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第1篇

三个月的时间,对我来说,很长却又很短。很长是因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工作六七年从没有现在这么忙过,很短是许多任务没有完成。

本学期我在担任启智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四1班的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及其他功能室管理工作。布置语文作业、批改作业,完成自编教材,班主任早读、两操、看学生用餐、送学生午休、放学交接等,加之新的工作岗位,真正感受到压力。

现在我把少先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

1、修定少先队工作计划,完成少先队组织架构图。

2、明确了大、中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3、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中队,选出中队长、大队委员、升旗手,成立启聪学校国旗班,启聪两队,启智部一队。

4、完成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师傅们商量定做了垫高台阶。

5、新升旗手培训,按排国旗班学生周一至周五每日升降旗。

6、协助丘主任组织拍摄校门口值岗值日、学生戴团徽、红领巾标准相。

7、申请购买新红领巾、队徽,得到何校的大力支持。规定了中队辅导员和每位少先队员在升旗或集会时都必须佩戴红领巾。

8、整理和布置好队室。

9、成立学校鼓号队,选队员,并进行训练。

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

1、组织两部少先队员学雷锋活动,清洗全校教师摩托车。

2、三八节开展"送花,送真情"活动。全校65名女教师在三八节那天早上收到的玫瑰花都是学生和老师亲手折叠的。

3、组织学生亲手制作花圈,去铁军公园扫墓。

三、不足和打算

三个月的少先队工作给了我很多启发,也发现自己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等,看看自己当初的竞选稿,真是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成立鼓号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最大的挑战。但万事开头难,在鼓号队训练上我走了一些弯路。一开始从来没有接触过普校,不知道怎么和他们联系,二月份我先在网上自学了鼓号队的视频培训教程。并网上下载鼓谱印发给学生,后来联系到了城南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去学习后才发现我的鼓谱是北京那边全新的,跟城南小学的完全不同。为了了解佛山目前采用哪种鼓谱,又打听到同济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最后确定用现在的鼓谱。每周有一至两个早读时间带学生去城南小学学习。

此外在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最初没有和上级沟通好,安排学生在每周二、周四的第七节兴趣课进行练习,后来才知道所选学生有舞蹈、功夫等兴趣课;再申请把训练时间改为每天早上早读课,班主任又反映影响早读,加之我作为班主任也要看早读,训练一周后,改为每天学生吃完饭后一个小时。但学生很不乐意,每天要爬六楼去大队室。直到把鼓谱基本背熟了解基本打法后,才在操场上训练。

通过新的岗位,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做人,做事。做人要懂得感恩、谦虚请教、换位思考、不断反思。感谢那些为我出谋划策,用行动来帮助我,教我打手语、和我一起折玫瑰花、做花圈,帮我看过两次早读等等的老师们。新的岗位跨年级组跨部门,涉及面广,许多事情不是我一个人努力就可以的,加之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应该多向有经验的领导请教,特别是与我的直接领导要沟通好。换位思考对老师对学生都是,理解老师们希望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的心情,也理解学生想要老师奖励食品的心思。通过做这些事情又一次深刻体会到“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

今后的打算是:

1、加强学习手语,因为没有任课,经常学习了会忘记,要与学生多沟通。向启聪的老师多多学习。

2、完善各种制度,如升旗手、鼓号队等制度,这些将作为评选优秀少先队员的重要参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每天安排不同的升旗手升旗,学生经常会忘记,我几乎每天都要去提醒,学生累我也累,今后打算升旗采用轮流值周的方法。每两位升旗一周,这样也有利于巩固升旗要领。虽然启智部学生早上来得晚,学得很慢,但我还是不想放弃,让他们参与进去。

4、训练升旗手时,比较吃力,特别是智障的学生,训练好几次也不能完全掌握,过一段时间又忘记,要发挥体育课的作用,训练学生正步走。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第2篇

摘要 《红旗谱》是“十七年”家族小说的代表作品,但在家族小说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上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本文对其在家族小说叙事模式的蜕变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红旗谱》 家族小说 蜕变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之一,“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典范之作,但它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还是家族题材,是从家族的独特视角来表现中国农民从传统的自发反抗,到走向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的阶级斗争道路,表达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政治主题的。

家族小说在中国小说传统中源远流长,之所以在漫长的中国小说史上形成这一重要的小说体类,主要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基因――家族文化,它给中国的小说创作打上了鲜明的、具有本土色彩的印痕,使得大量作品或显或隐地带有家族色彩和背景,使家族题材成为中国小说重要的题材领域。传统家族文化成为家族小说的精神内核,同时,正是由于其以家族为本的题材独特性,使得家族小说在结构、人物塑造、空间布局、故事时间与情节安排等方面有了自己的体式特征。

概括地说,家族小说的体式特征主要有:1、以家族为经,以社会为纬的网状结构,从而获得了其深厚的人性、宏大的历史、深刻的思想的统一,展现着持久的艺术魅力;2、以封闭性家族生活场景为主以开放性社会生活场景为辅的小说空间;3、以家族隐秘性事件为主的家族史的叙事;4、将具有非公众性色彩的家族人物作为小说表现的主体。

更重要的是,中国家族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即其作为精神内核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这种家族文化的具体内涵是:1、血缘。这是家族文化的根基,特别是父系血缘关系,它构成承载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基本框架。2、伦理秩序与权力分配。中国家族文化的特点之一在于,它将血缘基础之上长幼秩序提升为上下尊卑、贵贱有别的伦理秩序,其实质是家族中的权力支配关系,其权力的核心为族长或家长,执掌权力者为男性,所谓父为子纲,夫为妻纲。3、价值观念。它是维系家族伦理秩序与权力关系的价值体系,它规范了家族权力系统中各个角色的行为标准,如《礼记》所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4、家国同构。家族文化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正在于其以血缘为基础的权力秩序同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秩序存在着密切的同构关系。所谓家天下,国之君相应于家之父,国之臣相应于家之子,家族权力秩序放大为国家权力秩序。

但是当我们从家族小说的角度对《红旗谱》进行考察,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父仇子报的传统家族复仇故事。但在小说的情节进程中,这一家族复仇故事并未随情节的展开,而集中于以家族为主体的相互间的冲突与斗争,却扩而广之为整个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也就是说,父仇子报的情节并没有像传统家族小说那样最终将小说推向惊心动魄的复仇高潮,相反却逐渐消融于农民整个阶层的对地主的阶级仇恨。于是,伴随着私恨成为公仇,《红旗谱》所设定的家族复仇故事突破了传统的复仇模式,家族随之退隐于小说边缘,阶级斗争、革命等成为小说的话语中心,作为家族小说《红旗谱》中的家族文化因素则不断地被消解,在小说表现方式到文化内涵上都进行着蜕变。

在《红旗谱》的文本中,形成这一蜕变的枢纽是小说的第十四章。

首先是小说空间发生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动。从《红旗谱》的第一章到第十三章,小说情节紧密围绕家族复仇进行安排,从大闹柳树林,朱老忠还乡,巧遇严志和,安家落户,到脯红鸟事件,小说空间主要在朱、严、冯家族的具相对封闭性的内部呈现,而具开放性的社会空间只是居于辅从地位,从而保证了复仇的中心地位。

到了第十三章,大贵因脯红鸟而被抓丁,推动小说走向第一个情节小高潮,旧仇新恨,促使朱老忠拿起了铡刀,一个复仇的临界点形成了。但朱老忠在“出水才看两腿泥”的信念下,忍受了屈辱,放下了铡刀,让大贵当了兵。这固然表现了他斗争的坚韧性,但同时,小说一直在逐渐加强的复仇动力于此却弱化了,甚至担负家族世仇的长子大贵在情节中因出外当兵而离场,仇恨的家族性承传无所附依。于是,我们看到,已经被设定为小说主要情节动力的家族世仇已明显乏力,单纯的家族内部空间的展现已无法凝聚足够强大的复仇力量。

于是,自然的,第十四章成为小说转折的枢纽,共产党员贾湘农应时而出,而小说原初的以朱家为主的家族仇恨转移扩展,以运涛受党教育引导为线索,最终转化为阶级仇恨。随着外部力量的介入,仇恨的家族色彩不断淡化,家族复仇的情节线索由显而隐,随之,《红旗谱》的小说空间由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转移,其封闭性终被打破,开放性的社会空间开始成为主体。

春兰将“革命”二字写在衣服上的情节富有标志意义,它意味着,在单纯的家族复仇之后已树立起革命的阶级斗争的背景,个人的复仇观念已被阶级斗争的观念置换。这样,我们看到,第十四章之后,对于家族复仇,小说不再着力,它尽力表现的是农运、学潮的发动与斗争过程,没有了复仇的气息,只是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的诗意点缀。这样,在小说空间由封闭到开放的转换中,家族因素被边缘化了。

其次是在小说时间上,进行了从家族史到革命史的转化。当《红旗谱》的小说空间由家族内部转向外部广阔的社会,由封闭转向开放,小说的时间因素也随之发生蜕变,从家族史的叙事转向了革命历程的描述。对于展开小说时间的具体事件,以第十四章为界,其前后的故事特性与叙事策略有明显差异。

仅以小说三个大故事而论,第十四章之前的脯红鸟事件是家族仇恨激化的表现,是家族世仇有逻辑的发展,是家族史的一个链条。而第十四章之后的反割头税斗争、保定二师学潮由社会各个阶层、众多人物共同参与,具有浓厚的公众性色彩,成为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可看到,《红旗谱》的众多小故事也是以第十四章为界,呈现出与上面所述的同样的特点,即第十四章之前以隐秘性的家族事件为主,是家族史的延展。第十四章之后以公众性事件为主,是革命史的呈现。前十三章叙事的中心是人物,以通常认为的小说主人公、家族的家长朱老忠的形象塑造为落脚点。从第十四章开始,小说叙事却只是“就事论事”,它更为重视的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的展现。这种叙事重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家族在《红旗谱》时间因素中的边缘化。

其三是小说人物从个人转向集体,从非公众性人物转向了公众性人物。如上文所述,家族小说的人物传统上是以非公众性的人物为主体的,这种特点在《红旗谱》的前十三章表现的非常突出,各个人物在相对封闭的家族空间内活动,造成了其非公众性的色彩。但在第十四章之后,随着社会革命斗争的开展,进入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的小说中的人物纷纷展现其作为公众性人物的面貌,或为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发动者如江涛,或为革命斗争中冲锋陷阵的士兵如朱老忠、大贵,或为革命的对象如冯老兰,他们从家族的狭窄空间中走出,从个人走向了集体,从家族仇恨走向了阶级斗争,小说人物这种从非公众性到公众性的变化正是小说主题表达中的关键一环。在这一过程中,人物的家族色彩逐渐淡化,阶级色彩逐渐加强,在家族因素的边缘化的过程中,小说实现了对于人物的重新定位。

另一方面,在继承之中,《红旗谱》对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表现又发生着蜕变,它赋予了家族文化以鲜明的新的时代的色彩。这一点,作为“十七年”的具有代表性家族小说,《红旗谱》表现得更令人注目。

一是在传统家族小说中的血缘关系发生了弱化,从而造成家族伦理秩序的变动。在《红旗谱》中,血缘关系表现出弱化的趋势――“非亲同族”,即朱、严两个家族没有血缘联系,却实际上给读者同族的感受。显然,将两个家族融合为一体的是共同的阶级属性及利益,阶级弟兄的情义超越了血缘的纽带。

更耐人寻味的是,《红旗谱》在人物塑造上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虽然几乎所有的文学史教材都一直将朱老忠作为小说主人公,但在小说文本中,朱老忠并非一直处于中心地位,如陈思和指出的,“朱老忠的英雄性格并没有通过具体的斗争事件充分表现出来”,“作为主要塑造的英雄朱老忠完全被架空了”。确实,对于朱老忠的塑造在小说的前后极不均衡。全书五十九章,表现朱老忠的笔墨在第十四章之前最为集中,而在第十四章之后,小说人物塑造的中心转移到了运涛、江涛身上,朱老忠反倒成了敲边鼓的角色,是革命的发动对象,游离于斗争的中心之外。

如果从家族小说、传统家族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我们会发现朱老忠名主实次的地位的形成,还在于一个家族的家长与一个无产阶级战士之间的距离。显然,作为家族复仇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朱老忠理所当然地居于小说的中心地位。在小说前十三章,朱老忠的形象生动、丰满、鲜明,无愧于其主人公的地位。但《红旗谱》所要诉求的历史的重大政治主题不是一个家族复仇的框架就能完全承载的,朱老忠必然要从家族仇恨中冲出,从个人的复仇走向阶级的解放。

朱老忠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自主完成自身的这一升华过程,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在家族的权力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家长,甚至一肩担两家,严家有事也由他拿大主意的朱老忠,在政治进步的道路上开始唯自己的子辈们的马首是瞻,从家族的家长转变为革命的扈从,在政治斗争的权力系统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显然这种在传统家族文化的伦理秩序层面发生的变化本质上是基于政治的要求,这种家族伦理秩序的政治性变动在小说的其他人物如严志和、冯老兰等身上也有显著表现。

小说中冯老兰想要霸占春兰的情节耐人寻味。冯老兰与春兰本为同族亲戚,春兰又是他的晚辈,冯老兰的行为直接触犯了一个重大的家族性禁忌――乱伦。《红旗谱》在情节上的这种安排,让冯老兰冲破了传统的家族伦理道德的限制,从而消解了春兰与冯老兰之间的共同的家族基础,强化了他们之间的阶级仇恨,这是为服从新的政治伦理秩序而对传统家族伦理秩序进行的刻意的变动。

二是传统家族文化下的价值观念被置换,使“家国同构”关系产生了相应的变异。在《红旗谱》中,传统家族文化中的家国关系发生了隐秘而饶有意味的变异。《红旗谱》从家族复仇的故事中挖掘出阶级斗争的重大主题,从表面看正是家国同构观念的体现,但这种家国同构并非是以家为范、“家天下”的传统的家与国的关系,而是在家族伦理秩序的政治性变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家国同构观念,即以国为范、家即为国。

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改造了《红旗谱》的家族文化内涵,将本属家族小说内核的家族文化置换为国家意识,一切都要服从于国家意识的需要。所以,表面同为“家国同构”,文化内核的差异使得其实质为南辕北辙。这种新的家国同构关系是“十七年”家族小说的既定规范,是传统家族文化及价值观念被置换的必然结果。《红旗谱》所表现的中国农民从传统的“逼上梁山”式的个人反抗走向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宏大主题正是在这一新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可以看到,作为“十七年”家族小说典范的《红旗谱》进行了一个改造自身家族小说特质的过程,由此迎合了应和了时代的召唤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从这一点上来说,《红旗谱》确实是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之作。“革命历史小说……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红旗谱》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建立了新的家国同构观念,主导了上述的《红旗谱》从表现方式到文化内涵上的蜕变――家族的退场。

参考文献:

[1] 陈戍国校:《礼记・礼运》,《四书五经》(上),岳麓书社,1991年7月。

[2]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第3篇

建党节

七月,蓝天如洗,鸽哨嘹亮;七月,江山如画,鲜花开放;七月,彩旗飘动,笑语欢歌。我们伟大的党也迎来了她八十四岁的生日,仰望鲜红的党旗,我们心中的颂歌似江河流淌,凝视金色的锤镰,唤起我们无限的遐思和怀想……

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史卷浸满了中国多少屈辱的泪水,数十年的抗争又流尽了中华儿女多少沸腾的鲜血。我们不会忘记1927年7月1日这一天,我们也不会忘记嘉兴的南湖,以及南湖上那条小游船,因为我们的党就诞生在黎明前的血泊里,诞生在烟雨迷蒙的南湖红船上。党啊,你用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回天的胆略,凝聚了镰刀与铁锤的宏愿:“铁锤砸烂旧世界,镰刀开创新天地”。于是,党以七月的名义,呼唤八月的南昌风暴,呼唤秋天的井冈星火,呼唤长矛、大刀和红缨枪的森林。是党带领我们从七月出发,冲向血火的征程,是党带领我们走向长征风雪路。血火中,猎猎党旗指方向;风雪中,浩浩铁流破雄关。八十四年,是党带领我们斩关夺隘,历尽风险夺取胜利;八十四年,是党带领我们艰苦奋斗,建设家园,奔向小康。在我们举杯为党的八十四岁生日祝福时,怎能不使我们百感交集,浮想联翩!

六十年前,日寇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中国,中国人民被侵略者任意杀害,任意践踏,任意摧残。江山,已经沦陷,人民,被抛进了苦难的深渊!是党,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统一战线的大旗,挽救民族危亡,坚持了八年抗战。八年中,是党带领亿万军民浴血奋战,激战白山黑水,转战冀中平原,决战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泰山。绿野举红缨,山地伏击战,江南打游击,平原地道战……。人民战争的大海把日寇侵略者彻底埋葬。今天我们重新掀开这烽火漫天的历史,我们十分激动兴奋,彻夜难眠,是因为,党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心中的太阳,党是胜利的保障,党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九十年代的改革风景线,引来了八方惠风,四海春光。我们的祖国从未有过今天的发达兴旺,繁荣富强。当我们品尝到改革的果实时,忘不了抗日的小米加步枪;当我们欣赏开放的风景图画时,忘不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遍体鳞伤。今天,我们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发扬光荣传统,继续艰苦奋斗。学习三个代表,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学习与时俱进,热爱祖国,心系人民,勤政廉政,用生命和热血,为祖国争光,为党旗争光。

正当我们为自己所处的盛世感到自豪和兴奋的时候,正当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奋发努力的时候,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我们没有慌张,也没有自乱阵脚,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手防治非典,一手抓住经济不动摇,在最快的时间里克服了最大的困难,用奉献的精神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我看到了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护士长叶欣挺身而出,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看到了军队医学专家姜素椿教授在救治病人时身染恶疾,勇斗病魔的感人事迹……他们是战胜灾难的楷模,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传乘至今的伟大民族精神又一迸放出绚烂的光彩。

弹指一挥间,悠悠八十四载。每当站在鲜红的党旗下,我的血管中仿佛流淌着革命前辈的鲜血;我的胸膛中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仰望着飘扬的党旗,我读懂了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从容与坚决;读懂了徐特立“救亡曾断指,入党在危时”的崇高信念;也读懂了孔繁森“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撒高原”的豪迈誓言。也深深地的体会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真正含义。尽管我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没有“我以我血溅轩辕”的飒姿,更没有“大江歌罢掉头东”豪迈,但是在此时此刻年轻的我立下庄严的誓言:如果我是一块砖,我要去构筑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厦;如果我是一颗螺丝钉,我要去铺设民族走向辉煌的路轨;如果我是一棵小草,我要为祖国的春天奉献自己生命的绿色。

党啊!亲爱的党,您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带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八十四年的风风雨雨,铸就了您坚强的信念,八十四年的坎坎坷坷,使我们的步伐迈的更加坚实有力。我们在探索中找到了闪光的目标,我们在追求中铸造出新的辉煌。于是你数以万计的英雄儿女,在鲜红的党旗下前进,再谱风流之歌,重写英雄篇章!

党啊,您是我们亲爱的妈妈,请您接受儿女们发自肺腑的祝福: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第4篇

天上的星星眨着晶莹的眼睛,他们似乎理解人们的心情,用点点微光在浩瀚的天宇摆出一个玄奥的灯阵,去迎接新一轮太阳的东升。

任夜风轻轻拂过,任大地静静酣睡,我那翻滚的心潮却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孩子们均已长大成人不在身边,再也不用我给他们讲共和国的故事,但每每此时,我还是把自己小时候听父辈和老师讲过的故事,重新翻腾出来,对着心中的五星红旗,默默对自己叙说。

清晨,我把带着体温的五星红旗,用理想和信念的双缆拉起,高高挂在灵魂的天门,让澎湃的激情伴着喷薄而出的红日,把大中华燃烧成一个瑰丽璀璨的国度,看十几亿龙的传人扛起文明的图腾,任满脸绽放出幸福灿烂的笑容。

也许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已然看到天安门前劲飘的五星红旗和涌动的人潮,看到了从渤海到戈壁,从天涯海角到茫茫草原那绵绣画卷和男女老少载歌载舞的动人场面,看到了远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儿女,一手举着燃烧的红烛,一手舞动艳丽的五星红旗,向祖国致以真诚的祝福。在我无极的耳际中,已然听到天安门前骤响的礼炮、高亢的国歌和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听到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用不同的民族语言唱给祖国的生日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听到了大洋波岸唱响的龙音:“我们的大中华,好大的一个家……”此时此刻,我便又想起一位伟人八十年前说过的一句哲言:试想将来的世界,一定是赤旗世界!

然而,新中国的诞生是何等的艰难曲折,今日的赤旗世界又是何等的来之不易。纵观从雅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何等大气磅礴、悲壮激烈的历史变革。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世界列强的恣意践踏,到辛亥革命帝制,袁世凯篡位窃国;从军阀割据八方混战,到蒋家王朝背叛三民制衡天下;从五次反围剿的胜利与失败,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从“七七事变”日寇大举侵华,实行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到中国人民奋起杀敌,血雨腥风的八年抗战;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人民占领南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四万万劳苦大众当家作主。这百年中华史,既是百年屈辱史、百年悲壮史、又是百年斗争史、百年辉煌史。

读史知荣辱,报国无先后。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每当听到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响的时候,我的心灵便有一种深深的震撼和难以言喻的快慰。此时此刻,我的耳畔便油然响起武昌城头的枪声,护国运动的讨袁檄文,五四青年高亢激昂的反帝口号,南京大屠杀无数同胞的痛苦……我的眼中顿时浮现出起碇南湖的红色游船,秋收起义的大刀长茅,井冈山上的燎原星火,雪山草地的红军脚印,百团大战的隆隆炮火,天安门城楼一代伟人那高大的身影……

今日之中华乃盛世中华,五十九年奋斗拼搏,棣萼同心,众志成城,赢得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领先,社会和谐稳定。昔日“病夫”已成东亚巨人,万里关山一如钢铁长城,两弹一星令列强刮目,神舟飞天让民族自豪……

二OO八年十月一日,将是新中国的第五十九个生日,天为之蓝,日为之丽,大地为丰稔,鲜花为之璀璨,人民为之欢呼,世界为之欣然……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第5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国旗飘飘》。

无意间又看到了操场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树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每当看到国旗,我的心都为之一颤,亲切尊敬,自豪与责任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常说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其实许多的伟人与战士的功绩也是给国旗增添光彩。当载人航天飞船任务一次次取得成功时,当杨立伟在飞船中展示国旗时,太空留下了中国的身影,国旗为科技的进步飘扬。在灾难的面前,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感天动地,温暖人心,同时也让国旗被无私的奉献感动。

国旗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是光明,是希望。我们把对祖国的热爱都倾注在五星红旗上。

在西藏,有一位名叫次仁曲珍的99岁的老奶奶,她每天都坚持在家门口升降国旗,许多人都对她的行为感到不解,甚至误以为是老人的精神出了问题,却不知老人正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在旧日的西藏,老人的姑姑受地主所迫,因不堪重负坠入悬崖,她的丈夫也在压迫中死去,从此她便孤身一人。直到1959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了!老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65年的国庆节,她收到了一份对她而言比珍宝更珍贵的礼物——五星红旗。从此即使没有国歌伴奏,没有正规的旗杆她还是每天按时升降国旗,并在旗杆上涂抹上代表吉祥的酥油,来表达对祖国的挚爱和祝福。526个月、15780天,整整45年。老人用这种方式表达着纯朴的爱。

说起升国旗就不得不提起国旗护卫队,在护卫队中有一个铁人班长,他叫苏星。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一颗铁钉穿透了他的马靴刺进了右脚心,但他硬是走过金水桥,走过长安街,走完了光荣的138步,完成了升旗任务,从此他被称为铁人。“升好祖国第一旗,凝聚千万爱国心。”是他们对祖国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