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阳刚文化对军人血性的培育

论阳刚文化对军人血性的培育

摘要:军人血性是直接影响支配军人行为和战争要求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军队战斗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军近三十多年无战事,人民军队是否还保持着当年那股血性,答案不容乐观。社会上盛行的阴柔文化、媚态文化对人民军队血性的培育负面影响较深,而本文从阳刚文化与军人血性的关系入手,着重研究阳刚文化对军人血性的培育。

关键词:阳刚文化;军人血性;培育

一、军人血性对阳刚文化的时代召唤

(一)血性是人民军队的致胜法宝我军是一只东方雄狮,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无不胜的斗志,有着让日美等国军队恐惧的血性与灵魂。抗日战争中,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战胜了飞机加坦克的日军;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在极度缺乏后勤保障和炮火支援的战场环境下,和武装到牙齿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严寒中血战到底,硬是凭着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以血肉之躯战胜敌军,将敌军驱至三八线以南。人民解放军从此赢得世界“第一陆军”的称号。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军人唯其血性为灵魂,有着猛虎般野性和狼一样的血性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二)媚态文化在军营里的潜藏滋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纷至沓来,部队思想文化建设既遇到了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形形色色的负面社会文化宣扬消极、功利,示弱的思想,对官兵的鉴别力、免疫力形成挑战。当周某某那咬字不清的曲调,百转千回的歌曲成为军营里的时尚,当沈某某那嗲声嗲气的“娘娘腔”被某些战士所模仿,当卿卿我我的言情剧成为社会潮流,这时,占大多数“纯爷们”的军人则会按捺不住,大声疾呼:“这个社会怎么啦?我们的阳刚雄风去哪里了?”毫无疑问,阴柔文化、媚态文化已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潜藏滋生,不可避免的渗透到军营,给军队建设带来阻力。

(三)“阳刚文化”应重回军队文化发展的主流《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的价值取向。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华大地上军人值得骄傲的精神追求。这种历史根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中,造就了无数优秀的革命军人,其中不乏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他们刚毅果敢,不屈不挠,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宏大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是中华文化中最主要最光明的一面,理应成为军队文化发展的主流。

二、阳刚文化对军人血性的塑造

军队总是依托于一定的社会基础而建立,其建军思想、治军方略等军事文化脱离不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而阳刚文化对军队来说不可或缺,特别是对军人血性的一种正面培育尤为突出。

(一)把阳刚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强化军人血性血性源于坚定的信仰,军人没有信仰便不可能有血性。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影响,价值多元,腐朽思想文化和不良风气导致一些同志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追求偏移,血性难以汇聚。对此政治工作必须立足现实,通过把“阳刚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要内容,强化军人使命意识。孟子主张“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概,军人的气概养成:一要强化维护正义,奉献国防的责任意识;二要强化敢打必胜,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三要强化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以此强化军人血性,锻造军人的阳刚气息。

(二)把阳刚文化融入到军事训练中来锤炼军人血性墨家“尚力”,即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即否认外在命运,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艰苦奋斗,养成品格,这是阳刚文化的基本特色。血性不是喊出来的,不是靠上级文件压出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训练中锤炼出来的,靠自己平时严格要求渐渐养成。坚持训练中从严、从难。从严就是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在训练中紧贴实战,牢固树立“练为战”的思想,不搞花架子;从难就是要坚决克服消极保全思想,科学提高训练难度,把培养意志与训练战术有机结合,锻造骁勇善战,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强健体魄,从而锤炼军人血性。

(三)把阳刚文化融入到制度建设中来激发军人血性制度建设对军人始终保持高昂战斗作风和不怕牺牲精神的作用至关重要。制度本是刚性的产物,有严格的边界,坚持把阳刚文化融入到制度建设上来,即是要制定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不能含糊其辞,模糊不定,标准不一。首先,要明确奖惩制度,表彰先进,树立表率。要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这一核心要求制定细化相关奖惩制度,对推卸责任、畏首畏尾、临阵退缩等行为要实施依法处罚。其次,要明确保障优抚制度,这是培育血性的定心丸,要从制度建设层面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气。最后,要明确用人标准,唯贤不唯亲,要严格按照军队好干部标准“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实绩突出、清正廉洁”去选拔任用,从而形成风向来激发军人血性。

参考文献:

[1]赵耀辉.论官兵血性的培育[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

[2]张晓东.军人血性的传统文化底蕴及其培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

作者:任仕坤 张晨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