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半年工作总结

新媒体半年工作总结

新媒体半年工作总结

新媒体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媒体宣传工作在校团委的正确领导下,较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宣传阵地,在新媒体领域实现了新突破。本年度,我学院的新媒体工作主要包括:新媒体工作队伍的培养建设;院团委官方微博、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QQ这三大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拍照、新闻稿的日常活动;部门活动的举办。现就相关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一、队伍培养

新媒体平台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兴趣特点开展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的新阵线。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形成出了一支由学院团委书记领导,五位院学生会成员带头的新媒体精英工作团队。我学院形成了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更新学院新媒体平台人员,由院领导牵头对院新媒体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摄影技巧”、“写作技巧”,再由院新媒体成员对班级网络宣传员进行培训。

二、新媒体工作

学院目前共有新浪微博、公众微信、公众QQ三个新媒体平台。在学院新媒体推广方面,新媒体工作队制定了以新媒体促活动、以活动提高新媒体关注度的方针措施。现以2015年9月我院学生会举办的“地铁站,去丁楼还是去工大万人签名活动”为例,刚开始用投票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期活动宣传到位,新闻被多方媒体报道。

1、微博总结

微博是新媒体的主要工作点之一,需要学院团委的新浪微博,新浪微博2015年1月份的关注人数为892,到2015年11月17日为止上升到1800人,增幅50.4%,收听120个省、校、学院组织官方微博,2015年原创及转发信息近1000条,做到了让学生每天有东西可读,其中转发省、校团组织信息近80次,有效扩大了省校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

下半年,微博一直在更新,当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挫折:

1)微博更新频率得不到保障;

2)微博更新不够及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未能真正领悟到此平台的优缺点;

3)微博的内容和板块太死板,内容不够深刻,不能做到很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4)没有充分发挥微博应有的作用。

2、微信总结

当下微信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推送功能,简介明了的页面正在飞速发展且有逆袭微博、贴吧之势。我院新媒体团队于2014年3月21日成功注册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学院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已达到622个,新增500个,我们会用微信推送学院的各种活动及院网新闻稿,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内容不够新颖,没有时效性;

2)学生之间互动较少,未能积极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

3)校园主要活动提前预告做得及其不理想;

4)微信推送技术不够熟练。

3、新闻稿和照片总结

新媒体中心作为学院活动的宣传渠道,2015年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活动新闻稿的撰写以及拍摄活动照片,比如校运动会、扬帆杯篮球赛、迎新、开学典礼、红歌比赛、工大讲坛等等活动,活动新闻稿被校团委、工大学生处、工大新闻中心三大校级网站采用近30篇,虽然成绩可嘉,但也有不足之处:活动照片质量不够好;新闻稿不够精简,还有待提高等。下半年,对新媒体所有成员进行了“新闻稿”和“拍照”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新媒体成员的拍照技术和写作能力。

4、部门活动总结

新媒体中心不只是做学院微博、微信的推送和活动拍照、新闻稿的撰写等工作,也有自己举办的活动,上半年开展了节粮爱粮摄影大赛、九一八微博矩阵等活动,并拍摄了信息学院宣传片,得到了良好的反响。;下半年开展了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微博征集活动、微电影大赛、参与第九个记者节活动、“坐地铁,去丁楼还是工大”万人签名活动、新媒体培训、微小说大赛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不错的成绩。不足之处在于:活动不够突出,没有特色活动。

除了打造学院官方新媒体平台,我们也积极向学院学生推广团省委、校团委微博微信平台,以便让学生更好了解省团委、校团委的信息动态。我们采用了学院团委成员向班委会成员推广,再由班委会成员向班级推广的模式,经过多月努力,我们推广学院团委微博和微信平台,并建立了班级团支部官方微博,以便管理。

以上是2015年度我院在新媒体宣传工作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们将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努力让新媒体工作更进一步。规划如下:

进一步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和部门间的交流

1.进一步完善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2.细化部门内的工作记录,详细记录每位干事在任职期间所做的工作事迹,并将添加部内的会议记录。

4.鼓励部门成员与其他部门成员交往,及时了解其他部门信息,把工作状态由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协助其他部门工作的完成,以更好的起到宣传作用。

5.设计安排学院橱窗,宣传栏的评比。尽可能的美化校园的宣传环境,增强宣传部门的宣传力度。

6.多开展特色活动,促进微博微信的发展,强化新媒体的地位。

以上就是2015年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的工作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中我们将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努力让新媒体工作更进一步,希望在校团委和院团委的指导和帮助下,新媒体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新媒体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1993年,本已是一家国有企业团委书记的支英珉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信息时报》的记者招聘,这已是他199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企的第二次“不安分”行动。此前,他曾参加山东电视台的招聘,但最终落选。支英珉说,他从小就喜欢做记者,因为做记者可使他对生命保持本色的梦想和追求。为了这种梦想和追逐,他可以积极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挑战、压力等,可以永远保持一种生命的激情。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报业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内很多报社招聘的大门还没有打开,进报社的大门,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山东济南,《信息快报》无疑是报业市场化和报业改革的一面旗帜,每年以数倍增长的超常速度发展。这张本来挂靠济南科委的名不见经转的小报,抓住了当时企业改革大潮和第三产业兴起的机遇,以科技经济新闻及信息做主打,在办好报纸的同时,涉足了信息技术研发培训、生物制药、机械设备加工制造、电脑办公设备经营等多个行业领域,为中国报业市场化运作创造了全新的模式,在短短几年里便实现日发行量20余万份,年经营收入过亿元。1993年,根据报社事业发展需要,《信息快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经营、创意策划人员,这对从中学时代就一直怀揣记者梦想的支英珉来说,显然是天赐良机。通过参加招聘考试,支英珉如愿圆了自己的“记者梦”,传媒生涯由此开始。

但支英珉的记者经历却并不如想像中那样顺风顺水,为了拿到好的稿子,偶尔还要经历险境。他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到河北去采访。《信息快报》是一家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初到该报,支英珉到全国各地采访是经常的事。1994年冬,接到紧急采访任务的支英珉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河北省无极县采访。从济南出发,次日清晨4点抵达石家庄火车站,为了能赶上最早的长途客车,支英珉马不停蹄地往汽车站赶,没想到在狭窄阴暗的路段遇到了两名歹徒的抢劫,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遇到如此情况。两名歹徒手持刀子一左一右围绕过来,他有些发懵,但很快就镇静下来,趁两个歹徒大意抽身就跑,两个歹徒随后就追,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一刻,脑子里只有一个理念,就是拼命奔跑,从来就没有过的爆发速度,那应当是求生本能的激发。”当时他就有一个信念,哪怕是歹徒来个“飞刀”,插到他的后背上,他也要快速奔跑,跑到灯光明亮、有人群的地方。两歹徒追了几十米,看着无望,悻悻地退去。后来才了解到,那段时期,石家庄已经接连发生了几起抢劫杀人案。支英珉说,那一次他能逃出歹徒的袭击,实属幸运。那几年支英珉出差的机会多,有时要乘火车几十小时赶到目的地,有时接连出差二十多天,但他把每次外出采访都当作难得的学习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在《信息快报》的几年里,他遇到过车祸、被盗和其他各种复杂情况,这使他更有机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凭借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和对传媒业的挚爱,支英珉最终风雨无阻地一路走来。

1995年9月,支英珉成为《齐鲁晚报》的记者,在他看来,这是他传媒生涯的关键一步,因为他站到了一个全新的更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上。

刚到《齐鲁晚报》,支英珉负责第3版的“都市生活”版面。那时报纸每天只有8个版。作为记者,他主要采访报道商业、家电、通讯及房地产,同时要接听热线每天穿行在都市的大街小巷。那时骑摩托车采访,一年能跑3万多公里。1995年冬天的一个凌晨,大约2点多钟,支英珉穿着军大衣,踏着三轮车,顶着寒风,行走在济南市的经七路上。刚到一路口,忽然从旁边的一个小胡同里斜杀出一辆机动三轮车,几乎是擦着三轮车的边侧飞速驶过,这让支英珉惊出一身冷汗,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等于捡了“一条命”。原来,这一天是支英珉与他的搭档做体验新闻在“记者贩菜记”的途中。体验新闻策划,要求记者必须有真实感受。一大早,他们要赶到蔬菜批发市场,然后又到农贸市场集市上去卖,或走街串巷叫卖,体会都市生活中一个菜贩子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报道刊发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有很多读者打电话与他沟通并提出许多后续报道的意见,这很让作为记者的支英珉兴奋。当时的体验新闻和记者调查是《齐鲁晚报》的名牌栏目,支英珉和他的同事是其中的主力策划和执行记者。1996年冬天,济南西郊的一栋居民楼在施工时将建筑垃圾堵塞了烟囱通道,致使整栋楼居民无法生炉取暖。为帮助50多户居民的冬季取暖问题,支英珉往返奔波于居民、开发商、建筑商、管理部门之间。大约行程100多公里,为该楼居民解决了烟囱道的建筑垃圾清除问题。冬日的寒风里,一位老人拉着支英珉的手说:“《齐鲁晚报》的记者,就是咱老百姓的记者。”说这话时,那位老人眼里含着泪,支英珉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的确,当一名记者的稿件和奔波能给社会和周围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时,这个记者的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支英珉经常这样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怕吃苦,没有太多奢求,如果能够有机会为别人和社会带来一种有益的帮助,就很开心,做一名记者会让我经常有这样的开心感觉。”朴实的话语里透露着支英珉对新闻事业的一种执著追求,也隐含着他的职业梦想。支英珉的梦想在哪里呢?他直言不讳,那时的他就想做一名“名记者”,替百姓说话,为百姓呐喊,现在的梦想就是最大化地创造传媒价值,成为对中国传媒业发展有贡献的人。作为主要面向都市平民的报纸,《齐鲁晚报》给了他追逐梦想的机会。在《齐鲁晚报》的几年记者生涯中,支英珉先后参与了多次大型策划报道和深度采访,并有多件作品获奖。这段记者生涯给他的人生注入了激情,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记者职业的酸甜苦辣。

小试牛刀,《齐鲁晚报》十年路

“晚报,晚报,《齐鲁晚报》”。1988年1月1日,《齐鲁晚报》在济南创刊,自此济南的大街小巷以及大学校园里便有了这样的报纸叫卖声。下午下了班,在回家路上花几分钱买份晚报慢慢成为越来越多济南人的选择。作为山东大众日报社办的一份面向城市市民的报纸,《齐鲁晚报》成为山东报业市场化的一张标牌,让大多老百姓自己心甘情愿地掏钱买报纸看,这在《齐鲁晚报》创刊前的济南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大多能从单位的办公桌上看到单位订阅的党报(日报),报纸被摆在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报摊上叫卖,这对当时还没有报纸阅读习惯的济南人还是件很新鲜的事,于是很多人掏钱买来试读,没想到一读,便与《齐鲁晚报》结下了二十余年的“缘”。经过21年的发展,《齐鲁晚报》已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品牌报媒,也成为山东报业市场影响力最强、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多的报纸媒体。从1995年9月到 2005年9月,支英珉在该报整整工作了十年。用支的话说,这十年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影响最大、自己成长最快的十年。十年里支英珉从一名酷爱新闻的记者成长为具有新锐思想的传媒经理人。

支英珉原先对《信息快报》有着很深的感情,但后来《信息快报》管理层的矛盾中止了支英珉在该报的发展,由于报社相关产业四分五裂,本已股改后准备上市的企业不但没有踏上报业腾飞的路子,反而因内部矛盾使这张难得的报纸开始走向下坡路。这使已经在报业摸爬滚打了2年多的支英珉开始了对报业发展的新思考,也使支英珉开始不再将自己局限于一个记者的眼光来看问题。为什么《信息快报》的市场化运作战略很科学,却偏偏步入困境?《齐鲁晚报》的十年给了支英珉最好的答案。

1998年,《齐鲁晚报》为强化对读者的服务,同时为吸引各行业的读者和广告,先后推出了众多专刊,支英珉一周内负责4个专刊和1个焦点新闻版的编辑,由于版面没有分配专职记者,那时他只好把大量精力投入版面策划组织协调中。在编辑工作中,他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靠策划、统筹和协作,充分调度报社内外的力量才能做出更出色的版面和新闻,于是他提出了敞开大门办专刊的思路,提出了“专家型编辑记者”、“整合资源”、“延伸服务”等理念。编辑岗位工作使支英珉对媒体,尤其是对报纸媒体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其中“房产”、“不夜城”、“视点”版成为支英珉对报纸办报思路创新的突破口。“房产”版是支英珉1997年年底强力要求设立的专刊之一,当时报社内部还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支英珉创办“房产”版的理由很充分。一直奔波在建委系统一线采访的他充分认识到,1998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后给中国城市和市民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它不仅可带来百姓关注的目光,而且还可以带来住宅商品化后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必会给传媒房地产广告带来机遇。推出“房产”版既可以吸引读者眼球,又可为报纸培育新的广告增长点、调整广告结构,带来机会,这对报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想法,支英珉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办报模式,那就是编辑从办公室走出来,使报纸版面影响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版面和通讯量的来稿中走出来,深入所在行业调研、走访、熟悉了解,充分策划;使报纸专刊版面的内容也能够立体丰富起来,既为读者提供可读的内容,又为读者提供可用的信息和服务;使报纸充分突出可读可用性,还使报纸影响力逐步渗透到行业中。1998年,支英珉在“房产”专刊版面的运作上开始了新的探索。3月份他策划成立了“《齐鲁晚报》‘房产’理事会”,将当时济南的近20家大型房地产公司纳入理事会成员单位,并推出了论坛。当时在刚刚启动的济南房地产市场引起关注,紧接着他又策划了“济南大型住宅市场调查”,引起市民对住宅市场的高度关注,一个调查收到了3万多封回信.成麻袋的读者反馈透视出百姓对城市住房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刚刚放下调查,支英珉又去北京参观房展。这次去北京,他是有目的的,从媒体上看到北京房展的消息后,支英珉在想,《齐鲁晚报》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为什么不举办房展呢?这样不但为购房者和开发商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还能够给媒体自身带来不错的展位收入和广告收入。北京房展让他大开眼界和思路,于是由《齐鲁晚报》主办的山东首届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于2003年lO月在山东工展馆开幕,让人始料未及的是首届山东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取得了巨大成功,近lO万人次参观了展会,刚刚接触商品房的市民第一次看到楼盘可以展卖。展会大大提升了《齐鲁晚报》影响力。同时也使《齐鲁晚报》获得展位费、会刊及特刊广告费共50余万元。这对当时的报纸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创新。从那时起,《齐鲁晚报》开始向会展业开拓,此后,房展、车展、教育展等都成为《齐鲁晚报》的品牌展会,现在《齐鲁晚报》每年系列展会的综合收入达5000万元左右。

1999年3月,《齐鲁晚报》启动了周末看楼车首发式,有600余名购房者和十几辆大巴分赴各楼盘现场,从此“《齐鲁晚报》周末看楼车”成为济南楼市的一道风景。经过多年的实战,支英珉提出了晚报都市报纸的“经济专刊运营模式”:通过改变传统报纸专刊的办刊思路,使专刊走向市场,走进行业,并成为行业厂商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凸显报纸的可读可用性;对经济专刊编辑记者的要求是“专家型的复合人才”,即要能够深入到行业和市场中,熟知行业和市场的变化,同时具备能与企业对话的能力;经济专刊不仅能透视区域市场的热点、难点,而且还能为读者和企业提供更多延伸服务,从而使经济专刊成为相应行业交流平台和广告的平台,这些经济专刊不仅成为报纸树立行业权威影响力的载体,而且成为报纸渗透到各个行业的触角,为报纸广告创收和广告结构调整带来积极作用;经济专刊不仅承载着报纸影响力提升和为读者服务的功能,而且还成为报纸逐步渗透相关产业并发展相关产业的平台,通过整合市场需求,可使报纸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正是支英珉的这种专刊办刊思路的创新,才使他有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2000年底,支英珉任专门成立的经济专刊部主任,按照自己的构想,支英珉2001年推行了经济专刊的行业工作室运营体系,实施了“主题推广”、“立体营销”、“区域推广”、“活动营销”、“事件营销”、“品牌营销”、“资源整合”等多种手段,使得经济专刊在报纸上迅速活跃起来。2001年,经济专刊部创收3000多万元,2002年创收7000余万元,2003年创收突破1.2亿元,至2005年年创收达到1.8亿元。2004年一场山东住交会,为《齐鲁晚报》带来近800万元的广告费和展位费收入。

2002年至2004年,支英珉先后在山东大学MBA班和新闻研究生班学习并结业。在这期间,支英珉开始了对传媒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大量的实践、考察、交流、调研,支英珉提出了他的“传媒运营”理论体系,并于2005年出版了他的《新传媒帝国》一书。此前他已出版《中国房地产企划案例经典》、《买房、造房、看房》等五部著作,先后撰写80余篇传媒研究业务论文,并在《齐鲁晚报》开设“支言片语”言论专栏。先后被评为“中国房地产主流媒体十大记者”、“中国主流媒体二十大职业经理人”,2003年底支英珉被任命为《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经理。

“传媒运营”理论体系是支英珉基于对未来传媒业发展思考提出的,其核心观点为:全方位提升传媒品牌影响力,利用市场手段,充分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借助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的战略手段,完成传媒的品牌运营、资本运营、产业运营,从而使传媒实现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他指 出,“传媒运营的战略目标就是打造集团化的传媒产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传媒产业化发展。传媒运营是中国传媒产业化的必由之路.2005年应是中国传媒产业化的开始”。

大显身手,“半岛”追逐“蓝色梦想”

2005年9月18日,支英珉离开他工作了十年的《齐鲁晚报》,来到了青岛,出任《半岛都市报》总经理。《半岛都市报》是由山东大众报业集团1999年在青岛创办的一份子报,虽然《半岛都市报》与《齐鲁晚报》同为大众报业集团的子报,但两张报纸此前的交流甚少。来到青岛后,支英珉感到惊讶,一方面《半岛都市报》的日均发行量在青岛已突破50万份,日均版数80版,广告占版率近60%.广告市场份额达75%以上,年广告收入2亿多元;另一方面来自《半岛都市报》的一系列数字让他震惊:2005年1-8月,《半岛都市报》亏损80万元,现金流不足360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7%,其中银行贷款及原材料欠款高达4亿余元。这一表一里的差异主要来自连续多年的报业恶性竞争。青岛报业市场的恶性竞争使青岛报业市场的盈利空间极小,虽然《半岛都市报》处于领先地位,但这种不惜血本的恶性比拼,使《半岛都市报》处在“危机”边缘,外表的“繁华”、“强大”掩饰着内部的危机,而报纸行走在生存的“钢丝绳”上。

面对当时的状况,支英珉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与压力。《半岛都市报》书写了省级报业集团在地市级办报的成功案例,成为中国都市报快速成长的一匹“黑马”。目前,在山东半岛,《半岛都市报》通过自发、、邮发等多渠道发行实现了对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日照、临沂等城市群的覆盖,一个覆盖山东半岛7个城市的发行网络和渠道初具规模。正在形成“6+1”的城市传媒影响力,“1”指中心城市青岛,“6”指青岛的6个周边城市,“6+1”城市群所覆盖区域基本代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最具经济活力和消费力的区域,为《半岛都市报》的成长发展预留了巨大空间。

但对于该报的发展过程,支英珉却有着更深的感触,他告诉记者,在9年多的发展历程中,《半岛都市报》浓缩了中国报业市场化进程的各种矛盾、困境、挫折、困惑。与其他媒体相比,《半岛都市报》依赖良好的体制、运作机制及创新策略,使报纸能够稳步发展,但在发展的背后,《半岛都市报》也承受了很多的挑战。2005年9月,根据当时《半岛都市报》在青岛报业市场所处的情况,他配合当时报社的主要领导对《半岛都市报》整体的战略提出了调整,提出“提升品牌、提高品位、提高品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下的读者本位”等办报思路,提出了“从领先到绝对领先”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对报社的广告进行了调整,一方面规范广告管理,倡导公平、公正、开放的广告政策;另一方面加强广告营销和专业服务,提出“广告运营”的整体思路,改革了内部考核,强化了策划的考核,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其次,在发行方面。提出了稳步提升发行总量,适度调整读者结构,大力提高发行质量,逐步拓展外埠发行量的思路,从整体战略上提出了稳定发展的战略思路。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半岛都市报》主营收入利润大幅增加,盈利水平及综合竞争实力大大提升,一系列的数字表明,《半岛都市报》已基本实现了2005年所制订的三年战略目标。三年过去,《半岛都市报》已成为高密度覆盖青岛、强力辐射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品牌强势媒体。2008年,在经历了报业广告、发行各两次提价的考验后,《半岛都市报》年经营收入6.5亿元,其中广告收入4.2亿元,日均发行量102万份,成为山东半岛地区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的品牌纸媒。在青岛报业市场,《半岛都市报》的广告发行依旧保持75%左右的市场份额,2008年支英珉本人荣获“中国传媒十大经营人物”称号。

三年多来,支英珉已彻底融入了他的半岛传媒梦里,就像当年在《齐鲁晚报》那样醉心忘我地追求一样,在《半岛都市报》的三年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在快节奏地高速运转。虽然有时感觉身心疲惫,但他没有放松对传媒梦想的追逐。在大众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战略中,《半岛都市报》已被列入“品牌媒体”、“支柱媒体”、“骨干媒体”,《半岛都市报》所在青岛区域报业市场已被列为战略高地,如何做大做强“半岛传媒”成为支英珉和他的同事们每天所思考并实践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 创新群众工作方式 凝心聚力谋发展 统战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凝心聚力 用中国梦凝心聚力?为中国梦团结奋斗 凝心聚力 迎难而上 凝心·聚力·前行 凝心聚力前行 凝心聚力 拼搏进 努力建设新农村秀美家园 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努力把会越办越好 凝心聚力 奋勇拼搏 努力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四个交通”建设 凝心聚力 继续前进 为建设世界纺织强国而努力奋斗 凝心聚力 勇于担当努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新常态 凝心聚力 不辱使命 努力开创白族学会工作新局面 理解语言,品味语言 凝心聚力谋发展 倾情农信谱华章 凝心聚力 共救震灾 凝心聚力 克难攻坚 人文管理 凝心聚力 凝心聚力创和谐 凝心聚力谋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 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 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 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 周年座谈会现场。徐烨/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近日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海外版30年来取得的成就,对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在批示中指出,30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在外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创刊30年为起点,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华人华侨的“家书”,海外学子的“家园”,人民日报海外版自1985年创刊以来,坚持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务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为己任,搭建传播平台,展示中国变化,传播中国立场,弘扬中华文化,为海外6000万华人华侨、500万中国留学生和7000万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提供“精致、定制、雅致”的信息服务,目前已形成“一报一网一端”的立体化、国际化、分众化传播格局,报纸发行60万份,遍布86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网聚合50多家海外华文网站,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1300万;“海客”移动客户端用户超过250万。

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左: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陈斌/摄

右: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右一),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右二),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张德修(右三)与前来参加论坛的嘉宾握手。陈斌/摄

擦亮中国“窗口”,架设沟通“桥梁”。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座谈会5月21日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海外华文新媒体负责人、知名侨领和华文读者欢聚一堂,表达对人民日报海外版30岁生日的衷心祝福,畅谈海外华文媒体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主旨演讲中说,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这是党中央对海外版30年来所取得成就的最高肯定和褒奖,是对海外版发展的亲切关怀和鼓励,对人民日报社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说,对一个人来说,三十而立,确定人生目标和方向;对一张报纸来说,30年正奋进在前进的路上。在新媒体时代,海外版要与全球华文媒体一道,共创事业、共享价值、共同发展。

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国家网信办副主任彭波,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李亚飞等,在讲话中也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海外版30年取得的成就。蒋建国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统筹海内海外、网上网下,展示中国巨大变化,抒发中华文化情怀,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出新贡献。叶小文称赞人民日报海外版影响半径越伸越长,画出中国外宣越来越大的“同心圆”。裘援平祝愿人民日报海外版把海外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擦得更亮。林军寄语人民日报海外版继续成为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和全球华文媒体的中流砥柱。

会上,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宣读了和刘云山、刘奇葆的重要批示,人民日报社编委、海外版总编辑张德修主持会议。

在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

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蒋建国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外宣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和云山、奇葆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服务党和国家外宣工作大局,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统筹海内海外,统筹网上网下,统筹当前长远,努力建设全球一流的海外华文媒体,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海外华文媒体快速发展,日益成为联结海外华侨华人和祖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希望与会海外华文媒体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探讨,深入交流,推动发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向世界介绍客观真实的中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为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发挥积极作用。

海外版30年,同心圆越画越大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叶小文

很高兴参加这个热烈而简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生日座谈会。今天各报都在报道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总书记在谈到做好统战工作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时,有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

我想,这个道理,与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工作也是相通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就有这个本事,圆心固如磐石,半径越拉越长,同心圆越画越大。

30年来,这个越拉越长的半径,是善于以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这个有效的、神奇的、了不起的半径,是“30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是海外版所建构的中国与世界“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望海楼”上观沧海 “侠客岛”上敢发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 彭波

近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积极把握世界传媒发展大势,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工程,拓展移动多媒体传播形式:2012年,海外网正式上线,经过3年多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深受欢迎的网络媒体。2010年,海外版与意大利天天电讯公司合作,共同在亚平宁半岛推出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意大利手机报。这是中国主流媒体首次在欧洲推出手机报。与此同时,海外版锐意进取,不仅推出了“望海楼”等知名时评专栏,还创办了“侠客岛”和“学习小组”等在民间舆论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微信公众账号,积极传播党和政府声音,面对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敢于发声、充满朝气,实现了既能在“望海楼”上坐观沧海,又能在“侠客岛”上意气风发,更能以网言网语汇集四方人士共聚“学习小组”的新媒体蓬勃发展格局。

推动海内外华媒合作发展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 裘援平

30年来,作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及各国中文读者的中央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坚持服务海内外读者,以独特的风格、语言和方式,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反映侨胞心声,成为海外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我们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人民日报海外版给予国家侨务事业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要充分认识海外华文媒体具有促进海外华人社会发展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双重功能,中国国内媒体应该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走出去”过程中关心中华民族海外分支的生存发展,以扶持、引领、合作而非竞争、并购、替代途径,通过提供中国资讯产品、扶持网络化建设、协助从业人员培训、开展多媒体合作、增强造血功能等方式,带动海外华文媒体在新一轮媒体技术变革中发展壮大,共同构建起海内外联动互补的全球华文媒体繁荣发展大格局。

新时代呼唤新媒体

中国侨联主席 林军

当今世界,6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促进中外友好的重要使者。联通中国梦与世界梦,推进“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营造良好的周边和外部环境,维护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离不开海外侨胞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海内外华文媒体的大力推动。

今天,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呼唤新媒体,新常态孕育新规则,新理念推动新发展。中国侨联将同大家一道,为推进海外华文新媒体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相信,人民日报海外版事业一定会常做常新、越办越好,在全球华文媒体中继续发挥建设者、担当者和引领者的作用。我们也相信,以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为契机,全球华文新媒体一定会达成新的更广泛的团结,越来越具吸引力,为传播中国声音、营造良好的海外舆论环境、发展对我友好的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汇聚华媒力量 做好涉台报道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 李亚飞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30年来,担负起向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社会传递信息、促进交流沟通的责任。30年来,海外版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起拥有报纸、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现代传播体系,辐射面拓展,影响力增强,成为国家对外报道的重要阵地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

新媒体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罗杰•菲德勒先生从事报业工作长达34年,是国际知名的电子出版研究先驱和新媒体专家,被一些美国人称为“新媒体之父”。他从1979年起就开始了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并早在1997年就出版专著《媒体变型》(Mediamorphosis)。他曾于上世纪90年代担任奈特-里德报团新媒体中心主任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大众传播学院新媒体顾问。目前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雷诺兹新闻研究所数字出版项目主任。

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雷诺兹新闻研究所(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以下简称RJI)与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以下简称AP)、网络出版商协会(Online Publishers Association,以下简称OPA)以及Google的 AdMob子公司进行了一项关于苹果iPad新闻消费行为的跨年度调查,总共涉及近9200名iPad等平板电脑使用者。

现被称为“媒体平板电脑”(media tablets)的iPad以及实力相当的竞争产品,在富有视觉体验的移动环境下,使人们在消费和使用各类媒体形态时,更加简捷、便利和愉悦。它们不仅具有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相同优点,同时也具备纸质媒体的部分特性,这使得iPad自2010年4月上市起,在14个月内便引起报纸和杂志出版商极大的兴趣。

iPad 上市第一天起,包括《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美联社在内的多家新闻机构,就通过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使其内容可在iPad上下载和阅读。随后数月,全世界数以百计的新闻机构在iPad 上投放了自己的新闻应用程序。同时,成百上千的科技公司和企业家开始为iPad开发新闻应用程序。大多数应用程序根据消费者个人喜好,从多种媒体渠道如网站、博客和微博(twitter)获取内容。

如今,全球有超过2500万的iPad用户和大约500万的可与之相竞争的媒体平板电脑投入使用。OPA预测,2012年之前,美国互联网用户(年龄在8到64岁)的23%,将拥有或使用媒体平板电脑。这个比例相当于5400万美国消费者。大多数分析师预测,2012年之前,在全球范围内将有多达1.2亿的iPad和4000万其他平板电脑用户。届时会有5000多个新闻应用程序以及成千上万的其他应用程序用于媒体平板电脑。

相比之下,Android平板电脑则销售不佳,迄今完全未达到iPad的风靡程度。几乎所有技术分析师都预测苹果将会在至少三年时间里继续主导媒体平板电脑市场。由comScore最近的报告表明,目前iPad占有97%的美国互联网平板电脑和89%的世界平板电脑销售市场。

2012年底大展望

根据从RJI的调查报告及其他机构的相关研究中得到的信息,我们可以预测2012年底的情况。

如果iPad和其他媒体平板电脑在新媒体技术中沿用常用模式,女性将在未来数年内接近总用户的一半。媒体平板电脑特别适合展示五彩缤纷的视觉内容、互动式的分类内容以及交互销售广告。因此,利用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进行购物无疑将日益流行,尤其是女性。随着产品降价以及早期平板电脑使用者将旧产品转让或在线出售,媒体平板电脑也有望吸引少年及老年用户。

那些通过充分利用平板优势来向读者提供轻松的阅读体验和便捷的购物消费的报纸,很可能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2012年底前,来自平板电脑版本和定向产品的营业收入将占报纸的其他数字媒体总收入的一半以上。2012年底前,随着至少1.6亿iPad及具相当实力的平板电脑的安装使用,一些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报纸将可能吸引50万以上的新订户。届时,一些地区性的报纸和免费地铁报纸将获得5万以上平板电脑版订户。

随着新工具的面世,iPad之类平板电脑版本的新闻产品必将更加便宜和易用。报纸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必须将其历代传承的出版系统加以转换,以适应iPad或其他平板电脑版本的要求。

根据密苏里新闻学院迈克•詹纳(Mike Jenner)教授最近对美国一些报纸发行人的访谈,至少有一半目前还没有提供平板电脑应用程序的报纸,将在2012年底前向读者提供。詹纳还发现,大多数报纸发行人正计划向平板电脑版本的订阅用户收费。

我对上述四大机构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以下八个方面内容:

一、谁在使用苹果iPad?

性别:在2010年的调查中,大约85%AP和80%RJI的问卷反馈者是男性。在2011年3月RJI的调查中,男性占被调查人数的76%。如果iPad等媒体平板电脑从新技术上采用常用模式,女性使用者的比例在未来几年里有望显著上升。2011年4月OPA的调查发现,45%的女性受访者表示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购买媒体平板电脑。

收入:多于一半的RJI调查反馈者(52%)年家庭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在同一份调查中,多于三分之一(34%)的人年家庭收入在5万 和 10万美元之间。OPA调查的受访者中拥有媒体平板电脑的人,只有13%年家庭收入在10万美元及以上;30%的人收入在5万到10万美元之间。AP的调查发现四分之三(74%)的受访者已经亲自购买了iPad,这也表明其年家庭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教育:多于四分之三(76%)的RJI调查反馈者拥有学士以上学历。一半大学毕业生表示他们已经获得研究生或是专业学位。其他几家机构的调查未涉及教育背景。

年龄:大约有70%的AP和RJI调查的受访者年龄分布相对均匀,都在35到64岁之间。在AP的调查中,大约有5%的受访者在24岁及以下,8%的人在65岁及以上。在RJI的调查中,只有3%的人年龄在在24岁及以下,11%的人在65岁及以上。2010年,AP和RJI的受访者平均年龄分别是45岁和 48岁。但在2011年3月RJI的调查中,受访者的平均年龄接近45岁。2011年OPA的调查发现,媒体平板电脑的早期使用者明显偏于年轻化(48%的人年龄在18到34岁之间)。随着iPad和实力相当的媒体平板电脑价格的下降以及较多早期设备转至家庭其他成员手里,相关产品数量在年轻人和老年人群体中有望上升。

早期使用者:2010年RJI调查发现,近一半(45%)的受访者是在2010年4月或5月拥有第一台iPad的(苹果公司在4月5日开始发行iPad)。在2011年RJI调查中,83自称拥有iPad 2的反馈者(苹果在3月11日开始销售iPad 2)里有超过半数的人(46)在2010年的调查中说自己在iPad 1 推出的头两个月就购买了。20114月OPA调查发现,拥有或使用媒体平板电脑的受访者中有21%的人拥有一台iPad 2(46%的人拥有一台iPad 1)。

职业:2011年3月RJI进行的调查是唯一一个包括职业问题的调查。近四分之三(74%)的被调查者报告自己为全职、兼职或自营工作,约有13%的受访者是退休人员,学生和“未就业人员”构成了最小的部分(分别是5% 和 8%)。在职者中,超过半数从事媒体及相关行业工作,其中:20%的人从事报纸(12%),广播(4%)或网络媒体(4%)行业;约15%的人从事媒体技术开发; 5%从事电信业;约6%的人从事媒体教育、培训或咨询工作;5% 从事广告、市场或公关工作。另有近半数人不在媒体相关行业,而是分散在超过50种不同的职业类别里。其中被选择最频繁的10个“其他”工作类别是卫生保健/医药、(非媒体)教育、法律、财经、政府、信息技术、销售、制造、房地产、建筑。

二、人们在iPad上耗费多少时间?

每天消耗时间:2010年RJI的调查中,63%左右的受访者称每天至少花1小时在iPad上,而超过28%的人说他们每天至少花2小时在iPad上。有趣的是,2011年RJI调查发现,那些工作与媒体无关的人在iPad上花的时间超过媒体工作者。超过四分之三(77%)的工作与媒体无关的受访者说,他们每天用iPad超过1小时。在工作和媒体有关的受访者中,只有轻微多于半数的人(58%)说他们也花费同样的时间在iPad上。2011年Google调查发现,68%的人每天在平板电脑上耗时超过1小时,而38%的人说他们每天花多于2个小时在平板电脑上。Google调查还发现,43%的受访者在媒体平板电脑上花费的时间,有可能超过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的时间。

消费新闻(consuming news)时间:2010年RJI调查中,近一半人(49%)说他们在平常一天里用超过1个小时在iPad上阅览新闻。超过四分之三的人(79%)每天花费至少30分钟在ipad上看新闻。消耗相似时间在其他媒体上看新闻的被访者几率较低:电视(53%), 个人电脑(51%), 印刷报纸周末版 (31%), 印刷报纸平日版(19%)。

满意度:在2010年RJI调查中,超过90%的人总体上对iPad表示满意,而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分别为70%和23%。超过四分之三的人(76%)表示很可能推荐iPad给他们的朋友或亲戚。当2011年RJI再对iPad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时,近70%的人对iPad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只有4%的人说他们有点不满意。明显不满者为零。

2011年4月OPA调查发现,89%自称拥有或使用iPad的反馈者中,50%表示非常满意,39%表示比较满意,只有1%称很不满意。

三、何地、何时使用iPad?

何地:在2010年RJI的调查中,接近三分之二(73%)的反馈者表示他们最常在家中使用iPad。在2011 年Google的调查中,82%的反馈者主要在家里使用平板电脑。而2011年的OPA调查中,也有近58%的反馈者主要在家中使用平板电脑。在2011年3月的RJI调查中,超过一半(5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最常在家中坐在沙发上或舒适的椅子上使用iPad;而17%受访者主要在卧室使用。2010年美联社调查发现,79%的被访者主要在家里用iPad阅览新闻。

何时(一周内):在2010年RJI的调查中,近十分之九(89%)的反馈者在一周内一直都在使用iPad。而在2011 年Google的调查中,约十分之七的反馈者(69%)在工作日更经常使用媒体平板电脑,只有31%的人在周末使用时间更多。

何时(一天内):在2011年RJI的调查中,超过一半(51%)的受访者主要在晚上8点到11点内使用iPad。另一个受欢迎的时间是早上5点至8点,有37%的人常在此时间内用iPad。2011 年Google的调查发现,62%的受访者更常在晚上使用媒体平板电脑。

四、人们用ipad干什么?

新闻消费(news consumption):2011年RJI调查表明,对于84%的受访者而言,最受他们欢迎的iPad用途是“追踪突发新闻和时事新闻”。另外受欢迎的用途及所占比例是:“在闲暇时间阅读图书、报纸和杂志”(82%)、“上网”(81%)、“收发邮件”(76%)。

几乎所有RJI调查的受访者(99%)都表示,他们白天会把一些时间用在iPad的新闻消费上。不到九成(89%)的受访者说,他们每天的某个时段会利用个人电脑消费新闻。2010年AP的调查发现,有78%受访者选择“阅读新闻”为他们在iPad上的主要活动,位居第一,而43%的受访者甚至用iPad作为他们更新新闻的主要来源。该调查还发现,67%的受访者一天内至少2次以上用iPad查阅新闻的更新。2011年RJI调查中,有63%的受访者每天在iPad上至少有2次以上用新闻程序来进入新闻和副刊内容或及时更新信息。

“阅读新闻”在2011年Google的iPad用途调查中排名第四,有61%的受访者选它作为媒体平板电脑最受欢迎的用途之一。

对纸质媒体还有一个好消息,即AP调查发现,多数(58%)的受访者更偏好有助于解释新闻的长篇报道。在所有被访问者中,仅有9%的人更喜爱视频新闻。然而,年龄是一个明显影响选择的因素。在25岁到34岁之间的受访者中,55%的人偏爱长篇报道,14%的人偏爱视频新闻。而在45岁到54岁的受访者中,61%的人选择长篇报道,只有6%的人选择视频新闻。

其他用途:AP发现有62%的受访者主要将iPad用于个人事务。其余34%的受访者同时为了工作和个人事务而用iPad。只有4%的人主要为了工作才用iPad。除了新闻消费,AP 和RJI调查的反馈者均认为,iPad的主要用途还有上网、收发邮件和看电子书。

在Google的调查中,除了84%受访者选择游戏和61%选择“阅读新闻”以外,还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选择以下活动作为最主要用途:“搜索信息”(78%),“收发邮件”(74%),“访问社交网站”(56%),“娱乐消遣”(51%)。只有13%的AP调查对象将游戏列为他们使用iPad的主要目的。2010年RJI调查中,约66%的受访者选择“娱乐(包括游戏、视频、音乐等)”作为主要用途。而在2011年RJI调查,有29%的人选择了游戏,30%的人选择了社交网站。

在2011年4月的OPA调查中,拥有或用过平板电脑的受访者,有52%的人曾购买过游戏程序,只有10%的人买过新闻应用程序。但这个数据并不奇怪,因为自2011年4月以来,几乎所有新闻应用程序都可免费下载了。

在所有调查中,当被问及使用平板电脑的主要用途时,人们都将购物放在较低的排名中。然而,随着女性购入媒体平板电脑且平板应用程序在消费方面更加高效和无所不能,购物消费可能成为未来数年内平板电脑用途的主要增长领域。

五、最受欢迎的iPad新闻应用版本有哪些?

应用程序偏好:2010年AP调查发现,73%的受访者偏爱在ipad新闻应用程序上阅读新闻,相对而言,仅20%的人更喜欢通过网络浏览器阅读新闻。

2010年的RJI调查中,与通过浏览器浏览报纸网站相比,超过十分之九的人表示非常喜欢(72%)或比较喜欢(21%)通过报纸的iPad应用程序来阅读新闻和副刊内容。

最常用应用程序:当2011年3月RJI调查的受访者在一道开放式问题中被要求列出最常用的3个iPad应用程序时,上网(21%) 和收发邮件(20%)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纽约时报》(13%)位居第三,《今日美国》 (10%) 和美联社(8%) 分别列第四和第五。约三分之二(67%)的人表示在iPad上常规使用至少3种报纸应用程序。

RJI调查的受访者被问到的另一问题,就是从一个包括22个新闻程序和“其他”选项的表格中,勾出所有常用的新闻应用程序。前10名被选择的新闻程序如下:

1.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51%)

2.USA Today(今日美国)(46%)

3.AP News(美联社新闻) (42%)

4.The Weather Channel(天气频道,NBC旗下公司1982创办的有线和卫星电视频道――编译者)(41%)

N(有线电视新闻网)(34%)

6.ABC News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32%)

7.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30%)

8.NPR(全国公共广播电台)(29%)

9.Flipboard(“浏览板”,一种专为iPad设计的以杂志形式显示社交网站及其他网络内容的应用程序) (28%)

10.BBC News(英国广播公司新闻)(25%)

内容偏好:RJI调查中,受访者选择他们在iPad上最常看的4类新闻和专题内容(该问题包括11个选项和1个“其他”开放选项)分别为:

1、 综合新闻(89%)

2、 科技新闻(53%)

3、 天气新闻(51%)

4、 财经新闻 (43%)

2010年AP调查发现,除了综合新闻,受访者最常浏览的内容是天气预报 (74%),股票价格 (36%),体育比赛结果 (32%),电影时段 (24%)。这意味着,iPad用户甚至在快速点击新闻时,仍偏爱大屏幕的iPad,而不是比ipad屏幕小很多的智能手机。

六、平板电脑会影响纸质报纸的订阅吗?

取消印刷报纸订阅的可能性:尽管在未来6个月中iPad用户取消印刷报纸订阅的可能性很大,但至少在近期,这个负面影响对大部分报纸来说并不明显。因为在大多数市场,纸质报纸订户中拥有iPad的人数是很少的。

在2010年RJI调查中,共有931名被访者(占总数的59%)当时已订阅纸质报纸,而超过半数的人(54%)说,在未来半年内,他们很可能(32%)或比较可能(22%)取消他们的纸质报纸的订阅,而转订ipad上的数字版本。

这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意义,它表明用iPad消费新闻和可能取消订阅纸质报纸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例如,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8%)每天在iPad上至少用1小时看新闻,这也意味着在以后的半年内,他们很有可能取消纸质报纸的订阅。

2010年RJI调查中有超过十分之三的人(31%)自称没有订阅纸质报纸,而超过十分之一的人(11%)更表示他们已经取消纸质报纸的订阅,而转向在iPad上阅读电子报纸。

2011年3月RJI的调查再次提及该问题时,353个受访者(占总数的63%)称已订阅纸质报纸,而38%的人表示在未来半年内很可能或比较可能取消纸质报纸的订阅。只有5%的人说自从买了iPad,他们就已经取消了纸质报纸的订阅。

订购iPad新闻应用程序的可能性:报纸出版商们从用油墨印刷报纸的订阅转变为iPad等平板电脑数字版本的订阅中,可能会发现一线希望。当2011年RJI调查的受访者被问及在未来6个月中,他们有多大可能会订阅iPad上的新闻应用程序时,近半数(45%)表示可能性很大或比较大。约6%的人已经在iPad上订阅了电子报纸。

RJI受访者中,超过三分之一(36%)的人很可能或较可能订阅iPad上由新闻集团创办的“The Daily”(《日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今年2月创办的iPad版纯电子报纸――编译者)。(这一比例有重要意义,因为“The Daily”在2月创办,仅在RJI随后的调查上网之前的3月中旬才开始收取订阅费。)2010年AP调查发现,四分之一的受访者付费订阅了某种形态的报纸。

七、iPad用户还拥有哪些电子媒体?

其他设备:在2011年RJI的调查中,受访者回答了他们最近拥有的所有设备,答案列出了14个选项,以下是他们选择结果的排名:

1、Apple iPod (苹果MP3播放器) (55%)

2、Apple iPhone(苹果iPhone 手机)(54%)

3、Apple MacBook laptop(苹果MacBook笔记本电脑) (44%)

4、Other laptop(其他笔记本电脑) (42%)

5、Amazon Kindle eReader (亚马逊Kindle阅读器)(36%)

6、Apple iTouch(苹果iTouch)(35%)

7、Apple Macintosh desktop(苹果Macintosh台式电脑)(35%)

8、Other desktop computer(其他台式电脑) (30%)

9、Other smartphone(其他智能手机)(23%)

10、B&N Nook eReader (巴诺阅读器)(14%)

11、Netbook computer(上网本电脑)(14%)

12、Other eReader (其他阅读器) (14%)

13、Tablet PC w/Microsoft OS(基于微软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 (4%)

14、Other media tablet(其他媒体平板电脑)(2%)

在其他后续问题中,四分之三(75%)的RJI调查对象说,在未来6个月内,他们完全不可能买与iPad相抵触的其他媒体平板电脑,而只有8%的人表示很可能购买与iPad竞争的产品。

在2010年RJI调查中,近十分之六(58%)的受访者表示,在参与此次调查之前已经用了一段时间的电子书阅读器。他们中30%的人通常每天会用阅读器看新闻。

八、iPad阅读体验与其他媒体有何不同?

与纸质媒体和智能手机比:2010年RJI调查中,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73%)指出,在iPad的阅读体验超过纸质报纸的阅读体验,其中明显超过者占42%,一般超过占31%。14%左右的人感觉iPad的阅读体验与纸质报纸基本相同。

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65%)认为,在iPad上的阅读体验比纸质杂志要好得多(32%)或比较好(33%)。

近四分之三受访者认为,在iPad上的阅读体验比iPhone(65%)或其他智能手机(75%)的阅读体验更好。

2011年OPA调查中,平板电脑用户们更爱在平板电脑上阅读,喜好程度超过普通电脑者为66%,超过手机者为65%,超过报纸者为58%,超过杂志者为57%,超过电子阅读器者为54%。

年龄因素:用户的年龄常常影响他们将iPad和其他媒体阅读体验的比较。例如,对年长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认为iPad的阅读体验不如纸质报纸和杂志;而另一方面,年长用户也倾向于认为iPad的阅读体验比iPhone、智能手机、上网本等小屏幕电子设备好得多。

新媒体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今年上半年,在办公室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各科室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督查科按照年初办公室确定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了省市区领导批示、“市新闻监督摘报”、“西安内参”、区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决定事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问题等方面工作的督查与办理,现总结如下:

今年上半年,共督办办各类事项23件(其中下发督办单的共18件),其中完成答复上报市“新闻监督摘报”3件,“西安内参”4件,“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等新闻媒体反映问题3件,网上建议2件,人大、政协转办和领导批示的群众来信来访5件,“市长办公电话综合信息”3件,其它3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制度,提要求,推动工作进展

根据督查工作的实际,以确保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及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确定了科室目标责任制度,确定了12项督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搞好督查工作的要求、方法及程序,在督查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狠抓督促落实

一是对一些重大事项坚持跟踪督查,现场查看,求得实效。如对十里铺街道村水塔漏水导致部分村民居住楼房倾斜发生险情事件、新筑街道杨庄村48人因对国际港务区征地拆迁有关政策不理解赴京上访事件,均能做到深入现场实地查看,了解真实情况,并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告等材料。二是认真参加专题会议,及时完成会议纪要的起草,并结合督查工作针对会议决定事项进行督查,发挥了科室作用,使领导决策按时落到实处。三是不断提高督查专报质量。今年上半年共出专报5期,及时全面地反映了半年来政府督查工作的重点、各街镇各部门对有关事项的督促落实情况,保证了以通报查落实、以通报鞭策后进及时改正不足、以通报反馈情况的目的,真正发挥了督查专报的重要作用。

三、按时完成市新闻监督摘报等媒体反映问题的督查与办理

上半年共完成市新闻监督摘报反映问题3个,“西安内参”反映问题4件,“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等新闻媒体反映问题3件,均按照市上和媒体的要求做到了一周或一月以内督查办理并及时完成上报或情况反馈。其中市新闻监督摘报第190期反映我区纺织城街办“枣园苏村乱倒垃圾成山,居民叫苦不迭”、新闻监督摘报第220期我区“红旗街办神鹿坊附近产河河道里有人倾倒大量建筑垃圾”、三秦都市报2006年6月7日刊登“灞桥热电厂子校门前成了垃圾场”、市新闻监督摘报第79期反映我区灞桥街道办事处香湖湾村毁田挖沙、三秦都市报报道》“灞河西侧上百亩地仍有人非法采砂”、《陕西日报》2006年5月5日刊登“绿色樱桃园存在不绿色企业”等经督办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并及时进行了答复上报。

四、跟踪督查,反复查证,核清事实,妥善解决复杂遗留问题

对一些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采取跟踪督查的办法,力求核清事实,妥善解决问题。如十里铺街道董家门村退休职工董德祥、田巧润夫妇一事多次来区上访。为了给二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区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专门成立调查小组,重新对其反映的宅基地问题进行了核查。通过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查找有关政策、档案等,先后数次深入本人所在街道村组了解情况,经反复调查、考证、分析,按照“历史遗留问题按当时政策对待和处理”的原则及时为其补办了批复,目前正在办理宅基地土地使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