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广西侨乡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广西侨乡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摘要:在“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沿线国家“合唱”的背景下,广西地方高校要充分了解到丰富、独特的侨乡文化有助于提升广西在文化建设中的特色度、自信度、参与度等现实意义,挖掘广西侨乡文化的爱国、创新、开放、包容等精神内涵,将侨乡文化作为丰富教学素材、正能量软环境、精神传承载体等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侨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广西高校

前言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战略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更多国家的共识,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活力,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然而,国与国相交,需要心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更是需要如此。广西作为我国五大侨乡之一,有着丰富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和沟通的历史与经验,这些逐渐在其故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侨乡文化。侨乡文化所具有的对现实的意义、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广西侨乡文化的现实意义

广西侨乡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正所谓“是多种文化和因素互相融合的聚合体”[1]。这对于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的广西在精神文明、繁荣广西文化、“一带一路”等建设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侨乡文化有助于提供广西人民在精神文明需求建设中的特色度广西人民长期生活在祖国的边疆,操着独特的语言,形成神秘的民俗,构成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形成独特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八桂文化,其中就包含着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包容性的广西侨乡文化。这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为广西八桂文化中的边疆文化、方言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之后,增添了具有新形式、新内涵的侨乡文化,这些不仅促进海内外华人以及广西籍同胞在文化上的认同,也增添了广西八桂文化的特色,为广西人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提供了新的特色文化,增加了一种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因此,广西各个有着文化传承使命的单位部门要深入、系统、全面地开展调查,对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建筑物、遗址、事件、人物等进行整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侨乡文化资料以及侨情档案资料。这些资料的建立无疑为广西人民在精神文明需求建设中增添了份量足的文化特色,将令人回味无穷。

(二)广西侨乡文化有助于提升广西人民在繁荣广西文化建设中的自信度广西侨乡文化的产生,源于鸦片战争之后的太平天国起义,广西劳动人民积极参加起义,但最终遭到镇压,因此,外逃南洋,此后,亲帮亲,邻帮邻,一批又一批广西人民远赴海外创业就业,在南洋接触到西方文明,促使广西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与南洋当地文化、西方文化进行交流、交融后经过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衣锦还乡的成果,并在广西地方建设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群)以及大力资助地方办学,“从而实现了创新,产生了具有较强民族性、区域性和特色性的侨乡文化”[2]。这种文化的产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信的表现,勇于与见到的各种文化进行交流,无论是在参加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接触到的西方基督教教义、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改造之后的“拜上帝教”,还是到了南洋之后的南洋地方文化以及从西方传到南洋的西方文化,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冲击,并将吸收、改良后形成的思想文化观念带回出发地侨乡,且与侨乡原有的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一种文化自信下的文化成果侨乡文化。因此,这种侨乡文化,无疑提升了广西人民在繁荣广西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信,这为广西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感受到文化带来的自豪感、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

(三)广西侨乡文化有助于提高广西人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参与度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广西既要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参与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广西地方的归侨、侨眷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归侨、侨眷。他们与海外亲朋好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侨乡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载体,重“外”轻“内”会直接影响侨乡文化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影响力[2]。因此,只有在关注侨乡文化的前提下,既要保护具有历史性的侨胞的建筑物等实物的侨乡文化,也要关心和扶持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广西人民才能感受到无论是海外的华人华侨还是在国内的归侨、侨眷,都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才能努力奋起,发挥出自己的光与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海外华人华侨遥相呼应,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综上所述,广西侨乡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为广西文化建设打下了不可或缺的特色文化基础,对于推进国家战略建设具有独特的软实力作用,对于提升广西人民的精神境界有着积极作用。

二、广西侨乡文化的精神内涵

广西是我国传统侨乡之一,其侨乡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开放性、独特性、民族性、联动性等,使得广西侨乡文化具有爱国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等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不仅努力继承其中的先国后家的爱国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而且努力弘扬不畏艰难的开放精神和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

首先,先国后家的爱国精神。广西人民在八桂大地辛勤劳作,有时受到历朝历代朝廷或政府的压制、民族歧视,甚至有时受到外来野蛮侵略。因此,广西人民历来都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和正义感。比如,19世纪50年代在广西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时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时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痛击法军于越南北部;辛亥革命时期许多华人华侨就回广西参加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等;为了推翻北洋军阀而举行的北伐战争,李宗仁、白崇禧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北伐战争中获得“钢军”称号,威震大江南北;抗日战争时期,包括广西籍在内的海外侨胞纷纷向祖国捐款捐物,支持祖国抗日。1938年8月,陈嘉庚先生发起并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自此开始,“在南侨总会的领导下,广大侨胞筹款募捐的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当时,各华侨团体采用了常月捐、节约捐、特别义捐等方式开展募捐活动。各分会和团体收到侨胞捐款后,即发收条,以兹证明”[3]235。在此种情况下,很多年过去了,现在仍从一些归侨的手中看到这些收条,比如“容县县底乡马来西亚归侨区均记(已故)收藏了这样的捐款收条17张,其中常月捐收条13张,节约捐收条2张,特别义捐收条2张”[3]235。“北流的马来西亚华侨陈生等一批华侨积极捐资回国,支援抗日(陈生捐马币55元,周德馨捐马币35元。据老归侨刘明海说,当时一元可换中国白银3元,可买谷460斤)”[3]241。这些正是从侧门证明了从侨乡出去的华人华侨受到了侨乡文化中先国后家的爱国精神的影响,而这些华人华侨已是归侨。翻开这些尘封的历史,无不表现出广西侨乡文化中先国后家的爱国精神。

其次,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海外华侨华人由于长时期的海外生活,有较大的机会接触到当时还较先进的西方文化并将西方文化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使其成为自身的文化思想且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传播和影响侨乡。其中,最为突出表现的是在建筑风格上,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广西许多地方侨房大多采用土洋结合的形式。如东兴、钦州等地的侨房大多是建成法国的凯旋门式门楼或窗户以及金字形杉瓦结构的屋顶。还有些侨房楼层较高,钢筋水泥结构,顶层前部还留有凉台”[1]。影响较大的是广西著名侨乡容县近代建筑群,且在2006年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容县近代建筑群“建筑风格独特,结构合理,美观实用,装修豪华,环境优雅,多在中国特有风格上吸收西方和东南亚的建筑技巧,采用仿欧式一至二层砖木结构建成,门前檐柱之间跨空,檐墙砌旋成一排优美的弧形拱门和雕饰线,曲直线条富于变化,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艺术效果”[4],突出侨乡文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再次,不畏艰难的开放精神。海外广西籍华侨华人出国原因既有经商留居、反抗国内或地方压迫失败、迁徙、遭掳掠、征战,又有政权更迭、躲避战乱、契约华工等。可以说,移居海外的广西籍华侨既有政治性移民,也有经济性移民,此外,还有“少数民族迁徙、家人团聚出国,分别属种族移民和家庭移民”[5]1。虽然有些时候出国是逼不得已的事情,但是其本身所具有不畏艰难的开放精神得以体现。有些挑担游贩亦有着这样的勇闯世界、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出一片天地来的开放思想,如,1926年,陆川县“有少数人当挑担游贩,从镇边县(今那坡县)出境到越南谅山定居经商”[5]14。除移居越南之外,还有移居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老挝、缅甸、柬埔寨、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巴西、英国、法国、瑞士等亚美欧洲国家。受到先人移居海外创业就业的影响,如今从侨乡出去的广西籍华侨华人的足迹和居住遍布的国家不仅有中国周边国家,也有中远距离的亚欧国家,还有横跨重洋的美洲及大洋洲国家。

最后,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华人华侨在海外定居,往往具备有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华人华侨要想在异国他乡立足,就需要“尊重彼此差异以达共存共荣,尊重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各民族的独特性,进行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6]。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民众生活之中,吸取当地民众的优秀文化,加以吸收和消化。正是在包容精神下,海外华人华侨积极参加越南的抗法抗美斗争,参加马来西亚的抗日反英斗争等居住国的民族解放斗争。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中的“广西籍社团注意搞好与政府官员、马来人以及其他民族的关系,为共同建设好国家而作出不懈的努力”[7]。这种包容精神不仅有着随遇而安的心态,更促使了华人华侨实现了由“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居住国的地方、社会、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海外的华人华侨亦通过各种途径,将这些优秀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传入侨乡,使得近代以来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在八桂大地上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留下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时代印记。广西侨乡文化的精神内涵除了以上这些之外,还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精神,还有待我们继续挖掘、继续弘扬,继续丰富侨乡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加以利用,促进各方面的建设得到文化力量的支撑。

三、侨乡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广西侨乡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要在前进中的广西方方面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路径和方式有多种多样。对于广西高等教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侨乡文化有着在素材、遗址、载体上独具特色的作用。

第一,侨乡文化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教学素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包含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哪一种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都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主要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丰富多彩的侨乡文化的具体史实和事实。比如,玉林市容县六王乡谭泥村的陈大宁,19世纪20年代初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东渡日本,学成归国后,致力于农业建设事业,并于“1936年起,出任广西省政府农业管理处处长”[8]23,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农业建设方面取得卓著业绩。像这些生动的例子就可以运用在课堂上。

第二,侨乡文化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侨乡文化不是一蹴而就、一两代人努力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数代海外华人华侨和侨乡民众经过长期努力才可能形成一种内涵丰富、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文化。比如,1871年出生的容县人徐玉黉,曾于1905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组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21年曾随孙中山到桂林督师北伐,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他脱离官场,告老还乡,居住在其老家的泥屋里。“在抗战年代,年逾古稀的徐玉黉,还热心为乡人谋福利,筹钱筹粮,领导农民开好一条数里长的古张水渠,发展农业生产。还积极宣传破除迷信,发动群众拆掉神庙,建好长河中心小学校,发展地方教育事业”[8]8。侨乡文化的形成过程往往与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不断融合和体现在侨乡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弥漫于侨乡的具有强烈正能量的文化气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这股正能量,通过丰富多彩的史实教育大学生,促进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侨乡文化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传承载体。侨乡文化有着许许多多为侨乡人民所津津乐道的案例。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努力挖掘侨乡文化资源中具有地域性和丰富精神内涵的案例,并引导学生深入侨乡,亲自体验侨乡文化,将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利于大学生弘扬侨乡文化,又有利于他们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结语具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广西侨乡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流传和继续流传于民间,或是侨乡文化中的历史人物,或是侨乡文化中的物质载体,或是树立了一代又一代的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榜样,都对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团日活动中的参观考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暑期社会调查等活动中,既能提升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又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既达到了毕业的能力要求,也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一省.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互动研究[J].八桂侨刊,2007(2):8-12.

[2]吕剑枫.打造容县侨乡文化品牌探析[J].传承,2013(3):18-19.

[3]赵和曼.广西籍华侨华人资料选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4]广西容县政协.中国侨乡?容县[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57.

[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侨务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6]林昆勇.努力培育和提振广西侨乡文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1-34.

[7]赵和曼.广西籍华侨华人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164.[8]容县政协文史工作组.容县文史拾零(第2辑)[Z].1987.

作者:潘济华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