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范文第1篇

护理人员医德在承诺制各的体现于炳英(279)

精神科护士与医学伦理学刘清波仲梅(280)

试论护理人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护理与心理杂志 崔俊晔王舵(282)

浅谈护士应具备的几种素质陈燕(283)

创建整体护理模式化病房的过程与体会郝秀凤(285)

浅谈系统化整体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林玉珍陈华青(287)

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分析刘进赵影(292)

注射中发生昏厥的鉴别与护理体会李宪英戎鸿英(298)

2例外阴广泛切除术的手术护理体会汤新凤(304)

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率慢的探讨徐学军徐学红(305)

恶性肿瘤病人化疗期的临床护理李运智汪秀平(306)

烧伤后下睑外翻颧部舌状皮瓣成形术的护理李素香张冬莲(311)

有利于ICU病人护理条件的探讨姬文英(312)

妇产科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卫春梅王维丽(313)

浅谈精神科自杀病的护理苑佰云孙玉梅(314)

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陈爱伟(318)

肠道易激综合征临床治疗体会薛增明(326)

浅谈脑梗塞的预防及护理张玉辉(327)

超声蒸气雾化吸入用于喘息型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王华杰(330)

复杂性胸部外伤的观察与护理张淑芝(332)

家庭病床中股骨粗隆间骨折恢复期的护理体会汪霞郎绍敏(333)

严重创伤性湿肺呼吸机治疗的监测史玲美(334)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刘力军(336)

米索前列腺醇用于足月引产的观察及护理金丽华(337)

2例外阴广泛切除及腹股沟淋巴清扫术病人的护理陆红妹(339)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对策宋玉兰尹晓春(342)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护理王秀梅(343)

癌症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朱旭华(344)

喉癌病人手术前心理特点及护理王淑娟陈长香(345)

脑梗塞病人的心理障碍分析及护理王丽坤李秀荣(347)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董荣乔吕璇(349)

截瘫病人的心理护理顾俊荟(F003)

道德规范与护理操作规范相关分析陆烈红叶家薇(177)

浅谈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培养崔俊晔赵静(182)

浅谈精神科护士的职业素质孟凡云马淑芬(185)

浅谈护士的职业道德与素质王凤田(187)

浅谈护士的情感器质与修养赵爱玲黄秀兰(189)

浅谈母婴同室的管理刘新茹王敏(193)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质量王丽娟陈淑清(195)

护理与心理杂志 护理管理中的人际关系韩云(196)

重视人的因素提高病区环境管理质量朱炜(197)

气囊导尿管的临床应用谈晓芳(200)

1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射管输液的护理吕晓兰(203)

46例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见性护理潘海龙王祥鸣(204)

鼻肠营养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蒋贤琴陈苏红(206)

1例肾移植术后复杂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张丽萍(208)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徐玉英周艳(210)

腹膜透析患者家庭护理与腹膜炎的防治闵晓妹(211)

38例丙型肝炎患者怨恨心理分析与调护孟爱萍郭华(212)

肝外伤的急救与护理何培秀(213)

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体会徐玉英马元英(21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护理徐学军徐学红(216)

绒癌Ⅲa期化疗副反应的护理李芬(219)

脑科疾病急救护基本程序卢德芳(220)

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陈新玉陈胜美(222)

高压氧治疗脑血栓病例的体会王俊芝(223)

浅谈心理护理邸增贤朱秋群(225)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护理尹杰珍(226)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心理护理体会王卫红刘振君(227)

老年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朋凤光(228)

浅谈破伤风的心理护理何斐英(229)

对中医情声护理的认识与体会王桂珠(231)

有精神病史产妇的心理护理王吉真(236)

脑梗塞病人的心理障碍及其应对徐春军孙美华(239)

中风的心理分析及护理王淑球(242)

泌尿系统结石伴镇痛剂依赖患者的心理护理王娟(245)

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赵咏梅(247)

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与护理杨建康贾景兵(255)

宫术安栓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景昕东(257)

22例急性有机磷中毒反跳护理体会薛梅王玉其(261)

浅谈子宫外孕的辨证施护段菊锋(262)

精神病人意外情况的护理与对策朱玉娟张崇丽(269)

浅谈手术室器械的保养与管理张明娟(270)HttP://

近代心理学与气功的趋向顾祥凌(81)

提高护士心理素质稳定护理队伍的探讨许锡辉(83)

唐山市新生儿死因调查分析张秀敏金英爱(85)

心理定势对医疗保健的消极影响陈惠明王文军(86)

试论护士长的自身管理护理与心理杂志 孙玉琴(87)

略论护患沟通的障碍因素及自身调节江涛朱惠敏(89)

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因素的探讨辛桂荣(90)

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夏乐寅尹淑琴(92)

32例肾病综合症心理分析与护理耿建凤温克勤(93)

妊娠期孕妇的心理护理吴正平(95)

脑出血的护理和心理护理吴跃梅刘兰杰(97)

分娩过程中产妇心理护理探讨张凤莲高静(98)

心脏病心理素质分析及护理体会毕慧娟王连芬(100)

老年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王世平兰海江(102)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护理体会张凤琴(103)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护理沈钰排(104)

肺癌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代霞谭尹勤(105)

口腔颌面部畸形患儿的心理护理尤美王爱荣(106)

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王梅英(107)

略述产妇产褥期的心理护理付玲玲任小君(109)

具有自杀动机患者的心理疏导侯丽华(110)

100例乳腺癌患得心理分析及护理刘艳清(111)

心理规律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袁静秋(112)

矿区环境污染与矿工心理健康梁旭燕韩涛(114)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功能性腹痛及心理因素调查分析刘永志石磊(115)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障碍脑其对策探讨覃继茂廖树芬(117)

喉癌患者的心理分析刘祝兰李秀奎(119)

不同心理反应类型及其特征病人的心理护理常殿霞王艳华(120)

缺陷家庭中病员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李春英王希琳(121)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病人心理状态浅析赵泽芹(123)

学龄儿童住院期间的心理探讨郭丽娟(124)

语言与心理护理王世平兰海江(126)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浅议孙春艳(127)

护理与心理杂志 浅谈成人医学生学习心理谢兆生张科(128)

2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的护理体会梅卫婷(129)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观察与护理李书芹(131)

老年性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护理王艳惠(133)

恢复期精神病人的家庭护理金淑伦李莉菲(134)

心理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心理护理;康复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的耳聋。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听神经炎、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突变有关。突发性耳聋发病率为5/10万~20/10万,多为单耳患病,双耳患病占7%~10%,双耳同时发病占0.2%~2%,目前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突聋给患者造成了生活上及心理上的不便和痛苦。1998~2005年在对117例突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愈时间。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7例,为我院1998~2005年的住院突聋患者,其中男66例,单耳聋62例,双耳聋4例,年龄30~58岁,平均44岁;女51例,单耳聋48例,双耳聋3例,年龄29~49岁,平均38岁。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首先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情况,向患者讲解耳的解剖特点、功能、疾病的转归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了解此病的预后情况,从而初步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1.2.1心理支持及指导突聋患者平均年龄35~46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着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受到工作紧张、生活节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因人施护,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2]。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与突聋患者交流时注意力集中、态度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及手势,以增添语言的力度,使患者消除不信任感及消极心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长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情绪调节能力。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及指导,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其早日康复。

117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给予突聋伴高血压患者合理药物指导及心理护理,休息、劳逸结合;病室内保持安静;加强心理护理,避免一切可使患者情绪激动的不良刺激;遵医嘱给予各类降压药物、监测血压、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告诫患者起卧和各种活动动作要缓慢,保障患者安全。突聋伴糖尿病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治疗,按时就餐,按时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基本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自觉配合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2.2饮食指导对于突聋患者,饮食很重要,做到饮食规律,且以清洁、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增加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1.2.3行高压氧治疗前的护理交待患者应穿棉质的内衣、内裤、外衣、外裤,避免穿化纤及腈纶质量的衣裤,减少静电的产生,防止在高压氧治疗时发生爆炸,降低危险的发生。

1.2.4出院指导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患者认为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治愈、好转,出院后不注意按时服药、休息、饮食、受凉、劳累等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及转归,导致复发。患者出院后1周后随访,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促使其早日康复。

1.3结果本组117例突聋患者,经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后,出院之前复查电测听,42例恢复至正常,40例患者听力部分恢复,35例听力无改变,治愈率35.9%,好转率34.2%,无效率29.9%。较1998年之前的突聋患者,治愈率及好转率提高了约5%,缩短了治疗疗程,对促进本病患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作用。

2讨论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不但使医务人员在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更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取得了有益于人类自身的进展[3]。面对突发性应激事件,人们一般会出现“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反应过程,但当突发事件超过患者心理承受的极限或心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出现生理和精神上的病理性变化[4]。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治疗和护理患者,帮助其解决紧张心理,解除患者身心的痛苦,促其全面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时应注意:(1)语言规范,尊称患者姓名,查房时向患者问好,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做到请字开头,谢字结尾;(2)表情规范,面带笑容,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接待患者及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语言、语气、语调恰当,善于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感到亲切友善;(3)仪表规范,形象端庄大方,衣帽整洁,戴工作牌,坚守岗位;(4)行为规范,经常巡视病房,护理工作做在前,及时更换输液,降低病房噪音,接听呼叫器及时,主动协助患者日常活动[5]。为患者提供便捷、舒适、全程、全方位服务,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6]。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6.

2杜鹏.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护理杂志,2002,19(1):27-29.

3杨瑞,李亚洁.创伤病人的心理学效应及心理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577-579.

4StroebeM,SchutH,FinkenauerC.Thetraumatizationofgrief?Aconceptual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thetrauma-bereavementinterface.JPsychiatryRelatSci,2001,38(3):185-201.

心理护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38-02

影响分娩的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心理因素。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分娩。安定产妇的情绪,给予产妇必要的心理支持使产妇顺利分娩,是我们助产人员的职责。

1 临产妇的心理状态

1.1 焦虑心理

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的负面信息而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胎儿畸形等,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处于焦虑状态。

1.2 恐惧心理

害怕陌生的分娩环境,害怕宫缩痛,害怕周围产妇痛苦地或喊叫,害怕医务人员的面孔,害怕阴道分娩不成功再行手术,产程中表现为紧张不安,拒绝饮食和休息。

1.3 失去信心

宫缩引起的腹痛、腰痛、排便感等,使产妇难以忍受而感到烦躁不安,不断或哭泣,精神高度紧张而失去自然分娩的信心,盲目要求剖宫产及催产。

1.4 矛盾心理

对即将出生的新生命抱着期待、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对分娩心怀恐惧,担心分娩不顺利,担心胎儿安危,而感到忧虑和紧张。

1.5 急躁心理

随着规律宫缩的开始,疼痛加重,产妇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下降,产生急躁情绪,急于结束分娩。

2 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因素影响着人的痛阀,临产妇由于精神恐惧,可导致交感神经的活动功能超过副交感神经的正常抑制力,造成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加;另一方面产妇如果把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对疼痛的感受时,痛觉也增大。分娩时产妇的心理反应特点表现为焦虑、 恐惧、抑郁。我们应告诉产妇这样一个道理,适当的焦虑可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过度焦虑则不利于适应环境,易导致子宫收缩乏力,是增加助产率和产后出血的一个可能因素。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痛阀下降,加重疼痛。紧张-疼痛综合征可使产程延长,同时减少子宫血流,使胎儿缺氧。应激状态的产妇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下降,缺乏自信,由应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使产妇分娩的自控能力降低或丧失等。因此,首先我们要给产妇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待产室和产房都应该清洁、安静,让产妇感到舒适安慰,避免其他产妇哭喊的刺激;耐心、热情地向产妇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岗位,让产妇熟悉分娩过程及分娩环境,减轻产妇心理负担;态度热情,服务周到,说话和气,增加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操作时动作熟练,注意帮助产妇消除恐惧感,克服焦躁的情绪。

3 待产时的心理护理

产妇入院以后,心情很紧张。我们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耐心倾听产妇的陈述,认真仔细地做好各项检查,耐心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询问,使产妇及家属觉得我们医务人员有知识,有经验,可信赖,从而产生安全感,同时也可获得产妇的配合。

临床中,有的产妇刚一见红,精神就高度紧张,发生不规律宫缩就难以忍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当真正进入产程则精神疲乏、宫缩乏力,易发生难产。对于这样的产妇,我们要告诉她分娩是生理过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向产妇讲述什么是临产先兆,什么是正式临产,尽可能消除其紧张心理,给予其更多的安慰和鼓励。

4 临产时的心理护理

第一产程:第一产程分为潜伏期和活跃期。从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大3 cm为潜伏期,其特点是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时间平均为8 h。这一期间产妇易产生焦虑情绪,盼望尽快结束分娩。这时助产人员要向产妇解释宫口开大到分娩结束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耐心等待。如果规律宫缩在日间,鼓励多活动,采取不同,如走、蹲、跪、坐等。适度的活动有助于宫口扩张及先露下降,如在夜间,应鼓励产妇在2次宫缩间歇期继续睡眠,以免分娩时乏力。如果已经破膜,要让产妇平躺,不能活动以免脐带脱垂。鼓励产妇进食,吃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勤排尿,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总之,在潜伏期需要使产妇有一个平静的心境,做好体力的积蓄准备。

活跃期是指宫口开大3~10 cm,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4 h左右,宫缩特点是持续时间较长,间歇时间较短。产妇会大声叫喊或,产生恐惧心理,担心是否会发生难产。这期间要稳定她的情绪,不要大声训斥,守护在产妇身旁,告诉她产程进展情况,同时谈些轻松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密切观察宫缩情况和胎心的变化,态度和蔼可亲,从而使产妇情绪良好,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最终有信心分娩。

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大部分产妇感觉疼痛较以前减轻,情绪会变得稳定,但不会配合宫缩用力。此时助产人员要教会产妇正确的用力方法。尤其是初产妇,教会她们掌握分娩时必要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无宫缩时要帮助产妇擦汗、喂食物和水,不断地鼓励、安慰产妇,帮助其树立顺利分娩的信心,尽量缩短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分娩即将结束,此时产妇感到轻松,关心胎儿的性别和发育情况,当孩子的性别不符合产妇的理想时,可暂时不告诉她,避开她的询问,尽量安慰她,劝其休息,待胎盘娩出后按摩子宫至子宫收缩良好后,再将实情告诉她,以免对产妇产生恶性刺激,这样可避免产后大出血的发生,也符合心理护理的要求。

第四产程:第四产程是胎盘娩出后2 h,这一过程中,虽然产妇在分娩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但从精神上真正体会到做母亲的幸福感。助产人员要协助产妇早开奶,并告诉她母乳喂养的好处,帮助产妇喂食物和红糖水,使产妇觉得似有亲人在身边一样,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5 体会

给产妇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使其心情愉快,帮助其熟悉住院及分娩的环境,指导产程中的进食、和休息,调动起内因的积极性,有利于产程的进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

总之,做好心理护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医护人员在分娩的每个环节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首先要消除产妇焦虑、恐惧、急躁的情绪,给予关怀,缩短第二产程;其次是融洽医患关系,取得产妇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配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护理水平,使工作进行的更顺利。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9.

[2]黄醒华.最佳妊娠宝典[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152-153.

心理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论文百事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

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晨

心理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理护理

一、冠心病

1、冠心病的含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

2、冠心病的分类。

冠心病的种类较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隐匿性冠心病。隐匿性冠心病是指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主要是指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

2)心绞痛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是指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4)心力衰竭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是指(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5)猝死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是指,患者心脏骤停引起的。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二、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在当前社会,冠心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冠心病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死因。引发冠心病疾病病发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次要危险因素,以及近年来发现的新因素。

1、主要危险因素。

引发冠心病病发的主要因素有:

1)年龄。据研究表明,年龄也是冠心病病发的主要因素之一,40岁以上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要高于40岁以下的人群。

2)性别。性别也是引发冠心病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相较于女性来说,男性患冠心病疾病的风险更高。

3)血脂、血压。血脂和血压也是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异常和血压增高都会增加冠心病疾病病发率的增加。

4)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也是瘾大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人群和被迫吸烟人群患冠心病的几率更大。

2、次要危险因素。

引发冠心病的次要危险因素有:

1)超重。体重的不合理增加是引发冠心病的次要危险因素之一。

2)西方的饮食方式。西方的饮食方式中,粗质谷物的摄取量很少,胆固醇等高含量的食物较多,因此,西方的饮食方式更易引发冠心病的病发。

3)遗传。遗传也是引发冠心病疾病的次要危险因素之一。

3、近年来发现的新因素。

除了主要危险新宿和次要危险因素外,还有近年来发现的新因素也是引发冠心病病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胰岛素抵抗、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凝血因子增高、病毒病原体感染等原因也是引发冠心病疾病的中药危险因素之一。

三、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特征的分析以及护理

1、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1)恐惧不安。由于很多的冠心病患者对于冠心病并不是很了解,在冠心病病发的病症中,心绞痛、尤其是心肌梗死等产生的突发胸痛和胸闷等症状会使冠心病患者产生濒临死亡感,由此心里会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另外,一些缺乏相应医患只是的病患在入院后接受的吸氧和监护等护理而产生不安恐惧的心理,更不益于冠心病的护理。

2)忧郁、焦虑心理。冠心病对于患者来说本来就是一种很强的心理刺激,冠心病患者会经常担心自己是否会突然爱网,会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会突然反复等,这样紧张不安的心理极其不利于患者康复的实现,除此之外,患友病情的突然恶化也会对冠心病患者带来强烈的不安和焦虑。

3)苦闷心理。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入院之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苦闷心理,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及病痛的折磨都是造成这种苦闷心理的原因,特别是对于那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其被要求绝对的卧床休息、谢绝探望的,无人倾诉加之病痛折磨更易产生苦闷心理。

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医护人员和家人应该给予相应的安慰,医护人员在给病人传播有关冠心病疾病知识的同时,要在语言上给以鼓励和安慰,及时的排解冠心病患者产生的不安或焦虑的心理,尽可能的减少因负面心理而带来的身体上的负担,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患者能够战胜病痛的信心。对于具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数到及护理。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耐心细致的处理患者提出的问题,给患者一定的定心的力量,使患者相应的减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并通过及时的沟通尽量的环节患者心中的苦闷情绪,使患者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

【参考文献】

[1]王艳丽,王雪娜. 心理护理在冠心病病人治疗中的应用[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02)

[2]郭小平,李玉凤. 心理护理对冠心病监护室患者的重要性[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