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创新技术

物联网创新技术

物联网创新技术

物联网创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创新模式;创新研究;传感器网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70-03

一、引言

近些年来,一场关于物联网的风暴席卷全球,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术被称为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之后的信息产业技术的又一次技术浪潮,它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1] 我国于2009年制定了“感知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2] 如果说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深刻的改变了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单纯的依靠纸质的教育模式发展到现在依靠多媒体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平台等新型教学模式。那么物联网技术将使现代教育教学迈向更高的高度,是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提升的新的发动机,将使得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产生质的飞跃。

在教育领域,新课改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的要求。[3] 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日臻成熟,特别是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装备从巨型化走向微型化,学生可以通过微型个人终端设备了解知识。作为下一代“计算无处不在”的关键技术,[4]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技术在教育改革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新的时期,高校必须具有科技敏锐性,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教学管理,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所以有必要在教学领域引入物联网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同时,当代高校大学生更具有自我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新事物嗅觉更灵敏,接受速度更快,对高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热情更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创新教育模式中,在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的感知能力。物联网技术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环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物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可以有效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拓宽思路。

二、物联网技术特征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5,6] 物联网是一个全球的基础网络,通过数据获取开发和通信能力,将实际物体和虚拟物体联系在一起。该网络包括现存的互联网及其延伸和拓展,并具有具体物体识别、传感器、激光扫描器和通信连接功能等为其提供独立联合服务和应用基础。[7]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全面感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以及其它各种感知设备,随时随地采集各种动态对象,全面感知世界;可靠的传输,感知的信息通过以太网、无线网、移动网进行实时传送。[8] 无线网络已经全面覆盖,感知信息的自由传送成为现实。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及时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真正达到人与物的沟通,如图1所示。

三、传统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1.教学资源有限和教学过程单一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比较有限,特别是在早期,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被普遍使用,将内容投放到黑板上,图文并茂,使得教师更专注于知识的讲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或使用投影设备的“开会式的学习”枯燥、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与书本,造成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阻碍其素质全面发展。单调枯燥的方式对学生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单一的教学过程已经不能满足课堂中学生的需要。

2.繁琐的传统的教学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费时费力,并且可靠度差

当前学校教学活动中,需要让学生使用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各个学科都配备了教学实验室,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需要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清点工作。每一个教学实验室,在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班级参与实验学习。一方面,为了防止资产流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专业人员随时监督,防止设备仪器或者原材料对学生造成伤害。不但费时费力,可靠性也差。

3.传统的课外教学过于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外教学被称之为第二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以外,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中心,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验活动。传统课外教学主要使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这虽然可以方便学生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学习,但是学生和教师直接交互较少,主要是学生听、教师教的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互动性差。

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

1.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具有感知性和智能性成为可能,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客体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与虚拟环境进行无缝连接,人与物可以进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获取教师内容,教师可以即时捕捉、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相应调整。为实现学生出勤情况的智能统计,可以将RFID芯片集成到学生一卡通中,教室设置自动感测RFID信息系统,即时统计学生人数。教务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学生出勤情况。

对于年龄段较小的学生教育中,可以让幼儿佩戴腕带式标签,学校通过信息系统自动检测学生体温,当体温异常时,系统将发出警报并通知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置,同时还可以在标签中配备定位系统,随时了解学生的位置,避免幼儿走失和被拐卖,即使发生意外,也能被及时找到。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用来控制教室中的教学设备,教室内安装具有光敏和温控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智能调节系统,根据教室光线强弱自动调节教室窗帘的开关,也可以根据温湿度高低调节空调温度或者进行通风切换。

2.利用物联网技术丰富实验教学活动

当前实验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到指定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相应实验,但是对于一些需要采用远程教学的活动,如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学生无法实时参与教学实验。物联网技术使达到与现场教学类似的效果成为可能。通过在实验室和远程终端配置RFID设备,在本地实验室将实验器材加入到物联网环境中,实验过程数据被实时采集,并通过网络传输到达远程终端,实验者在远程通过RFID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数据的变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仪器上的RFID远程控制教学仪器,通过网络传输方式,将实验过程与结果实时显示在课堂中,学生也可以远程控制实验设备,调整实验参数,观察实验结果,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与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还可用于校园安全管理,当前学校学生人数密度大,社会闲散人员伪装成学生进入学校盗窃事件时有发生。可以在宿舍门口设置RFID系统,自动检测学生配戴的智能标签,在显示屏显示学生图像信息,物管人员很容易区别校内外人员,以保证校园安全。

3.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时测评

当前教学评测一般以督导组听课,学期末学生对教师系统评分为主,这种模式对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督促教师重视教学质量方面效果明显。但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主观性强,督导组听课次数有限,学生评价一般在考试成绩公布后进行,课程已经结束相当长一段时间,学生在评测时随意度大,反应实际情况差,同时也不能反应学生课程活动的情况。教学活动是双方面的,教学评测需要教与学的双方参与,所以教学评测需要反应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效果,而物联网为此提供了技术可能。实时教学测评是基于学生互动反馈系统,可反复使用。为每个学生配备简易传感节点,或者在每个课桌上安装简易传感节点,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可以及时通过传感器节点信息输入屏将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或者教务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传感节点捕捉学生上课时的听课状态,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上课方式或内容。

4.利用物联网拓展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是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知识空间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比如农学、林学等相关课程,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可以获得直观的体验与真实的感受。当前农业、林业与物联网技术正逐渐密切结合,建立相应的农业物联网和林业物联网基地。通过在学校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当前的先进测量技术和传感技术,使得学生密切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的发展动向。

五、在现代教学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

当前大学校园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学生时间较自由,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无缝连接。教师可以使用RFID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RFID随时与教师建立联系。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评价和考核系统,从而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2.有利于构建智能的教学科研环境

利用物联网技术无所不在的特点和信息完整与可靠传输特性,可实现教学环境的真正交互。物联网技术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安全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彻底改变现行多媒体教学单一化、实验过程模拟化、实验效果抽象化的弊病。

3.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的开展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是单向输出,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具有互动交互性,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和激发学生深层思考。物联网技术将教学模式从多媒体技术支持拓展到全空间全方位的开放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将物联网的技术方法、产品运用到教与学的过程及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中,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让未来学习充满智慧,探讨物联网对创新教育模式的教学研究,扩充对新时期大学生创新模式教育的理论研究。物联网技术与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互为促进,在思考物联网技术对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探索过程中,也会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方向,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并最终会形成一支服务于创新人才体系的应用体系,这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六、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特征,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主要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设计了物联网在教学中的若干应用模式,给出了物联网与课程整合的想法。物联网技术在现代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有利于构建智能的教研环境和有利于重构创新、开放的教学模式。但是,物联网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应用的深入,物联网在创新教育培养中的研究将会逐步深入。

参考文献:

[1]Qin Ming Wei,Hou Bao Lin, Liang Ya Jun, Experiments teaching research on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C].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l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MEIT 2013,2042-2045

[2]傅骞,魏顺平,祥, 无线传感器网络教育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05-108.

[3]康伟.物联网在高校的应用探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105-107.

[4]“21 ideas for the 21th century”[J]. Business Week,1999(8):78-167.

[5]潘小莉.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观察,2011(8): 14-16.

[6]张天军.物联网时代的创新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9): 11-15.

物联网创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创新 物联网

一、物联网

1.物联网概念。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包括人与物,物与物)与网络(互联网或通信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的应用分析。物联网技术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均提出相关战略或发展规划。在我国,物联网是“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RFID的产业规模最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过40%,并在201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预计至2015年国内物联网行业总产值将达到7500 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二、供应链金融

1.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上下游关联企业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是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即银行或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2.供应链金融的应用。目前全球众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它给相关企业带来了融资便利并获得了可观的价值增值。汽车供应链金融服务,钢材供应链金融服务,医疗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供应链金融,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三、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

1.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分析。在供应链金融中创新地应用物联网技术,运用“可视跟踪”技术可实现各参与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拓展供应链金融的客户范围和业务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拓展核心企业的下游关联企业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比如农产品、医药产品、纺织品等。此外,除了发挥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金融机构还可以提供现金管理、财务管理咨询、应收帐清收、结算、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中间业务服务。在国际贸易领域还可提高货币和利率互换等金融创新服务。借助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金融机构还可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分析供应链不同节点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和融资能力,合理安排应收款账期结构与数量,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2.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创新应用的意义。

(1)物联网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产业、构建新的供应链,从而为供应链金融带来巨大的商机。物联网将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实载体,依靠这一网络技术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的重组,以实现投入更少、成本更低和效率更高的发展。

(2)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所实现的对物品的“可视跟踪”技术将有效实现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水平。

(3)有利于加快“电子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提高IT系统柔水平。电子供应链金融电子供应链金融通过充分运用电子票据、网上国内保理、网上国内信用证、电子仓单等新型电子金融工具与手段,全面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效衔接,为链上企业在以“链”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带来全流程的金融支持,有效缩短银行和企业在供应链流动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增加可用资金头寸、减轻财务管理负担和成本、提高企业财务运营和控制能力。

(4)提高支付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金融IC卡、移动支付业务已成为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金融行业应用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在不远的将来,智慧的ATM,POS机将通过指纹、虹膜等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来验证身份,从而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物流园区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分析。物流园区中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将对将对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等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三流合一,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及其灵活性,降低其运转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1)对于核心企业及节点企业:通过对货物的时事监控和管理,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同时降低成本,提高参与企业满意度。

(2)对于金融机构:提供物权的质押,监管,处置,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3)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升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4)对于电子商务:提供货物的实时信息(包括货物的形态、状态、价值,在途情况等),方便交易进行。

四、结论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各行业所处供应链环节与流程实现“可视跟踪”,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作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推广,它必将给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方式、支付方式和业务运作流程带来革命性的技术更新,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给各相关企业带来多重便利和相应收益。

参考文献:

物联网创新技术范文第3篇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为提高区域物联网产业创新能力和实施物联网发展战略而构建的发展支撑与保障系统。针对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瓶颈,从产业层面对资源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重组,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应用和共享为目的,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市场为载体,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协同创新与制度设计,实现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高度对接,为技术研发和物联网技术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一体化、网络化的支撑体系,是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具有主体多元性、动态开放性、知识与技术溢出性、资源共享性等特性。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架构包括公共决策层、支撑平台层、创新主体层3个层次,3个层次之间以技术需求与供给为纽带,通过技术市场形成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各模块形成委托、协作形式的耦合关系。公共决策层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部门、物联网技术应用部门、物联网企业等为主体,通过战略、政策、标准制定,采取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等方式,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在物联网产业创新政策、创新投入保证、创新要素集聚与配置、创新成果有效输出与转化方面起引导作用。公共决策模块既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类型,又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支撑平台层是以各级工程技术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物联网产业研发机构)、行业共性技术基地、行业协会及其它平台等为主体,通过协商机制形成的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撑的平台。根据公共决策层的任务和项目,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培育产业,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创新主体间的连接载体,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协同创新的功能,能够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与共享。创新主体层主要由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各主体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为目标,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企业是创新主体层的主要力量,以技术需求为核心,通过集聚和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完成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技术创新平台中居于主导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成员,主要担负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过程中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在平台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孵化器、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为代表,为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产业化、管理、咨询和培训提供服务的机构。公共决策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层,支撑平台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支持层,创新主体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层,各层次通过技术需求挖掘和技术成果扩散,在产业创新过程中产生委托关系,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

2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由多主体、多层次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联系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系统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效率。因此,研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是探索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基础。如何整合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创新资源,使各平台的资源能够集成共享、联动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2.1动力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平台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其形成与传导机制。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动态的,在平台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动力机制有所不同。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初期,政府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资源整合的推动者,通过制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规划、采取政策倾斜等手段,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支撑平台,积极引导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对物联网技术进行联合研发,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转让和应用载体,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同时,通过培育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打造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生态圈。当创新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体,市场成为推动平台建设的主要动力,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各创新主体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市场机制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界面,促进资源在平台中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进入创新平台建设成熟期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由政府推动转变为市场驱动。

2.2协同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是指创新平台的各利益主体,为实现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动力机制破、共性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通过资源共享、产学研协作互补等途径建立协同研发、协同创新、技术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物联网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增值。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分为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两种。纵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协同创新平台中物联网设备商和运营商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在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下,主要以产品和服务购买的形式向系统基础服务延伸;横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会等主体之间的合作。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协同更多表现为各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盟与协同,物联网产业技术平台发展的协同机制源自研究机构、高校、企业、政府、协会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动力。

2.3扩散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扩散机制是指在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中,研发主体将研发出来的技术通过企业实现在创新平台中的传播与推广。企业作为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的主要承担者,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扩散的平台和主体。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型企业通过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向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提供新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产业化,推动技术转移、转化、扩散,以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的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高效运行。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建立在技术转移和转化的基础上。技术转移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发的创新技术提供给需求主体,通过建立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的转移平台实现无缝转移对接,通过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采用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风险资本等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向企业和社会有效转化,并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直接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创办企业,实现产业化。技术转化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为最终产品的需要,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等形式,实现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受到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宏观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为技术扩散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降低其运行成本,提升技术转移、转化、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发展。

3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对策

3.1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发展初期面临着市场准入门槛高、创新市场化水平低等障碍。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战略、标准、政策,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是指政府为引导和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标准、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制定的相关规划、法律和制度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政策体系的制定,要以提高平台内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消除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为目标,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人、财、物支持,为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建议从以下角度出发,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建立动态协商机制,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战略、政策制定提供主体保障;构建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激励制度,包括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引导资金、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建立产业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建立研发和示范一体化管理体系,促进技术扩散,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水平。

3.2建立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主体合作创新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离不开各主体的合作,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保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是指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中各主体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建立起的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其以合作创新为手段,致力于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建立的重点在于: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资源,构建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合作机制,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平台内显性知识快速流动,刺激第三种形态的知识流动及最大化创新成果溢出效应。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知识在平台内创新主体间流动速度和频率,缩短研发过程中主体间的响应时间,提高平台创新的整体效率,实现创新主体间信息、资源、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循环,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技术商业化速度,实现知识溢出效应最大化。

3.3建设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支撑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由于部门分割的存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出现了重复建设、共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加快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建设,必须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各类资源存量,建立共性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同时,选择支撑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大增量投入,提升支撑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支撑平台建设成效。重点支持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基地、行业协会、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技术标准、检测体系等领域的支撑体系建设。

4结语

物联网创新技术范文第4篇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的一些章节三次提到了福建新大陆集团完全自主的二维码解码感知识别关键技术。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

提及物联网产业核心技术的发展,王晶告诉记者,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竞争。从国家战略层面讲,没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就没有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在国家投入巨资发展的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如何发展自主核心技术并占领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高地,避免陷入脱离自主核心技术,一味推进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应用,是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

王晶表示,当前,围绕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国家间竞争已迅速白热化,重要物联网核心技术的部级竞争已经上升为部级“战争”:一方面,发达国家针对已经建立的物联网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优势,封杀中国物联网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空间与市场机会;另一方面,针对迅速发展,市场前景巨大的中国市场,国外跨国企业通过加强其核心技术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专利布局来巩固其既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地位,同时通过加快其核心技术在中国应用市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来谋求更大的市场地位与话语权。

因此,从国家层面、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层面、产业界、企业界,来共同主动、积极、有创新性地推动我们国家层面物联网核心技术发展战略,并围绕自主核心技术建立产业战略布局,已经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刻不容缓的关键所在。

针对如何发展物联网自主核心技术,王晶代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实施以二维码为主的物联网自主核心的技术路线,二是加大自主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支持力度,三是在海西区建立以二维码技术为主的国家物联网识别技术示范应用基地,全面推进以二维码技术为主的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核心的技术创新为主线,面向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两岸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并形成识别领域的产业联盟,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为国家物联网战略提供经验和决策依据,并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示范。

物联网创新技术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指将物体通过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迅速提升信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强力带动其他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物联网研发应用范围,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毗邻区位优势、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民生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示范工程为牵引、社会参与为基础,采取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互动发展模式,努力把物联网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年,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重点示范行业效果明显,重点示范区特色鲜明,城市民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4个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个龙头带动企业,扶持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个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三类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方面形成有效技术支撑,在通信设备、卫星导航、行业应用、物联网服务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

三、重点任务

(一)规划整合物联网产业链

加快物联网产业布局规划,引导产学研金介积极参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RFID、传感器、二维条码、短距无线通信、IPV6、云计算等一批关键技术及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形成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推进物联网产业链整合,集中精力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

1科技集团物联网研发中心。坚持“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原则,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所、第所为核心,联合物联网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加快网络与宽带接入、基础材料与芯片、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2信息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依托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加强射频识别、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加快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

3市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驻石高校,大力研发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测试技术、情境感知和环境建模技术等共性技术。加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先进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4市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

(三)培育扶持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资源投入,重点培育与扶持具有整体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以及将物质、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加大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力度,使其发展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布局,以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相关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重点推动建设三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一是以中电科集团第所和所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元器件生产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二是以软件园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软件开发基地;三是以东部产业新城和正定新区建设为契机,以行业应用为突破,打造华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五)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

1重点产业示范工程。以提高重点产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融入到工业、农业、电力等重点产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两化融合,抓紧实施智能生产、运营、管理源等示范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利用电子标签技术、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各类监控设备,开发和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在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环节的智能监管和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对在产、在库、在途、在用、在售、在监管“六在环节”的可视全程追踪溯源。

——智能商贸流通。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开发和实施商贸流通产业在物品流转、库存管理、消防管理、停车诱导等方面的应用系统,打造智能商贸流通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树立全新商贸流通品牌。

——智能物流。通过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发面向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

——智能旅游。结合旅游现状,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旅游景点信息管理、商场酒店信息管理、智能导游、电子地图以及特色名优产品防伪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优化商务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形象。

2公共安全示范工程。围绕公共安全的监测、保护和预防,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安防监控等领域。在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监测中,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生态监测、数据存储与交互,提高生态监测实时性、可靠性。

——食品安全溯源。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融合,开发涵盖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全过程的食品溯源系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

——城市水环境监控。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动态跟踪保护,进一步减少和遏制水体污染事故发生。

——大气环境监控。将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大气监测仪器设备相融合,实现对大气的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监测区域的气象状况,预警、预报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定点监测污染区域的发展态势。

——地下管网监控。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在线实时监测,有效破解地下管网监测难题,及时、精确发现施工破坏、泄漏等不安全因素,提高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公共安防监控。将智能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运用到公共安防监控领域,在机场、学校、商场、重点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突发事件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监测、人员定位、智能分析判断、防火防盗防恶性事件等功能,提升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

3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围绕改善生活、方便百姓的目标,推动物联网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优先选择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智能交通。利用传感技术、电子结算技术以及各类监控设备、显示设备,开发和实施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能车库系统,打造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采集、实时交互路况信息以及车辆管理信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紧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泛在交通智能感知和调度系统项目、道路停车自动收费项目、公交二维码系统,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单位,开发全面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智能社区。通过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相融合,整合运用到小区周界安防、车辆出入与停放管理以及社区医院、超市等领域,实现社区内不同服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便捷、舒适及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智能医疗保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病历、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等领域的运用,重点推进小区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对特定人群生理特征的全天候监测和与医院的实时交互能力,不断提高远程医疗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减轻病人负担。

(六)突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产业化步伐,整合本地区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加大与的区域合作力度,促进成果在的应用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

2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覆盖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物联网知名专家,负责研究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建议,研究论证有关前瞻性的技术应用问题,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二)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扶持

1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市现代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万元物联网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以专项资金为引导,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物联网企业倾斜,资助物联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2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物联网企业积极申报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及技术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专项,以及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对申报成功并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的市级配套资金。

3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物联网领域拟上市企业库,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推荐和协助有条件的物联网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三)推进联盟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筹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推动、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网络运营商、中介组织以及产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以及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支撑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结合,推动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提升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能力;通过联盟,加强与全国各地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与统一工作。

(四)突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适时出台扶持政策。启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明确细化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和具体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发展。各县(市)、区依照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帮助和指导本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进和严格实施。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土地支持力度,在符合用地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物联网工程项目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充分调动和吸引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五)培育高端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物联网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加强物联网产业专业人才培训,制定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驻石高校建设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体系,使之能够培养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六)建立行业统计,提供咨询服务

相关期刊更多

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物联网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无线互联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