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范文精选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衔接;财政集中收付

我国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以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财政资金的缴拨方式以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步伐;有利于防止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近年来,各地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各部门会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创造了条件。本文试从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收付这一改革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定位

1、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部门预算改革的执行。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细化预算编制。预算单位所有的收支都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遵照执行;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注重追踪问效。实行部门预算,各预算单位则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的、多头管理的资金统一集中编制一本预算,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会计核算体制,虽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自主权、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权不改变,但其原先多头开设的账户被取消,所有资金将纳入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开设的账户,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专款专用,防止资金相互挤占、挪用。

2、会计集中核算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包括预算收入集中入库和预算资金集中支付两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统一开设账户,相应设置总会计、资金会计、统管会计等会计岗位,负责各单位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和经费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等业务。专项业务支出按照限额审批程序审批后,集中在核算中心支付。日常零星开支建立备用金制度,各单位凭发票到核算中心报销。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流量,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从而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形式。

3、会计集中核算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有效补充。这是因为:(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预算资金收付环节的控制问题,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如何保证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和项目,真实、准确地了解其资金需求,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以及对财政资金到位后的日常管理和监控问题,仅依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不能完全解决。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一是可以使财政监管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对预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财政收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与银行在同一大厅办公的优势,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关系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和会计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二者的关系也是两项改革不可逾越的问题,因此妥善协调二者关系,澄清认识上和实践中的一些误区,对于促进两项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库集中收付制是指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收付的实质就是以资金集中为核心,即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核算中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改革形式。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质在于以会计集中为核心,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为最初目的,从而引起的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改革。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者改革的主体都是财政部门,两项改革的目的基本一致,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二是二者都要取消单位账户,建立单一账户体系,并且其改革环节体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三是都不改变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

但二者属于两项不同的改革,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一是核算主体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制的核算主体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财政部门,表现为以政府财政会计为主体。尽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把过去许多由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改为财政会计核算(资金拨付到使用),但主体没变,只是范围扩大,也没有代替单位会计。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单位没有会计,其核算由财政部门的核算中心进行,由于单位的预算没有改变,资金的“三权”没有变,所以核算的主体依然是单位,只是财政部门记账。

其二是运作程序和控制机制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是以资金集中为核心,以支付方式改革为载体;会计集中核算则是以资金集中核算监督为核心,以记账为载体。国库集中收付的程序(以支付为例),大体上是财政部门对支付中心下达预算指标及用款计划,支付中心收到单位支付申请后(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例),给银行下达支付令,并从财政单一零余额账户支付给收款单位(商品、劳务供应者或单位),同时通知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办理清算。会计集中核算的支付程序是财政总会计根据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将国库资金拨付到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核算中心收到单位的支付通知后,将款项拨付到收款单位。从上可以看出二者的程序基本上是倒过来的,资金的集中程度和集中时间有差别,其控制机制也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是以支付中心为控制中心,以预算管理特别是以部门预算为控制手段,会计集中核算则是以核算中心为控制中心,以单位用款安排为根据,实行会计核算和进行会计监督。

其三是存款的归属和调用的程序存在差别。国库集中收付在存款未最终支付前,都是财政会计资金,财政可以任意调动,而会计集中核算虽存款也在财政单一账户上,但存款资金都是单位的资金,不能随意调动,不然导致存款总账与内部存款明细账不符。

三、目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为适应上述三大职能的需要,现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方法急需改革。首先,应开设核算中心总账户及试点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以适应国库集中收付的需要,实现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之目的。其次,逐步实现具体日常会计核算向财政监督、财政宏观调控转轨。会计核算中心目前行使日常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会计核算中心依法对核算单位的负责人负责,承担着账务处理、会计档案的保管、向社会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的任务。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监督管理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背离了当初成立核算中心的初衷;单位会计档案的大量集中存放,带来了大量的管理问题,既不利于审计部门审计,也不利于调动单位筹集资金的积极性,同时也把核算中心摆在了矛盾的旋涡中。为尽快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会计核算中心应由办理具体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即各单位将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拿到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核算中心认为开支合理合法,即加盖审核专用印章,并从统一账户办理支付手续,单据由单位拿回记账。对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管,核算中心可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随时了解各单位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再次,建立更加完善的核算中心网络系统。这个系统除了满足各核算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需要外,同时可满足会计核算中心的远程预算指标控制、远程查账、国库集中收付的需要。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衔接构想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但是改革涉及面广,配套改革多,不可能一蹴而就。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会计改革中探索出的一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它是会计核算形式的变化,随着资金运动和支出管理的不断变化,会计集中核算也要随之发展变化。所以搞好二者的协调,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制,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就尤为重要。国库集中收付制可以包含会计集中核算制,发展趋势是国库集中收付制以会计集中核算制为平台,会计集中核算制寓于国库集中收付制中(只要单位预算存在,单位会计就会存在,集中核算也存在)。二者协调的思路是:由会计集中核算———(过渡到)财政集中收付———(过渡到)国库集中收付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扩充。从职能上讲,后者包含了前者,核算中心可以变化为财政集中支付中心,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可以变化为国库集中收付中心。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先实行财政集中收付形式,以逐步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衔接。其具体思路是: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市财政不再将综合财政预算资金层层下拨单位,只向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和月度用款计划。资金支付除小额零星开支由单位备用金支付外,单位的人员经费由核算中心(不是过去意义上)按规定直接拨付到享受人员的银行账户;行政单位发生的购买行为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核算中心直接从财政单一账户上支付给商品供应商。即实现了6个直达:即收入直达国库、公用经费直达开支项目、专项采购直达供应商、建设经费直达项目、人员工资直达个人账户、财务管理网络和会计信息直达监管部门。

会计核算范文第2篇

1概述会计核算

所谓会计核算,主要指从货币这个计量尺度出发,核算主体活动和已完成经济活动的工作,但是,从现实角度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会计核算已经突破只核算完成后业务活动的束缚,它还必须同时顾全财务核算和事中决策,从整体角度看,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会计核算必须涉及全面的核算范围,避免有任何漏洞出现。其次,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兼顾头和尾,必须具备完整性,避免产生任何差错,保证高度准确性。最后,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必须将指导确定为有关会计工作准则,同时以真实可靠的会计报表等相关文件为依据。自从2007年之后,国家陆续出台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这两个准则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为了使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得到优化和完善,必须对两者之间差异进行明确[1]。

2对比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好的提高二者的核算水平能力,必须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二者,从而为后续开展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2.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对于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具有非营利特点,主要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将公共服务提供出来,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足感。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逐渐凸显出来会计核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第一,借助会计核算,可以将单位一段时间内的财物数据提取出来,同时在此基础上,促进及时有效财务报表的生成,有利于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完善;第二,借助会计核算,能够为全面并深入了解单位内资金运转状况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以会计核算结果为依据,实施全面预算、开发项目等操作;第三,对比单位前期财物预算和后期会计核算,能够判断出来是否有效利用国有资源,同时以此为基础,分析比较结果,进而将高效财务管理方法找到,以便充分利用资源[2]。

2.2企业会计核算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想要实现持续发展目标,必须高效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在此种情况下,出现企业会计核算。借助企业会计核算,能够对企业内部资金流动状况进行了解。由此看来,人们必须充分认识会计核算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首先,解决企业生存发展问题的前提是借助一切经济活动获取充足利润,然而,考虑企业内部具有大量复杂人员,特别是关系到资金时,人们更容易被眼前利益迷惑,进而将自己担负的责任忘记。通过对会计核算的应用,能够增加企业活动的透明性,有效监督企业经营人员、相关负责人员、会计人员等,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供保障,同时强化企业内部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企业内部责任体系进行完善。其次,持续扩大的经济全球化,逐渐加剧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偶尔的机遇很快就会消失,由此看来,企业必须保证自身稳定的经济链条。借助会计核算,有利于企业负责人掌握企业资金使用状况,促进企业信息系统化的实现,保证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以便顺利开展经济活动,获取最大化利益。除此之外,企业将会计信息提交给国家之后,有利于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参考依据,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3]。

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区别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是:

3.1不同的会计报表体系

系统梳理出来单位某个时期内财务使用情况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主要目的,这样可以为有关人员的查看验证提供更多便利,通过对单位的深入了解,实现最大化利用自身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目标。对于企业会计核算而言,其目的是完整呈现出来企业财务状况,保证企业相关人员对企业某个时期资金使用状况的了解,进而将资金依据提供出来,以便企业更好制定决策[4]。

3.2不同的会计构成要素

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五个会计要素,企业会计核算要素共有六个,分别是资产、负债、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费用。上述两种类型会计构成要素的区别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和非营利性质事业单位是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所有人员,不具有权益特点,但是企业单位则不同,债权人与企业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利益关系,具有权益特点。其次,基本办公设施的构建、福利性活动开展等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支出内容,现阶段,借助开展的各种活动,给予公益事业大力支持和帮助,对于企业单位而言,其费用则是用于支撑自身生存发展,包括聘用人才、生产商品、拓展市场等,获取更多利益是其主要目标。最后,考虑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质,因此,不存在利润要素,一些营利性行政单位借助相关活动获得的回报被称为结余,并不是利润,由此看来,利润是企业会计核算特有的构成要素。

3.3不同的会计核算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征表现在: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其通常组织非营利性、公益性业务活动,目标是推动社会稳定前进,实现人们安居乐业,因此,很少开展完全的成本核算工作。其次,在越来越复杂的资金来源影响下,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会计信息的部门持续增加。企业会计核算特征是:其一,对企业盈利状况与偿债能力进行全面掌握,将有力的参考依据提供出来,帮助企业有关人员制定出正确决策;其二,借助会计核算,对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率进行明确,将良好基础奠定出来,提高企业利润[5]。

3.4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我国会计核算基础的两种类型。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制定核算基础过程中,必须以具体状况为依据,将不同的核算基础选择出来,也就是将权责发生制应用于营利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将收付实现制应用于非营利性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将核算基础确定为收付实现制,同时以此为基础,主动核实各个方面业务活动。

3.5会计核算内容与方法具有特殊性

通常情况下,成本核算不在事业单位实行,即使有成本核算,也属于内部成本核算;不涉及利润和分配利润的核算等,但是企业则必须实行成本核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又被称为预算会计,对比企业会计,其主要特征是:(1)不同的会计等式对于预算会计而言,其会计等式是:负债+净资产=资产。而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是: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2)不同的会计要素构成预算会计要素共有五类,分别是收入、支出、负债、净资产、资产。企业会计要素共有六类,分别是利润、费用、收入、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虽然会计要素的名称相同,但是两者在内容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3)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预算会计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以单位实际状况为依据,分别应用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的会计核算基础则是权责发生制。(4)特殊的会计核算内容与方法预算会计的固定资产通常对应固定基金,不折旧处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对应投资基金;将专款专用法应用于专用资金中;一般实行内部成本核算或者不实行成本核算。

4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同于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具体分析是:

4.1不同单位性质

公益性、非营利性是行政事业单位性质,服务于人民、构建和谐社会是其开展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获取利润是企业目的,借助组织的各种活动实现最大化利用资源目标,进而将最佳效益获取。不同的单位性质导致二者必须应用不同会计政策、财务管理方法,最终造成有巨大差异存在于会计核算中。

4.2不同业务活动状态

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通常不会将物质商品直接提供出来,主要是将各项服务提供给社会和人民,企业则开展直接商品经营和生产工作,具体包括宣传商品、生产商品、销售商品、商品售后等不同环节。由于业务形态不同,导致两种单位对会计核算提出有差异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核算工作时,仅仅要求对资金总体收入与支出进行明确,企业单位则除了明确总收支之外,还必须对生产流通各个环节资金流通状况进行监督并将其反映出来,从而对业务活动获取的经济效益进行衡量。

5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核算效率对策

5.1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效率对策

5.1.1加强培训会计核算人员。会计核算人员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全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综合素养能力直接决定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和质量。想要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各方面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必须加强培训所有会计核算人员,促进其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首先,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为保证培训成果,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将绩效考核标准之一设定为考核结果。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将考核结果挂钩于薪资,奖罚分明,提高考核结果特别优秀的工作人员奖金,相应减少考核不合格工作人员奖金。最后,行政事业单位举办座谈会或交流会,支持并鼓励核算人员积极发言,借助彼此之间交流沟通,促进核算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5.1.2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保证完整的原始凭证。首先,会计人员必须对资金真实用途进行明确,特别是归类同一类型业务,从而更好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状况反映出来。其次,完整保存并认真审核单位报销的原始凭证,为真实的原始凭证提供保障。最后,对购买商购买物品的应付清单提出要求,详细标明商品名称、单价、数量、规格等,仓库管理人员收到物品后及时签收,同时将入库手续办理好,为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提供保证。5.1.3及时核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想要第一时间核算资产,必须促进会计核算效率的提升。以固定资产采购为例,单位需要以相关资料为依据,将入账工作做好。如果一些资产不能继续投入使用,会计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报告,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之后,会计人员需将固定资产相关工作做好。对于单位出租设备获得的资产,严禁占为己有和随意支配,必须第一时间上报财政部门,从而将记录工作做好,为真实、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提供保障。5.1.4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十分重要,这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真实准确性的有效措施。比如对会计人员提出要求,工作过程中减少对财政系统依赖度,手动核算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第一时间清理单位往来款项,同时将账龄分析工作做好,重点针对不能收回的款项制定解决对策。针对财务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需积极改革并完善,对经费开支标准、资产使用流程、使用范围等进一步明确,保证会计人员以此为根据,将相应规范工作做好。同时对所有会计人员提出严格要求,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核算工作,如果发现不合法行为,必须进行严格处理。

5.2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效率对策

5.2.1重视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想要真实反映企业信息,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十分关键。对于企业而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为此,企业必须遵守各种原则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包括客观性、及时性原则等,高度重视保管企业资料,同时对各种会计资料进行保护,对这些基础性工作实施规范操作,使企业会计核算基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5.2.2企业内控制度与监督制度的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与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大大增加企业内部出现问题概率,企业想要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加大管控财务信息与经营活动力度。针对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必须对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流程等进行完善,从而促进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企业不仅要重视内控制度,还要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通过对外部监督管理的有效运用,促进企业会计工作标准化的提升,保障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高质量。5.2.3充分认识会计核算重要性。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财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进行充分认识,提高对企业财务工作重视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促进企业资金使用率的提升,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具有较高水平,最终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做好。企业管理人员将有利条件创造出来,以便更好开展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将各种规范制度编制出来,便于企业会计人员获取资料,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更好完成。

注释:

[1]万光.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其对策[J].纳税,2020,14(35):110-111.

[2]易琴琴.基于信息化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J].中国食用菌,2020,39(12):280-281.

[3]邹荣.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J].科技资讯,2020,18(34):71-73.

[4]祁芳梅,吴杰.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评《建筑企业会计实务》[J].工业建筑,2020,50(11):208.

会计核算范文第3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会计核算范文第4篇

然而就在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之际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等严重违法乱纪现象,致使会计核算失真,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首先,是无视‘会计法’违规作账

1.在会计核算中,不按‘会计法’及‘两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核算处理,而是蓄意作假账,拟虚账,随意调账,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损害国家利益,严重的干扰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破坏会计核算的正常进行。

2.经营单位无视‘会计法’还体现在单位设两套账‘内外有别’把收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入资金账户;另一部分入自己单位‘小金库’。报表也同样是两套,一套对付税务部门及主管部门:另一套备作自己使用。更有甚者将公款私存。然后随意支用,致使国家资金不完整,会计资料核算失真。同时还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挪用公款,搞违法乱纪创造了条件。

(二)其次,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目的,不坚持会计核算原则,按领导意图进行帐务处理

1.众所周知,会计核算是任何单位经济核算的中心环节。经营是核算的基础,但有些单位工作不认真抓,成绩不显著,又要在上级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于是就由财务部门在成本上做文章,报表数字不是记录经营单位真实的经营状况,而是按领导的要求调整数字,成本的高低取决于领导的旨意。在往来账户中,例如:其它应收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就成了调节收入利润的科目。把实际利润变成人为的调节利润,财务人员为保住自己的饭碗,满足领导意图违心作账。

2.为了逃避税费,不坚持原则随意变通票据,隐瞒收入,加大支出,把本不该进成本的项目变通后挤入成本,造成单位成本不实,逃避应正常上缴的国家税费。

(三)再次,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业务不精通也是会计核算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1.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对工作不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缺少职业道德,有意提供失真的会计资料。

2.会计人员不重视继续教育,业务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因缺乏会计核算管理知识,或对有些会计业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求于一知半解,而错误地处理会计业务,甚至误差较大,由于业务水平低,提供了错误的会计信息。

(四)最后,由于不健康的周边环境,引发会计核算失真

近些年来银行也逐步商业化,各行之间为争储户,拉存款,竞争日益激烈,这就必然给经营单位在银行多头开户,提供了便利条件,使经营单位资金分散,引藏正常收入,用于搞些不正当的拉关系,同时也影响了经营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综合以上几种会计核算失真的表现形式,的确急需迅速规范综合治理,并采取必要措施。

1.对违反会计法规者必须严惩,加大打击度,将会计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近年来国家曾三令五申整顿经济市场搞廉政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工作逐步实现法制化,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并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职权,充分认识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危害要承担法律责任,对一些明知顾犯者,严重违反会计法规当事人给予严惩,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在会计的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好领导与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上的意见分歧。

严格依照会计法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办事。不仅会计本身做到,单位领导首先做到,当二者发生意见分歧时,用会计法规统一认识,遵循会计法,科学的行使会计核算的技术手段,为避免会计核算的失真把关。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遵纪守法,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更新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抓好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并能为胜任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技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的为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会计核算范文第5篇

一、倡导绿色会计核算,建立全方位环保体系

中国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绿色会计核算与绿色审计监督(简称绿色核算监督)。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实行绿色循环经济的体系保障,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节能降耗的绿色核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真实绿色财富的绿色审计监督,才能防止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实现绿色GDP增长,才能确保我国循环经济核算战略的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核算监督,是一种循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环境清洁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核算监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核算监督内涵广博,包括绿色统计、绿色GDP、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融资、绿色资本、绿色税收……等核算监督。绿色核算监督已成为现今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流。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刘丽君社长在《肩负媒体职责倡导绿色核算》中指出,绿色GDP核算呼唤催生了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的发展,已在我国刮起了一股绿色会计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作为中国一级财会类杂志,肩负媒体的光荣职责,早在2003年创刊第一期就推出了关于绿色会计的文章,介绍我国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核算理念;倡议媒体进一步加强对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宣传;普及绿色经济知识;报道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学术成果;探索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发展方略。为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全社会对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的认同,推动中国绿色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自然资本核算观

自然资本是认识环境和环境环保的一个新视角,环境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资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然资本。将自然资本计价明确纳入资源环境与绿色核算体系中是绿色核算监督的重点与难点。把自然资本纳入资源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观点,首先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自然资本”和环境是自然资本来源的观点。世界银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资本”概念,公布了“扩展的财富”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而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资本的涵义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第二层是由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第三层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构成的能够给人类和全部生命系统提供服务的生态系统。因此,自然资本核算观也就是概括了为支持生命系统的生态系统的总和的绿色核算观,也就说自然资本是有价值的,要把自然资本纳入资源环境经济核算观。

三、“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真实地评价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积累。该体系还助长了一些地区为追求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克服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挑战,利用全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替代传统GDP核算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在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绿色GDP扣减核算法的基础上,环保专家钟定胜提出了运用“可持续、效用衡量、横向可比、数据采集”四大原则进行社会总效用衡量的“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备受人们关注。该方法针对国民经济生产中每个可能造成环境生态损害的环节都采取了虚拟环境修复措施进行弥补,因此它核算的是净社会总效用的增加情况。由于引入了社会平均治理费用来计算虚拟环境修复部门的修复费用计量核算,因此,这个核算方法不仅操作上简便易行,而且数值核算上相当稳定,基本满足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和横向可比性原则,同时它又能从整体上较为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福利的真实产出状况,可称谓真实可信的“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

四、宏观环境会计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国家为核算主体,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结果,对一国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使用、消耗)进行货币(辅以实物)核算。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耿建新教授与宏亮博士从宏观环境会计概念出发提出自然资源耗减估价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使入耳目一新。他们用自然资产的价值,使用未来净收入的现值估价的现值法、使用者成本补偿视同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资产的租金净价格法、推导出全新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公式。把此公式运用于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所行业上市公司“辽河金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辽河油田”),具体的资源耗减估价之中,这种对自然资源耗减估值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在我国尚属首例。

五、森林资产会计核算

多年来森林资源的长期无偿使用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锐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洪水泛滥引人关注。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业内部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森林资产管理”的实质就是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是细化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理顺林业产权管理制度、适应中国“国情”的对森林实行的科学管理。四川省林业厅财务处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资产会计》观点鲜明务实,是对森林资产“公允价值”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使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成为可能。“以讦估促进核算”的方法(即:市场价或公允价值核算),解决了森林绿色会计核算计量难题。其核心是以产权单位(即国有、非国有林业企事业)的森林资产,经首次评估确认其价值量(即清产核资),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即生长率)来计算增值额,该方法无论理论上、具体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

六、绿色会计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公司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遭到改变,将直接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必将引起了会计领域的一次绿色革命。通过对环境会计在公司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将环境活动纳入公司会计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披露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公司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大势所趋。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郝冀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应用能达到此目的:实现环境投资核算可以帮助其降低经营成本,避免未来的环境负债,提升公司绿色产品商誉,增加企业绿色利润及社会环境效益。绿色会计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

七、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绿色”是21世纪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色,“绿色”以生态及环境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向一切旧传统经济观念发起了绿色文明挑战。为全面加强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课题研究,特提出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1.倡议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专业委员学会的领导下成立“环境会计研究课题组”,率先组织热心于绿色核算与监督研究的专家学者,与环保专家密切合作,共同携手开创中国绿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2.倡议树立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积极为会计法及注册会计师法修改工作建言献策,建议增加绿色会计及绿色审计内容。

3.倡议开展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信息电算化研究。为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法,开展企业IS014000环境认证、绿色会计核算、绿色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争做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4.开展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研究。将争创资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企业的绿色核算调研列为首要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