向上”的精神放到培训新型农民工作的重要位置,逐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造就农民勤俭持家、和睦共处、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

2、突出强化两项技能。把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培训新型农民的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围绕产业、选准项目抓培训。重点抓好镇村干部、种养能手、经营能人、“80后”青年的培训。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开展农业技术人员与带头人的“结对”帮扶活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使愿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成为活跃在农村但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村居民。

3、努力提高四大素质。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普及农民文化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艺、技能竞赛等活动,光大地方特色和农村传统文化。加强农民农业生产,营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经营素质,指导农民发展标准化生产,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质量、品牌、合作意识,引导农民参与一体化经营,提高其生产经营能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村规民约,道德公约等行为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同时加强农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诚信环境。

四、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建设学习型新农村提供保障

1、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集农民学历教育、培训和推广为一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免费农民职前学历教育,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后备人才;农民培训学校负责后续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农业农村各部门开展补充教育,推广传播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建立关系协调,分工明确和体制健全的农民教育培训受理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鼓励农民参加学习的激励制度。

2、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按照巩固县级、加强镇级、充实村级的原则,全镇中心小学涉农各站所,村级培训室由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各部门要大力配合,把培训新型农民的各项资金有机整合,做到师资统一管理,教材统一编写,资金统一安排,资源共享,互为补充,形成一个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和公共服务高效运行体系。镇统一制作培育新型农民教师和服务人员的便民联系卡(包括姓名、专业服务特长、联系电话等内容),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以便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多方位的服务,帮助农民准确、便捷地掌握农业生产,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随时,随地获得市场价格行情,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等方面的信息。

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培育新型农民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1、镇党委、政府把培训新型农民,建设学习型新农村作为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来抓,组织专门力量制定好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目标。细化政策措施。把培训新型农民工作作为一项战备性任务,由常务副镇长杨卫民抓落实,为建设学习型农村,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

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农民教育培训本质上是政府行为和公益性事业,镇政府每年确保培训经费不少于3.6万元。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支持社会培训机构,用工企业,流通组织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做专款专用,努力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农村工作意见范文第4篇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市农村工作会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五在五心”工程为抓手,突破生猪、蚕桑、烤烟三大产业,提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目标是: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4%,达到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达到3732元;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3.5%,达到3450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万人;粮食产量稳定在24.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43.5%;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2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8%;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100%、62.2%;农村劳动力转移10万人以上;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亿元;稳定农村人口低生育水平。

一、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落实防止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将大春耕地撂荒率控制在1%以下;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新增耕地3万亩;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国家提高粮食最低价格等政策;稳定种粮面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单产。全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95万亩,产粮24.5万吨以上,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二)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菜篮子”基地,发展出口型、加工型蔬菜产业,重点打造黔江进港蔬菜品牌,全年播种12万亩,其中,时令蔬菜基地6万亩,加工型蔬菜4万亩、外销蔬菜2万亩,保障城市供应,扩大出口数量;生产水产品1150吨。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设黔江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继续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农产品的例行安全检测工作,确保合格率达98%以上;继续实施农资市场“一打三放心”专项整治,维护农民利益。

(四)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以区乡两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龙头企业技术服务队伍为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技术人员为补充的农业集成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加强镇乡农技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推广“田园培训,保姆服务”的农技服务新模式,切实提高科学种田、产业发展的水平。

二、大力实施“富裕在农家,让农民聚心”工程,做强三大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突破性发展生猪产业。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完善生猪良繁、疫病防控、产业化建设等“六大体系”,推广“六统一”养猪技术。扎实抓好原种场、二级扩繁场建设,推广二杂母猪8000头以上,人工授精改良配种生猪10万窝。充分发挥已成规模场的作用,新建“零排放”圈舍、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2500个,新增20万平方米标准化圈舍。在种猪场、3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建立统一的免疫程序、提供统一的补助性诊疗服务。支持百发肉类屠宰加工厂在上半年建成投产,力争引进1家知名饲料、1家兽药加工企业。饲养能繁母猪8万头,年出栏生猪100万头。

(二)跨越式发展蚕桑产业。巩固在地桑园,新建桑园5万亩,桑园总面积达到15万亩;新建小蚕共育室150个,室外养蚕大棚6000个,推广方格纸簇12000套。启动万担镇乡、千担村、百担组、十担户和区级蚕桑科技示范园建设,建设技术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普及“六化五配套”养蚕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桑园,不断提高栽桑养蚕效益,全年实现产茧3.5万担。缫丝厂完工投用,开工建设床上用品厂。

(三)提升壮大烤烟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进适度规模种植,实行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烘烤,强化水、路、房、机配套。全年完成5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实现种烟8万亩,烟叶产量20万担。

(四)支持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稳步推进猕猴桃基地建设,新建基地2000亩,完成搭架3000亩,产果1000吨,出口500吨。积极支持和引导各乡镇发展中药材、茶叶、花椒等特色农业产业。

(五)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部级名牌、重庆市知名品牌、参加农展会等,巩固壮大6家市级龙头企业,力争新培植1家市级、2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大力实施“康居在农家,让农民舒心”工程,抓好五项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一)深入推进“千百工程”。新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个、推进村28个;以镇乡村为单位,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小南海至阿蓬江一线为重点,协调推进石会黄溪、金溪石家、马喇金洞三大片区,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乡村旅游观光田园区、城乡居民休闲区、花卉苗木区,硬化人行便道22公里,改造院坝1.5万平方米。以打造“康居农房·生态家园”示范带为重点,在冯家街道渔滩居委等4个村(居)取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突破。

(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按照主干道通村、机耕道通组、人行便道连户的要求,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3000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0公里、油化硬化村道40公里,实现农村公路通畅率62.2%,通达率100%,其中“康居农房·生态家园”示范带达到通畅率100%。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新建农村客运站点12处。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的投入力度,将骨干村道、重点产业路养护补助标准由1000元/公里提高到2000元/公里。

(三)加快康居农房建设。按照统一设计图纸,统一施工标准,统一风貌式样开展农房改造,建设康居农房示范户750户。争取市上每户补助3000元。本着农民自愿和政府适当补贴等原则,研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四)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重点水利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城北水库完工投用,推进太极水库和小南海补水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以上。完成新城供水管网安装20公里,建设青杠供水渠道5.71公里;完工城防一期,开工城防二期。建成3座集镇水厂,完善3个镇乡27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8.82万人口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全年推广各型政府补贴农机具1000台套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28%。

(五)实施农村能源建设。按照“一建带三改”要求,做好农村沼气池建设与生猪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新建沼气池1.5万口,在物资与技术上每口补助1500元,新农村示范村沼气使用率达到90%以上。完成5000户农村电网改造和2个新农村电气村建设任务。

(六)推进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集镇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坚持统一规划,改进风貌,完善基础,发展产业,达到集镇风貌与农村风貌和谐统一,努力加快市级中心镇建设,努力推进其余小集镇建设。争取市级重点示范镇建设资金500万元,完工濯水古镇改造、老街道风貌整治工程。区本级安排1000万元以奖代补集镇建设。完成1个镇乡简易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启动3个农村集居点人行步道建设,全面建成2个康居试点村(居)。

(七)努力实施森林工程。加快“森林黔江”建设,建设森林工程2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5%。建设速丰林9万亩,低效林改造8.26万亩;建设生态镇2个、绿色村15个,面积6.75万亩。建设城周森林屏障2500亩,完成建成区绿化800亩。实施公路绿化2900亩,高质量建设火车站到主城区(包括舟白)公路沿线两侧各50米的绿化带,示范推进城周绿化带。完成3000亩水系绿化。恢复矿山植被700亩。

四、大力实施“知识在农家,让农民称心”工程,建设三大体系,改善农村民生

(一)建设农村教育体系。巩固“两基”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区内初中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92%以上。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竣工投用5所学校教学综合楼项目,新建正阳高级中学,启动冯家中学扩建、濯水中学综合楼工程,新建4所农村中学的塑胶运动场。加快推进渝东南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推行农村子女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建立“教育券”制度,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

(二)建设文化信息体系。建设农家书屋10个、篮球场10个、乒乓球台50个,使农村文化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逐年提高。加强“黔江农业信息网”建设与管理,及时、更新农业科技信息;实施“文化广电惠民”工程、“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千镇万村信息惠农”工程,开通农业呼叫中心和“12316”、“12582”“三农”服务热线。

(三)构建科技培训体系。实施“新生劳动力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训农民工8000人,免费为2000名农民工提供专项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就业率达85%以上;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800人。有序转移8000人以上,全年累计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总收入7亿元。

五、大力实施“保障在农家,让农民放心”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提高保障水平

(一)巩固发展新农合,解决看病难。逐步健全区、乡、村三级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续建3个镇乡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改扩建村卫生室33个。完善新农合筹资机制,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全区参合率达到90%以上。开展农民工参合异地就医报销试点,推行农民住院费报销全程代办服务,切实做好农村低保、五保人员的参保工作。在市级补助基础上,区财政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再补助200元/人/次,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70/10万以下。整合医疗救助资金,加大医疗救助力度。

(二)启动农村养老保险,解决赡养难。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联动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农村低保受益人口达到1.63万人以上。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分类救助制度,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敬老院6所,老年公寓2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20%以上。

(三)实施扶贫工程,解决致富难。继续以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四大工程为重点,实施40个整村脱贫工程,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以上;全面完成“整村推进、片区开发”试点项目实施;推进石会黄溪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2350人,在市级补助基础上,区财政对高山建卡绝对贫困户易地搬迁再补助3000元/人;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实现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六、实施“和谐在农家,让农民安心”工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强化社会管理

(一)推进农村社区管理。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新建21个、改扩建4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农村社区功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

(二)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防控网络和机制,坚决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严厉打击制假贩假等坑农害农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消除村霸、街霸、车匪路霸和农村黑恶势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治理。

(三)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各级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人民调解,构筑“大民调”体系,及时排查化解各种民间纠纷,促进农村和谐。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广泛开展文明乡镇、和谐村庄、卫生村居、平安大院、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七、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一)有效推进农村工作机制创新。一是大力推广白石六分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切实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二是完善产业发展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充分调动街道镇乡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竞建机制。按照“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要求,在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中推行竞建机制和先建后补机制。四是完善生猪、蚕桑、烤烟产业风险机制,提高抗御风险能力。五是创新农村经济合作机制。加大对生猪、蚕桑、猕猴桃等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打造农业融资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市场连接平台。六是完善农业农村工作考核机制,适当调整考核重点。七是完善支农资金和项目整合机制。集中支持三大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

(二)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土地向现代农业产业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全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22%。力争零星建设用地整理指标600亩以上,交易200亩以上。启动农村土地、农村房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的农村宅基地、房屋权属登记。二是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林权证颁(换)发任务;在舟白街道、白石乡、五里乡开展勘界试点,引导林农设立永久性边界标志物;加快林地流转,激发全民参与林业建设。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努力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调动各类主体、各种资金投入森林工程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做大做强鸿业担保公司,涉农贷款担保比例达40%以上。筹建1家村镇银行。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在乡镇新设的银行网点给予一定奖励,建立涉农贷款业务利益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探索推进林地、农业固定资产抵押及农产品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积极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扩大生猪保险覆盖面。

(三)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强化以市场理念引领农业生产,以现代营销手段经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吸纳各类资金投资农业产业,力争我区农业对外招商引资1亿元以上。加大农产品对外促销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农产品出口500万美元。

(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贷款贴息、税收减免、保费补贴、解决一定启动经费等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继续开展“两社两化”。全年围绕生猪、烤烟、蚕桑重点产业和猕猴桃等区域特色产业,培育50个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使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40%。

八、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农村工作意见范文第5篇

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依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尽快培育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区。

二是在改革创新上求突破。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的“双置换”试点,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强化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完善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三是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求突破。

围绕农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探索农民以房屋、土地使用权、大型设施等资产进行抵押融资、入股分红;研究建立以带动农民增收为核心的财政资金投入激励机制;采取更普惠的财政政策,扶持更广泛的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认真实施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

四是在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上求突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