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验材料

经验材料范文精选

经验材料

经验材料范文第1篇

ⅩⅩ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劳务经济和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2元,同比分别增长5.8%和11.6%。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大力发展产业经济,打好农民增收基础。近年来,我们按照“基地联动、龙头带动、市场驱动”的工作思路,积极运用工业理念、市场理念、效益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路子,有效地打好了农民增收基础。一是坚持基地联动,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我们按照“基地+农户”的模式,围绕优质稻、油茶、楠竹、烤烟、瘦肉型生猪、肉羊六大优势主导产业,组织全县20多万农户,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三口塘、文明铺、龚家坪等镇为重点的30万亩高档优质稻基地,以肖家村、八宝等镇为重点的万亩烤烟基地,以观音滩、茅竹等镇为重点的5万亩油茶低改基地,以七里桥、潘市等镇为重点的2万亩楠竹低改基地,以十里坪畜牧场、黎家坪镇为重点的10万头优质瘦肉型生猪基地,以羊角塘、内下林场为重点的2万头肉羊基地,以文富市、大村甸等镇为重点的10万羽“三黄鸡”养殖基地。在基地的联动下,全县农业逐步实现了由“分散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去年,全县种植优质稻面积39万亩,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出栏生猪102万头,牛、羊、兔等草食动物15万头(只)。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6元。二是坚持龙头带动,大力扶持加工企业。我们按照“兴农强工”的发展思路,依托产品基地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一方面,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向上争项目、向内强管理、向外创品牌,促进了一批龙头企业上规模、上等级、上品牌。去年来,先后有天龙米业有限公司、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银利来粮油有限公司等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业,年产值达3.47亿元,创税658万元,出口创汇120万美元。目前,天龙米业公司生产的龙江香米、龙江粘米、天龙贡米和金浩植物油公司生产的金浩牌茶籽油、调和油、色拉油均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资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外引内联,大力引进县外资金、技术、设备,投入到农产品加工领域,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外向型进程。如近年来,我们引进外资1500万元,在白水科技工业园创建了金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皂素50吨;引进外资600万元,在观音滩镇创办了山山达大芯板厂,年产值1000万元。目前,全县共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218家,其中上规模的龙头企业85家,年加工粮食20万吨、茶油3.5万吨、木材17万立方米、楠竹12万根,年产值8.3亿元,共为全县农民增收4000余万元。三是坚持市场驱动,大力构筑流通网络。我们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网络。围绕主导产业,逐步构建了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先后巩固和完善了文明铺生姜、香芋市场,大村甸生猪市场,大忠桥鲜鱼市场,浯溪蔬菜市场等25个专业市场,年外销生姜、香芋2万吨,畜禽水产6.2万吨,商品蔬菜12万吨,贸易额达6.5亿元。另一方面,努力畅通农产品贩运网。以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和运销大户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民间销售队伍。目前,组建了“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水果销售公司”、“三黄鸡销售公司”等182家民间流通组织,并在北京、广州、长沙等30个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窗口,进一步搞活了农产品流通。同时,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地扩大了市场份额。去年,全县共落实优质稻、柑桔、黄花菜等订单面积22万亩,订单额收入占全县贸易总额的30%以上。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们始终坚持把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来抓。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23.5万人,年劳务总收入约13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5%。主要抓了“三手”:一是建立信息网络,确保人员有序转移,合理流动。针对外出务工人员信息不灵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条是在县外建立了稳定的信息窗口。先后在深圳、东莞、海南、浙江、福建等地设立了19个劳务输出窗口,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同时,全县各乡镇都建立了劳务管理站,负责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劳务信息、职业中介、劳动力组织和输出等服务。今年1-3月,全县通过信息网络,共输出劳动力14.9万人。另一条是在县内建立了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中介信息窗口。2003年,县财政投入120万元,建设了620平方米高标准的劳动力市场服务大厅,使县级劳动力市场走上了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沿海城市产业升级和技术水平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建立了以劳动就业部门为主、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力量为辅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在县职业中专、劳动就业工程学校、宏达技校等15所上规模的培训机构,常年开设了适合沿海用工需要的专业50余个。同时,还开设了短期专项对口培训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提高劳动技能,熟悉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与外出务工常识。据统计,目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70%以上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不少能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获取了高额收入。三是提供优质服务,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各种证件。除常年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所需证件外,我们还组织有关部门分别在县火车站、汽车站设立了办证服务点,全力提供办证、换证等服务。另一方面,努力为外出务工人员维权。组织劳动保障、司法部门,采取跟踪服务的办法,定期到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和企业进行走访,协助调处他们自身无法解决的劳动纠纷,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积极“引凤还巢”,吸引打工能人返乡创业。对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办理项目申报、工商税务登记等手续,均由县招商局和县劳动保障局全程代办,并在办证、用地、税费征缴等方面享受与外商投资同等的优惠政策。同时,对投资120万元,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或就地吸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人以上的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牌保护制度。到目前止,全县共有1800名打工能人回乡办企业450家,总投资9250万元,安置就业人员近1.5万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农民增收后劲。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实惠经济,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们着力做好了“推”、“引”、“促”文章。一是依靠优惠政策推。县里规定:凡民营企业收购和兼并国有、集体企业,或国有、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都可享受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申请使用国有、集体土地,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对待;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员,均可凭居民身份证和有关证明申办民营企业。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投资与经营;支持民营经济参与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了民营企业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农村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依靠园区平台引。我们按照“合理布局,聚集发展”的原则,在322国道、祁羊公路、祁大公路、衡枣高速公路与三南路的交汇口等交通便捷之处,先后建立了祁黎工业小区、羊角塘镇烟花爆竹业项目区、观音滩至白水加工贸易区、白水科技工业园,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聚集。目前,全县95%以上的民营规模企业均在园区落户,年总产值达50余亿元,占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2%。三是依靠优化环境促。在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的基础上,县里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并按照“先上马后办照、先发展后规范,先让利后收费、先服务后管理”的要求,实行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服务、一次性办理手续、一卡登记收费。同时,努力做到“五同”、“四民”。“五同”,即“国”、“民”待遇同等,准入门槛同标,管理措施同样,社会服务同质,软硬环境同优;“四民”,即在政策上体现利“民”,在措施上采取亲“民”,在提供服务上为“民”,在利益取舍上优“民”,进而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全县实现民营经济总产值73.6亿元,增长16.9%;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26.5亿元,增长13.6%,占全县经济总量59.1%。同时,通过民营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8万个。

经验材料范文第2篇

一是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政协工作。我们在组织县委常委、各级各部门及全体政协委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县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关于加强同县政协及其各专委会联系的通知》,并将政协工作纳入年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做到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落实,为政协工作规范、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在工作上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政协领导参加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主动与政协协商制度、各专委对口联系部门和评议部门制度、“社情民意调查”专报制度及情况通报制度,县委常委会坚持每年集体听取两次政协党组的工作汇报,专题研究政协工作。同时,县委确定一名副书记联系政协工作,既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增进了对政协工作的了解,为县委正确领导政协工作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三是在宣传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我们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扩大政协的影响。每年的政协全会,ⅩⅩ电视台和《原ⅩⅩ报》都开辟了专栏予以宣传,对重大问题的协商意见和政协调研成果、政协组织的视察活动、重要提案的办理结果、政协委员的优秀业绩等,进行专题宣传,使全社会进一步提高了对政协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而为政协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支持履行职能,为政协工作提供职权保证

一是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近几年来,县委全会的工作报告、县政府工作报告等,都按规定事先交由县政协常委协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听取意见,并积极采纳。我县确定的“旅游活县”战略,就是在县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县委及时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短期内促成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的出台,使之成为我县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去年,我县有48个工业企业完成了“两个置换”的改革,在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前,县委认真听取政协常委会的意见,做到了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每年的重大人事调整,书记办公会决定之前,由县委组织部听取政协主要领导的意见,为县委选准用好干部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同时,对重大的建设项目、事关全县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等,均通过召开政协常委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和听取政协的意见。县直各部门制订的重大改革措施,都在正式公布实施以前征求政协有关专委会的意见。同时,政协召开的全会、常委会或其他协商座谈会,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安排有关领导参加,认真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议;政协所形成的报告或建议案,县委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都亲自阅批,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办理,抓好落实。特别是对重要的建议案、提案,县委常委集体讨论,明确有关部门办理期限,及时反馈办理结果。去年,县政协“关于浯溪三中运动场问题、关于县城罗口门路段硬化问题、关于芦家甸市场路面脏乱差整治问题”等7个建议案提交县委常委会,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由县委和政府分管领导组织专门班子进行督办落实,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积极支持政协民主监督。一方面,主动邀请政协委员视察。近两年,全县各部门邀请政协委员开展视察、检查、调查调研活动60多次,视察单位100多个。对政协组织的视察、调研活动,各部门都做到热情接待,积极配合,主动介绍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同时,每个单位都提供了必要的物力、财力,用于政协委员视察和调研活动。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政协开展评议部门工作。各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卡、聘请政协委员为行风监督员等措施,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满意率。两年来,通过评议形式,委员们提出意见和建议500多条,绝大多数部门高度重视,及时整改,整改率达95%。去年,县政协以“ⅩⅩ社情民意”专报形式向县委反映影响经济环境的典型案例20多个,县委领导一一批示有关部门进行了查处。再一方面,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我们每年都专门召开了提案交办会,要求各部门认真落实办理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并采取组织、人员、任务、时间、质量“五落实”的措施,加强对办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进而提高了办理工作质量。去年,县政府承办的290件委员提案,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并逐件给委员作了答复,满意率达97.6%。三是大力鼓励政协参政议政。首先,给政协出题目、压任务。近年来,县委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给政协提出了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民营经济等调研课题,政协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写出了《ⅩⅩ经济环境的现状及对策》、《关于ⅩⅩ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调查与思考》、《关于加快ⅩⅩ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等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为县委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其次,切实尊重政协委员的民主权力。在每年政协全会上的委员大会发言,全体县委常委、县级领导及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参会听取,对有见地的建言献策,县委领导当场批示有关部门办理,极大地调动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再次,支持政协组织参与经济建设。一方面,鼓励政协加强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参与。近年来,凡县委确定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都有政协领导参加。如我县已立项建设的晒北滩水库电站、浯溪水电站,就确定政协钟上元上席为常务副指挥长,目前两个电站都引资成功。另一方面,鼓励政协委员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土战场。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县政协、委员兴办、领办、联办、创办各类民营企业和经济实体100余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的有7家,500万元以上的35家,100万元以上的41家,年总产值达4.5亿元,实现利税2200万元,为ⅩⅩ经济建设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再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协自身优势,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2001年由政协主席牵头,引资200万元在ⅩⅩ建立“昌世基金会”,每年拿出20万元扶持贫困学生上大学,三年来,共扶持240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政协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配强政协领导力量。在人员配备上,坚持“精干、效能、统一”原则,坚持配齐、配强政协各级领导干部。县政协各专委会主任都是曾担任过乡镇和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的领导同志,同时,每个专委会还配备了三名兼职副主任。各镇明确党群副书记为政协联络组长,县直各联络组组长由党政主要职能部门得力的副职兼任,确保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加强政协干部双向交流。在政协干部培养、使用、提拔、交流等方面,我们坚持与党委、政府机关干部同样对待,并在保持政协工作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双向交流。特别是对那些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的中青年政协干部,敢于打破党、政、人大部门的界线,大胆使用,不断增强政协工作的活力。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县共提拔使用政协干部50余人,其中,县级干部3人,正科级干部15人。同时,政协机关干部的年龄、文化结构都有了明显改善,目前县政协机关45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占40%,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占85%。三是加强政协委员教育培训。我们坚持把加强对政协委员的教育培训,作为提高政协队伍素质的关键环节来抓,定期组织政协委员进行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政协知识培训。去年9月,县政协在县委党校进行了一次为期3天的系统培训,提高了政协干部和政协委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力地推动了政协工作的深入开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经验材料范文第3篇

一、加强宣传,促进家园信息交流

我们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促进家园间的信息交流。

1、宣传橱窗。我园在门厅显要位置设置了家园宣传栏,每学期根据教育要求出2-3期,向家长介绍园内发生的大事、学前教育动态、孩子的各项活动以及有关科学育儿等方面的知识;每个班级在门口也设置了“家园联系”栏,每月一期,内容涉及到幼儿卫生保健、家教成功经验、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信息等多方面。通过宣传橱窗,向广大教师和家长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教知识等,同时也成为了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渠道。不少家长利用接孩子的时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接受信息并付诸实践。

2、书刊宣传。我园为让家长从理论上较系统的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更科学的教育孩子。我们定期向家长发放了《家庭教育活页文选》等多种书刊,并坚持为家长们订阅了《早期教育》、《幼教园地》等杂志,开拓家长视野,增长知识。

3、材料宣传。我园通过每月一期的《幼教信息》、各班每周一期的《家长园地》,每周一反馈的《家园联系册》,定期向家长宣传保教知识,并进行实例指导。我们还创办了《家园共育》小报,内容有教师的“教育心得”、家长的“育儿经验”、孩子的“佳作欣赏”等多个专栏,成功架设了家园沟通的桥梁。

二、开展活动,促进家园合作共育

为了实现家园两轮互动,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我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采的活动,开创了家园合作共育的新局面。

1、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近几年,我园充分利用家长群学历高、素质高、理念新的特点,采用招聘、参与、交流等方式,吸纳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与教学,专门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定期开会、座谈、探讨家教工作、幼儿园管理工作和家园联系等情况,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家园沟通中的障碍,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园互动。

2、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针对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超前教育,任其发展;滥用奖励,关照过度等问题,我园认为要提高保教质量,必须首先从更新家长的观念入手,为此,我园每学期都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通过讲座、报告、看录象等形式向家长进行育儿指导,我们聘请了有丰富经验的叶大夫为大家做了《春季常见病的预防》报告,并组织家长观看了《金色童年》系列讲座,《0岁方案》以及王才贵教授的新经典导读活动录象,使家长们受益非浅,从根本上提高了家长的育儿水平。

3、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我园定于每年的三月、十月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请家长们来园观看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听课、评课,了解幼儿在园的种种表现和发展情况,亲身感受幼儿在园的成长和进步,也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足,同时,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联系和探讨,以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达到最优化。

4、开展家园联欢会。每年的“六一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我们都组织家园共庆活动。每个孩子都准备精彩的节目,并在和家长的共同合作中,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以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而且通过家园同乐活动,促进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为每位幼儿都提供了表现的机会,深受家长的欢迎。

5、开展运动会等比赛活动。我们每年召开春、秋两次运动会,每次运动会都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并设计了“赶小猪”、“踩气球”等多项亲子活动,使家长和孩子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比赛,既锻炼了孩子体质,又增进了亲子间的交流。另外,我们还组织了“生活技能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在家长与孩子的合作中,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让家长们学会了如何与孩子相处。

6、新学期的家长会。家长会是增进家园合作的重要途径。新学期开始,我园各班都要针对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家长的思想状态,召开家长会。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园里的工作汇报、孩子的分析评定、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最后要请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和家长在这一段时间内,共同对幼儿在家、在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现场分析,研究并找出对策,以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7、膳食品尝活动。每学期,我园都要邀请部分家长来我园进行“膳食品尝活动”。通过现场观看幼儿食品的制作过程,亲自品尝幼儿食品的味道,然后在“色、香、味”和营养搭配上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的改进和提高膳食质量,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8、“家园衔接”亲子活动。为使新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我园利用7、8月份的双休日时间开展了“家园衔接”亲子活动。本活动采取家长陪伴的方式,通过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让幼儿在正式开学之前,渐渐熟识幼儿园环境及班内老师,慢慢消除幼儿在陌生环境中的恐惧心理。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很顺利的度过了家与园之间的衔接,而且还可以使家长从中了解到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老师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也了解了孩子的个性特点,为更好的开展保教工作做好了准备。

通过以上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不断增强对教育的重视度,提高教育素质,更重要的是,在家园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建立起了真诚的伙伴、互动关系,使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了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及时反馈,促进家园共同提高

我园十分重视家长的反馈意见,通过开展多途径的反馈活动,及时分析家长们反馈回的信息,认真整改,来促进家园的共同提高。

1、发放“家长评教表”。我园每学期末都发放“家长评教表”,通过书面形式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建议,教师的“育儿观念”、“奉献精神”、“幼儿在园发生的安全事故”等多个层面进行调查,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整体水平,适时调整我园的目标、计划及管理方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各项活动后的反馈。在每次活动开展后,如“六一”、“元旦”、“开放日”结束后,我们都请每一位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整理、汇总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家长的心声,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家长携手教育好孩子。

3、建立“家长信箱”。我园在门口设立了“家长信箱”,请家长随时向我们反馈情况、意见及建议,并定期开箱,汇总信息,及时改进工作。

经验材料范文第4篇

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区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工作者,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为“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大调解”格局。至2002年6月底,我区共有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959个,人民调解员3830人。近三年来,全区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3576件,成功调处13338件,成功率达98.2%。防止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14件16人;防止因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的41件150人;制止群众性械斗事件28件;防止群体性上访199批5186人。在着力探索和建立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Ò»¡¢不断健全组织网络,努力提高基层调解队伍素质

按照“哪里有人群,调解组织就建在哪里;哪里需要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就在哪里发挥作用”的工作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民调解组织,在巩固和完善村、居、企调委会等传统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延伸工作领域,在全区先后组建起八种类型的调解组织。一是联片调解组织。为解决区域内几个周边乡镇间因蔺草引发的各类纠纷,在专产蔺草的西乡片建立了联片调解组织。二是接边地区调解组织。为解决行政接边地区纠纷多发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联合调解组织。三是跨区域调解组织。针对两个行政区域间频发的一些共性纠纷,在我区的瞻岐镇与北仑区的三山乡建立了全市首家跨区域调解组织,借以调处因行政隶属关系不同而出现的“盲点”纠纷。四是集贸市场调委会。由于经济利益的交织和影响,使市场成了各种矛盾的交汇点,矛盾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集贸市场的秩序稳定。因此,建立集贸市场调委会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区已有轻纺城等18家集贸市场建立了调解组织。五是个私企业调委会。我局与区工商分局协作,将过去在一些国有、集体企业中特有的调解组织引入较大的个私企业、三资企业中,化解纠纷成效十分明显。六是外来人口聚居地调解组织。1998年,我区在天童北路建立了宁波市第一家外来人口调委会,专门调处外来人口聚居地的民间纠纷,该调解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有外来人口中的优秀分子参与,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七是学校调委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影响也渗透到教育系统中,目前,我区区属中学已全部建立了调委会,学校调委会对指导调处各类矛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八是社区调委会。在宋诏桥社区建立了我区首家社区调委会,为撤县设区后我局职能的转换作了有益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乡、扎根基层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化体系已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区共建各类调委会959个,其中,村民调委会665个,居民调委会38个,厂企调委会205个,集贸市场调委会18个,流动人口聚居区调委会2个,联合调委会8个,其他新型调解组织23个。我们按照“巩固一类、完善二类、消除三类”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标准化调委会”建设。目前,组织、制度、工作、报酬“四落实”的基层调委会已达到826个,占86%。这些调委会基本做到了“四化”即人员专职化、工作规范化、待遇工薪化、组织网络化。同时,对已经达到标准化要求的调委会采取动态管理,对工作不到位的,采取了摘牌或降低等级等措施,不断巩固和扩大标准化建设成果。

要想提高调处民间纠纷的办案质量,增强纠纷调解的社会效果,提高调解队伍的素质是关键。为此,我们紧紧抓住农村区域调整、村级换届选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调委会工作人员的调整和充实工作,使调解队伍的力量日趋壮大。同时,我们按照“三懂一会”(懂政治、懂法律、懂政策,会做群众工作)的目标要求,对全区3830名调解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对全体调解人员,由镇乡为主进行每年一度的普遍轮训。由区普法办为全区调解人员提供内容较完整的学法材料。三年来共普训了7600余人次。二是区委党校重点培训。由区司法局会同区综治委,主要做好培训班的学员管理、课目确定和教员挑选工作。培训内容主要是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现状、治安形势与任务、调委会性质任务及民间纠纷调解实务、民间纠纷处理一般原则与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三是以会代训。主要是召开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随后进行考试,对合格人员进行注册,并实行持证上岗,佩证调解,使调解队伍综合素质不断优化。

¶þ¡¢不断强化防范机制,努力构筑“大调解”工作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区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性、多发性、群体化和深层次等特点,特别是一些涉及法律问题、干群关系和百姓利益的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针对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研究新方法,探索新路子。1994年,我区创建了全省第一家司法所——古林镇司法所,并经过3年的努力,于1996年在全区实现了“镇镇建所”;为强化基层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能力,1999年,在高桥镇和东钱湖镇开展建立以司法所为依托的调解中心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区推开。到2000年8月底,全区各乡镇全部建立了调解中心。调解中心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日益突出的各类社会矛盾,成功地构筑了“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传统的调解方式的新转变。在调解形式上,也从过去的“村头、炕头、田头”调解,发展为在司法所普遍建立人民调解庭,进行开庭式调解,运用调解中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使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目前,全区24个乡镇已全部建立了调解中心,有工作人员259人。2001年以来,全区各调解中心共受理各类纠纷1662件,调处成功的有1634件,制止群体性械斗纠纷20件,涉及人数679人,制止群体性上访事件113件,涉及2858人次。

调解中心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日益突出的各类社会矛盾,解决了许多“村里管不了,法院管不着,部门管不好”的棘手问题,找到了一种依法运用人民调解手段来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机制。去年,区委政法委和区综治办下发了《鄞县乡镇调解中心工作规范》,使调解中心的运作程序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事实证明,由于调解中心调处大量的复杂矛盾和纠纷,强化了超前预防功能,使种种不安定因素明显下降,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维护基层的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我们继续探索新时期化解矛盾纠纷、强化调解中心职能的新路子,对建立调解中心与公安“110”联动联调网络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2000年11月,我们在高桥镇成功建立了调解中心与公安“110”紧密型联动联调的工作机制。在试点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确定联动联调工作模式,明确在一个调解中心的前提下,由派出所选派一名熟悉治安业务的骨干专职到调解中心办公,建立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配套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界定纠纷移交的范围,明确了对“110”接警后的3类案件可以移送给调解中心调处:第一类是纯属民间纠纷的案件。第二类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情节轻微,不够治安处罚而可以作调解处理的。第三类是虽然违法行为可由公安机关给以治安处罚,但对引发纠纷的原因,如宅基地纠纷等应当移送调解中心调处;三是严格纠纷移交程序。明确凡公安派出所在移送调解中心的案件,承办民警或接警民警应做好相关笔录,填写案件移送单并经派出所领导签字同意后,随相关材料一并移送,经调解中心主任批准后由调解中心受理。

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我们于2001年4月在东钱湖、邱隘、下应、古林、高桥、石矸、姜山、钟公庙8个环宁波市区的重点乡镇正式建立了调解中心与公安“110”紧密型的联动联调网络,针对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确定派出所民警固定坐班制和轮流值班制等不同方式,逐步完善联动联调工作机制。2001年底,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广了这一做法,及时有力地调处了各类纠纷,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肯定。

为进一步加强对突发性事件处置的工作力度,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基层,我们按照区委、区府的要求,并在借鉴公安、信访等部门对事件现场处置工作预案的基础上,草拟了对突发性事件(纠纷)处置工作预案,并将此项工作的试点放在了基础较好的咸祥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逐步推开。自2001年5月开展以来,已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30余件突发性事件按照预案操作,得到了妥善地处置,充分发挥了司法所、调解中心在化解矛盾中的一线作用和公安机关在调解中心的后盾作用。

Èý¡¢不断强化激励机制,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员等级制

近年来,我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已有了良好的基础,“大调解”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及时有效地调解民间纠纷,化解了大量的矛盾,发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长效激励机制,2001年3月,我局在宁波市司法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古林镇开展了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经过了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宣传发动、调查登记,培训考核、个人申报,等级评审、授予等级四个阶段。通过市、区、镇三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实绩、资历等情况,经考核后分别授予四级调解员1名,三级5名(其中特邀1名),二级26名(其中特邀9名),一级81名(其中特邀7名),并统一进行了授证授牌仪式。

经验材料范文第5篇

1、民政事业社会化,基础设施“由旧变新”。原福利院年久失修,环境破烂不堪,供养标准很低。我们多方筹措资金,采取争一点、省一点、捡一点、换一点、挤一点、干一点的“六点精神”,用了40万元的钱,干了80万元的事,圆了院民20年的梦。共计改造了7栋平房、5000多平方米的房盖、门窗、地面和3000多平方米的甬路、草坪,使福利院的面貌涣然一新。

原殡仪馆规模小、环境差、机制死、管理弱,多年想改一直没改成。我们用经营的理念,自筹资金400万元,仅用90天就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省内一流的北华苑殡仪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后,年收益由原来的1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2、“五保”供养市场化,福利机构“由一变二”。按照省厅集中建院的要求,我们从2003年开始,利用福利院、公寓闲置床位,将6个乡镇近200名敬老院院民接进城里进行有偿转移供养,乡镇除了将每位老人的国家转移支付资金1500元划拨到福利院和公寓之外,再自筹1000元给福利院和公寓有偿供养。使每个老人供养经费达到每年2500元,这个数字在全省是比较高的。此做法,老人享福、乡镇省心、民政获益,三方高兴。受到省厅等上级领导和《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充分肯定。今年市委、市政府在财政、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再建一个福利院,并腾出旧公寓,继续扩大农村敬老院院民进城集中供养。为此,今年投资700万元,在福利院北侧新建了三栋面积为6300平方米的联合福利院。竣工后,可集中供养院民400人,彻底改善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减轻乡镇负担、发展民政事业。

原老年公寓房间设计不合理,无室内卫生间、无厨房,不便老人自主生活。今年,我市创新思路,采取收取休养老人房屋折旧抵押金的办法,在原公寓南侧正在建设一处3400平方米的新型公寓。既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又降低了老人入住成本,特别是新公寓设计为单元式、小户型,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深受休养老人好评。原老年公寓腾出后,可集中供养农村敬老院院民300人,实现了农村敬老院院民全部进城集中供养,达到一举多赢的目的。

3、政策效益最大化,实体建设“由无变有”。在省厅社会事务处的指导和支持下,去年竣工的九泉山公墓,民政自筹300万元,位于龙海寺西侧,占地2万平方米,充分展示了人性化、艺术化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是省内县级公墓的精品。牢牢抓住民政部门独家建设、管理公墓的政策,用经营的理念找准与市场对接的突破口,使九泉山墓园成了市民政系统的“聚宝盆”,为反哺民政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加大对全市社区工作的指导力度,增强示范引带作用,今年,我们又投资200万元新建一处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集管理服务、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市级社区指导服务中心。建成后,将根据发展需要,把该中心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行使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

4、常规工作超常化,业务职能“由浅变深”。2004年免征农业税后,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三难”问题,我们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引带、指导推进等措施,探索了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的方式方法,解决了基层政权建设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此做法得到了省厅基层政权处的有力指导和充分肯定,在全省、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社区工作原来只注重区划调整、资源整合和搭建机构,去年以来,我们坚持市领导包社区、部门进社区、全社会共建共享等原则,指导社区的职能不

断深入,社区功能不断深化,特别是建立了多处文化活动室和读书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浓厚了社区居民的学习氛围,在全省社区知识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被评为“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

5、扶贫解困多元化,救助能力“由弱变强”。城市低保对象由2001年的1100人增长到现在的每年1.2万人,增长了11倍,且补差额度不断提升,由每人每月平均20多元,增加到60多元,省低保中心每年补助我市的低保资金达55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城镇下岗职工和弱势群体的生活难题。

按照省厅加快建立城乡综合救助体系的要求,我市低保工作在全省最先向农村非农业人口进行了延伸;去年又将1.3万名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对50户残疾农民实施了每户7500元的住房救助;对5800多名五保老人落实生活补贴700多万元;今年,做为全省农村低保试点已初步确定低保对象4.5万人。前不久,省厅福利处和省社会康复医院专家专程对我市残疾儿童进行体检,已确定为80多名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救助。几年来,我们在救灾救济处的支持下,每年省、市、乡三级筹措的救灾扶贫资金达500多万元。救助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6、社团发展规模化,民政数字“由小变大”。福利由2001年的200万元将增长到今年的2000万元,增长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