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师生齐进步

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师生齐进步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高职教学设计和评价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导游基础》是高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文拟结合《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探讨如何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一、《导游基础》教学设计与评价提出的背景

(一)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的启发。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视过程、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的教学评价。关注评价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提倡评价目标、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和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强调评价为人们学习及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些是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教学质量最具直接影响力的工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它却仍然是高职教育中对普通教育简单复制最严重的方面: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分离等等。所以开展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探索“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二)高职学生学习实际的引发。

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是高考成绩不够上本科院校的学生,进校的分数较低,这类学生某种程度上基础较差,部分学生还存在自卑的心理。多数学生进校后对学习信心不足,不能很快转变学习方法,中学的学习方式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和发展前景不太了解,导致出现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逐步缺失,使得学生对一切的学习活动甚至包括专业技能的学习都表现出无动于衷,得过且过的态度。通过教学发现,这些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能力是差一点,但在技能训练却能表现优异,很多学生是多才多艺,这对今后的旅游职业生涯来说很有必要。高职教育是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鉴于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导游基础》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

《导游基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其教学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从事导游工作的基本知识,更承担着培养未来导游员的综合能力的重任。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也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导游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笔者对该门课程的教学从四个方面重新进行了设计,以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实在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往“导游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目的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导游员所应该掌握的各类繁杂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应付考试。结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目标应设定为着眼于学生的技能发展,使学生通过比较全面地掌握一个导游员应该了解的各类知识,通过实训环节为学生及时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把课堂所学灵活运用,在实操中达到消化的目的。例如,在讲到佛教知识时,组织学生去寺庙进行实地讲解,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讲一个大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在寺庙中学生是踊跃讲解,不仅仅是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更是锻炼导游的讲解能力,在得到旁观游客的称赞时,学生们对实训环节充满了信心。通过实训环节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更是学到了课堂以外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传统的学科化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经实验证明是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需要的,特别是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逐渐社会实用化,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也必须走向技术化和模块化,那种强调以学科的逻辑顺序和科学的完整体系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也必须转向以职业需求和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的归纳型思维方式,传统的接照教材按部就班必须转向重新“构建”教材资源。《导游基础》这门课程体系庞杂,内容繁多,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囊括地理、历史、建筑、宗教、民俗等各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几乎所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都浓缩在这门课程里。如果按照教材的要求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面面俱到,很不现实。因此,要能从学生的角度,从实用的角度,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角度对教材进行审视,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重新设计、开发、组织教学内容,以使学生将来能完全学以致用,而不仅仅是为应付导游资格考试。因此,把学生以后工作中较常用的知识,如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设置为重点讲解模块,以专题的形式讲深,讲透;旅游文学、旅游文物艺术、饮食设置为泛讲模块,引领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到为止;而对于一些相对零散,理论性不强的内容如水域风光、动植物景观等设为选取模块,因为这些内容大多数在其他课程中涉及过,所以主要以学生课外自学为主。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主要反映在强调技能训练、问题解决和情境体验等方面,旅游业的特点也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因此《导游基础》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1.以任务为驱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完成学习任务。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情境中教师确定一个学习主题,由学生来完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只要把基本的知识原理解释清楚,做到精讲、少讲,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去发现知识,主动学习。课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新课和完成课堂练习。通过小组教学,在课堂中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机制,并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精神。

3.现场实践教学。为便于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创造情景教学环境,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旅游景点参观,如学习四大宗教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到寺庙参观,教师现场讲授和学生模拟讲解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原本艰涩难懂的宗教知识的理解;旅游文物艺术则到博物馆参观讲解,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学生的现场导游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出实用性特色。以往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的讲授,传统的笔试制度束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发展状况相脱离,学生所学的知识满足不了所从事行业的需求,使这门专业核心课脱离了社会实践,造成此门课程的开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考评由过程性考核(70%)和终结性考核(30%)两部分构成。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常规(出勤、课堂提问等)占10%、项目考核占30%(其中包括课堂训练20%、小组讨论5%、小组资料收集5%),综合训练占30%;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期末的卷面考试。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更有利于学生注重平时技能的训练,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总结与思考

在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实践中,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是密不可分的,应该将教学设计与评价结合起来考虑,在教学设计中渗透评价功能,在教学评价中体现设计意念,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功能。《导游基础》教学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与评价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在观念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教学要凸显能力目标的培养,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分析与培养,课程结束时,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其次,在方式上,必须努力实现一个根本的转变:从“纯文本考试评价”向“多种评价方式”转变,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课程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过程考核。事实证明,单纯的文本考试很难检验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而且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在《导游基础》的评价中,除传统的文本考试方式外,还要大胆尝试多种评价方式,加强学生对学科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