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

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

云南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生活的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使之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民歌最大特点就在于民族性和区域性,独特的民族个性、文化个性、人文个性,使中国的声乐艺术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入民族文化的元素,汲取民族声乐的特色,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一、革新声乐教学理念

中国近代声乐教学过程中,随着以“美声唱法”风格为代表的发声方法逐渐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广泛应用,通过借鉴西方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为基础进行训练,“中国唱法”在技术技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过度强调技术能力,忽视了中国本土传统唱法的风格内涵,导致我们的声乐教学对传统的音乐形态和唱法风格缺乏了解,培养出来的学生演唱风格上单一,没有个性,也就出现了“千人一声”的说法。我国各民族民歌丰富多彩、争奇斗艳,曲目不胜枚举,演唱技巧千差万别、风格迥异。作为声乐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既要汲取西洋唱法的养分,更需继承中华音乐文化给予歌唱的薪火,把握住我们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本文所述是将云南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在革新和丰富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同时担负起传承和传播本土音乐的责任。在运用云南民歌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例如,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学生除了把视唱练耳作为基本功去练习,最重要的就是发声训练,尽管能够提升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和歌唱技能,但是却使得声乐学习显得过于单调,不利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声乐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其价值不仅取决于技术的高低,更决定于其演唱风格的独特性。在传授学生歌唱技巧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民族声乐文化的感受能力和感知文化的魅力。其次,云南民歌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在丰富声乐教学理念的同时,更要体现实践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老师大多注重技术理论的讲解和发声技巧的训练,忽略演唱风格的把握,导致学生虽然储备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歌唱技术,但歌而无味,听者乏味。例如,在学习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过程中,除了歌唱技术训练,应该使学生充分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以及相应的文化,把握该曲目应该运用怎样的音色和风格来表现其思想内涵。民歌即人民的歌,是通俗易懂的,能够真正反映劳动人民的心理状态,并且传唱度较高。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勤加练习,避免歌唱方法和歌唱风格单一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通过不断练习,形成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再赋予音乐不同的内涵,形成独树一帜的民族音乐风格。最后,将云南民歌引入高校的声乐课堂中,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目前,《小河淌水》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已经被打造为世界级的品牌,《小河淌水》已经走向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云南民歌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创新声乐教学方式

云南民歌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还可以创新声乐教学方式。首先,民歌的引入能够完善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任何教学方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的评价方式都过于单一化。由于民歌具有多元性和自由性,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更加具有开放意识,能够吸收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风格,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我国声乐的创新性发展。因此,云南民歌在于高校声乐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创新了声乐的教学方式以及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其次,云南民歌在高校教学中的引进是一种新方式,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增加考核次数,将考核的标准细分化,适当加入对民族音乐的考核,尤其是云南民歌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文化,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云南民歌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还体现在让教师和学生都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少数民族的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云南民歌背后的故事以及代表的文化。总之,适当地考核只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耐心,才能够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快速熟悉地方民族文化,掌握地方民族文化的背景,创造出新的流行音乐文化,更高更远地走向世界。

三、更新声乐教学教材

云南民歌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更新教学方式与理念,还可以更新声乐教学的教材。随着地方民歌的引进,传统的教材已经不满足于课堂的需要,因此,声乐教材的更新需要提升日程。首先,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声乐内容大多是西方的案例,西方的曲目较多,而随着各民族民歌的引进,应该使声乐教材不断本土化,逐渐增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曲目。其次,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应用传统的教材之外,还应该引进云南民歌歌曲集,例如《纳西人的歌》《云南乡土声乐曲选》《云南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编云南乡土声乐教程》等。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拓展自己的视野,例如《金铁霖声乐教学文曲选》《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1~13集、《中国民歌三百首》等,不要局限于课本。最后,声乐专业的教材是针对本专业学生而设计的音像、理论以及乐谱材料,优秀的教材能够紧密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进行编写,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声乐教材的质量直接关乎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新时代声乐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该保证教材能够符合大环境的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编写合适的教材,为学生的声乐学习提供优秀的材料。此外,教师应该灵活应对云南民歌的引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革,借助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云南民歌,进而了解中国的地方特色文化。教材是声乐学习的基础,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应坚持教育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在编写教材时一方面要选择具有教育性、启发性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在添加云南民歌相关的内容时,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更要具有实用价值。将云南的民歌等音乐文化作为教材的主体,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添其他民族的歌曲。例如,在陕西地区的高校,音乐教材的内容主要介绍劳动号子、小调等。同时相关人员还要着重在教材中使用对比手法,对比不同民族的地域特色,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拓展演唱风格和曲目

云南民歌在高校课堂的运用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演唱风格和曲目。云南民歌凝结了当地人的智慧与劳动,因此在丰富演唱风格上会有一定的帮助。首先,云南民歌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例如《绣荷包》《赶马调》《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阿老表》《火把节的火把》《跟着阿妹的山歌走》等歌曲,都具备不同的风格,并具有一定演唱难度。民族的音乐资源逐渐渗透到高校的课堂中,并且通过载歌载舞有趣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其次,云南民歌的歌唱艺术是独特的。例如《十大姐》《耍山调》《丽江玉泉水》《白月亮呀白姐姐》《黑头发甩起来》《山谷的回声》《金风吹来的时候》等。虽然这些曲目传唱不是太广,但都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曲目,将这些曲目融入到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演唱风格的拓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云南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天堂,云南的民歌文化博大精深,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多元的、包容的音乐文化。其中《弥渡山歌》《小河淌水》等民歌最具代表性,并且广为传唱,将云南民歌纳入高校声乐教学中,是对声乐教学曲目的补充与升华。此外,云南民歌有助于歌唱技巧的提升,以传唱度最高的《小河淌水》为例,该曲目的中音区、高音区和低音区之间的连接和转换以及对气息的控制等要求极高,能够为学生的发挥提供很好的空间。云南的民族众多,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不同风格的曲目,有助于高校培养全方位、多层次且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人才。

五、开拓视野提升音乐审美

将云南民歌引进高校课堂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演唱水平,更能够从精神上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视野并提升对音乐的审美。首先,对于高校中的音乐人才来说,广阔的视野是演唱和创作的前提,不同阅历的学生对歌曲会有不同的阐释,即使两个人共同演绎一首曲目,也会有明显的差别。而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了解中国的地方传统文化,只有在掌握文化背景、读懂作者的心理时,才能使得观众在听到歌曲时产生共情。其次,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民族特色很强,而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在吸取云南民歌精华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渗透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云南民歌为例,云南民歌在中国民歌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云南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必然要体现出云南的特色,将更多的资源运用于云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换句话说,云南民歌与云南相关高校的声乐教育密不可分。云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利用好高校教育这一阵地,民族声乐的教学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民歌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特色的象征,更是当地人审美的象征。优秀的民歌有着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是其他任何的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例如贵州布依族山歌《咕噜山歌》,展现了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人文传统,歌曲节奏紧密、速度轻快、情绪轻松活泼、歌词风趣调皮,歌词的衬词十分富有地方语言特点,是这首歌的一大特色。因此,了解云南民歌以及其他省份民歌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文传统以及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

六、创建跨领域课题组

将云南民歌运用到高校声乐教学中,对于相关课题研究也有着重大影响,有助于高校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课题组,对于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首先,建立跨领域的课题组,需要与本地民歌的传承人进行合作,建立专门的教学点,开展教学实践。其次,云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有众多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在高校具体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可以创建课题组与当地的民歌组织进行合作,进行实地的采访和采风,深入了解民歌的发源地。同时邀请传承人走进高校,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各大高校应该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研究方法,着力提升云南民歌的民间演唱艺术,在不断地实践中开创新唱法,创造新局面。最后,成立跨领域的课题组,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录音手段,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云南优秀的民间歌唱家进行心理、演唱上的研究,精准地掌握云南民间歌唱家的唱法风格,并且发挥高校教师优秀的科研能力,不断地探索云南民歌表达的新方式,打开民族声乐的新局面。

七、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高校的教学方式,还能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发。作为高校声乐的教学者,应该将云南民歌和现代化的声乐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展教学的范围,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从而使云南民歌能够在高校的教学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更好地走向世界。民

参考文献:

[1]黄珣.少数民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艺术教育,2019(08):51~52.

[2]莫晓文.“非遗”传承在高校教学中的路径探索———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民歌演唱)方向为例[J].歌海,2019(05):95~99.

[3]王蓓蓓.陕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合及传承思考[J].戏剧之家,2018(20):204.

[4]王顺.论广西壮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J].大庆社会科学,2020(04):135~138.

作者:郭海波 单位:昆明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