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地理期刊

历史地理期刊范文精选

历史地理期刊

历史地理期刊范文第1篇

地质勘查企业对于推动我国地质勘查项目进程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战略性意义,在进行地质勘查企业管理时,主要是在勘查项目上的管理,包括对地质勘查企业在项目策划、生产施工、职责、施工计划、项目检查等多个方面的管理。另外,地质勘查企业的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地质勘查企业所颁发的一系列管理办法为依据,进行企业的合法施工,安全施工,做好勘查工程,促进矿产勘查工作稳步进行。本文就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的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简要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

地质勘查;企业;管理办法;项目管理

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对于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地质矿产勘查企业,一般是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的生产和经营工作,以各种技术手段和工作方式,探明矿产资源及其周围相关地质环境,形成产业化生产。一般而言,关于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的项目,需要由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一化、规范化的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力改革,地质矿产勘查行业的相关法律和规范也正在不断完善和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要求打破地质矿产管理部门独立和封闭的局面,实现跨部门多手段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划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体现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实际发展的需求。

一、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管理规范发展

地质矿产勘查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有着不同的管理规范,包括管理内容上、管理方式上、管理职能和任务上都不尽相同。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地质勘查行业主要的组织形式是事业单位,地质勘查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和项目管理包括规划以及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是以计划为主的生产经营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和不断深入,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对行业发展存在限制性效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地质矿产行业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方法,并对行业内部管理的职责和管理内容进一步明确化,逐渐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在如今的地质矿产勘查行业中,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走向,在管理部门方面,逐渐出现了中介性质的行业管理单位,并逐渐取代了更多的政府管理职能。在以往的管理中,主要是实行政府行业管理和协会行业管理,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管理方面逐渐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特征,并且在管理的技术规划、质量规范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为地质矿产勘查企业规范性、标准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管理措施

关于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的管理办法,既要满足于我国实际发展需求,又要吻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政府对于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的限制管理只会不断弱化,甚至最终退出对地质矿产勘查行业的管理,但是地质矿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为了正确引导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管理:

1.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在地质矿产勘查方面,我国的许多法律法规已经比较老旧,许多规范都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一些法律法规已经与实际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了,亟需得到更新和完善。除此之外,在地质矿产勘查企业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一些漏洞,有可能会使得一些不规范的企业有机可乘。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地质勘查行业的有序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对于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而言,要严格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积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前经济形势新的要求,了解当前地质矿产勘查行业的基本实情,制定出符合国家基本利益,符合现行经济体制,符合矿产勘查行业实际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2.编制地质矿产产业规划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地质矿产勘查企业要想获得稳步有序发展,加强产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要以行业发展、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为方向,对其具体的措施和相关目标进行详细的规划和组织。可以依照行业发展实际,制定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发展规划和计划。这方面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是政府对地质矿产勘查企业尽心规范性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地质矿产勘查企业投入的生产项目规模较大,耗费较多,如果生产经营目标和计划不合理,很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继而也就导致企业一蹶不振,难以稳定健康发展。

3.研究开发引导政策

国家对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的管理,需要开展积极性、引导性的管理,其中,要不断进行相关产业政策的研发,以鼓励和规范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的发展。产业政策的制定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在企业税费、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措施,促进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加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制定,引导企业正确发展。

4.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政府对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的依法监督。一方面,维护企业正常进行地质矿产相关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在监督中保障企业的正常性生产,防止企业从事不合法的生产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地质矿产勘查企业管理模式也正在面临新的改革,逐渐实现政企分离的管理方式。在新时期,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仍然要加强对地质矿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我国地质矿产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文雅.关于地质勘查企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4,(31):100-102.

[2]王智慧.试对地质勘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147.

[3]安红居.各类地质勘查企业管理经营方向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7):37-38.

历史地理期刊范文第2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企业为了拓展经营业务,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活力,企业往往设置若干二级经营实体。这样一来,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地勘企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在其内部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高效适合自身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当前地勘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迫切任务。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

目前经济社会中,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按管理权限的集中度划分,主要有三种模式:集权式、分权式和相融式。三种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比较如下: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企业总部对财务事项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便于整体协调,统一调配资金,降低成本,但挫伤了二级经营实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二级经营实体相对独立,二级经营实体有工作的积极性,减轻了企业的决策压力但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并且二级经营实体容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至于忽略了企业总体的利益。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集中了集权和分权的优势但集权和分权的度难以把握。综上所述,以上三种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各自并无绝对的优点和缺点,只是在适用于某一个具体的企业时体现出来的优越性不同。因此,地勘企业在选择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时,不要去考虑其集权与分权的具体程度,而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够促使自身企业较好发展的模式。

三、地勘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以某地勘企业为例阐述这一问题。某地勘企业基本情况如下:该企业主要从事地质勘查、水文勘查、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地基处理等业务,下设15个二级经营实体。二级经营实体各自有一套领导班子之外,企业总部还给每个二级经营实体配置了一名分管领导。

(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该地勘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行较高程度的分权管理,在财权上,经营实体拥有较大的决策权,企业只是间接管理各二级经营实体合同的签订、资金的使用,在较大的合同项目的签订与实施过程中企业总部缺少必要的考察、调研与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二级经营实体的分管领导对二级经营实体的实际经营过程了解不够。各二级经营实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时难免造成内部经营实体之间的竞争甚至拆台,容易造成财务决策的盲目和失误,并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利益。

(二)财务控制机制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企业财务监督十分薄弱,监控主要集中在事后,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由于经营实体的会计在会计工作中难免会受到经营实体领导的干预,上报给企业总部的财务报表不一定都真实。财务核算与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大部分会计做账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只是用计算机来做辅助工作。

四、提高地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适用原则

1.集权、分权适度原则。

首先保证企业总部财务集中必要的财务管理权限,特别是重大财务管理决策权,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当的分权。这样既能发挥企业财务调控职能,激发二级经营实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企业风险。

2.权责利效均衡原则。

给予二级经营实体的权限大,但承担的责任小,就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反之,给予的权限小,但承担的责任大,则不利于调动二级经营实体的积极性。因此,要合理划分二级经营实体的责任和权限,要将其经济利益与其所经营管理资产的效绩紧密结合起来。

3.激励性原则。

财务管理模式要有利于调动各二级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自所经营和管理的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4.可持续发展原则。

财务管理模式要能预防各二级经营实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拼设备、拼消耗,不注重技术更新、新市场开发等短期化经营行为。

5.中长期管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原则。

要在注重中长期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下重视日常财务管理,将中长期财务管理与日常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现路径

通过以上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问题的阐述结合某地勘企业具体情况建议如下。

1.经营模式。

在执行企业总部统一经营和管理方针的前提下,二级经营实体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权,独立计算盈亏,二级经营实体利用企业资质对外承揽业务、订立合同等要接受企业总部有关部门的检查与监督,年终企业总部对二级经营实体及实体负责人按年初制定的任期经营目标、经济责任制目标进行考核,奖罚分明,不吃大锅饭。分管领导要对二级经营实体真正尽到领导的责任,关注经营实体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不足,掌握他们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合理的指导与监督,使二级经营实体得到健康、长远发展。

2.财务人员配置。

由企业给每个二级经营实体统一配置一名会计人员,并由企业总部发放会计人员工资,会计人员由企业总部财务部门领导并统一在企业总部办公。每个二级经营实体设一名报账人员。鉴于财务人员素质高低不一,企业总部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鼓励财务人员多参加学习,督促财务人员积极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设置统一的会计科目及账户,早日实现会计电算化,并对会计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

3.账户设置、内部往来及内部结算。

二级经营实体需建立相应的会计账簿体系,二级经营实体从账户设置上,由“总部往来”账户代替所有者权益类账户部分功能,企业总部设置对应的“分支机构往来”账户,两个账户从不同角度反映二级经营实体与企业总部往来的同一会计事项,所记录的内容相同,只是方向相反。从财务报表上看,二级经营实体编制的财务报表属企业内部财务报表,不能单独对外呈报,会计期末由企业总部统一汇总各实体的内部财务报表,编制对外联合财务报表,会计期末,要核对“分支机构往来”与“总部往来”账户记录,如有余额不符,应及时查找原因,对于记账差错,应及时更正,对于未达账项,应编制相对应的账户余额调节表予以调节,使“分支机构往来”与“总部往来”报表项目能够予以抵销。为了有利于企业总部对二级经营实体的管理和控制,二级经营实体之间不设往来账户,发生的往来业务,视同二级经营实体与企业总部的往来,通过“总部往来”核算,企业总部以中间人的身份记录两个二级经营实体的往来。企业内部设立内部银行,企业总部与二级经营实体及二级经营实体之间通过内部银行结算。二级经营实体的财务收支都要通过在内部银行开户来实现。

4.资金使用。

资金使用要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二级经营实体原则上使用企业总部资金实行有偿使用原则。但也要对一些相对较弱的二级经营实体在资金上给予适当的扶持。

5.二级经营实体的固定资产核算。

二级经营实体使用的由企业总部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企业总部统一核算,记录在总部的账上,由企业总部计提折旧,应由二级经营实体分担的折旧费用,通过企业总部转入二级经营实体,二级经营实体不记录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只记录由企业总部转来的有关费用。二级经营实体经企业总部批准使用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在二级经营实体账上进行核算。

6.共同费用的分摊。

鉴于地勘企业特点,企业总部与二级经营实体的共同费用较难按合理的分配方法分摊给二级经营实体,二级经营实体按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上交企业总部,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按不同的比例上交。

7.内部监督。

内部审计是企业总部对二级经营实体财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总部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定期不定期对二级经营实体财务工作进行审计,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8.税务事项。

由企业总部安排专职人员办理与纳税申报及缴纳税款、领购、缴销发票等一系列与税务有关的事项,平时二级经营实体的各项应交税费暂由企业总部代垫,会计期末一并交回企业总部。

9.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文化是构成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企业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避免只注重短期效益的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使二级经营实体与企业总部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10.进行风险评估。

企业总部应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企业总部和二级经营实体所面临的风险,并适当加以处理,为了完善企业整体的账务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需指导下属二级经营实体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现金的管理、存货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等。

五、结论

历史地理期刊范文第3篇

1.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文件,如教学日志、教案、教学检查记录、成绩分析等,要完备、配套;教学大纲要能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分配教学学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成果等;选用教材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使用效果好,同时要有辅助教材,如教学参考书、习题集、音像教材等。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利用率高,实验开出率达100%。

2.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文件指出: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要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是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从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即一门课程至少有两位以上的教师讲授。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样,才能形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学梯队,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教学改革等。

3.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研活动等。要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现场演示、投影、电化教学等;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以教研室为单位,坚持听、评课制度,每位教师要认真听取同行意见,及时总结、改进教学,有完整的听、评课记录;遵守教学纪律、教学法规,无教学事故,如上课迟到、提前下课、随意调课等,无违纪现象,如随意停课、考试漏题等。

4.课程考核。每门课程都要有试题库,且试题质量较高;试题内容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既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试卷难易分布要合理。统一评分标准,由教师实行流水判卷,考试结束后要有总结与试卷分析。

5.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教学改革计划,计划切实可行;在教学改革某一方面,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能力培养等,效果明显,并有与教学改革相关的教学论文、阶段性成果报告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构筑四大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展开。随着历史学的发展,新理论、新方法犹如老树新枝,蓬勃兴旺,与多学科的关联性日益密切,因此历史学的课程体系必须涵盖多学科门类。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对原有课程通过增、删、并、减、压等方式,实现“强干减枝”,增设实践性、跨学科课程。通过“学科基础课”、“主干理论课”、“科学研究课”、“实践教学课”这四大课程模块的建设,构筑基础性、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1.基础性。要突破以往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传统的历史学基础知识课程的狭窄局面,拓宽专业课程的支撑面,以“宽口径、厚基础”为重点,以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课程为支撑,构成学科基础课课程模块。

2.专业性。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方法为核心,突出专业理论课教学,以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构成专业主干理论课程模块。

3.研究性。以掌握专业基本研究方法为原则,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课程构成科学研究课程模块。4.实践性。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突出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继续坚持并不断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以课程考察、历史专题调查、社会调查、学年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构成实践教学课程模块。

三、建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课程建设客观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建设要努力实现的目]。把课程评价作为实施课程建设的措施与途径,使课程评价寓于课程建设之中。经过长时期的摸索总结,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有5项,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有17项。一级指标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等五项。二级指标具体包括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梯队规模、师资培养、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每一项二级指标都对应相应的评价标准,同时,划分相应的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A级(优)、B级(良)、C级(中)、D(一般)、E(差)五等,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各项得分之和为评价总分。评价总分≥85分的课程为优秀课程;评价总分≥60分且<85分的课程为合格课程;评价总分<60分的课程为不合格课程。四、课程建设的成效在课程建设标准的指导下,在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监督下,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1.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历史学专业通过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人才以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形式来提高•82•吕富华/论部级特色专业下的历史学课程建设———以赤峰学院为例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1)培育名师,鼓励科研水平高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使科研和教学相融合。目前,本专业已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2)注重教学、科研能力比较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在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本专业的青年教师2人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人获教育部项目,12人获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专业建设点还有计划、有重点地优先派遣青年教师外出访学和交流。目前,4位青年教师已先后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等单位访学,其中2人顺利完成访学任务,并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先后有7名教师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博士研究生。不久的将来,这些学成归来的青年教师必定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3)是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历史学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引进、培养、调整等方式,有意识构建具有专业特长的师资团队,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基础稳固、研究方向明确、具有专业特长和影响力的师资梯队,为今后专业的发展和凸显特色奠定基础。目前,以红山文化研究为核心的红山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科研创新团队;以契丹辽文化研究为核心的契丹辽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科研创新团队,契丹辽文化教学团队被评为赤峰学院2013年校级教学团队。

2.促进了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历史学专业已有两门课程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即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考古学通论,有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与优秀课程。同时,为突出地域特色,建设两门特色课程,即红山文化研究专题与契丹辽文化研究专题。

3.促进了图书资料建设。按照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学院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资料室、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图书文献、期刊等现有资料基础,建立起一个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图书影像资料库,为课程建设提供资料支持。

4.促进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针对教学研究项目少,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的问题,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专门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要求教研室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研究,建立了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此政策支持下,先后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上好文献学课》、《依据特色专业优势,丰富开放型实践教学内容》等六项课题予以资助立项,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历史地理期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营销服务发展态势;研究方法

在当前阶段,图书馆要能有效地将自身投入到市场中,图书馆没能在充分掌握读者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使读者充分认识并了解相关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图书馆的地位岌岌可危。因此,要能尽力缩短图书馆的服务和用户的距离,使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1内容营销产生的背景和理论

1.1背景原因

各行各业的营销环境呈现了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的特征:第一,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读者越来越依赖移动终。因此,图书馆也要紧跟时展步伐转变营销模式,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创新营销[1]。第二,在当今自媒体大量涌现的环境下,用户的消费地点、消费需求、消费时间等行为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第三,在这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营销时代,营销方要能结合用户的具体需求打造高效场景,从而有效连接其真实的情感,能在用户的价值体验与价值诉求方面进行精准对接。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让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多元化。其具体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渴望获得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等特点,用户对价值和情感的满足有越来越多的追求。第二,用户的社交需求足够强烈,其在社交网络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第三,用户更习惯于用娱乐化的方式进行情感互动,娱乐性能有效促进用户关注营销的内容,进而参与传播。

1.2理论剖析

内容营销能影响全局,其本身是一种战略性营销,同时更侧重于对目标受众产生影响,使其相应的行为发生一定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的商业行为[2]。在这一点上意味着营销者要能使用更加具有时代性的营销手段,如直播、电子邮件等有效吸引目标人群。其营销的关键在于要能真正的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中心,进而对关联性和持续性较强的内容加以有效创建:第一,让内容高度关联用户的需求。因此,营销方要能对用户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加以提炼和归纳,进而展开有效分析,从而能精准地洞察用户的精神内核和对其价值观的识别。第二,营销方要能持续不断地优化相关内容,使其能一直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搭配高效的场景,借助自媒体实现分享和传播。第三,品质越高的内容越能为用户有效创造核心价值,并兼具艺术性和创新性。

2图书馆内容营销的发展历程

营销推广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课题[3]。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为营销单设部门,相关信息工作人员兼具营销推广的能力,因此,这些销售型的工作者备受青睐。营销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从新技术培训项目、对文献资源的营销、图书馆的营销策略、用户服务的营销等理念和相关技术都在不断变化,为能更好地顺应市场,伴随着内容价值逐渐成为营销最核心的价值,内容营销逐渐兴起。其主要有以下两点关键:第一是将产品和服务做到位,即能让内容的营销以图书馆的优势服务和优质内容展开。第二,以合适的手段供给优质的内容,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借助相应的交互方式在较为合适的时间内展示优质内容。其可以用音频或文字等方式展示供给的内容,借助游戏和相关活动也可以达到展示内容的目的。图书馆的内容营销一般以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为主,在起步阶段,基本是以拍摄视频的方式进行营销;在其发展的阶段,内容的营销主要以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内容深度等呈现纵深化、多元化态势。

3服务营销的重要性

图书馆要不断发挥其社会效益,为读者提供及时且完整的信息并收获一定的满意度。图书馆还要不断提高其社会效益,以此来体现其社会价值。另外,图书馆要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根本宗旨。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还要做到端正服务理念,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根本的目的。而能证明和反映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得以实现的具体体现是读者的满意度和不断扩大的读者群。因此,图书馆的终极服务理念还是以满足读者为主,并能做到一切相关活动都以读者为核心,努力缩短服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进而有效实现社会效益的提升,使图书资源等信息被有效利用,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要能有意识地增加其服务的方式,不应该使其服务和管理依旧停留在借书和还书,要开展功能较多的综合性服务。而图书馆虽然对自身很多方面的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也更新了其他的服务项目,但是依旧存在读者不能有效了解相关内容的情况,将其视为提供借书、还书服务和单纯收藏图书的单位,大多数的读者还没有对其提供的新的服务内容有较为具体的了解。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图书馆要能更新信息的传播手段,使自身的业务和服务等信息实时被读者接收。

4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依赖于建馆以来的传统方法服务读者,不能对新的期刊等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加以及时推广,使其服务的策略对提升读者的相关体验发挥积极作用。读者不能及时地对馆内最新的产品信息和相关资源等信息加以有效获取,导致馆内的资源信息不能被及时读取。馆内的工作人员要对读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并且能重视塑造自身形象,从而对相关资源信息的有效宣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部分图书馆内的工作者存在服务态度冷漠、信息提供不完整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图书馆失去部分读者群。

5图书馆内容营销发展的思路

5.1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

首先要在图书馆中引入营销,要使相关人员认真贯彻服务营销理念,使相关人员能意识到理念的重要引导作用,进而让读者提高对图书馆的利用率[4]。要能以读者的满意度作为对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检测标准,将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从而以有效满足读者的读书需求为重点。这种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图书馆的整体服务宗旨,要求图书馆对读者的相关需求有足够的了解,要能对读者的需求类型进行有效调查,对其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加以实时追踪,要能深入了解读者,从而通过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观察、调研和追踪,进而能准确地对读者的需求加以反映。通过这样的方式回应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意向,从而对服务产品的开发方向加以明确。

5.2推进与用户的深度沟通

优质的内容一般取决于能够与用户之间建立一定的沟通[5]。借助内容影响用户是图书馆的终极营销目的,和读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情感连接,建立合适的沟通和互动是其内核和本质。因此,要始终重点关注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要建立在图书馆对用户的有效了解的基础上,这也是整个沟通的起点,要能选择与自身用户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对其需求和偏好、行为特点等进行定义,由此得出用户的角色模型,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第二,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要完整且系统化,使其贯穿于整个买卖过程。应对不同阶段的读者需求特征进行有效分析,并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沟通的策略。例如,在对用户进行有效吸引的阶段,要能将沟通的重点放在传播上,让用户对图书产品和服务有明确的认知。而在对用户的兴趣进行不断激发的阶段,双方沟通的要点在于对用户的痛点加以有效分析,并能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构建一定的信任感。

5.3灵活运用交互方式

对读者进行持续的沟通能不断地为图书馆提供素材,合理地处理这些素材的过程能生成更加优质的内容。因此,图书馆在进行内容的生产时要能对不同营销的场景故事类型加以明确,例如组织历史故事,并把握故事的内容产出策略的重点。要能善于借助相应的内容平台、社交媒体软件等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进而能持续地推动更广泛的用户群积极参与创意化的互动,进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和营销的质量。

5.4打造品牌IP沉淀用户

内容营销一般会借助社交平台扩大内容的传播,自由媒介就是品牌自己所拥有的专门的传播平台,内容营销方要有更多的创新,创造质量较高的内容,从而更好地适应网络营销的发展[7]。因此,图书馆的内容营销要能与时俱进,并能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使其不断地优化网站。另外能利用共享媒介提升其宣传的效果,通过这些渠道产生一定的流量,吸引大量的潜在用户,从而有效提升图书馆品牌的知名度,进而提升其用户参与度。

5.5馆内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

对馆内的人员加以不断优化和建设,完善分配制度,要能充分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热情。对馆内的相关制度进行合理使用并分配,加强对服务渠道的有力开发,坚持读者第一的理念,让全馆的工作人员以此为工作的动力,从而使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共同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借阅管理等进行优化设置,具体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中心。

5.6构建完善的营销机制

图书馆和读者建立高质量的沟通尤为重要,而内容营销是关键所在。具体的营销策略要能从建设团队、设计内容、传播内容、转化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团队要能创建并优化营销内容,从而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激发内容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有效评估营销内容,展示其包括点击量、订阅量、浏览量、线下的活动次数等方面的影响力,建立用户忠诚度、创建图书品牌的意识等指标。

5.7用特色服务树立品牌意识

要对整个图书馆自身的优势加以明确,要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积极展示其他馆没有的优势,如人文环境、历史地理、科研的资源、人才的聚集以及综合科学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品牌效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让这些独特的优势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战略,进而吸引更大的读者群。

6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导致图书馆要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加强内容营销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和传统行业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并创造了较为新颖的发展生态。内容营销突出的是以用户为核心,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内容营销是一种战略性较强的营销方式,其主要创造并分发相应的内容,图书馆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创新营销手段,进而通过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持续性地吸引目标受众,并留住受众。

参考文献

[1]魏孔俊.政策驱动下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发展态势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8(4011):42-46.

[2]杜婕,吴鸣.图书馆营销服务发展态势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6):93-100.

[3]李贺,毛刚,李琳.我国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9(10):5-15.

[4]邵阳.图书馆内容营销的实践特征与发展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2):28-33+49.

[5]王丽萍,黄洁.电子图书获取模式及馆藏发展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9,35(05):38-43.

历史地理期刊范文第5篇

1984年,《专利法》通过,之后差不多每八年修订一次,今年是第三次对《专利法》进行修订,《专利法》出台以后对我国专利工作起到很大推动和促进作用。1985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4万余件,2007年已上升到69.4万余件,2007年每8天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几乎相当于1986年全年的申请量。这些数据都说明人们对专利日渐重视,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也有存在问题之处。

1、自主创新的能力较薄弱

专利分三种:一、发明专利,含金量较高;二、实用新型专利;三、外观设计专利。我国真正的发明专利只占19.9%,国外则有86.6%,这说明我国的专利,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

2、专利偏向传统遗产和生活领域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我国专利申请中,中药占98%,非酒饮料占96%,食品占90%,中文输入法占79%,可以明显看到在我国的专利中,“吃”的方面占很大比重。而国外的专利比重,无线传输占93%,移动通信91%,电信系统占90%,半导体占85%,高新技术领域远远超出我们的比例。

3、在国外的专利申请数量太少

我国在美国申请的专利只占美国专利的0.2%,在欧洲申请的专利只占0.1%。

4、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比较少

1998年—2003年我国企业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不到30%。事实上,企业没有创新、没有专利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很大挑战。中关村,14000家企业,12%申请专利;我国99%以上的企业从没申请过专利,大部分企业跟专利无缘。从专利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我们的人才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在这里还要谈谈今年诺贝尔奖的遗憾,其中芬兰、美国、法国、日本、德国,主要发达国家差不多占据所有诺贝尔奖的份额。亚洲国家中日本也拿到三个席位,中国几乎颗粒无收。唯一和中国有关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华人社会引以为荣,但他已不是中国国籍,严格意义上他只是有黑头发、黄皮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华人。所以,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心痛。

从教育看人才

从专利和诺贝尔奖上都可以看出中国在人才培养上,水平较低,我觉得这些问题的根基在教育。

1、文理分科

我曾经在四年以前写过提案,强烈提议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前不久白剑峰先生在《日本日报》上写过一篇文章,他谈到:“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才智过人的学者,但是很少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而忽略成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而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做科学研究,往往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甚至欺诈造假。”这里实际上就点到,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实际上分离的。文理分科大大削弱文科水平,很多人都认为,在我国高中文理分科选文科的都是学习失败者,都是理科学不下去无奈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文科学生实际上是二等公民。这种偏见导致我们很少有真正的人文大师会出现。再者,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整体素质。过早文理分科后,理科学生不再学历史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他可能才智过人,但是不可能具备人文情怀。反过来学文科的学生也不再去学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能力也会受到很大限制。这些都导致今后的公民素质受到很大影响。此外,文理分科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接受高等教育的毕竟数量较少,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文理分科造成应试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学习难度不断增加,而且是所有人都要去学。有人说国外有一些教学也很难,但是国外是分层教学,绝大部分难度不高。而中国的学生学的太难,有些知识甚至一生也派不上用场。文理分科也反映出中国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特点。人类、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等问题很少为我们所关注,为什么我们有毒奶粉的事件,造假的事件?就是缺少人文精神。所以我建议:教育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取消中小学奥林匹克竞赛,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改由大学组织实施;实施中学生选修大学暑期课程的办法,并授予相应学分。

2、教育行政化倾向,知识分子无心学问

中国的教育行政化趋势非常突出,自古以来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一个学者,“学而优则仕”,学问做的好就要当官,所有人最终的目标不是做学问,求真,而是做官,走行政化道路,所以公务员历来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这样来说,在大学里面就要有相应的对应,大学里的处长就相当于正处,现在有了副部级大学,一般教授没有办法直接进入行政渠道,因为不能破格提拔,所以这样一来就导致整个大学行政化,所有大学都是行政级别。好的教授最想做的是校长、处长,而不是想做学问,这个就导致一些优秀科学家过早丧失对学问的兴趣,这也是导致优秀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此外,实际上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我觉得公务员就应该对高中生敞开大门,这样大家就会觉得有更多机会,可以凭努力取得自己的人生地位价值。应该修改高等教育法,建立大学职员制;高校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实行轮换。

3、阅读能力下降导致国民整体素质降低

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国家的阅读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数量不到1.75本,我们是人均阅读量最小的国度之一。这是很危险的。目前人们都在关注的焦点——金融海啸,其背后的操手犹太人起了很大作用,他们掌控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命脉。货币战争里最重要的人物都是犹太人,他们为什么强大?因为他们是全世界最善于阅读的,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1千多所。《朗读手册》作者讲过“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他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他们。真正地消灭无知是要通过阅读”。目前在中国连大学生基本上都不读书,有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阅读专业经典著作15.2%、人文社会科典籍22.8%、专业学术期刊9.3%、外文学术文献5.2%。大学生阅读都有快餐化倾向,广州某个大学校园里借阅最高的是《名侦探柯南》,所以在中国阅读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4、“满堂灌”教学体系让学生丧失思考能力

中国的教学体系不是针对创新去发展。70年代末的大学生,叫“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是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中小学也是如此,基本上是满堂灌体系。而美国和发达国家的大学基本上以阅读和问题为背景。这种满堂灌的体系必须打破,要让学生经常提问,对老师的智慧提出挑战。

出路何在?

1、回到原点

我们的教育、人才培养到底应该怎么做?首先要问起点在哪里?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因为现在方向迷茫,我们不知道教育是什么,要干什么,甚至于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随便去问一个老师,一个父母,这些问题他们也无法回答。我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应当回到原点,搞清楚什么是好的教育。

2、教育解放

解放力度不够是目前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很大成绩,比如说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但是,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我认为是两个字——“解放”。因为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才有今天。所以,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把他们释放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完全把大家铐起来,让你手脚动弹不得。所以陶行知在60年以前提出了解放的使命,他提出要几大解放:“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60年以前的呼唤现在依然有效,而且依然值得我们关注。首先要解放的是孩子,《中国青年报》上刊登过河北一所中学一个中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早晨5:10分起床,5:40分晨跑,锻炼时记5个英语单词;6:00进教室早自修;7:00吃早餐;8:00上课,中午不回去,在桌子上休息。晚上10:00自修结束,晚上10:50分关灯睡觉。根据这个作息表,每天孩子的工作时间是17个小时。所以我提出要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孩子,让他们不再为分数而活着,个性得到张扬,真正地成为自己。其次要解放教师,从考试的镣铐中解放教师,让他们真正地享受幸福完整的教学生活,体验教师职业带给他们的成长、尊严与快乐;还要解放校长,让他们从评价排名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可以聚精会神地思考教育;最后还要解放教育厅的厅长、局长,从一个个升学的指标中解放他们,让他们从对上负责变为对下负责,从对分数负责变为对未来负责。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也是民间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1999年萌动,2002年开始行动,至今已经走过近10年的时间,发展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9个县级实验区、近600所实验学校,100多万教师与学生参加了实验。新教育实验以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为途径,努力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新教育实验的“晨颂、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地图以及“每月一事”等项目,受到了一线教师与学生的欢迎,一大批平凡普通的教师在新教育实验中脱颖而出,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而我们的孩子们,通过新教育实验,与那些人类最崇高的思想对话,享受到教育本身的魅力。因此,新教育实验被一些媒体评论为中国的“新希望工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