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一般普通高等院校

一、一般普通高校的定位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4、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开拓高等院校教育新的天地。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第2篇

纵观近十年来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其主要集中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如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教学策略研究[2]、状况调查研究[3]等,而对职前教师的专业差异、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需求差异问题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与研究。又由于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忽略其专业差异性,会造成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基于专业差异化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进行调查。

问卷的编制和发放

在本研究中,笔者参考张娜编制的《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问卷》[4],并针对研究对象的特性修改撰写题目,主要对意识与态度方面、知识与技能方面、应用与创新方面、社会责任方面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设计。问卷的主要部分包括11道题,其中包括五等级双向量表表达形式,以及开放题。在正式发放问卷前,本调查首先进行小规模试测。本次试测一共发放50份问卷,有效回收44份。通过数据录入取得试测数据,并测得Cronbach’sAlpha系数为0.915,因而信度与效度都非常好。试测过后,笔者删掉了一些信度和效度还不够好的题目,使问卷表述的内容更贴近目标。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并正式发放问卷。本研究是在开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问卷的发放,对某高校大三、大四的职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850份问卷,至2015年3月底,问卷回收完毕,共706份,回收率83.33%。根据“对一些回答不完整、不按要求回答和回答不正确的问卷都应作为无效问卷”[5]这一标准进行审核,最终确定有效问卷为643份,无效问卷63份,有效率91.07%。

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1.专业的终身学习需要教育技术的支持认可度高针对“自己所在专业是否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教育技术和资源来开展终身学习”,调查显示非常赞同的比例达47%,赞同的达43%,共有90%的教师认为对于专业能力发展而言,终身学习是必须的。而学好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支持终身学习、开展终身学习,也是必然的。可见教师非常认可和接受教育技术能有效支持终身学习的观念。2.信息化教学的观念深入人心针对“本专业未来的教学是否会广泛使用网络技术、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实现教学信息化”,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均为43%,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总共仅有8人,不到2%,其他认为一般,可见大部分教师均认为本专业在未来的教学中,是需要广泛使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设备的,教学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3.教学设计与评价的专业需求得到认可针对“本专业的教学是否需要运用教学设计和评价”,调查显示持非常赞同的教师占34%,赞同的占45%,两者加起来达89%,这说明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师,均认可教学设计与评价的作用,也认为专业教学应该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评价,可见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艺术、体育专业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较低,说明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内容传授对艺体专业教师还有所欠缺。4.赞同教育技术能力对教育实习效果的促进作用针对“教育技术能力是否在教育实习中起到有效作用,教育实习之前是否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绝大部分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回答。有39%的教师非常赞同,45%的教师表示赞同,表示中立的14%,持否定意见的仅有2%。因此,教师普遍认为拥有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教育实习中便可以把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然而,从非参数检验发现,不同专业类型的职前教师对此问题的看法有显著差异,文科类、艺体类教师赞同的比较多,而理科类教师持肯定态度的人数较少些,主要是因为理科类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整体上比文科类、艺体类教师高,因而在对教育技术能力作用的主观感觉上,理科类教师的认可程度比文科类、艺体类教师低。5.认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专业能力发展的作用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助于促进各专业的职前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有22%的教师表示非常赞同,45%的教师表示赞同,持肯定意见的比例达67%。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均认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认为其不仅对职前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帮助,而且对其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6“.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用性还有待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包含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课程,教育技术能力既包括知识及理论能力,也包括各种技术能力,不过从课程实用性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持非常赞同态度的占15%,赞同的38%,两者相加刚超过50%,有高达38%的职前教师认为一般、尚可。可见目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用性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方面还需加强和提高。其中,理科类教师实用性的赞同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课程所学习的课件制作、网络制作、多媒体操作等教育技术技能,他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学习过,有重复学习感。7.教学设计对专业教案撰写和教学法学习有促进作用针对“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内容有没有对自己在撰写专业课程教案和试教、教学法学习起到良好促进作用”,非常赞同与赞同的共占60%,持中立态度的占33%,非常不赞同和不赞同的共占7%。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内容对专业教学技能提高是很有作用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部分的教学,力争让职前教师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和理论,使其能娴熟运用到专业教学及学习中去,从而扩大教育技术的影响力。不过,艺体类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持否定态度的比例较大,究其原因,是因为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比较缺乏涉及美术教学、音乐教学和体育教学方面的案例,而其他文、理学科的教学设计案例又不太适合艺术、体育学科教学特点。因此,对艺体类教师的学习促进作用大打折扣。8.教学流程图的学习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有较好作用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讲授的教学流程图是否对自己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有用”,45%的职前教师表示赞同,13%表示非常赞同。占半数以上的职前教师均持肯定态度,说明教学流程图这部分内容,也对职前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形成有较好促进作用。9.教育技术技能对专业教学技能的掌握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操作等教育技术技能是否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持非常赞同和赞同这两个肯定态度的职前教师比例达52%,中立的占39%,持否定态度的占9%。这说明大部分职前教师都是认可课程所学的技能对专业技能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不过,因学习效果有差异,一些职前教师也表达了相反意见,主要也是理科类教师持否定态度的较多,因而总体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技能学习是有作用的,但具体的技能学习效果还需加强。10.普遍认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针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是否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应该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达47%的职前教师表示赞同,22%表示非常赞同,持中立态度的占25%,持否定态度的只占6%。这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个专业的职前教师均普遍认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并对其重要性有较深刻认识,不少职前教师都认为未来的课程,都是需要把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11.对专业教学技能提升情况分析为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是否对各专业职前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技能有提升,研究从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媒体运用技能、教学评价技能、信息化教学能力、课件(网络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平台运用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七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右表所示。从持肯定态度的角度看,职前教师们比较认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普遍提升了专业课程方面的教学设计技能(55.63%)、教学媒体运用技能(54.65%)。同时,也比较认可提升了信息化教学能力(46.33%)、教学平台运用能力(46.33%)。不过,在教学评价技能、课件(网络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学研究技能这三个方面,持中立态度的人数和比例均大于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并且统计检验显示在这一问题上文科类、理科类和艺体类职前教师的观点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整体上职前教师认为这三方面的效果还不明显。因而,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寻求新方式新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专业差异化能力培养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教学内容过于统一、各专业学科特点差异较大等实际情况的限制,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效果还不能充分地扩大和提高。因而,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应重视专业特点及差异性,应针对职前教师不同的专业类型和特点,来设计和实施基于专业差异化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具体策略如下。第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来指导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使职前教师真实地掌握运用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从而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关键是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充分认识学科专业特点,理解学科教学需求、专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科、专业对信息技术具体内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切实培养适合不同学科的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第二,依据专业类型差异设计和实施差异化技能学习。调查显示,文科、理科和艺体三种类型的职前教师,各自的教育技术技能基础有明显的水平差异。理科类教师的技能水平普遍较高,文科类和艺体类则相对较低。因而,在教育技术技能的水平培养方面,我们应该针对这三种类型职前教师的不同情况,差异化设计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于理科类教师,应该着重提高技术难度,可设置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高阶创作学习。对于文科类教师,可着重一般办公室软件、教学软件的通用性应用学习。而对于艺体类教师,则可针对不同专业,设置音频创作、电脑美术及体育课件的技能学习。第三,依据专业差异设计和实施差异化教学设计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职前教师充分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除了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还应该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入手。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依据专业适当地增加差异化教学案例,如对于中文专业的职前教师,在课程中应增加典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让他们能够切实掌握符合本专业需求的教学设计能力。第四,依据学科、专业特点设置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各专业职前教师能够掌握信息化教学。而各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的情况和能力需求,是有差异性的,如体育、音乐的信息化教学与语文、数学的信息化教学情况就不相同。因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依据学科特点和专业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从而让职前教师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小结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术教育 体系 衔接

目前,建设职业教育体系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二是各层次职业教育可以逐级衔接的方式。厘清这两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真正意义和制度的顶层设计。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

厘清高等职业教育概念须从人才分类着手。不同类型的人才由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分四种类型,即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分别对应四种类型的教育,即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前一类人才是学术人才,后三类都是应用型人才,后两类人才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由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由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教育培养,可分别称为技术专科和技术本科,而技能型人才由中职和专科高职培养,还没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

四类人才有比较明确的职责分工,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发现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知识的研究工作,工程型人才是根据已发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知识设计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工具、产品图纸来,[1]技术型人才是把这种图纸设计转化为实际生产过程,技能型人才则是根据图纸设计要求生产出产品实物来。可见,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对工作具有较宽的适应性,[2]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则具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正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其中,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称为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上称“技术和职业教育”,我国也统称为职业教育。毫无疑问,尽管我国统称为职业教育,但其中应包含技术教育,只是我们在职业教育的称谓上将技术教育的概念逐渐淡化了。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教育属于学术和工程教育的范畴,从教育类型上分不是职业教育,尽管这类人才最终都从事一份职业工作。判断是否为职业教育,不是看培养的人才最终是否就业,谋取一份工作,而是看培养人才是否适应生产、服务领域特定岗位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只有专科层次,称为专科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型人才,没有区分与中职的不同,也混淆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区别,使得专科高职和中职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上混为一谈。其实,专科高职培养人才根据专业定位和专业特征分为两类:技术型和技能型。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为技术专科,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技术应用人才,这类人才称为技术员或技师,负责实际的生产过程、技术运用和产品工艺的管理,所以也被称为现场工程师、技术工程师或工艺工程师,主要是对脱离个体而客观存在的技术知识的掌握,其特征是技术知识记忆在大脑中,在工作实际中运用这些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对技能的依赖度不高,但要求掌握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技能达到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是否高级职业资格还要看教育起点是普高还是中职),从事实际的产品生产操作,其特征是对必须依托主观个体而存在的技能的掌握,对专业理论的系统性要求不高,而是突出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实际操作。

专科高职技术专科(培养技术型人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图1 专科高职分类定位

技术型人才主要由专科高职院校(技术型专业)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技术本科)培养,这形成了高等技术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由中职延伸到专科高职(技能型专业),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目前,社会对发展本科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呼声很大,就是要将目前止步于专科高职的职业教育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延伸,但只是笼统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命题,并没有研究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是针对什么工作岗位,履行什么工作任务,即对本科及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定位还是相当模糊的。是培养技术工程师,还是培养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都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认为职业教育也应像学术教育一样,有一个延伸到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完整教育体系,学生也要有升学渠道。

目前可以认为,技术教育起步于技术专科,延伸到技术本科,未来可能发展到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由一些具备条件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及一些专科高职院校升格成本科院校承担。根据技术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观点,技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可认为是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从技术教育序列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而职业教育主要有中职和专科高职(技能型专业),目前没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概念,不过根据技能等级对应的观点,可以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该是技能达到技师职业资格,由此推出,本科层次技能教育应该是本科技师教育,研究生层次技能教育应该是高级技师教育,这样,从技能教育序列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不过目前没有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倒是不属于高等学校的技师学院定位于培养技师,但学历又达不到本科。可见,本科学历教育和高技能教育存在对立关系而无法融合,这就要求改革技师教育,改造技师学院,或实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技师学院联合培养,增强技师教育的专业理论教学,形成专门的本科技师教育类型,并要建立学术本科、技术本科、本科技师三者等值观念,即三者教学总量和价值相等,但学术性、技术性、技能性份额各不相同,从而形成技能教育序列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职专科高职技术专科技术本科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技师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

图2 同一序列各层次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体系

二、各层次职业教育逐级衔接的方式

由于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分别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起步于本科教育,进行系统和较深的专业理论教学,因此,一般须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起步于专科高职的技术专科,技术教育也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同时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所以,技术专科一般也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当然,尽管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属两类人才,但两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交集,都具备专业理论、技术能力、专业技能,但有不同的配比结构,成剪刀差。所以,中职也可接续技术专科(中职3年+技术专科3年),技术本科则可以在普通高中教育或技术专科的基础上分别按不同年限实施(普通高中3年+技术本科4年,技术专科3年+技术本科2年),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应在技术本科基础上实施。可见,中职、技术专科、技术本科、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形成一个技术教育序列而相互衔接。

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起步于中职,根据技能等级逐级提升的规律,专科高职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技能教育)适合在中职基础上实施(中职3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3年或2年),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衔接,培养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当然,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也可以在普通高中基础上实施,但技能一般达不到高级工。本科技师则可以在中职或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按不同年限实施(中职3年+本科技师4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3年+本科技师2年),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应在本科技师基础上实施。可见,中职、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技师、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形成一个技能教育序列而相互衔接。

可见,中职可接续专科高职,包括技术专科和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技术专科后续衔接技术本科、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后续衔接本科技师、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衔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一序列两个层次教育分段一贯制,即两个层次教育实行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前一层次教育结束,学生符合后一层次教育入学标准,即可接续学习;另一种是考试选拔,即前一层次教育结束,学生通过选报考试升入后一层次教育学习。衔接的接口是课程,前一层次教育的课程既要有相对独立性,保证这一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要体现一定基础性,为后一层次教育奠定基础,保证后一层次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各层次职业教育形成序列,相互衔接,逐级提升,构成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知识来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43---05

一 问题的提出

2003年4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颁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全面实施,至2010年9月,全国先后有30个省级单位进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教师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者与课程的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是信息技术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多种来源。职前教育和在职期间的经历是两个主要的方面,每个方面又可以划分出更为具体的来源。比如,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同事间的日常交流、在职培训、自学专业书刊等,这些都属于在职期间的经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哪些来源相对比较重要呢?新加坡学者Fan对芝加哥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的研究发现:教师教学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是“自身教学经验与教学反思”和“同事间的日常交流”;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是比较重要的来源;而相比之下,作为学生的经验、职前培训、自学专业书刊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

近年来,在国内也有这方面的调查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发现教师的自身经验与反思、同事交流是教学知识的重要来源,而职前培训的作用不太重要。已有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首先,已有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是数学、英语和语文,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学科,还有待验证。其次已有研究限定于教学知识领域内,而教学知识仅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一部分,将研究范围从教学知识拓展为教师专业知识也是必要的。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把职前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实际上,职前教育还可分为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见习与实习等来源,职前教育这一变量有必要具体化。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问题聚焦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调查不同来源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 研究设计与实施

1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

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分类,美国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Lee S.Shulman)的研究影响较大,他将教师专业知识分为七类,即(1)学科内容知识;(2)一般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4)学科教学知识;(5)有关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6)教育情境的知识;(7)有关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后来许多研究者在其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知识分类观。本研究借鉴马云鹏教授提出的专业知识基本框架,即教育理论知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要素。在本研究中,教育理论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基本原理、一般教学法、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指教师具有的关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概念、事实、原理、方法等的知识,亦即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知识。课程知识指教师具有的关于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知识体系的知识,具体表现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学科教学法知识是教师利用教学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接受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知识。

借鉴范良火对教学知识来源的分类,同时结合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实际,本研究将专业知识来源划分为14项:A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课;B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c学科教法课;D教育见习与实习;E微格教学(包括教师技能培训);F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如自考、函授、继续教育);G在职专业培训,H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I教学观摩活动;J和同事的日常交流;K自学专业书刊(与特定专业知识相关的书刊,不只限于本专业);L浏览网络获得相关知识(电子书籍);M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博客,QQ群等);N技术实践(如机房管理等)。其中A-E为职前来源,F-N为在职来源。A、C-N作为学科知识的来源;B-M作为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来源。

2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问卷,分别调查了四种专业知识的来源。在各部分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特定的专业知识进行解释,使调查对象明确每种专业知识的含义。然后以等级量表形式呈现各种专业知识来源,并对个别来源做必要的解释说明,请被调查者对每种来源对特定专业知识发展的有用性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从“非常有用”到“没有用”共4级,考虑到有的调查对象可能没有某种来源方面的经历,所以在4级之外增加了“无此经历”项,并明确要求被调查者做出唯一选择。

本研究调研范围为东北地区两个省会城市,调研对象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共发放问卷95份,100%回收,剔除回答不认真和缺失值过多的问卷,有效问卷共92份,占回收问卷的97%。利用SPSS 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录入时对不同的评价等级赋值,从“非常有用”到“无此经历”依次赋值4至0。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通过各来源的参数估计值和显著系数推断各来源对特定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程度。

三 研究结果

1 不同来源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贡献的描述性分析

利用SPSS 17.0软件对问卷中信息技术教师发展四种专业知识的不同来源进行处理。输入时,对于“很有用”赋值4分,“有用”赋值3分,“不很有用”赋值2分,“没有用”赋值1分,“无此经历”赋值0分,并计算教师对每种来源评价的平均值。其贡献程度的平均值如图1―图4所示。依据教师所作评价的平均值可以看出:

第一: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发展他们的专业知识,但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存在共同性。

第二:“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浏览网络获得相关知识”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的四个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与范良火等前人研究相比在信息技术教师中“浏览网络获得相关知识”和“教学观摩活动”同样也是其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的途径。

2 不同来源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贡献的回归分析

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不同来源应用logistic模型与“在职专业培训”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1所示。

在学科知识获取中,与“在职专业培训”相比较,“技术实践”、“浏览网络获得相关知识”、“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教学观摩活动”、“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在统计检验0.01水平上,具有非常显著地的重要性;而“自学专业书刊”、“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则具有较大的重要性,“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教育见习实习”与“在职专业培训”具有较相同的重要性;而“学科教法课”、“微格教学”的重要性则显著地小于“在职专业培训”;“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则在统计检验0.05水平上具有显著的不重要性。

在教育理论知识获取中,与“在职专业培训”相比较,“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自学专业书刊”在统计检验0.05水平上具有显著的重要性;“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教育见习实习”与“在职专业培训”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而“教育类课程”、“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微格教学”、“学科教法课”的重要性则显著地小于“在职专业培训”。

在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知识获取中,与“在职专业培训”相比较,“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浏览网络获得知识”“教学观摩活动”、“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分别在统计检验0.01和0.05水平上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知识发展具有非常显著地的重要性;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自学专业书刊”和“在职专业培训”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而“教育见习实习”、“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的重要性则显著地小于“在职专业培训”;“微格教学”、“教育类课程”、“学科教法课”的重要性不仅显著地小于“在职专业培训”且在统计检验0.05水平上具有显著地不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法知识获取中,与“在职专业培训”相比较,“浏览网络获得相关知识”、“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教学观摩活动”、“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分别在统计检验0.05水平上具有非常显著地重要性;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自学专业书刊”和“在职专业培训”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而“教育见习实习”的重要性则显著地小于“在职专业培训”;而“学科教法课”、“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微格教学”、“教育类课程”的重要性不仅显著地小于“在职专业培训”且在统计检验0.05水平上具有显著的不重要性。

3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来源重要性比较分析

为全面地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各种专业知识来源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上述分析的不同知识来源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总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1)“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浏览网络获得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观摩活动”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获取专业知识非常重要的来源。

(2)“自学专业书刊(纸质)”、“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和“在职专业培训”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获取专业知识比较重要的来源。

(3)“教育见习和实习”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取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比较重要的来源,而对于其他专业知识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来源。

(4)“技术实践”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获取学科知识最重要的来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知识比较重要的来源。

(5)“微格教学”、“学科教法课”及“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四种知识发展的重要性均不大。

四 结论与建议

1 技术实践的重要性

与其他已有学科相比,技术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师知识发展重要的来源之一。信息技术教师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教师,其主要职责除了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包括技术作品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层面的应用指导和学校信息化教育系统的技术维护,其技术实践性比其他学科更强。这种技术实践有助于教师建立高水平的自我效能信念,减少信息技术教学的焦虑,形成更为积极的信息技术教学态度,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知识增长。

2 浏览网络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在当今网络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大都能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网络来获得专业知识发展。在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们纷纷表示对于解决不了的专业问题一般都是先在网上查找或交流,希望借助网络来解决。其次就是网络电子书籍的阅读,网络书籍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已经成为促进各类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们纷纷进行网络专业书籍的在线阅读,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3 教师实践与反思以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以及与同事的交流是其专业知识发展非常重要的来源,这与以往数学、英语等学科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对于信息技术这一特殊学科来说,除了物理环境下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来自虚拟学习共同体即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交流。随着Web 2.0、Web3.0的出现,博客、Wiki、虚拟学习共同体等都成为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合作交流、实践反思的有力工具。进一步推测,这一结论可能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但这一推测还需要专门的研究来验证。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自身的学科特长进行网络教研,通过网络教研,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自己认为成功的教案、案例、课件、经验等发帖到论坛与专家、同行一起共同思考、讨论、吸收、分享,使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环节。信息技术教师还通过教育博客,发表自己的教育实践后的教学感想,进行有效的交流反思,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4 教育见习和实习的重要性

教育见习和实习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发展都比较重要,是职前教育经历中作用最明显的来源。以往研究大多发现职前教育不太重要,但从本研究来看,这一结论过于简单化,不够全面,对于教育见习和实习而言是“不公平”的。这表明,对“职前教育”中的具体来源进行专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具体、全面地判断“职前教育”的作用。笔者在前期对师范生专业知识状况的调研中发现职前信息技术教师即大四的师范生在经历了教育见习实习后学科教学知识及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状况都明显优于未经历教育见习实习的大三师范生,可见应加大职前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学分,促进职前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学科教法课应与基础教育联系更紧密从而更好地促进职前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等课程知识的发展。

5 在职专业培训的重要性

“在职专业培训”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四种专业知识的发展都比较重要。在职培训是在职教师继续学习的一个平台,是提高教师素质,塑造新型教师的重要途径。由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新较快,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已经不能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定期在职培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体系,改进他们的技能水平。而在本研究中在职培训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促进作用并未如预想的那样重要,可能是由于在职培训的内容多以宏观教育理论为主,且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需求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在制定培训内容时,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

6 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类课程需要改进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的普及是如今典型的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个领域,信息技术都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教师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又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典型,也影响着该专业的每一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其自身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教育专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若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两相结合,便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作为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师范生,有责任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流行的名词深刻影响着教育行业的发展。而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课堂里,师范生们的学习任务已经远远不能只是三字一话、说课、微课、专业课这种传统的课程学习。为了顺应“教师专业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各大网站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做了努力,“网易公开课”就是一个例子,而其中的“可汗学院”则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一个非常成功的运用。“可汗学院”里面的每一节微课视频,都简明地阐述了该节课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而这些精美的小视频,在师范生学习阶段,都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制作。除此之外,一些理科的教学,powerpoint早就不能满足技术上的需要。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师范生们要主动学习几何画板、数学建模软件。掌握这些技术,除了自学,也只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上获得。从技术本身的层面上看,现代教育技术将数字、网络、多媒体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实际可操作的各种技术软件,应用于每一个可以影响到的领域;从教育的层面上看,现代教育技术赋予教育行业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资源共享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的一些新的优势。因此,教师教育专业要想走得更远,发展更好,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有力的助推器,共同完成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师范生自身专业学科交叉、和谐的整合,并服务于所学的专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实现教学最优化。为了达到以上的几个目标,师范生早就不能只具备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必须具有能够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具体说来,在现代教育技术还没有普及的课堂上,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要想表现出多种位置关系,就必须在黑板上自己画出多个圆,这既浪费时间,也存在着表达上的不准确。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便可以形象准确地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除此之外,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则是信息时代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得力助手,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题资源、工具支持和策略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网络毋庸置疑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网络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选题的确定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均需要大量的调查工作,合理地利用网络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例如,现代教育技术也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整合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新型教师具备的独特的专业素养。利用现代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是历史潮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准教师们在象牙塔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职教师们自觉主动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更加轻松高效,都是教师教育专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一)教学目标模糊,无法感受到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师范生的公共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受往往是“这节课学到了photo-shop,那么下一节我们会学什么呢”。这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或者教师未明确地传达教学目标,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试想在上下一节课之前,如果教师能够提前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那学生就可以有一周的时间提前下载好相应软件熟悉准备,而不是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甚至,各个学校都有自成一套的课程价值取向,如理论、技术、技能取向。这样的一些差异性都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性培养,其产生的结果也必定是参差不齐的。

(二)作为公共课,学科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实这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在现今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教学中,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公共课,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它们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课,往往都是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个学科的师范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却由于多种原因,最后只能体现出最宽泛、最普遍的教师专业知识。无形中讲台下的“数学师范生”“语文师范生”都被同化为“师范生”,缺乏学科专业的针对性。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能教学的仅仅是最具普适性的多媒体软件的应用,数学学科所特需的几何画板未曾涉及;物理、化学学科所特需的实验数据统计软件未曾涉及。学科的差异性与教学内容的普适性产生了冲突。

(三)教学方式陈旧,评价标准单一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能满足促进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就聚焦于教师所演示或要求的某一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没有机会去研究这个软件的其他功能,也不会去思考这个软件的其他可能运用方式。同时,讲一节课,做一节课几乎已经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典型的运行方式。学生参与互动很少。在评价方面,这门课程目前绝大部分还是采用最传统的笔试和提交指定任务上机作品两部分评价方式,并没有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堂参与有机结合,也没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进建议

(一)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课程的内容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构成一个特定的体系。首先,要明确一个统一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无论理论内容、技术内容,还是实践内容,都要从一个整体的视角下重新定义。即从整体上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所谓逻辑性是指在课程的知识内容上应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即严密的知识排列顺序,避免出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内容随意,无明确安排,计划的现象。所谓科学性是指赋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套理论要求,不论是哪一项技术的学习,都要能从科学的角度完整地阐述该项技术的前因后果,而不是仅仅是学会某一个多媒体软件的操作。

(二)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具体学科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虽是各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公共课,教学对象却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由于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教师不能用统一的课程内容去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师能够对相应专业师范生所真正需求的“教育技术”有一个较明确的了解。能否真正做到“教所需”,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提出了要求。不能仅仅是把“我自己会的”技术教给在座的所有人,而是要根据实际学科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理科学科师范生所需要的技术往往具有共性,那就统一整合理科师范生学习,做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如此才能增强学生从事专业教学的技能,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使信息技术与其任教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生今后所任教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会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首先,过程性评价要贯穿始终。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绝非是检验一个学生是否会做某一个视频,某一个动画,而是要考查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促进了本专业教师技能的发展。增加课堂上的互动过程,多了解各学科专业师范生自己的想法,既有助于具体学科的差异性体现,也有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的过程性评价。其次,促进师生共同评价。我们要让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就必须给学生自己充足的空间。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所学,制作出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工具,如某一个知识点的动画演示或微视频等等,让该学生上台模拟微课现场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在台下倾听,结束后予以讨论,给出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成新.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新模式———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构想[J].现代教育技术,2002,12(2):48-53.

[3]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4]魏国强.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2):77-79.

[5]陈建新,胡中亚.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5,25(3):115-118.

[6]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105.

[7]张有录,余树煜.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