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索导游在生态旅游的意义

探索导游在生态旅游的意义

生态旅游强调“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如何使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真正达到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目的?导游的环境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具有优秀环境意识的导游将使生态旅游形式得到健康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就是环境教育的过程,将旅途贯穿环境教育始终,助力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内容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造就一支素质高、专业精有生态旅游导游队伍将促使我国生态旅游业尽快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一支优秀的导游队伍,将有能力把游客由传统旅游者转变成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者,不仅仅是到生态环境中去旅游的游客,还应是对生态环境负责任的游客,并且能将环境保护意识不断传递给他人,影响他人。导游环境教育的裂变行动,让千千万万的游客成为环境教育者,环境保护行动者,实现全民环境教育这一历史使命。生态旅游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关注旅游服务质量,即在旅游活动中能得到物有所值或超值的服务。导游是旅游服务质量的代表,故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充分认识导游人员的作用。造就一支素质高、专业精的生态旅游导游队伍是促使我国生态旅游业尽快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导游是旅游活动操作层面的中心人物。作为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应充分认识导游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地的纽带,导游在生态旅游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业中导游的现状

目前我国导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取得过国家导游资格证的导游,另一种是景区内没有资格证的导游,后者往往占了绝大多数。在目前的旅游行业中,为了安置就业,各地都有意识地吸收当地居民参加景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导游队伍中,当地青年人也占有很大比重。还由于国内旅游发展很快,导游人才缺乏,当地青年人又熟悉情况。问题是这些青年人往往只经过简单培训、考核就上岗,他们都缺乏系统的生态学、自然地理等学科的专业底蕴,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强,他们在工作中,除了带路和在介绍景点时讲神话传说外,没有体现出生态旅游的生态性、科普性、教育性,而旅游管理部门也没有什么专业的环境教育方面的培训措施,这就达不到生态旅游的内在要求,使多数生态旅游活动停留在贴一“绿色标签”的阶段。

生态旅游中导游从业素质的要求

导游从业素质是指其胜任导游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品质。发展生态旅游实际上对导游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导游不仅要比传统大众化旅游具有更强的敬业精神和更强的环境责任感,由于知识性增强,教育功能的突出,还应具备更完善的知识结构,否则,生态旅游就会达不到初衷而流于形式。生态旅游倡导中的导游,首先应具备传统观光旅游导游所应具备的从业素质,再是特别需要充实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生态旅游中的导游除具备传统导游学科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生态学、林学、环境保护学以及生态旅游目的地本身自然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因为生态旅游主要是了解该区自然地域类型和山川风貌,生态旅游又特别强调知识性、教育性。生态学研究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分支学科植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科的知识对生态旅游导游来讲应该重点掌握,对植物之间、它们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能有科学的认识。自然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包括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气候学等,尤其是植物、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地质地貌的类型和演化等。特别是要学习环境保护学知识,有助于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污染的类型与治理、保护途径。这是生态旅游导游必备的从业素质。

加强导游的环保意识培训与管理

根据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对导游素质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拓宽生态旅游中导游培训的内容,具体包括:生态学、林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环境保护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这方面的培训内容往往容易被忽视。许多景区的导游因为缺乏背景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在实际导游工作中灵活运用,造成我国生态旅游导游服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以广东生态旅游示范点鼎湖山为例。鼎湖山是“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要充分理解这句话就必须有气象学知识作基础,否则对什么是北回归线、为什么地球北回归线上多沙漠、而鼎湖山为什么与众不同等均无法理解。对于鼎湖山为什么多流泉飞瀑?鼎湖山空气负离子含量很高,对人体保健作用极强。为什么会有这么优质的环境,如何能保持这样优质的环境?导游作为讲解员,应充当游客“老师”的角色,影响游客的“环境保护的引导员”。因此,加强对导游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工作非常必要。生态旅游导游是否具备上述学科的理论底蕴,已经成为生态旅游区服务质量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体现,有远见的管理者应充分重视。

建议实施生态旅游导游资格认证制度

为了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加强我国生态资源保护,建议在我国的旅游区逐步实行生态旅游导游资格认证制度。在导游员传统考核的基础上,必须加试生态学、林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学习与考核。提高生态旅游业中导游的环境保护素质,发挥导游员在环境教育中的特殊带动作用,实现全民环境教育的进程。

作者:孙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