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企合作辅导员

校企合作辅导员

校企合作辅导员

校企合作辅导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企业文化;职业生涯;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21-01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的发展,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辅导员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其中大部分辅导员都是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这难以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的需求。由于辅导员队伍建设上的漏洞,使得高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一直落后于文化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面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现阶段高职辅导员新型的工作方法。

1高职辅导员企业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都是结合行业的发展需要而设立,大部分专业都与行业内知名企业或地方企业签订有用人协议,优势专业也与特定企业签订订单班即学生入学就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企业希望将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在校内就植入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的,而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多是科班出身直接进入学校担任辅导员工作,并不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与企业文化,甚至都不了解学生在企业中担任岗位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思想教育就与文化教育、实践能力教育不对等,或者说是落后的,也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就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即使拥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实操能力也很难在企业中迅速的找到自己的位置,极易被淘汰。

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笔者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与大量的企业调研总结,提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对新入职的辅导员进行职业教育,增加企业文化教育,可让辅导员与学生一同参加毕业实操,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还可以零距离学习企业文化与运作模式。学习之后,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将学习所得融入日常管理中,可有效的增加班级企业化管理的进程,使学生能利用在校的两年时间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可以在走出校门后,迅速适应职业化的生活。

2高职辅导员专业化

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需要辅导员管理他们的学校生活、思想教育之外,还需要辅导员做创业辅导、就业辅导、学业辅导等。可是辅导员队伍的现状与这些工作要求并不匹配。目前很少有具有专业技术手段的双师型教师担任辅导员的情况,大部分高职辅导员的知识层次与知识结构与专业不相符合,难以完成对学生的辅导,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的辅导员工作。近年来大部分院校对辅导员的考核都集中在学生的宿舍卫生、宿舍用电安全、学生人身安全管理等日常基础工作上,而忽视了作为一个辅导员更为重要的工作,即对学生心理状态调整的工作以及学生职业人生的指导工作。

学生进入学校仅凭入学时的专业教育是很难对所学的专业有认同感的。如果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可以增加辅导员的专业修养与专业素质,就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职业人生规划,更好的了解专业,有目的的进行专业学习。可以分阶段为辅导员开始专业教育,让辅导员及时了解掌握所带班级专业的行业现状与发展情况,使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化,更好的为学生做出辅导。

3辅导员工作感情化

辅导员在工作中通常体现出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而学生则显示出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的并存。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都是“90后”,集众人宠爱于一身。学生处于家庭这一保护伞的保护之下,在加上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心理脆弱以及缺乏挫折抵抗力与师生信任感降低。

这就要求辅导员能够从容面对复杂多样的师生交流形态。高职辅导员在工作时必须用真心对待每位学生,否则就无法取得学生的信任,甚至形成对立关系,产生无法逾越的鸿沟。如果辅导员能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关爱,注意细节,将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弟妹或子女,学生自然会与你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样不论是辅导员开展工作还是学生寻求帮助都能做到交流顺畅。

4.辅导员工作魅力化

“90后”学生的个性很强,在我从事“兼职辅导员”(本职工作为教学)工作的几年中,有一多半的时间在尝试如何消除学生对辅导员的排斥感。经过大量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并非不理解辅导员所作的工作。他们清楚知道辅导员的生活上、职业上的指导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利,可依然会受到负面言论的影响所谓的“随大流”,怕按照指导进行学习、生活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被排斥。

高职辅导员要使自己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补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科学管理以及专业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乐观心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主动学习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的文艺、体育、美学、娱乐等方面的知识,在学生中树立权威和个人魅力。建议辅导员们必须要做的工作是学习所在班级的专业相关知识,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今后的就业情况,做出相应的专业指导。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念管理学生,优化沟通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5辅导员工作教学化

现在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来的状态时“迷茫”。他们是“迷迷糊糊”来念书,“稀里糊涂”离开学校,实习一年,甚至很多学生都坚持不了一年就不做了。这样的状态影响着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埋下很多的隐患。学校和目标企业的合作,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有一份工作,解决企业专业人才储备的问题。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观的话,就很容易被企业淘汰,而高淘汰率又会影响着下一届学生的实习就业,形成恶性循环。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校内如果能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明确学生的个人发展道路,让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规划。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入职业角色,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都是很大的帮助。结合辅导员工作可以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素质拓展训练》等类型的选修课程。将课程内容转变为主题班会或集体活动的形式完成,寓教于乐更能让学生接受。让他们对这类课程的接受程度从“反感-漠视-怀疑-接触-接受-喜欢”慢慢变化而减少教学压力。

参考文献

[1]祝文明.从“90后”高职学生夜店谈“80后”高职辅导员的内在素质要求[J].高教高职研究,2011,7

校企合作辅导员范文第2篇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joi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of university and corporate and it is also the current trend of vocational training.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role of counselors in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made a full exposition, to ensure the role of tutorial system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关键词: 校企合作;导师制;"1+1+1+n"导师制;辅导员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utorial system;"1+1+1+n" tutorial system;counselor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49-01

0引言

导师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本文提出了“1+1+1+n”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有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充分发挥。“1+1+1+n”即1名行业师傅+1名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n名高职学生的导师建团队、学生分小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校方和企方双方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

1高职校企合作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我国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大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期,虽然历史短,但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性人才,而且也“结识”了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2“1+1+1+n”导师制模式的提出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方自愿行为,不带有任何强制的色彩,在合作的过程中,校方和企业都是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和愿望。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他们必然把校企合作能否为其带来最大化的利润做为是否合作的关键指标;学校最为合作的另一方,他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他所制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等无疑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而展开的,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必然追求自身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达到的这一目标。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一种教育制度,它和学分制、班建制一起,统称为高等院校的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它的具体含义为:学生从入学起至毕业,学校为其配备专业导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加强对学生学习、科研、生活、品德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确保学校教书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有效实施。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素质、业务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提出“1+1+1+n”导师制有其特殊意义,是特指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实施导师制,以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能够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1+1+1+n”即1名行业师傅+1名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n名高职学生的导师建团队、学生分小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校方和企方双方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带动学生参与,全程捆绑,实现教学过程、职业辅导、考证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指导一条龙,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育人效率。

3辅导员在校企合作“1+1+1+n”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思想层面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学生的认知意识薄弱学生对学校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人培养模式,表面较欢迎,但具体落实时,主动寻找就业单位紧迫感不够强烈,顶岗工作过程中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没有真正树立将顶岗工作当作一种学习机遇的理念,甚至有学生过于看重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顶岗实习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辅导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教练;辅导员;特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本文中提到的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特殊学生,是指一些在学习、生活、情感、身体健康、家庭经济、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问题的学生。特殊学生中部分学生由于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出现的不如意,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格过分内向、狭隘悲观、脆弱自卑、困惑茫然、逆反、嫉妒、闭锁等。特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不仅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而且也危及到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呈现,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中个性特征也逐渐趋于多元化,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也给整个高校教育事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高校辅导员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需要摆脱传统的、教条式的管理模式,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的学习和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这类学生,辅导员应该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对特殊学生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平等的姿态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企业教练理论简介

企业教练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企业教练是指通过有效地简练提问,使被教练这反观自身,最大限度地挖掘自我潜能,提升正能量,从而实现个人能力和团队绩效的有效提升的过程。现今,企业教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方面。

企业中企业教练技术的应用是由教练对员工实施的教练过程。教练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以提高受教练者的能力,促进自主学习和发展,使其在自我认识、自我概念和行为方面持续改变。教练过程有如下特点:教练与受教练者之间是帮助、合作和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权威与服从;教练重点在于引导受教练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避免直接去分析问题;假定受教练者群体没有严重的精神病态;强调共同合作来制定目标;教练并不需要在涉及领域拥有高水平的个人经验。

企业教练理论中的包含多种教练和辅导方法,例如系统导向法、现实疗法、认知治疗法、聚焦目标法等,企业教练通过长期的应用和实践,总结归纳了一系列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具,例如GROW模型、平衡轮模型、探寻式提问技术、价值观排列技术等。将这些方法和工具引入到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中,将为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思路和管理方法,也符合对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要求。

三、企业教练与辅导员工作对于个人引导、发展的异同

通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发现在辅导员对特殊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与实施教练的过程有相似之处,所以本文将探索和研究企业教练的部分理念和技术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借鉴和应用,特别是在辅导员对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运用和实践。本文希望在发展企业教练理论的同时,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新的指导和借鉴,引导特殊学生群体更好成长和成才。下面从基本理念、工作对象和实施过程等方面对企业教练和辅导员特殊学生教育进行对比分析。

1.基本理念

企业教练旨在帮助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挫折、对前途迷茫而在心理上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工作质量的企业员工。企业教练本身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本着以人为本,平等互助的原则,向受教者传递正能量;同时,企业教练对事物都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思维活跃敏感,能迅速地捕捉受教者的问题所在并及时采取教练行为。在辅导员工作方面,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的教条式先生,而是转变为以人为本、倾听引导、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学生的老师和朋友,他们需要认真负责、极富耐心,对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沟通方法。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与企业教练在工作职责、行为准则、道德品质上有着很多共同要求。

2.工作对象

在企业中,部分企业员工会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发展动机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的转变降低了工作效率,阻碍了职业的良性发展。在这样的瓶颈期,企业员工会向企业教练寻求帮助和引导,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在高校中,部分学生在某个时间段会在学业、行为、心理、生理和情绪等方面产生困惑和障碍。然而,部分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有的不知道自己处于需要帮助的状态,或是本着强烈的自尊心而不愿与别人沟通,更不愿去做心理咨询。因此,及时发现和引导特殊学生不仅是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更是学生正常成长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保障。由此可见,企业教练施教对象与高校特殊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着相似之处,但在主动性方面,企业员工在寻求教练过程中比学生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更强。

3.实施过程

在教练实施过程中,企业教练通过探寻式提问,耐心倾听,运用科学的教练技术引导被教练对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引导其重新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然后与被教练者共同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高校辅导员进行特殊学生教育时,首先需要敏感地发现学生的异常,主动了解学生的近况,以平和关切、平等尊重的方式引导其走出消极情绪和心态的桎梏,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和进取心。两个过程都需要对施教对象进行引导,激发其上进心和潜能,让施教对象主动追求改变。

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在辅导员工作中占用的时间和精力逐步提升。然而,在特殊学生教育方面,系统的理论支撑较少,很多时候,辅导员依靠个人经验和零散的辅导技巧来行事。企业教练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世界范围内大量企业的实践,已经有相对完整的理论支持和实施规范。鉴于企业教练过程和高校特殊学生教育工作存在相似、相通之处,企业教练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可以借鉴应用到高校辅导员对特殊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来。

四、企业教练理论及技术在高校特殊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辅导员把企业教练技术引入对特殊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是指高校辅导员把传统的角色转换为教练角色,应用企业教练理论和技术开展特殊学生的辅导教育,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发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可以将企业教练理论和技术引入到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设立专职的学生发展教练岗位,以实现教练技术与辅导员工作的补充配合和专业化发展。

企业教练主要的教练方法有心理动力、行为主义、以人为本、认知治疗、聚焦目标和系统导向等。在实践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知识和面临场景采取不同的教练方法。本文以以人为本法、认知治疗法和聚焦目标法为例,分析如何将企业教练方法运用到高校辅导员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1.以人为本法――通过启发式、探索式的对话使受教者正确认识自我

以人为本法侧重于使受教练者对于工作中自身的相关事件承担个人责任,而不是将霉运或者好运统统归因于外部的因素。企业教练帮助受教练者从他人和自己两个不同的立场看待自我,使其觉察需要改变的方面并积极行动,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高校辅导员可将“以人为本”的方法贯穿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当特殊学生出现问题时,辅导员利用启发式、探索式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进行自我反省,从而正确的认识自我。对于那些思想道德、个人修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在施教的过程中,以受教学生为中心,帮助他们认识到自我出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反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纠正他们在出现问题时就推卸自身责任的观点,从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修复思想和道德上的缺失。

2.认知治疗法――共同探索情绪源头,消除负面情绪

企业教练和受教练者一起探索什么想法引发不良情绪,然后帮助他们发展相关技巧去防止消极想法,或者使其转变成更加积极和肯定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着重于改变他们的情绪反应。

辅导员在对特殊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首先应该是运用共同探索式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情绪产生的原因,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环境,与特殊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质问情绪原因,只着眼于改变他们的情绪。

对于那些心理压抑、焦虑的学生,他们往往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自卑、孤僻、敏感、胆小、脆弱。他们害怕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融洽地与人相处。辅导员在与这类学生进行交流时可以通过朋友式的对话,与他们一起分析情绪产生的源头,并用积极的言辞鼓励他们,在认知清楚后,引导他们逐步改善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达到情绪治疗的效果。

3.聚焦目标法――目标聚焦,提高效率,注重自主学习

聚焦目标法是一个合作性的、聚焦于问题解决的过程,目的在于提高绩效、自主学习和幸福感,在辅导员对特殊学生的辅导工作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面对那些心里空虚、对前途渺茫、整天混日子的学生,一方面,辅导员需要引导他们认识自身问题,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未来的相关性,让学生领悟到自身行为对未来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更自主的去改善自己目前的状态,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的方法和技巧,根据其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并共同规划好目标和计划。同时,可将目标分解落实到每周的学习中,鼓励学生不断地清晰自己的目标,明确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调适好心态,并激励其采取有效行动。

五、结语

特殊学生是高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群体,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特殊性也开始多元化,辅导员工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应与时俱进。这是对当代教育者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在特殊学生教育中,辅导员灵活应用企业教练的理念及相关技术,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及时准确地处理问题。

对特殊学生的及时关注和科学引导,对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学生工作队伍要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水平,企业教练的相关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借鉴和应用也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申晓琳,李群英.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班主任对“特殊学生”的管理[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2):62-63.

[2]孙学甫.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与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

[3]叶南客.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姜梅芳,陈海国.西方企业教练技术研究综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0(2):9-12.

校企合作辅导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角色转换

“工学结合”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实践表明,“工学结合”实施效果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开放教育辅导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求教师具备对口的各项技能。可见,在开放教育背景下,转变辅导教师角色意义深远。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辅导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传统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课程辅导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过程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学员在这一过程中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的角色也相对单一。教学过程常常是以课堂传授为主要形式,课堂上经常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由辅导教师向学员灌输不是特别感兴趣的知识,辅导教师展现在学员面前的只是自己的强项,而尽量回避了自己的弱项。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教师轻视对学员技能的培养,与社会实践没有紧密联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是唯书唯上,难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强调开放化教学、职业化教学和网络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员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同时学员还可以走出校园、下到企业、接触社会,从而获得各方面的实践知识和社会信息。这样一来,辅导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变得灵活、多样,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求知路上的伙伴。辅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明显变化,多种角色的饰演,对辅导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辅导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势在必行。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辅导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内容

1.从知识传授者向理论践行者转变

目前,广播电视大学的“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环境已呈现多样化趋势,实践地点不仅有校园,而且有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教学环境的变化,对辅导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教师必须采用一些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使学员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方式不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还有有助于技能培养的演示法、练习法、学徒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辅导教师要在适应新环境的教学方法改革上下功夫。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各专业的教师要针对具体的实施环境,努力寻找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新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所以辅导教师提升素养时除了要广泛、及时地查阅文献外,还要经常深入生产企业一线,亲自从事调查研究,真正实现从课堂知识传授者向理论实践应用者转变。

2.从权威影响者向平等互动者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者,教学目标是将学员的思维引向教师既定的结论,这样一来学员的创新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学员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与课堂上讲授不同的见解,“冲击”了教师原有的权威。这样一来,辅导教师就要注意教学指导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及时了解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员在品德、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差异,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讲求平等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角色要从教学过程的权威影响者逐步向平等互动者转变,为学员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3.从单一组织者向多方协调者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活动多由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负责联系和落实相关事宜,课程辅导教师只是组织学员参与活动,而且场所多数集中在校内,即便是到校外实践也多是短期观摩,协调方面做得较少。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后,大量教学实践活动都需要课程辅导教师来安排。学员在实习单位工作时,有许多关系到校企双方的问题需要协商调解,这就需要发挥辅导教师的综合协调能力,既要实现学校预期目标,又要使企业收到预期效益,做到互惠互利;既要代表学校做好学员的管理引导工作,又要站在企业的立场协调学员管理工作,做到齐抓共管。真正使辅导教师从单一实践组织者向多方协调者转变。

三、提高“工学结合”效果的主要途径

1.及时辅导专业知识,提高学员的综合素养

实施“工学结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和学校的知名度。在这一过程中,学员既要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在校内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又要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在实习实训前,辅导教师不仅要让学员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让学员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考核学员的工作业绩、审阅周记、与学员交谈等方式了解存在不足,和学员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就具体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使专业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同时也让学员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在实习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采取集中指导、个别指导、巡视指导等办法,加强指导的实效性,并随时注意观察学员的工作表现,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员的综合素养。

2.架起学校、企业、家长间的桥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工学结合”的教育实质是学校、企业、学员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辅导教师则是学校、企业、学员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学员积极参与实习工作,提高“工学结合”教育效果。一是提高企业积极性,加强企业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识。与企业一起制订实训计划,安排实训岗位,配合企业指导老师开展对学员的专业技能训练。二是辅导老师要定期对实训方案和实训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改实训方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打下基础。三是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学员顶岗前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取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请家长协助学校引导学员对工学结合形成正确认识;定期将学员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情况通报给学员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学员在实习中的情况。最后,在“工学结合”模式中,课程辅导教师要经常下企业,与企业指导老师、学员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员思想和工作动态,与企业一起解决学员在实习中的工作、生活问题。

3.做好学员后勤保障工作,维护学员的合法权益

辅导教师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依法维护学员在实习中的合法权益,以确保学员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由于参与“工学结合”学习的学员都属于在校大学生,社会接触面比较窄,加上年龄较小,身体和心理还处于发展时期,因而学校有责任依法对学员在实习期间的成长进行保护。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辅导教师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对学员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要求企业科学安排实习内容,按照专业性质安排学员实习岗位,合理安排学员的作息时间,并做好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等工作,积极与企业协商,给予学员相应的劳动报酬。

4.合理引导学员就业、创业,培养学员的生存能力

学员在“工学结合”实践中,要参加企业生产一线的实习,这样对帮助学员认识和了解企业、了解就业和工作有着直接的作用。辅导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好机会,对学员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充分利用企业的氛围,培养学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群体沟通和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培养学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路,树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艰苦创业的就业观念,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企合作辅导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182-0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召开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因此,高校要开展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政策梳理

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中指出:“高校必须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高校辅导员的八项工作职责之一。为呼应教育部相关工作部署,2007年,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例》(沪教委德[2007]2号)指出,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 2011年,《上海市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沪教委德[2011]59号)在主要举措中明确提出重点推进职业生涯指导项目,以形成贯穿各级各类学校,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内容体系与教学模式,通过学科专业建设、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大幅度提升从事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二、研究现状

一是聚焦于提升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专门化程度。如华南农业大学的王丽萍等人在《现代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2004 年)一文中规范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工作定位,提出了就业指导队伍的素质要求。邹呈民等人在《谈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2012年)中提出可以从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保证经费投入、完善管理机制等途径建设就业指导队伍。申俊霞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15年)中从国家及高校的角度,在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路径、职称评定等方面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二是聚焦于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数量与稳定性方面。李照清、吴越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2009年)中明确指出现今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就业指导师资。刘志强、彭美娟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013年)中提出要加大资源投入,稳定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李运玉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3年)中指出应落实政策,增加就业指导教师的数量,提高待遇,稳定高校就业指导队伍。

三是聚焦于国外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如于ァ⒑丽颖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及职能》(2003年)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政策,指出我国要着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姚三军的《从美国就业指导模式看我国高校职业教育发展 》(2015年)基于美国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分析,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进行研究,提出了针对性改进策略,要加强理论研究,设立就业指导机构,强化学岗对口,促进校企合作。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的研究大部分根据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缺少基于问卷调研的数据分析来真实体现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的现状,而问卷调研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三、问卷编制

我们编制了《上海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现状调研问卷》,尝试在上海八所高校的辅导员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上海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的真实现状,并从中揭示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的有效途径。

问卷将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态度维度。本次调查问卷获得研究样本共计260份,辅导员年龄均值30.89岁,标准差4.70;担任辅导员工作时间均值5.62年,标准差3.86;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均值3.69年,标准差3.46。在调查样本的选取方面,上海师范大学占14.62%,上海理工大学11.54%,上海海事大学12.3%,上海海洋大学11.9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3.84%,上海电力学院12.7%,华东政法大学11.54%,上海对外经贸大学11.54%;男性占38.5%,女性61.5%;本科学历占8.1%,硕士86.9%,博士5.0%;职称未定者占11.2%,助教26.9%,讲师58.8%,副高3.1%;参加挂职训练者13.5%,出国访学者5.8%,担任相关课程教学任务41.1%,其余者占39.6%。

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0.99,知识维度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0.94,能力维度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0.97,态度维度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0.97。各维度总分之间相关在0.70到0.88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各维度指标均较好负载到相应维度上,模型拟合良好。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四、调查结果

(一)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亟须进一步提升

问卷调查显示,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总体情况较好,但从就业指导素质的三个维度细看,我们发现在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仅处于“比较符合”的水平,说明辅导员在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亟须进一步提升。

(二)就业指导队伍稳定性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显示,担任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年限越长,其就业指导能力三个维度的得分就越高,两者呈现正相关性。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岗位上积累越多,其就业指导能力就越高,这也从一方面告诉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于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当前部分上海高校设有就业专职辅导员,这部分专职辅导员得以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从而在问卷调查中明显显示出相对较高的就业指导能力得分。但是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没有设立专职岗位,就业指导队伍的稳定性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连贯性。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与其自身学历、职称呈正相关

问卷调查显示,不同学历的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在知识维度上随着学历的提高而显著提升,从而导致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总平均分的显著提升,说明辅导员在学历方面的提升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就业指导素质。但是,我们也发现,大部分上海高校的辅导员疲于应对日益繁重的日常事务,对于提升学历的积极性并不高。此外,问卷调查显示不同称的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在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上呈现出随自身职称的提高逐级提升的现象,从而导致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总平均分的显著提升,说明辅导员在职称方面的提升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就业指导素质。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上海高校辅导员的职称普遍偏低,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

(四)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与其专题培训、企业挂职、出国访学情况密切相关

问卷调查显示,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在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上,随参加专题培训的次数的增加明显呈现出渐次提高的情况,说明开展就业指导专题培训对于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起到了提升作用;与此同时,问卷调查显示,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在知识维度、态度维度上,随其是否参与过企业挂职,呈现出明显差异,参加过企业挂职的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素质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辅导员。此外,问卷调查也显示,参加过出国访学的辅导员,其就业指导素质在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上,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辅导员。但是,我们也发现上海高校辅导员参与专题培训、企业挂职以及出国访学的机会明显不多。

(五)辅导员就业指导素质与其教学经验密切相关

问卷调查显示,承担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工作的辅导员,其就业指导素质在知识维度上显著高于那些从未承担过教学工作的辅导员,这也说明了参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助于促进辅导员补充和积累就业指导专业知识与政策信息,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素质。

五、启示

第一,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辅导员提升自身学历与职称;各高校应尽力为辅导员提供保障政策,为辅导员提升学历提供学费、时间上的便利;此外,各高校也应当改革绩效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辅导员的收入水平,保持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的长期稳定。

第二,增加辅导员参与专题培训、企业挂职和出国访学的机会。政府和高校应共同倡导辅导员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充分拓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选聘人才的机制与流程,学习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先进经验,从而有效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就业指导素质。

第三,提升辅导员的教学经验。参与教学工作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之一,各高校应鼓励辅导员在不影响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前提下,更多地参与到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去。同时,高校也应制定政策,给予辅导员相应的课时费待遇,提升辅导员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张日新,杨志群. 现代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21):63-64.

[2]邹呈民,朱志清,游京峰,付昌萍. 谈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教育探索,2012(7):120-121.

[3]申俊霞.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S1):161-162.

[4]李照清,吴越.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09(6):50-52.

[5]刘志强,彭美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07-108.

[6]李玉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