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概论课”教学方法 三三三制

高职院校设置的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5月再一次进行了修改。修订教材共十五章四十八节,理论授课安排与其他专业课授课安排学时适当适宜,具有科学性。以我院为例,每一个学期共18教学周,“概论”理论授课时间保障在13教学周,其余时间为复习、实训。这样一来,理论教学几乎占满“概论课”三分之二教学周,满堂灌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课程任务设置质量与教学任务现实程度上的不协调。教学效果差,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课堂内的教者与学者情绪,难以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者不得不思考教学方法改革,以本人的课堂授课教学实践反思并提出三三三制教学方法,以避免“概论”理论授课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

那么,三三三制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呢?本人从“概论课”的课程任务设计质量与教学任务现实程度相结合方面考虑:一个学期要保持三分之一的教学周为理论授课时间;三分之一的时间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为社会调查,称为三三三制教学方法。

一、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理论课的教学特点要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可以指导并提升为认识,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认识规律。理论认识与实践是有机统一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形成了缺一不可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实践意义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飞跃。经过该理论的几次飞跃,在中国便形成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具有中国式品质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理论品质。

二、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1.读名著,看视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自以来,几代领导人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我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做出了相应的历史贡献。我在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时会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则会相应要求学生阅读的《实践论》、《矛盾论》、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求三风》等等;此外,讲解第三章、第四章的时候有时组织学生一起阅读一些文字作品,阅读《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讲话》。因为在座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牧区,农业的话题离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最近的,谈起来有滋有味,在探讨交流中很好地学习了“概论课”的理论观点而有心得体会。在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中,则探讨了《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并适当安排播放优秀影视作品,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革命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有些农村地区贫困的原因,进而使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特殊性、长期性。只有改革开放,才有中国的明天,中国人民得实惠。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灵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

2.在课堂中座谈讨论

课堂座谈讨论对理论课教学有辅助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其中,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座谈讨论模式,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前布置好该讲授篇章内容的要点、难点,最终让学生吃透理论课的重点,攻破理论课的难点。经座谈讨论,使学生们既感到氛围热烈,又觉得这是严肃而谨慎的问题。把理论课引向现实具体问题,又把现实具体问题归宿到该理论课的章节内容,使理论课又散又缩,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牢牢掌握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形式和基本原则,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最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学习效果倍增。

3.请专家做讲座,搞社团活动

以“概论课”的教学目的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邀请校内外专家作报告,让学生以听报告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近几年,我院思政部邀请企业家,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我院思政部组织1200余人聆听报告。学生了解了党的十五大以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经济纲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核算单位为公司制。公司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是最活跃的新生事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的经济单位。适宜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制的本质要求。在这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中,学生很好地学习和领会了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高职院校的部分社会调查活动也可以充分和概论教学相结合,体现实践教学的特色。院团委和思政部在2012年5月,共同主办了五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倡爱国主义,首先爱我家,爱我院校,爱我内蒙古,观看了图书展、革命历史纪录片等。激发了高职院校学生热爱所学课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心怀。通过此项活动,学生们感受较深,了解了历史,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入的理解。

三、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

1.参观名胜古迹

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强化认识,是最主要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我院思政部历年放暑假前,引领学生到内蒙古革命圣地,如乌兰夫纪念馆、大青山革命公墓或革命根据地参观游览,到农村郊区示范点等地。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走出课堂参观名胜古迹,归宿点是课堂教学的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课更加认识。因为理论来自实践。同学们觉得走出课堂参观也等于大课堂。同学们说:大课堂教学也很好。既能吸收新鲜空气,又能观赏到革命圣地,加深知识,提高思想素养。此项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深深感受到内蒙古改革开放来之不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内蒙古的今天,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产生了进一步的认识。

2.假期走入社会调查

利用假期时间,动员同学走出校园,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走进多个家庭、企业,亲自参加社会调查及实践活动,然后要求每位同学写一份调查报告,充分感受“概论课”的魅力,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通过此活动中同学们写出的调查报告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对“概论课”的真心喜爱,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对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支持度非常高。

四、采取三三三制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教学任务设计质量与教学任务现实程度之间的最主要环节。这个环节必须准确有效地把握好,在课堂上调查学生听课率,观察学生对“概论课”的兴趣。要采取有效教学方法,以实践教学的角度实行三三三制教学方法。保障理论授课时间,要做到课堂以内实践教学。让学生读好名著、听专家、企业家作报告。而后要完成课堂以外的教学,即让学生走出校园搞好社会调查。

1.合班学生听讲授“概论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听课出勤情况好转。能按时交作业,避免学生厌倦作业的现象。学生出勤听课率达到98%。学生对“概论课”的分析、研究能力提高了。比如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学生们在心得体会里面写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概念。前者属抽象的,后者是具体化的、实际的、科学的概念。

2.通过课堂之内实践教学使学生读名著,观看视频明显多了

实践教学方法是概论授课的补充部分,是巩固和发展教学内容有效方式,是“概论课”的授课老师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教师监督检查了解学生读名著和观视频情况,通过考核并验证具体细节内容,作出学生优、良、好、较好等评语,是良好的“概论课”教育实践方式,对学生们客观、准确无误的科学管理评语。对学生准确评价是教学实践方式最好的“管理”。教师在“管理”上跟得上,“概论课”理论授课、教学实践方式,就能够科学进行并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通过假期社会调查

布置学生社会调查是概论授课实现实践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概论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方式。社会调查的结论是概论教学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最有效说明。例如,学生们在社会调查报告当中写到公司是市场经济制的最小经济核算单位,其独立性在于自负盈亏,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模式。从这一点得出“概论课”与现实企业有机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确立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大大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社会主义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现实完美结合,圆满完成“概论课”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 正 文 】 

创新主要指在已有事物基础上的一种拓展性与创造性活动。这一活动,既与已有事物有一定联系,又是对已有事物的发展与重构。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中,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既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又与他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透过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思维特征。 

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出发点 

创新既非妄想,亦非空想,而是有目的的客观活动。因此,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是创新的必然要求。纵观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其出发点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中国实际,并由此延伸、展开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所谓“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了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通俗地讲,实事求是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同他一贯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密切相关。 

毛泽东无论做事还是思考问题,最大的特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譬如,同样对中国民主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问题的思考,早期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就只知道围绕马克思主义书本找答案。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万宝全书”。总以为经典作家的书本里什么都有,而很少去考虑中国的实际。结果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许多人凡事引经据典,“言必称希腊”,“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神。马克思、列宁既不可能对他们在世的时候,世界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做出回答,更不可能对他们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世界上出现的问题给出答案。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只是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理,而不是包治一切疾病的“圣丹妙药”。有些问题,各个国家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去解决。 

比之教条主义者,毛泽东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尤其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许多方面,都是如此。如关于统一战线问题,马列主义都提到过“一个联盟”,既工农联盟的思想。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创造性提出“两个联盟”的思想。由此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其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所以十分强调凡事要实事求是,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从本质上讲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由于各国的国情不一致,具体情况并非完全相同。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就在于他能够正确理解与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懂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明白理论指导必须要以实际为出发点,从而把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实际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正因为毛泽东踏在了中国社会实际之上说话办事,所以才会创造出那些带有“中国气派”的新事物。如同邓小平所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由此可见,专从书本里讨生活的人,是创不了新的。只有像毛泽东说的:“马克思主义‘本本’是要学的,但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才会有所创新。毛泽东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所以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即在于此。不难想象,如果毛泽东也类同于教条主义者,只会抱着书本,背诵书本,从书本里讨生活,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将与他无缘。所以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创新精神的基石,是毛泽东创新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 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从客观上讲,创新有一困难,就是已有事物的权威性。有些人往往受此困扰和束缚,而不敢去创新。尤其是面对伟人的思想,索性关闭自己的思考机器,更不用说去创新,结果只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其实,这些人没有真正领悟伟人思想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自己说过,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可是,我们有些人,偏偏不相信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说的,以形而上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硬是把马克思主义神化和教条化,人为地板结与僵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对此则有自己的看法。他曾经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发展。毫无疑问,超过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创新。 

毛泽东在创新过程中,同样遇到伟大思想和权威模式的影响。但他的方法是,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权威思想和模式,既不迷信,也不弃之,而坚持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再拿民主革命道路为例来讲,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模式。然而,它在中国却遇到了挫折。面对这样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权威的成功模式,而且在不少人仍坚持认为它是中国革命唯一道路的情况下,怎么办?是继续按原路走下去,还是另辟蹊径。走下去,无疑仍将面临失败。另辟蹊径,就要面对创新风险。然而,毛泽东以他的胆略与睿智,选择了后者。他用自己的大脑,面对中国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既不简单否定城市道路模式,(事实上,十月革命道路模式本身的合理性是不用怀疑的)也不迷信“本本”。而是,一方面看到城市道路模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从两者比较与结合中,意识到特殊国情需要特殊道路,从而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新道路,正因为毛泽东有这么一种既坚持独立思考,又善于辩证思维;既尊重别人的经验,又不盲从的思维方式,所以他能够讲出“我们固然应该特别尊重苏联的战争经验”,“但是我们还应该尊重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这样一种充满辩证思维、让人耳目一新的话,能够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实,创新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已有理论的权威性,而恰恰在于能否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独立思考与辩证思维。做不到这一点,即使不是权威理论,也不会有创新之举。毛泽东的这一创新思维特征,正从这方面为我们做了实证与演绎。事实上,毛泽东亦非天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他也有过与他人相似的、简单地把领袖的话当真理的经历。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中,曾讲起党对农村问题、主要是对地主的政策,在他未到长沙时,无由反对。但是,在湖南住了三十多天后,有了不同看法,并向中央作了报告。然而,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所以结果我未十分坚持我的意见。”后来的事实表明,“领袖同志”的话未必句句正确。当然,这不是说,“领袖同志”的话都不必去相信。而关键是对“领袖同志”的话,也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准绳。无端怀疑与因相信而成迷信,都不可能孕出创新。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既能正视错误,又能改正错误。正如他自己说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的聪明起来。正因为,毛泽东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才使他及时走出“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在实践中打造成善于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方式,为创新铺下基石。 

以上可见,善于独立思考,坚持辩证思维,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有思考,才会有思想,善于思考,才会出新思想。毛泽东正是在对待任何问题上,既不为某种思维定势或他人思想所束缚,也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模式,坚持用自己的头脑思想,才有所创新。 

三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不仅强调从实际出发,而且十分重视对问题的思考与下结论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把调查研究看作是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他说:“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以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实践基础,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他的许多创新思想均源于此。 

把调查研究作为创新的基础,实际上是创新的必然要求。因为,创新不是空想、而是客观活动。所以,要创新就必须了解与接触实际。只有了解了实际,才能踏着实际说话。而了解与接触实际的最佳途径,就是深入实际研究。毛泽东一向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有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还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9]为此,他一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这不仅为他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实践环境,而且为他的创新思想提供了大量实际资料。比如,毛泽东在农民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独创性思想,就同他做了大量实地调查直接相关,不少创新思想直接来自于此。1926年,毛泽东在为《农民问题丛刊》所作的序中,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思想,[10]这一思想就是调查研究的产物。当时,我们党内许多人都把目光集中在工人运动上,很少关注农民问题。而毛泽东正是在率农讲所学生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上述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写就的。在这篇调查报告里,毛泽东同样提出了一个新思想,即把农民称作“革命先锋”。这实际上是他后来提出“农民是革命主力军”思想的雏形。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不仅看到,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而且指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11]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后来独创性提出与形成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提供了现实依据与立论基础。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用心最多的时候。当时党内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上存在两种不同思路,一种只是唯上唯书,一种提倡唯实。毛泽东坚持唯实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先后在闽赣两省做了十多次实地考察。如江西的寻乌、东塘等处调查,福建的才溪乡调查等,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当时农村从群众生活、政治组织、地方部队、土地状况到农村各阶级的面貌,作了详尽介绍。正是以这些实地调查为现实基础,我们党才正确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路线,并独创性提出了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关系的一系列思想。 

在长期革命中,尤其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凡需决策之前,或亲自,或要求中央和地方其他同志先做调查研究,使决策能与实际相符,收到实效。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以后他又说:“去做调查,就是要使自己心里有底,没有底是不能行动的。”[12]建国初期,毛泽东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了避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犯苏联的错误,以苏为鉴戒,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写成《论十大关系》一文,提出了许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思想。正确的政策,只能产生于实践,来源于调查研究。正如毛泽东在《〈兴国调查〉前言》一文中所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像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很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须。”[13] 

调查研究为毛泽东的创新思维铺实了基础,也避免了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正因为有了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认识,所以毛泽东能够精辟地提出许多独创性的思想理论。可以这么说,离开调查研究,毛泽东对有些问题的认识,也未必会有创造性见解。30年代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的教条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不做调查研究,就很难说真正了解客观实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只能“唯书,唯上”,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当然就不会有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也是他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领导者的工作风范。 

【参考文献】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795-79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2. 

[9][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172.109-110.16. 

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45.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48-02

随着2004年、2005年两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意见》的相继出台,各个高校都纷纷重视起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那么,什么是实践教学呢?一般认为,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实践教学指的是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问题调查的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互为补充;从广义上说,实践教学指的是围绕社会实践问题展开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堂外的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种实践活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连成一片。本文是在广义的含义上来谈论实践教学的。河南工业大学是一所本科院校,有“省内211”之称,历来视教学质量为生命,因此在教学工作方面常抓不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河工大积极贯彻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进行大胆创新,已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每门思政课程都有社会实践教学

河南工业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五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实践教学占三分之一。五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都引入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力图从本课程的角度给以分析和解读,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此外,除《形势与政策》课外,其余四门课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外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时,调查小组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按一定比例折算计入总分。在调研题目的确定上,具有高度灵活性,思政课教师既可提供调研题目给学生以参考,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题目,但都要结合现实问题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时,要结合该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体现该门课程的特色。

二、专题化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方面,河南工业大学首先进行了专题化教学的尝试。在学校党委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进行专题化教学,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思政课五门课程都打破教材的章节编排,根据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重新安排授课内容,一个专题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上下专题之间承接相续,各个专题之间相互衔接成一个课程体系,浑然一体。学校要求五门课对应的五个教研室必须集体备课,制作PPT和设计课堂讨论题,专题PPT及相应的说课内容必须经学校相关领导检查通过,否则修改到领导满意为止。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为每位思政教师上好课打下基础。当然,每位教师在具体授课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改动,便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以增强教学效果。除了精心制作PPT和设计课堂讨论题外,教师在收集教学的新资料和相关视频方面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时代在发展,数据也在不断更新,教师平时得留意和保存这些新数据。为课堂内容选择的视频,要争取恰到好处或锦上添花。一般来说,视频时间不宜过长,挑选那些学生不清楚的、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或融知识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画面清晰且解说词好的视频。这样,才能达到播放视频的效果。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适当板书,与多媒体教学互补。

三、打通课程教学

河南工业大学负责思政课教学的相关领导别出心裁,继专题教学实行之后,又提出了打通课程教学,即一位思政课教师要上五门课,承担某个或某几个学院从大一到大四学生的五门思政课,目的是提高思政课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师生的相互了解,增进师生情感。之所以将五门课打通,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五门课程彼此间关系密切,互为补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让大学生了解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屈辱史和奋斗史,真正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一般的法律和道德知识,提高个人修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果,深刻理解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形式与政策》课紧跟时事热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剖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五门课的共同点是教书育人,重在以理服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打通五门课也是给予高校思政课现实情况的考虑。一般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授课的班级多,因而学生也多,尤其是大班上课,每周一次课,师生的了解和交流仅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期末课程结束,任课教师竟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或者大多是人和名对不上号,而学生也往往是连老师姓甚名谁都说不清楚,更何况师生不在同一个院里,此后师生之间几乎不再打什么交道。不像专业课那样,小班授课,师生之间能较快熟悉了解,并且因为同属一个院系,师生情感较深厚。而且,打通课程教学已有现实基础,河南工业大学思政学院的部分教师已经上过两到三门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因此,五门课全面打通在实际中能够行得通。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形式多样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河南工业大学采取的形式可谓多样:辩论、讨论、做PPT发言、社会调查汇报、课外阅读活动、艺术表演、写小论文等。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有些内容必须教师主讲外,那些学生能动手动脑不难解决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目前的热点问题等都可以试着让学生来讲,采用PPT、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小组辩论甚至艺术表演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现自我。对于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教师及时适当鼓励学生,充分肯定其表现好的方面,不吝赞美之词,对其不足之处要委婉指出。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绪论中可让学生进行“伟人介绍”,要求学生多角度介绍、评价伟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友谊。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材料进行概况总结,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比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地听要好许多。配合第一章的内容,教师可让学生用相关原理知识点来分析当今的医患矛盾、雾霾问题,这些身边的热点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有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考查、巩固了学生对该章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五、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河南工业大学近年来尤其重视和提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测评。所谓综合考评学生,就是不仅以学生的书面作业为依据来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把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也包括在内。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主要包括平时表现和书面作业。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迟到、早退、旷课及请假)、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课堂讨论及辩论的发言情况,是否认真听讲);书面作业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在此基础上的调研论文、读后感之类的小论文、随堂测试等形式,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一种或两种形式的书面作业。每个部分占不同比例计入总分。力图使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是对学生较为贴近实际的考查,是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真实情况的反映。平时考勤由任课教师在上课时把握。而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讨论及辩论发言的评价,则由老师制定相关的评分标准,由各班一到两名学生组成评委打分后算平均分。当然,对于学习极不认真的学生,适度惩罚是必要的。如多次旷课的学生,学生的出勤一项可为零分甚至平时表现为零,书面作业明显拼凑或抄袭的该项评分较低甚至以零分计。

自学校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以来,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明显增强。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创新挑战了教师,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思政课堂不是思政课教师的满堂灌,而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高质量完成教学内容,既要保证教师的理论教学,又要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反复思量和精心设计。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要关注相关学术成果,关注现实问题,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无形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以前教师讲清楚理论知识就行了,现在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琢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学,促使他们对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感兴趣。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包括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及书面作业,学生的考勤也占一定分值,所以学生随意旷课的情况明显改观,而且,为了在综合测评中有优良的成绩,许多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较为认真完成各项书面作业。这样,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我校在实践教学的创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打通课程教学要求逐渐在全体思政课教师中推广,对一些多年来讲授一门课程的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即使是曾经担任一门以上五门以下的教师来说,毕竟还有未接触的新课程,无论是谁主讲新课,充分备课上好课都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就是上过的旧课,也需要教师时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改变教学方法。因此,思政课教师会疲于应付备课上课。所以,打通课程教学在短时间内会影响教学效果。二是几乎每门课程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参加课堂外的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次数偏多,也存在学生取巧敷衍的情况。必如,把一门课程的社会调查报告稍作修改交到另一门课程充当该课程的实践报告。这样,实际上几名思政课教师批阅了大致同一份报告,浪费了师生的宝贵时间。

参考文献: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一 思想政治课 社会调查 运用

社会调查就是学生学习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和观点细致地考察社会观象,以帮助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可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调查,可由学生带着问题回家乡调查,也可由学生在校内对师生进行调查。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取得了一定实效。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体会

1.开展社会调查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现在的高一学生,他们接受各种信息的面和渠道较为广泛,独立性和自制力趋于成熟,喜欢独立思考,对人对事有独立的见解,并逐步开始学会待人处世的方法,逐步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及个性特征。他们在学习、掌握知识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不断探索,追求新知;思考问题时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假设,善于联想,富于想象,勇于探索。但由于缺乏基本理论思维能力、社会经历少,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还不成熟,他们往往不能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主流。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教材而教材,空洞单一地说教,只会使学生缺乏兴趣,更谈不上“信”与“行”。只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去读一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让他们接触社会、独立观察思考,判断解决在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用于指导他们的行动,达到懂、信、用的统一。

2.开展社会调查应从政治课教学内容出发

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及高一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材、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重点地开展社会调查来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如在讲授第一课《生活消费与消费文明》时,为了使学生学会正确消费,我布置学生向家长调查每月的消费开支情况,以及个人的消费支出占整个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然后讨论谁家的消费是最适度、最合理的;在讲授第二课《社会生产和效益观念》时,我利用高一学农时机,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在村镇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调查研究,并集体调查本县柘中企业发展情况,在汇报讨论中,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科技和管理才能求得经济效益的增长;在第三课《剩余劳动与社会进步》教学中,请学生结合本市本县市政建设的有关情况调查,来体会社会主义剩余劳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等等,不一而足。

3.开展社会调查的主要途径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满足学生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其主要途径有:首先,调查辅导,拟定调查提纲。在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给予一定的辅导和正确的引导,切忌“放羊”。我在组织社会调查前请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熟悉,了解调查目的,明确调查意义,拟定调查提纲。然后,对调查的要求、注意点、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写作给予强调和辅导,对调查提纲进行修改指点。在辅导基础上的调查,效果是明显的。其次,选择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师生对提出的调查对象进行遴选,然后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过程和调查方式,可由学生分组进行,可由集体组织进行,也可由学生分散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采用参观、座谈、报告、采访等形式,灵活多样的社会调查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和独立性的发挥。最后,调查反馈、总结提高。这是社会调查中很重要的一环,社会调查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文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反馈总结,学生会加深对调查对象的正确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得以升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4.开展社会调查的功效

开展社会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高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基本原理,了解党中央、政府在经济方面的重大决策、决议、决定等。而封闭的教育环境是很难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开展社会调查,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治情操、发掘创造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克服各种思想障碍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坚强毅力和意志品质,形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良好思想品质。如:有学生在社会调查中感受到清洁工人的可贵和辛苦后,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环保人员,让上海的天更蓝,水更绿。开展社会调查这一实践性教学法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固然有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因素,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最大的弊端是理论脱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作纯知识性的课,习惯于或满足于教师上课讲条条,学生考试背条条。这种死记硬背式的应试教育不利于教学改革,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更谈不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懂、信、用统一。

二、思考

1.抓好社会调查的管理工作

社会调查的开展,切忌“放羊式”和“赶鸭式”,必须落实到位。社会调查的管理工作要有层次地进行,可以由教师去联系、安排、落实调查的对象、内容,然后带学生去进行活动;可由教师间接联系,然后让学生带着介绍信去联系落实和组织;也可全部由学生自己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己想办法外出联系、落实和组织,教师不再跟随。在社会调查组织中,我们感到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受到的锻炼更大。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开设实践教学环节,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实践教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效果受影响。可以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实践课题、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读书沙龙等既切实可行又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作用。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检验、应用、巩固和升华的过程。它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提供感性材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进行实践教学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开设实践教学环节,有着重要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是通过教学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积累的是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如果不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实践,就不能真正地被他们理解、接收和掌握,并成为指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促进理论知识向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真正转化。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教室和课堂是有限的,而广阔的现实社会是无限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引人实践教学,可以走出理论教学中教材、教室和课堂的限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出发到更广阔的现实社会中去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所需的营养,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了现实社会这个辅助的教学空间,引导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去认识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自觉性。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培养和发挥团队和集体协作精神。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教学更多的关注师生的关系,忽视了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很难实现,团队和集体协作精神在大学生之间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既体现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加强调大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互相影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之间良性互动形成积极影响,有利于充分培养和发挥大学生团队和集体协作精神,大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可以互相关心、互相切磋、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开设实践教学环节,其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在程度不同地开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但目前实践教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形式单一,部分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受到一定的局限,难以开展,这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参观、访问、考察、社会调查、讨论等等,有条件的、有实践基地的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参观访问、考察和参加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均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之后,大规模的参观、访问和考察等活动难以开展,主要原因是:其一,几千名学生的参观、访问和考察等活动难以组织和管理;其二,从经费上难以保障几千名学生参观、访问等活动的费用;其三,如果只抽取少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经费和组织、管理上都有了保障,但由于覆盖面窄,实践教学的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难题,能不能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既能从组织、管理和经费上得到保障,同时又能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了有效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作用的关键。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探索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想要有效地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在形式上就需要既切实可行、多样化,又能体现出实践的特性,还要能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对此,可以从以下几种实践教学形式进行探索。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实践课题。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实践课题是社会调查的方式之一,它能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要求学生以10人左右的团队为单位·自选题目、填写学生实践课题申请表进行申报。由教师对申报上来的课题进行筛选,申报成功者方可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实践课题经费由学校统一拨款、专款专用,根据实际需要报销差旅费和实践的其他费用。课题成果要求格式统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提交的课题成果由校方组织教师进行评阅,推选出优秀成果,颁发获奖证书。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实践课题,是切实可行、效果显著的,大学生“知”与“行”的相关性得到明显提高。在前期申报阶段,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选题目、踊跃参与。申报成功的课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子课题,扩大参与课题的学生人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调查和研究。在课题结题阶段,各教学班教师可安排本班的学生作课题汇报,向未能参与课题的同学介绍课题的申报、开展等情况,进行实践经验的交流。通过以上措施,能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课题,发挥集体协作精神,提高自己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2.演讲赛。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演讲赛的组织要求有明确的主题,提前作好准备工作,包括比赛目的、时间和地点安排、参赛须知、评分规则、演讲要求、奖项设置等。可以各教学班为单位组织学生报名,并进行初赛。初赛合格者晋级半决赛,最后进行决赛。如果演讲赛的主题意义重大,现实教育意义强,还可以联合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将其拓展为全校性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演讲赛,主要是让大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实践,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提升  自我、展示自我。其操作性强,从初赛到半决赛,最后到决赛,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大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既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辨证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口才和演讲技巧,展示了自我。

    3.辩论赛。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辩论赛的开展同样需要在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宣传动员、辩题搜集、赛程安排、评判标准、奖项设置等。可以各个自然班为单位,每班选拔4名有集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的辩手代表本班参加比赛。辩题的搜集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并紧紧围绕大学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新颖、可辩性强。各教学班的主讲教师可担任各班辩手的指导老师,对辩手进行培训。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辩论赛,和演讲赛的相同点在于都是让大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实践,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潜能、展示自我风采。但是,与演讲赛不同的是,辩论赛更强调大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集体协作,更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良性互动。辩论赛的开展,不仅让大学生在辩论中体验、思考、实践、提高,更让他们在辩论中互相协作、互相激励和共同进步。

    4.知识竞赛。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知识竞赛,可以在各个教学班进行,以各自然班为代表参赛,也可以根据各班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参赛队。赛前需要做好分组动员,准备好竞赛题目,并明确竞赛规则、评分标准、抢答方式、奖项设置等。竞赛题目一般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大类,题目主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社会时政要闻等。抢答题的抢答方式,在缺少抢答器的情况下,可通过其他有效的方式解决。

    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知识竞赛,对大学生在课内外所学的知识是一个检验,不仅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要思维敏捷、活学活用。各参赛组可推选4-5名负责答题的代表,其他组员也可以在许可的范围内补充答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其中。参与知识竞赛要求各组员赛前认真准备、互相协作、发挥集体的智慧,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5.读书沙龙。

    读书沙龙是以阅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课外书籍为主题的活动,开展方式可以是好书推荐、读书心得交流等,可以各教学班为单位分组进行。每组成员可控制在10人左右,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由集体协商决定推荐的2-3本书目、交流的读书心得等。每组推荐一人发言,其他组员也可以补充发言。要求事先做好简要的powerpoint,向同学展示需要推荐、交流的内容,如书籍封面、出版信息、作者简介、推荐理由、读书心得等。

    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读书沙龙,是课堂教学内容面向课外的一种有益的延伸。大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体验、协作和交流,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交流了心得体会。开展读书沙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好书,还能了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收获是多方面的,这样的体验与实践也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