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范文精选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范文第1篇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人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通过不断的薰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历史是这种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象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在这种情况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这种不能创造现实的利润和价值的知识。因此,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其次,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后,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习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了。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精减了科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我想,历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首要的是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假若在高考中取消历史考试,历史将更为人们所轻视。至于那种取消中学历史教学的论调,更是危险的。现在学生中不学历史的风气极盛,不懂得中国历史也不觉得耻辱,历史课上常出一些荒谬的笑话;在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历史盲的活剧。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国必先去其史。”日本侵华时,在沦陷区曾不准中国人民学习历史,以期奴化中国人民.现在如果我们自弃国史,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因此,教育部门在发挥历史作用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经济上支持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政府公务员考试中,增试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这样,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增强人们学习历史的意识。

另外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还有赖于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这里,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激发人们学习历史,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历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研究方面,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国计民生方面,主动研究与现实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主动为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服务,使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认识到历史的现实意义。在历史著述方面,我们要力诫文字深奥难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动形象的论述向人们展示历史上的善恶美丑、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人们喜欢读历史著述,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教育。对于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要力求做到内容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强化教育功能等等。还有在历史考试中应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不要对那些纯粹的死知识追的太深太细。读史使人明智,通达事理,同时还能提高理论修养,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单纯考察知识,就会陷入学究式的误区,自然是越学越枯燥,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历史教学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情感,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

学习必须有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学习动机,是“我想学”的表现,它与学习兴趣相关。学生学>J历史,总认为“意义不大”,而且毕业会考是“歼卷”考试,因而未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表现在学习中,总是“厌学、怕学、应付学”。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就成了首要任务。我首先运用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趣味历史》来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如阿基米德借“神龙”的故事,采用“音乐”教学法,通过引唱《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从而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通过带领学生观看爱国教育影视片,激发他们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之情感。如《记忆的证明》(中央一台),采用“参观”图片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红军长征图片》展。采用“实地”考察法:清明祭扫烈士墓,通过请有关人员在烈士墓前介绍士事迹,从而增强学习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和自觉性,课堂上,我采用“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猜迷语”比赛,“戏剧式”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竞赛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较好。通过以上方法和采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不再“静”听老师讲课,而是主动地学,主动地问了。这样,学生就会享受到学习快乐,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坚定执着地学习历史。

二、培养能力,传授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中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我的做法是:(一)概括因素。历史教学常常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国家或朝代的政治、经济状态,一定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以及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比如要分析唐朝的经济状态,就要把经济这一整体分成四个因素:经济制度、政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部分,然后逐一分析,如经济制度有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二)寻找外部内部联系,寻找次序关系,A、时间序列,如鸦片战争在前,解放战争在后;B、寻找空间序列,如1921年到1949年中共中央所在地按东南西北排列即上海、瑞金、延安、北京;C、寻找逻辑次序,先发生的事件在前,后发生的在后,分析历史现象,按发生、发展、结局来考虑;D、寻找因果关系,在历史事件发生的事实中,哪些是因?哪些是果?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哪些是内因?哪些是外因?因果之间有什么联系等。(三)寻找理论根据:1.阶段分析法,如对人物的分析,要看他所属的阶段当时处于什么地位,其活动代表什么阶级的倾向;2.矛盾分析法:分析事物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如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博古”等人物,正确分析“四五”次反围剿等。

三、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范文第3篇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历史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我国教育部门对初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视,自新课改后,传统式历史教学已不再符合今天的学生。传统的历史教学一味地让学生背教材中的知识点、事件等内容,导致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厌烦情绪,这也是传统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历史课程,在学习历史课的同时,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拥有爱国情怀,这也是核心素养体系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促进知识建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

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学生应当有明确的知识架构,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及知识的积累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性作用,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与分析,更多的是对我国历史线索的掌握,明确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与了解,虽然知道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但是对事情脉络及发展的先后顺序并没有足够的了解,这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看到丝绸之路的线路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这条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怎样意义?然后再引入文艺复兴这部分内容,将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紧密联系到一起,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努力,这是促进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强调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心

初中历史教学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材料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材料去感知当时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头盖骨时的激动心情。考古学家当发现头盖骨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因为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人类,其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更具有历史开拓性,为我国考古学发展起到了促进性作用。单独的通过材料,不仅可以找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透过材料来更好地分析与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经历。如今我们学能学得到的历史文化,都是由考古学家一步一步分析得出的,可见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考古学家的坚持不懈有着密切联系。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历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才能够更深入的去挖掘历史、学习历史。单凭的依靠死记硬背,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学好历史。对我国的古代历史及现代历史都能有明确的思路,可见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贯穿思维训练: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在学习相关历史知识时能够对历史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观察和分析材料中所描写的外交注意事项以及外交案例,当学生阅读后,教师可以为其设定一些问题,如让学生们分析在外交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内容?有些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文化积累,简要说出几点,而此时教师可以用逆向思维来引导学生去发现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史,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实现多元化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应当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情景模式,这样的教学体系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好历史、学懂历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现如今,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过于注重死板式教学,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要想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就应当采用贯穿式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奠定坚实基础。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不需要一味地死记硬背,需要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够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初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精髓所在。

四、注重文化熏陶: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

文化的熏陶十分重要,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遗留下很多经典事迹,这些事迹能够深刻的反应出某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历史内容时,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文化熏陶实现重新塑造学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面貌的理想目标。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入一些多媒体、微课等教学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激发参与性及课堂讨论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入隋唐五代节日活动及娱乐项目。通过视频向学生们展示隋唐时期人们的生活娱乐等内容,这时学生可以发现,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端午、元旦、中秋、重阳等节日,并且人们对这些节日十分注重,每当节日来临时,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仪式。文化的熏陶至关重要,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民间文化,以此来熏陶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为日后的历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学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再引入课堂教学理论,将一些现实生活当中的节日和民俗文化向学生讲述,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通过这样的学习,初中生会对历史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实际上历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起源,人们在经历了不断的创新与劳作后才能够开拓新的未来。在学习历史知识后,学生们通常能够对我国的发展史有正确的认识,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能够让学生走进历史,感觉历史就在身边。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文化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升策略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教师要想更好地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就应当完善现有初中课堂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改善传统式教学理念,融入创新是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对我国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范文第5篇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