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阈;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以来,整的人类社会进入空前高速发展的阶段。正如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到100年时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机器的广泛应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交通方式的变化,人口大量增长等等,这一切仿佛是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这一“法术”彻底改变了世界。人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在承担着这一“法术”带来的种种恶果。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开始困扰着我们。同时人类的欲望也得到了空前的膨胀,为了满足这种膨胀的欲望,更加剧了这些危机。这些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些问题不解决,人类社会便无法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倒退。这些危机的出现开始促使人类反思以往的发展法式,并探索新的发展方式。

1972年,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还在为其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沾沾自喜的时候,著名的“罗马俱乐部”(Romanclub)集合了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探讨人类发展的困境,并完成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第一次正面提出了这一问题,指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是受到有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的。这是人类社会对以往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的发展方式的反思。人们开始讨论这一问题。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反映了当代世界文明成果。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之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学者和各类机构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界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

全球范围的资源,环境危机接踵而至,面对这些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时。迫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进行总结。促进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标志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各国的关注,并在各国取得了合法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的界定是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这一定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首要条件。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就是不断改善改善人类的生存、生活质量,最终消灭贫困。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首先要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特别是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国家面临着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问题。贫困加剧环境的恶化,同时环境的恶化又会加剧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要把发展摆在首位。不发展贫困问题就无法解决,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如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会危害后代的发展。短期内通过向自然资源环境的索取可以换来一定的经济发展。但人类的活动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限制。无节制的索取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复,必将影响后代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没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可持续发展,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强调适度的人口规模、良好的人口结构以及较高的人口质量。当今,人口问题已成为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结构失调、人口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4.全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球人类共同的目标。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它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任何国家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特别是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比如全球暖,臭氧层的破坏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全球人类,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

经典作家深刻地论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往的社会相比,有了重大的历史进步,同时还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存在以及社会私有制的存在导致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更高一级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私有制,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由人民群众共享劳动财富,从而消除了两极分化,同时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彻底化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马克思所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协调发展。关于这个理念,马克思都进行过系统而深刻的论述。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可实现发展同时,人类的发展又受到资源环境及自然规律的制约,如违背了自然规律及无节制的索取自然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其次,关于适度人口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人口自身生产的可持续问题,而且指出人口的生产要与物质生产及自然相适应。只有人口生产、物质生产与自然这三者的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里的生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人口自身规模扩大时,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也将增加,这时要求扩大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样一来,就会加大人类对资源与环境的索取,因此,保持适度的人口是非常必要的。可见,适度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丰富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论述了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问题,环境资源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尊重自然规律必定会造成环境的破坏,阻断发展的可持续性。相反,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限制增长”或者要求“零增长”或“负增长”。若不解决人口的贫困问题,也不可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贫困往往会加剧环境的破坏。贫困人口为了生存的需要会不择手段的掠取资源,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发展。停止经济发展或者采取负增长只能是延缓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并没有解决现有的资源的有限性问题。而经济发展却给人类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停止科技进步,而是改变技术的使用方式。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最初的从属与自然、敬畏自然,依靠自然发展为利用自然,并试图主导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恶化,导致人类发展的非可持续性。。所以,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尊重自然,正确利用自然,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论述较为薄弱。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还是对社会建设理论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社会发展阶段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这些理论对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发展阶段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的阶段,把共产主义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把”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把”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共产主义又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发展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也不能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我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道路,这就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我们就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同时吸收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的发展等多个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才可能持续。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高质量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使人们更加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资源、规律等的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人们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三)善待自然是马克思主与可持续发展的共有之意

善待自然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要以持续性为原则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生态系统是一个完善的有机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它表现出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协调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一旦被人为地打破就很难恢复。再次,我们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做依赖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适应自然。善待自然的意义在于,倡导我们以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往的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定义范文第2篇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起源于一系列的国际性文件。1972年《斯德歌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序言中强调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这被认定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雏形。此后,联合国开始逐步关注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在《布兰特报告》中首次定义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迄今为止被广泛接纳及援引。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21项原则被认为是进步的造法举措(progressive law-making),是意图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升至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规范的有益尝试,并被认为是对正在形成的全球环境法原则的有力支持。 此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开始被纳入国际贸易协定和国际投资协定中。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源自不具有国际法强制约束力的文件,最初并不是一项法律概念或术语,而仅仅是一项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然而,国际争议解决机制对可持续发展的援引及应用使其脱离了其软法属性而逐渐成为具有法律规范属性的概念。

二、争议解决中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概念

国际法院在Gab kovo-Nagymaros一案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概念进行援引以协调发展权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利益冲突。此案中可持续发展既有实质意义也具有程序意义:在实质层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双方的利益平衡,此案中具体指合理分流,而在程序层面则是指双方需重新审视大坝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自行商议解决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际法院将可持续发展认定为一项概念,但当在论证可持续发展应被纳入裁判因素时则称:近20年的文件中出现了些许新的规范和标准。在国家开展新的活动或是持续至今的先前活动中,该等规范应是被考量的内容,该等标准也应被予以重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充分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 上述论证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项国际法规范或标准,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虽然国际法院绕过了可持续发展的定性问题,但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加以援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争端解决中,WTO上诉机构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条约中的适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在US-Shrimp案中,WTO上诉机构明确指出,1994年成立世贸组织的《马拉喀什协定》的序言中写道各成员国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国家及国际政策目标的重要性和合法性,因此,这表明各国在进行成立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已承认对世界资源的使用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上诉机构进一步指出,依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条约解释的规定,在解释GATT1994条款时应注意参照条约之目的及宗旨。 在此案中可持续发展被认定为各成员国在签订条约时所共同认可的目标之一,并以条约解释的方式扩大了GATT 第20条(g)项的适用范围,进而赋予了美国相关国内法一种域外效力。因此,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部分法律规范的属性,在实体方面具有扩大第20条(g)项管辖范围的作用,而在程序方面则预示着可能赋予一国先进的环境保护规范一定的域外效力。 不过随后WTO的贸易环境委员会则表示其并不赞同通过赋予先进国内环境保护规范域外效力的方式来推动可持续发展,而是建议各国应积极推进国际环境条约的制定及签署已解决环境争端。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虽被国际法院和WTO上诉机构称为概念或目标,但其具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属性,特别是其在条约解释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Gab kovo-Nagymaros中国际法院之所以援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因双方在1977年签订的合作建立堰坝条约中明确规定条约项下的行为不得违反保护自然的义务, 而在US-Shrimp案中上诉机构适用可持续发展也可追溯到《马拉喀什协定》的序言中,由此可见,条约中对环境保护义务的认知是争议解决中裁判机构得以援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可持续发展须结合具体条款才具有明确的规范属性。

可持续发展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森林可持续经营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

标准是用于评价可持续森林经营的条件或过程的类目。它是由一系列定期监测以评价变化的相关指标所表示的特征。指标是对标准某个方面的度量,是可测定或描述的定量或定性的变量,并可定期观测其变化趋势。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已被公认是定义、界定、评估、监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最佳手段和方法。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定义了“用于判定森林经营的可持续性的本质要素或原则,必须综合考虑森林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性、保护性和社会性角色。每一项标准都由质和量的指标加以定义,衡量和监测这些指标的办法通常是通过对森林经营活动的效果进行确定”。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按国家层面和森林经营单位层面进行制定。国家层面的标准和指标可以在决策者们制定支持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全国性政策、规范和法规时起指导、参考作用,最终目的是促进和改善以往的森林经营实践。森林经营单位层面的标准和指标的发展和实施又将极大地补充和完善国家层面的标准和指标,为各国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宏观上可以监控,微观上可以操作的完整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

目前,全球范围公认的有7个国家层面的标准。但是,对于这些标准并没有全球公认统一的指标体系,因为指标受各国国情影响很大,必须与各国的生态、经济、社会和研究状况、需求相适应。这7个国家层面的标准表现在如下方面:(1)森林资源的状况;(2)生物多样性;(3)森林的健康与活力;(4)森林的生产;(5)森林的保护;(6)社会经济效益及需求;(7)法律、政策和制度框架。

二、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对于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个多数人赞同的定义是:“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把森林可持续经营定义为:“可持续经营意味着对森林、林地的经营和利用时,以某种方式、一定的速度在现在和将来保持其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和实现自我恢复的潜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护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不损害其它生态系统。”可见,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不再单纯指木材及木制品的持续利用,而是广泛地涵盖了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多种因素。总之,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的是获得森林可持续发展,二者互为因果。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指标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是评价国家、地区、经营单位森林经营状况的依据,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保持森林的生产、保护环境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并且需要在适当的立法和坚强的机构支撑下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就要涉及到森林的生产、环境、文化等多种功能和与实现多种功能相协调一致的政策法规及产生的社会功能。

要达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要知道它的标准有哪些,是怎样表达的,标准是衡量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需要,森林发展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国际上普遍认为,标准还有作为重要政策和信息的工具作用。标准是一种用智慧和克制来支持人类所需要的变化趋势,是影响决策者行动信息和指导思想。标准具有反映事物本身特征的真实性;要有明确的涵义和可度量性;要成一个体系,即各项指标构成一个标准,几个标准构成一个整体衡量的体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即任何标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目标下采用的。这就是要求在必要时要作为趋势来估量。因此,标准的指标变化的动态监测是国家水平评价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的基础。另外,选用什么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变化。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是评价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条件或依据。

参 考 文 献

[1]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中国林业出版社

[2]陆文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及期国际进展[J]

[3]毕英杰,赵大军.谈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含义与标准[J].林业科技.

2004(11)

[4]刘滨凡等.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的发展与建立意义[J]

[5]郑小贤等.森林经营单位级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6)

可持续发展定义范文第4篇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促使人们普遍关注代际伦理的建构。出自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评价准则。本文以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为基点,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所造成的世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大前提下,以期探寻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借鉴和合理性启迪。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代际正义;代际关系;正义存储原则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97-03

在以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人们忽略的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实则是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世界资源环境也相应地出现了恶化问题,由此代际正义思想愈来愈多地为人们所关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协调发展的社会问题。基于此,要以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伦理支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

代际正义,简言之,则是不同世代之间的正义问题。而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存在着差异,这就导致了各代人在生存时空和生存环境上的差异性。因此也就造就了不同时代的伦理道德观和伦理价值观。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针对的主要是功利主义,强调代际间的公平。简而言之,就是重视当下。反对以牺牲当下为前提去谋求未来的发展,或者是只顾现在而忽视未来的思想和做法。作为地球的管理人,我们必须本着机会平等和待遇对等的原则,为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合理利用和储备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一、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之简介

处理代际之间正义问题是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它是针对功利主义所提出来的,与其一般性的正义理论是没有差别的。虽然代际主义要求人们代与代之间相互合作,但却以整代人为一个单位,不同的世代代表不同的单位。这就要求代际之间的每个个体都必须具有基本的道德性,代际之间的正义是一般正义理论在代与代之间的延续。这其中所说的代际正义主要指,在人类世代延续的过程之中,既要实现并满足当代人的自身需求,同时还要确保后代人有机会去满足自身的需求,获取自身的利益。

罗尔斯指出,就功利主义本身而言,其是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义务的根本。这样就就会有了过度积累率的出现的可能性,并要求较穷的世代为比自身富得多的后代做出重大的牺牲,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代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样看来,比同代之间更难辩护的代际之间所平衡的计算利益的方式,是以部分人的得到与另一部分人的失去为前提的。谈及社会发展,罗尔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需要净储蓄率的积累阶段和无需净储蓄率的维持阶段。在积累阶段,每一代都为了使其后代在相对而言比较正义的社会中去享受更好的生活。当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行进入到维持阶段时,必然是社会财富的积累已经达到了足以维持社会正义的地步。在这一阶段,一个社会是通过维持正义制度和保持它们额物质基础履行它的正义义务的。这就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将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本留给其后代,而且给他们后代的必须是一个功能健全且完善的生态系统。但是,因为对每个社会而言,其发展阶段存在不同,它对正义的存储比例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每个阶段,为选择符合自我本身的代际正义标准存储比率,人们会根据自身富裕程度去选择。这样,就现实中所存在的正义存储原则而言,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令人担忧,而这正符合罗尔斯的正义原则。

二、代际正义——促进可持续发展之伦理依托

从上面阐述的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可以看出,罗尔斯的观点是对人类步入到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人类环境状况的深刻反省和积极回应的成果,推动了人类伦理境界的极大升华。同代人与不同代人之间的各种责任与义务在罗尔斯看来,是一样的。原始状态中有选择的确定不同代人相互之间的正义原则,约束并管制着现时代的人们,使其的行动不能够随心所欲。将罗尔斯的正义思想运用到人类社会中,以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延续生存发展为基本立足点,把正义运用拓延到不同代人之间,突显出罗尔斯自身高度重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伦理情怀与抒发,从而提升了正义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制度制定与运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重要价值。

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相应地也出现了环境、生态和资源短缺等人与自然不协调问题的产生。通过上述对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的了解可以了解到,他的代际正义思想正是对经济全球化和贫富差距拉大以及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做出的积极和理性的理论回应,体现在当代,则是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战略思想和各国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正当性论证、理论性支撑和实效性价值评价准则。在这个基础上,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对于人类社会未来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原则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共同的未来》出现在了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上,并首次阐释了一种新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即指在考虑当代人发展所需的状态下,在满足当代人需求或者幸福的能力时,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此观点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随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快速地有理论转化为实践,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制定并执行的行动纲领和计划,推动了世界环境的改善进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总的原则就是坚持"当世的人们不应该为了满足自身的幸福和需求,去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与需求的权利。我们可以看出,罗尔斯的代际正义这一伦理思想正是可持续发展总原则具备的正当性、实效性的哲学依据,换言之,代际正义思想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伦理依托。同时也是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思想理论支撑。我们必须要清楚并明晰这一思想,并将其有效付诸于实践,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三、代际正义——可持续发展之前提条件

代际正义,在某种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下,以代内人们的自我约束作为核心价值的;以实现人类社会代际之间、代内之间的可持续为作为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的;以撑持代际之间的彼此约束、个体的平等和公平、保持相互克制的世代秩序、安全和自由为内容的标准的;代际正义与代内正义相互之间存在着统一性,代内正义表现的是当代人之间存在于空间理论上的横向公平原则,代内正义表现的是当代及后代之间存在于时间上的纵向公平原则。根据上述时空与纵横关系所描述的那样,代际正义的实现前提为代内正义。

人的存在有着自然性与对象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努力改造对象性的世界,运用实践将自我力量对象化于自然界,为了确保包括生态、资源、环境等现代性问题的能够得以解决,人们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代际正义以及代际不公上。经由此,人类实现代际正义的方式不仅通过人的对象性存在物转为自然界,也通过强烈的社会诉求使代际正义的实现成为可能。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无论是从思想渊源的角度还是着力于现实,代际正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都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科学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也就意味着代际间的经济公正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

就待代际正义的思想渊源而言,人类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日益盛行是伴随着诸多现代性问题出现的,这种趋势导致了人类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处在了危险的境地。代际正义思想的形成,是人类经过反思代内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诸多问题的产物。而这种反思更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万物的辩证的思考。坚持并强调包括当代人的人类整体性思维观,抵制代内中心主义,主要强调以人为本。是区别于相对简单的、持否定态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它是代际正义观的根本。

科学发展观是伴随着现代化以及飞速发展的人类文明的到来所提出的,这就必然要求代际公正并以代际正义为指导。不论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存在于现实消费中的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换个角度而言,也就是处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着手长远而言,其实质就是处理存在于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代际关系。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延续的过程中,每代人在承担经济义务的同时都具有也必须具有共享经济权利与满足自我经济利益。所以说,代际正义理论用于科学发展观,着力于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有先决优势的,是可持续发展之前提条件。

四、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之现实启示

当前,关于对代际间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各学科间得到广泛、普遍的关注,尤其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学科,即主要研讨的是在场各代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体现于平衡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竭尽所能的减少资源消耗与浪费、合理配置资源确保适度消费等问题,是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的的主要体现。由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能协和发展的问题,使得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益枯竭等世界性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并发展着,人们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将其努力付诸于实践中,这种环境伦理学和经济学所涉及的人类后代问题与罗尔斯的代际正义思想相互吻合,并体现出了对人类的生存和人类自身后代的终极伦理关怀。

一般而言,可持续发展其核心问题就是社会资源的代际分配,其中社会资源包含有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主要内容。换言之,就是指如何在代际之间将这些资源能够做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适度消费,而促进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目的则是使当代人和后代人这种代际之间能够共享这些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实心互利共赢。保护已有文明成果、维持已经建立的社会正义制度,使其完整的流传,是每一代人都需要努力的。并且每一代人都必须要在自己所属的时代的时间限制下,尽可能的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办法,完成实际资金的积累与储备。而正义存储原则的优势又在于,它是可以保障每代能够公平的维护并实现社会正义,并确保每代人都能承受的代际间的伦理关怀。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世代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与保障。

综上所述,基于代际伦理视角,代际正义在道德上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进行道德辩护。我们也可以大胆的说,代际正义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代际正义为分析社会发展状况良性与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更为人道的重要评价标准。为了我们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和我们一样的平等与机会去享有、享用、享受自然资源和自认环境,当代人要努力地去处理好当代人自身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三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代际正义思想为依托,真正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这样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文明、更发达、更繁荣!因此,不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中则是要最终落实和表征在人类代际关系上。作为地球上生存的每一代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持人类文明的成果和人类社会的繁荣昌盛。

只有坚持将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互相结合和互相支持,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建立坚实的伦理基础。以每代人在满足自身所需利益实现进步的同时,不去损害后代人获得利益的权利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并以后代人的发展为代际正义的实现指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今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时代中,促进并实现一个社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一个充满生机勃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3)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88.

(2)(4)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89,283.

可持续发展定义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生态整体主义标志着环境哲学领出现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人自々为实现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考察争探究之后,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是否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生态整体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现,这对于可持续发展现是可以借鉴的,但是鲍对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新潮,它不仅把伦理道德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且彻底否定了传统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看法,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引发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彻底变革。从积极意义上来看,这是试图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它的理论探讨是富有建设性的。因此,我们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考察和探究之后,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那么,生态整体主义可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生态整体主义可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早在5o多年前,美目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在他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著作(沙乡年鉴>中说。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他进而警告人们,征服者最终会祸及自身。可以说利奥波德的论述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如今,这种声音已不再孤独,在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的基础上,铺展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说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为其理论基础,并且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普遍认可,从理论渊源上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思想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与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不同区域主体的利益关系,其中强调最根本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在考虑人的利益的同时也要同等的考虑自然的利益,这样就必须坚持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从“自然的立法者”向“大地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的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生态整体主义强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

西方环境伦理学主流认为,不讲“内在价值”,就没有环境伦理学,西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而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可持续”一词也是在“生态可持续性”意义上定义的。它吸纳了“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认为在实现自然界其他生物的自然权利上要有赖于人类对自然义务的履行。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道德执行者,不仅要顾及人类自身利益,还要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界生态的平衡。<人类环境宣言>中指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特别是自然生态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必须通过周密计划或适当管理加以保护。”i2l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人类有义务有责任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存与发展,人既不在自然界之上。也不在自然界之外。

与此同时,生态整体主义也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理论框架。生态整体主义是建立在现代生态学基础之上,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二者都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生态碴体主义为了阻止人类破坏自然中的生物物种,将“权利”的概念赋予自然,要建立起“确认自然的权益和权利的理论”。并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了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物种,认为人和自然之间也有道德伦理关系,生物和人一样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强调自然的整体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地球只有一个,人类都是依赖着唯一的地球上的生物圈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我们是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呼吸空气的动物,我们在生态圈内按国家和地区分出界限,但是它仍然属于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在生态观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突出了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观,这对于可持续发展观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绝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毋庸置疑的是,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仍然是讲求发展为第一目的,而不是以保护环境为第一目的,这就是与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生态整体主义由于理论自身和现实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难题,有些方面采取了激进的立场,带有明显的极端化色彩,也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生态整体主义的理论弱点

总的来看,生态整体主义对当代环境危机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警醒人们要关注现在严重的刍二态问题,以反省人类自身的行为生态整体主义为解决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这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生态整体主义本身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和缺陷,特别是在有些方面采取了激进的立场,带有明显的极端化色彩,些理论弱点也导致生态整体主义理论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一,生态整体主义扩大了伦理学的边界,似乎过分强调了整体的价值和意义,而削弱了个体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表明生态整体主义没有真正摆脱二元论思维模式,重整体轻个体,过分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差别和对立,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有可能出现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牺牲人类生命的结局。其中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中就赞成为了整体的“好”而牺牲个体的“好”。利奥波德提出,“当一个事物是要保持整体性、稳定性及生物群体的美丽时,它就是对的,否则就不对。”这也工‘是对大地伦理学整体主义的最重要的批评,利奥波德赞成为了整体的“好”(good)而牺牲个体的“好”。难道对与错、好与坊就是依赖于对整个系统的好坏,而不是其成员?如果我们真的要根据生物共同体的“好”来定义行为的正确与错误,那么,个体成员(包括人类个体)确实可能要为了共同体的“好”而做出牺牲。利奥波德似乎也赞成为了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和稳定而猎杀动物个体的做法。既然他把人排绘成生物共同体b平等“成员”,那么,他是否允许猎杀人类个体呢。如果这样做能够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吗?这是否是助长了为了“好”的生物圈而牺牲人类的极权主义?兵实,任何一种关系,既有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一面,又有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一面,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一方面强调整体和联系,另一方面也重视个体对其环境的依赖性。而生态整体主义恰恰只注意了生态学强调的联系和统一的观点,却忽视了酒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又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举。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整体上关注自然——人系统,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而且更加关注人的利益,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发展观。

第二,生态整体主义过分强调自然界的价值,否认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价值的“属人”的本性,这无疑是理论上的缺陷所在。生态整体主义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人类道德上和其他物种平等的概念,在处理现实世界中的两大关系中,过分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指出这是一种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的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强调地球生物圈系统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导致其理论主张只能是建立在消解、抑制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把人降格为普通的自然存在物,把人仅仅理解为一种本能生命的存在,从而忽视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人类降低为一般的生物,进而否认了人类在事物的系统中处于一种特别的位置。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环境的好坏确实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利用改造的能力也大大加强,自然环境无法阻止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人类的评判无疑是以人类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人们对自然的评价必然是从人类自身的思维视角出发,根据经验做出判断,无疑是具有人性色彩的,带有人的印迹,人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只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体现的人类所认识的自然对人的价值,“非人类的生命体”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种理论的缺陷使得在实践中走向困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在人的生存发展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说某物有价值,是指此物对自己来说是可取的,可重视的,是“好的”。价值的实质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价值究其实质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它表现为:价值既表达了人类的理想和意愿,也表达了人类的目的和要求,从这个息义上说,价值表达的是人的主动性及目的性。价值的形成也总是同人的主体性活相联系,这里的人就是主体,绝非其他。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论,恰恰是关注主体人的理论。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提倡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文化需求,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和底蕴。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使得人们具有强烈地主体页感意识,更加关注人们的前途和命运,认识劲人们生活在地球上,要珍惜周围的环境和资源,绝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基本人权”的问题,主张一种“世代人的平等权利”,不仅要遵循代内平等原则,而且遵循代际平等原则。代内平等原则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均等,是调整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消除世界贫困、寻求共同发展的伦理原则,并且注意维护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在实现代内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建立代际平等原则,发展自己的同时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路就在于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就使得生态整体主义在实践上走出困境,提高主体参与意识的觉醒,地球作为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进来,可持续发展理论也需要各国政府和首脑本着积极参与的热情,投身到全球性行动计划,摒弃狭隘的局部利益,落实到实践中。

第三,生态整体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界的道德准则,片面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低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看与冲突。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是对立的,虽然给人类带来鸟语花香、风和日丽。但是也会作为一种有无限威力和不可低估的力量与人类相对抗,如地震、海啸、虫灾等。人类为了生存而利用自然,同时也应该控制自然力,不能一味的谶让和忏悔。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导致人类不能在实践上过分干预自然,要维护自然的本来面目,但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不都是善意的,人类行动涉及之处,已经干预了自然,人类为了生存不能一味地只和自然讲求和谐。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加强作为主体的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既是人类的生存手段,又是人类的生存目的,如果讲究协调不去斗争,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和冲突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与自然的矛盾冲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自然界的环境资源与能源在迅速地消耗,并且日益濒临于枯竭的边缘,我们不要忘记,任何一种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以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为基础的,这是人类以自然界为代价所得到的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性”经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牧童式”经济,实质上都是一种“掠夺性”的经济。这种“掠夺性”经济都是毫无限制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一一自然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不仅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而且也能正视人类与自然界的种种冲突,对于调和与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紧关系,转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新潮,通过对扩大伦理学的边界、自然界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道德准则这三个方面的阐述,试图放弃人类的主体地位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看出带有某些乌托邦的味道,或者说作为一种信仰带有某种宗教色彩。生态整体主义抽象地研究和论述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和伦理关系,但是却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忽略了现实世界存在的严重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国际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阶级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都没有作深人的研究和解答。

对于生态整体主义分析阐述之后,试问如果当人类在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时,必须要无条件让位于环境保护;当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或者动植物利益与人类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要无条件让位于生物或者动植物;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任何违背生态学规律的行为都要受到制约和严厉地批判,把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作为评价行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如果试图超越现代意识形态而对现有社会体制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视同仁,这样就导致发展中国家不愿意接受生态整体主义理论,而更愿意接受可持续发展观。所以,生态整体主义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一定应该避免生态至上主义。

三、结论

生态整体主义不仅是一种后现代主义世界观,而且也标志着环境哲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为实现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

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西方生态伦理学新潮,不仅把伦理道德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引发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从积极意义上说,这是试图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它的理论探讨是富有建设性的。

继而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可否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生态整体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自然的整体性,这些对于可持续发展观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绝对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是讲求发展为第一目的,而不是以保护环境为第一目的,这与生态整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生态整体主义在有些方面采取了激进的立场,带有明显地极端化色彩,它的理论弱点导致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相关期刊更多

汽齿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汽车齿轮总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