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生结业论文

音乐生结业论文

音乐生结业论文

音乐生结业论文范文第1篇

音乐与舞蹈艺术表演专业是实践与舞台表演艺术,是以展现舞台艺术效果,达到表达艺术内容为目的的形态艺术,表演者须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展现思想与技能相结合的成果。因此,其学科特色即注重舞台表演与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作为音乐、舞蹈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其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以举行音乐会、舞蹈专场表演为其设计内容,并结合撰写艺术实践体会、学习心得、社会调查报告等,使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展示,完成一套更符合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而不要求其单一的以撰写毕业论文为改革方案,这样的探索举措比较符合其专业特点,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指导思想与相关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贵州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即本科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与展示,体现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独立工作能力方面的素质状况。

鉴于音乐舞蹈学院大多数学生写作基础较差,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往往大多学生写论文都是走捷径,网络拼凑,形式应付,没有起到论文撰写的实际作用,很难达到毕业论文撰写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音乐舞蹈专业其专业形态属于表演类型,学生从进校至毕业的专业课程均根据舞台表演实施教学,各专业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专业表演技能和艺术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理论、作曲专业除外)而制定的,舞台实践的环节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基于前述两个方面的考虑,为了有效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给学生以非常必要的舞台实践机会,有必要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以专场(音乐、舞蹈)专业音乐会、表演汇报会为主,并与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感想、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进行的模式。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操作

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所设三个专业方向,即音乐表演(含作曲理论、少数民族特色专业)、音乐学(含民族音乐、音乐普修专业)、舞蹈学。从专业方向分析,基本可以分为形态表演和理论创作。由此,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分两种模式实施:i)理论性质的专业(民族音乐学专业、音乐理论、音乐学理论选修专业)撰写毕业论文,按学校毕业论文要求实施。2)表演性质的专业(含音乐表演、民特、作曲、音乐学声乐普修、音乐学器乐普修、舞蹈学)实施专业表演(音乐、舞蹈)汇报会并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心得、调查报告的模式。其中,作曲专业学生完成音乐作品创作并演示。具体实施由教研室负责。作曲理论专业由理论教研室指导,表演专业类由声乐、器乐(钢琴、民乐、西乐)、音乐学、舞蹈教研室组织实施。

设计内容包括:

1.音乐会的表演形式可为独奏、重奏、合奏等,音乐学(音乐普修方向)专业的毕业汇报音乐会以重奏、合奏为主。音乐会要有详细的节目单及参加演出的学生名单和指导教师名单。

声乐、器乐、音乐学普修专业学生音乐会(设计)表演可以三种方式进行:1)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由专业教师推荐教研室讨论同意专业突出的毕业生举行,音乐会演唱作品在8~12首之间)。2)以本教研室毕业班为年级组织的分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3~5人。3)自由组合组织音乐会,个人演唱、演奏作品3首。

每场表演汇报会当场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计划表、指导过程记录表、毕业设计音乐会、舞蹈汇报会评分表等),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2.舞蹈专业表演汇报会。教研室根据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数及学生表演状况确定表演场所选择。每个学生汇报表演涵盖‘‘基训、民间舞、剧目”三个部分。教研室制作节目单成品,节目单供演出及存学生档案用。学生存档节目单一式二份。表演汇报会后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理论作曲专业由理论教研室负责组织,包括民族音乐学专业及其他专业选择撰写毕业论文的,按程序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答辩工作,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作曲专业的论文撰写,分两类进行:其一,毕业生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写作毕业作品(范围可涵盖器乐、声乐、舞蹈等音乐作品),并写出创作感想以及技术分析,进行作品展示。指导教师对作品进行评判、评语,教研室做出结论并按五级制进行打分。其二,学生可选择撰写音乐理论的相关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音乐舞蹈学院以2011届、2012届试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以本文方案执行。其中2011届学生为106人,举行音乐会10场,参加学生54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表演人数48人。撰写论文即答辩4人(篇),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02篇。2012届毕业生133人,举行音乐会11场,参加学生76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人数40人,撰写论文即答辩15人(篇),音乐作品创作2人(件),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18篇。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普遍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他们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将自己四年的专业学习展现在舞台,展现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反应和效果良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处理,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也充分体现其理论研究的特点和水平,所撰写的两篇民族音乐理论论文,评选为我校毕业生优秀论文并发表。

尤为突出的是两场舞蹈专场在贵阳大剧院演出,面向社会,充分地展示了民族大学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省政府有关领导、各专业院校和团体的专家老师到现场观看演出,对晚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别是一些专业院校的专家同行,得知我院以此方式作为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方案,都予以很大的关注和讨论,并认为这对各有关专业院校毕业(设计)内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与改革。其中,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舞蹈专业等学院已经借鉴我院的经验对毕业(设计)方案进行了改革试行。由此可以认为,以一套完整的毕业生毕业(设计)方案为探讨的改革措施,将会对艺术专业院校的音乐舞蹈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音乐生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当时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则大多停留在“加强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范性”这一理论认识的层面,其立论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师范性”的阐述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某些论证还将培养学生“上讲台”和“上舞台”俨然对立起来。由于我在中师长期工作过,后又到高师任教。因此,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各种技能要求和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都比较了解,有一定的发言权。于是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思考。当我从人才学的文献资料中发现了关于“专才”和“通才”的论述和讨论后,深受启发。我认为就高师音乐专业的性质而言,其目标就是培养音乐方面的“通才”,简言之,就是需要造就出既能够唱歌,又能够弹琴;既懂音乐理论,又懂教学方法;既能够上好音乐课,又能够组织和指导课外音乐活动……的全面发展型的音乐人才。诚然,就单项音乐技艺而言,高师音乐专业不能够和音乐院校的各专业比技能和水平,但是就综合音乐能力而言,音乐院校则远远落后于高师音乐专业。我将这些论据融入“通才”论点,撰写了《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一文。

1988年11月,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我在会上宣读了刚刚修改完成的《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结果引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响。一方面,与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研员和行政领导,认为我的发言切中时弊,意见中肯,参加会议的教育部领导还找工作人员要去了我的发言稿。而另一方面,多数高师音乐专业的老师则感到通才教育影响学生专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这一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于1989年第3期开辟了“争鸣”专栏,同时发表了我的《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和李博文老师的《我的观点》两文,以期展开讨论。

关于通才音乐教育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多能”与“一专”的关系,即二者是以哪个为主导的问题。我的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多能一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一专多能”的观点。因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师资,而中学音乐课程的内容是通过歌唱、欣赏、器乐等综合性质的音乐审美教育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如果将“一专”放在首位,那势必影响多种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具体地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声乐、钢琴、指挥、作曲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要掌握乐理、和声、曲式和作品分析、配器、民族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应该会演奏一至两种乐器、熟悉各种常用乐器的性能和演奏知识等。这些必须掌握的多方面的才能,正是通才教育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是高师音乐专业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主修”渠道,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特长。这种在“多能”基础上的“一专”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又有利于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可以说具有“锦上添花”之功效。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提出“多能一专”的论点,还有一个潜在的动力因素,就是体现了我个人几十年成长经验的理性总结。在漫长的中师执教期间,由于工作需要,我必须弥补在大学学习期间留下的知识技能缺陷,坚持边学边教,边教边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较全面地掌握了声乐、钢琴、伴奏、作曲指挥等方面的教学技能,在理论方面也胜任了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内容的教学,此外,我还给学生排练过合唱,排演过话剧,举办过二胡讲座,给学校修理过风琴……这实际上就走的是“多能”道路。但是,这些技能大都掌握得很浅薄,很多方面都是“半瓶醋”。因为从事这些课内外的技能活动,都是为了工作需要,边干边学,自然谈不上“专”,但是通过“多能”的实践,扩大了我的知识面,扩展了我思考问题的视野,对于我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专”,无疑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在音乐艺术领域,虽然有技术与理论两大系统,但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够构建起枝繁叶茂的音乐百花园。就我个人来说,如果没有二三十年的“万金油”式的音乐教学实践,就不可能写出《音乐审美教育》一书中指导实践的章节。因此,我的亲身体验是高师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多能”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再确立“一专”的发展方向,既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个人专长的更好培育和发挥。

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我反复地思索了对通才音乐教育的反面意见,仔细考量了“一专多能”的合理内核及其局限性,感到我们的争论还是停留在“专”与“能”的浅表层次,缺乏以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来审视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智能结构,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以推动讨论的深入。因此,我又以《再论音乐通才教育》为题撰文,从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本体因素、外部因素和他山之石三个方面论证了音乐通才教育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不久,这篇文章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1992年第3期得以发表。

音乐生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民办高校;多元文化;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把握整体的有机性,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体系的构建加以实现,从而发挥出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多元化的特性。恰当的教学管理体系的辅助实施是保障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将培养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定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构建的当前现状和问题

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趋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民办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则逐渐增加。由于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当前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这主要是因为相关民办高校没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一些教学模式完全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一般教学模式,并未按照课程内容的差异化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安排,让学生仅被动的接受相关知识的灌输,教学模式守旧,欠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声乐和乐器的课程,仅仅是从操作技术、技巧的熟练性进行教学指导,完全忽视了音乐文化教学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对音乐的审美和人文情怀的形成。音乐审美和人文情怀的欠缺,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的工作中,对音乐欣赏的能力受到相关文化角度的制约,非常不利于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民办高校中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往往跟不上进度,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二、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依据

根据当前学前教育的总体形势,民办高校必须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前教育培训为主,所以从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安排上,需要对这一理念有绝对的满足。从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开始,在多元文化课程的体系构建基础上,使学生建立起专业性学习的观念,实现科学、合理的学习能力培养。只有课程体系专业化构建,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依据,才能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提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实现高就业率。使学生储存较强的专业知识系统,获得较高的专业管理学前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明确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与音乐专业课程的本质差异化,在课程的设计中加强与实际关系的结合,优化专业知识教育课程的结构,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专业性、明确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充分理解学前音乐教育的深层含义,实现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前提。学前音乐教育理论依据的完善还需要从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互协调进行,从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来看,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储备都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实现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

虽然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已经初现多元文化课程的改革身影,但是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实际操作中依旧会发现,其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与学前音乐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了分离,并未将两者有机的统一于融合,这显得课程内容的设置过于呆板和刻意化。在学前音乐教育的相关课程中为了突出多元文化课程的特征可以加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不仅需要有中国传统与现代的音乐踪影,还需要多西方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进行体会,对多元文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从思想理念、教育活动等层面进行。丰富和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化的设定,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内在实质性后对各个内容板块进行专业化的充实,调整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结构,做到合理化、科学化的安排,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同时再设计教学内容板块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体系结构的联系性与系统性,是教学内容框架得到层次化的递进,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性思考,循序渐进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贯穿实施。

(三)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完善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环节是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而教学方式的选择是促进教学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可见,完善教学模式就促进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环节层面的完善需要在教学内容优化和改革的前提下进行,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可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坚持以理论为引导,实践辅助教学活动为支撑,相互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学习能动性充分发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学方式的完善主要从教学形式进行入手,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问答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促进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完整构建。

三、小结

虽然我国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导致了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难度加大,但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进行经验的积累,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重视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同时,突出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文化性,深化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培养方式,促进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以达到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的实际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宏凌.多元文化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26-129.

[2]游怡.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大众文艺,2015(23):245-246.

音乐生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文化产业;音乐美;相互联系

引言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需要完美的表演技术与美学思想作为指导,人们对音乐的接受与满意程度取决于音乐本身所表达的意境,音乐的流传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体现音乐的自身价值,需要在音乐作品中融入美学元素,人们在创作音乐的同时就会对美学的问题进行思考,音乐的美学是研究音乐与人们感官理智的学科,通过美学促使音乐产业的发展更加完美,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

一、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内涵

音乐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艺术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音乐产业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核心音乐产业、数字音乐也以及唱片业,同时也包含了一些与音乐产业有关的外延性产业,例如音乐设备的制造、音乐软件的开发等,音乐文化产业还包括与媒体相融合的相关产业,例如音乐广播、音乐电视、网页制作等。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有的音乐文化活动都是在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活动,依靠人们的想象力与创作灵感,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对音乐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对于音乐文化产业,其核心要素是信息、文化、技术等无形资产,在音乐产品的价值中,无形资产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产品。

二、我国音乐美学的兴起与发展

音乐美学近几年得到广泛的发展,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的思考学问学科,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思想家结合当时的音乐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论述与思考,从音乐的本源方面及音乐的美感方面,甚至从音乐的内容及形式方面对音乐进行阐述,这些阐述都以音乐思想的形式存在,当时还没有形成专门意义的学科。美学是一门学科的特指概念,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提出,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大致可以分为情、意、知三个方面,理性可以通过逻辑学来研究,意志可以通过伦理学来研究,只有情感,一直没有相应的学科来进行研究,所以建立以一个全新的学科专门来研究人们的情感,从而产生了美学这一学科。音乐美学在我国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距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由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学起到了带头与骨干的作用,音乐美学是音乐与美学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是通过美学的方法与观点来研究审美与音乐美的美学,同时也是音乐学中比较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规律与特征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美学的原理来研究艺术中的美学问题,音乐美学的建设与发展会使美学研究的内涵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说服性。音乐美学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作为基础理论,其作用在于对音乐的评论提供强有力的原理。作为音乐评论者自身也要有较高的美学修养,能够自觉地把美学作为音乐品论的理论基础。音乐美学主要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把音乐美学的发展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问题,分析人与音乐的本质关系,揭示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相关问题。

三、音乐文化产业中的美学规律

我国音乐文化产业中,音乐曲式的结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以及人的情感运动过程的逻辑概括,音乐在时间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在不同的音乐文化中,人们的审美追求是大有不同的,不同的曲式结构体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在追求音乐结构美的同时,不但有人们文化心理的原因,而且还有人们普遍存在的审美心理需求,是音乐文化产业从生活事件到艺术事件的有效转变,艺术性质强的音乐是存在一定结构的,作曲家们通常把音乐创作分为三个层面:感官层面、音乐层面和表达层面,感官层面是通过音乐来刺激自身的内在感觉,音乐层面是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进一步关注音符组合的方式,表达层面是要研究乐曲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如果不去认真分析乐曲的音乐结构,优美的音乐就会变成一团乱麻。

四、美学在音乐文化产业中的意义与功能

音乐文化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我国独特的美学特色理论推动着音乐文化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心理、大众文化的载体,还是娱乐媒介与音乐艺术,都需要独特合理的美学特点,美学观点建立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传统的美学思想,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建立起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意蕴,用流行音乐来表现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思想要渗透到音乐当中,使音乐更加具有开拓性,相互依存,开创出流行音乐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美学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如下:1.对音乐的传播与发展。美学在音乐文化产业中起到传播与发展的作用,很多音乐作品都是通过表演者的二度创造之后才被听众们所接受的,对社会产生广泛与深刻的影响,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作品要通过作曲家反复的磨合,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巨作,只有艺术中含有美的元素,才能被人们广泛地流传。2.教育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要通过人们感情思维的训练,情感的熏陶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来实现,优美的音乐旋律可以陶冶情操,使人们身心愉悦,对聆听者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美的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感知、想象力,促进人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发智力,增强人们对情感的体验,人们生活的环境属于群居性,音乐可以成为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方式,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音乐之间的传递,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人们的生活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3.信息传递功能。完整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其中包含着完美的画面与意境。人们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观。音乐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烙印着过去,记载着现在,憧憬着未来。通过音乐的传输,流传着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通过音乐中信息的传递,使人们更加了解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加促进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音乐发展中美学内涵的培养策略

丰富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更好地体现,在体验音乐内涵的过程其实就是对音乐本身进行分析的过程,音乐中的美学可以更进一步地揭示音乐中的内涵,在音乐产业发展中,蕴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场景,通过美学的转变,被人们所接受与喜爱。1.技术与表演相统一。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舞台,在舞台表演中,技术与表演是分不开的,缺乏表演技巧,就会使音乐的呈现缺乏感染力,表演也就丧失了自身的价值,舞台表演技术是突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音乐表演与艺术表现力相结合是实现表演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首先要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含义,体验到其中的美,把高超的技术与深刻的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达到启人心智的最终目的。2.时代与历史相统一。音乐作品的历史性是指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历史风格,时代性是指作品要有新时代的精神,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历史时代下的产物,表演者要结合时代的特征来演绎作品,要求音乐作品的表演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发现全新的因素,注重音乐艺术的个性化发展,把时代精神与当代人的审美观点结合在一起,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表演效果,使人们拥有深刻的记忆,真正地发掘音乐中的美,感染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激发对音乐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从美学的角度接受音乐的广泛流传。3.真实性与创造性并存。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秉承真实性与创造性并存的原则,符合音乐发展的规律,真实性是指音乐表演者要热衷于原创音乐作品,把握住音乐时代的风格,认真分析与研究音乐作品的载体形式,体会到音乐地真正内涵,用审美的心态来欣赏与演绎音乐作品,认真地对待乐谱,通过二度创作把作品升华,从而使人们更好地接受,传承音乐文化精神。结语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达意志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音乐实践主体的意向性活动,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被人们所接受。通过美学的介入,可以使音乐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体验出音乐中的内涵,音乐原作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音乐作品,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要通过音乐表演的手段把符号体系变成实际的音响效果。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人们对音乐也比较喜爱,美学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音乐美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关于音乐美学对音乐文化产业的影响还有待于更深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音含美乐孕哲——根植于音乐“本体”的“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

[2]薛瑞芝.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研究[J].音乐时空,2016,(1).

[3]陈骥.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相关问题[J].当代音乐,2016,(5).

音乐生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音乐专业教育 存在问题 改革思路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大扩招,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迎来了其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从侧重外延扩张转向注重内涵提升的新阶段。高职教育带动着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摆脱对本科音乐专业教育的简单模仿和复制,探索高职特色的音乐专业教育发展之路,优化整合高职音乐专业结构,开拓高职音乐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高职音乐专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音乐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高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职音乐专业整体办学水平低。

大多数高职院校为新办或新升格的院校,其办学师资力量薄弱,职称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学术和科研水平缺乏,有益于教学的学术研讨、讲座、观摩等活动开展得非常少,没有形成一定的学术研究氛围。此外,教学设施、设备不是很充足,尤其专业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及教材大都不适用,大多沿袭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材,缺乏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系统教材和专业培养模式,这都直接影响了高职音乐专业整体办学水平。

2.高职音乐专业建设缺乏特色。

高等职业音乐专业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许多升格的高职院校仍沿用原校专业,缺乏建设形成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的特色体系,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基本形成一种陈旧专业缺乏创新,新专业的建设与市场脱节,专业培养基本照搬各大音乐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培养方向等,没有形成专业结构合理、职教特色明显、理论实践并重的新时期高职音乐专业特色。

3.生源萎缩,学生综合素质下降。

高职院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问题,这也是受高等职业教育“先天”劣势影响的必然结果,许多考生在文化课与专业课都不理想的状况下,把进高职院校视为与普通高校无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有许多高职院校出现学生被录取但不报到的现象,导致高职院校为了招满学生,必须降低录取分数,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更为下降,这无疑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对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二、高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路

1.加强文化市场调研,拓宽专业建设的思路,优化整合高职音乐专业结构,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专业建设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具体体现,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及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故音乐专业建设首先要深入社会和相关行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把握文化市场与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认真剖析论证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加强市场分析对专业建设指导性的作用,拓宽高职音乐专业建设的思路,对现有专业进行科学的整合,敢于大胆地摒弃陈旧的专业,保留旧有专业的优势(如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对新专业建设予以准确的定位和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探索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市场的特色专业,为专业建设奠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2.高职音乐专业建设应凸显时代特征――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态势强劲、新经济模式日渐显露、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出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文化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的基础上,文化生活需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丰富,趣味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原有的音乐专业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目前文化市场的需求。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需求的新型高职音乐专业的建设为必由之路。因此,高职音乐专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音乐文化市场,面向社会文化部门、文艺团体、大众传媒、企事业单位等音乐产业相关机构与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高等职业音乐技能与管理理论,能在文化演出部门担任演职人员;能进行策划、组织、洽谈、协调;能在文化传媒机构或公司进行形象设计和推广;能以科学的方法协调、管理文化市场,在对内对外文化贸易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管理人才;为剧场、影院、传播媒介、影视音响、音像、信息网络、图书电教或音乐院校等部门,培养可以从事音乐电子信息管理、电子音乐制作、音乐产品设计与制作及传播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既熟悉音乐,又具有现代舞台灯光、音响技术和传统乐器调律、维修与服务等方面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改革创新专业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彰显职业化特色。

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学科教育,按照学科设置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高职音乐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沿袭了本科教育的模式,理论与实践基本分离,音乐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尚不完善,例如我省某些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实训基地还处于零起步阶段,所以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当下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研究学术领域讨论的焦点,探索2+1的专业培养模式被提到日程上来,高职音乐专业的实践课程应彰显实践的能动品质,应围绕基本理论课程设置改革实践环节,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以学生为主题的自我实践、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彰显人才培养的职业化特色。

4.改善高职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为实现新时期现代高职的办学目标,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由于现今大多数高职院校为新办和由中专或中职升格而成,升格后,音乐专业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处于滞后的状态,师资队伍的建设也相对滞后,师资队伍中真正符合高职音乐专业教学要求的教师比例偏低,专业不对口,结构不合理,学历低,知识结构老化,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与专业业务能力的教师较少。相当一部分教师未经过进修提高;对当代经济发展文化市场的需求尚不明确,没有完全实现中职到高职角色的真正转型,这与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是不相称的。因此,高职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建立在对专业建设准确定位的基础之上。

首先师资引进要严格把好人才引进的“入口关”和“质量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抓住近几年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契机,大力补充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提高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积极主动与校外的专家、教授联系,请他们到校兼职,并参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要围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加大新增专业及重要的基础课教师的补充力度,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

其次把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等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迅速提高新建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要充分利用联建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着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是积极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广泛参加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开阔眼界,及时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使他们有机会结识学术大师和专家,建立学术联系。在学术组织、学术团体中,重视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同时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充分发挥联建高校的优势,举办各种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创造条件。

5.建设完善的高职音乐专业发展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当前高职类公共课教材建设已趋于完善,由于高职音乐专业发展滞后等各方面的因素,较完善的高职音乐专业教材体系尚未建立,有部分高职院校尝试撰写音乐专业教材,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教材体系,因此,音乐专业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头戏,教材建设直接反映出专业建设水平与未来发展的趋势,教材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1)建议成立高职音乐专业课程指导委员会,制定高职音乐专业课程指导性教学大纲,指导教材的撰写与修订。

目前,尚无全国性的高职音乐专业课程指导性教学大纲,各大高职院校只是依据本校实施教学大纲来编写,这直接影响了高职教材撰写与修订的质量,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协会参照高职其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做法,成立高职音乐专业课程指导委员会或课程组等相关组织,从学生本位出发,突出教材的高职特色,既要走出传统职业教育教材的束缚,又要彻底摆脱“本科压缩饼干”的旧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来指导高职音乐专业教材的编写与修订,为建设适应高职音乐专业的教材体系奠定指导方向。

(2)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凸显高职特色。

当前音乐专业高职生的教材普遍采用本科教材,而高职同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就业趋向都有较大的不同,加上高职生源素质相对较低,所以本科教材对绝大多数的学生较难。因此,建立高职教材体系,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全面化解教材的难点,本着有用、够用、必用的原则来撰写教材,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高职自身的教材体系,针对高职音乐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的高等教育群体,注重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建立健全适应当今时代高职音乐专业大学生特点的教材体系。

(3)把握教材质量,与时俱进,力求创新。

高职音乐专业教材力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与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科间的知识的链接与综合性。由于高职音乐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在编写教材时,要集中第一线的优秀教师与行业内专家,要对经济与文化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获取最新信息,把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在把握教材质量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摒弃落后的专业思想和陈旧的知识内容,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突出教材内容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陆俞锟.高职音乐专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2]沈波.加强高职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