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从教至今,刘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走遍村庄,只为通过教育改变更多大山孩子的命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乡的孩子们奋斗的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老师先进事迹材料,欢迎大家查阅!

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事迹材料1

润物无声,正能量感染师生

越是偏僻贫穷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也更加需要优秀的老师,从农村走出来的刘秀祥感同身受。

刘秀祥说,阻断贫困代际相传,核心就是教育。如果一个贫困地区的娃娃能够通过读书走大山,那他的下一代命运就会不一样。

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思想、境界和格局。

“现在读书的孩子,未来要挑起这个国家发展的大梁。如果老师没有思想、境界和格局,是无法帮助孩子们承担起这些重任的。”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老师这个职业,刘秀祥认为,“自己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望谟县实验高中,刘秀祥办起了工作室,主要进行教师组团式培训。“工作室在今年6月开始动工建直录播室,目前已投入使用,计划每一期招25至30名学员,主要针对黔西南州德育教育相对薄弱的学校,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

“他是个很拼的人,是个很有激情的人,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同事杨通鸿评价刘秀祥。

有一次,杨通鸿和刘秀祥一起查寝,发现一个学生没在寝室,便在校园内四处寻找。

找到学生后,刘秀祥并没有教训学生,反而给学生穿上棉衣,开口第一句就是:天气冷,先穿上衣服!“这样的方式瞬间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在我看来,这才是教育。”杨通鸿说。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刘秀祥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着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刘秀祥极力反对“以分数论英雄”。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是树人,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而不是“立分树人”。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为学生树立起正确价值观。

2020年,望谟实验高中在校生2700多名,748人参加高考,318人本科上线,但刘秀祥丝毫不敢懈怠:“教学的路还很长,讲台上的每分钟都值得珍惜。走好当下每一步,就是成功。”

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事迹材料2

8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期间,刘秀祥把望谟县的教育带出另一片天地。

20年前,望谟县本科上线率为0,整个县有十万余人文化水平在小学及以下。

2015年到2020年,望谟县中考成绩400分以上的人数从358人突破1000人,中考平均分位居州排名第三名;本科上线率也从12.26%到如今的63.44%,要知道这些学生当初中考的成绩平均只有336分,如今却考上了本科,刘秀祥的鼓励对这个县的改变之大不言而喻。

随着孩子们学业有成,回到故乡,望谟县的贫困程度也在逐年下降,到今年,望谟县的贫困率已经不足3.6,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今年,刘秀祥被成功评选为“最美教师”,这个曾经睡猪圈,背母上学的男孩,如今用自己的故事和行动,改变了无数贫困地区学子的命运。在被评选为“最美教师”之后,刘秀祥成立了一家工作室,专门对老师的德育进行培训,他说只有更多优秀的老师,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在望谟县的8年里,刘秀祥从未放弃一名学生,他说:“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未来。无论他出生在北京上海,还是我们贵州望谟。”

无论是扎根望谟的刘秀祥,还是为学生失去双腿的张丽莉,这些老师们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和努力,去改变下一代人的命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这些“最美教师”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愿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事迹材料3

在望谟县的这三年,刘秀祥经常去各个村里开会、家访,一遍又一遍地给家长和孩子们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让孩子学习。

三年,刘秀祥跑遍了每一个村子,跑坏了几辆摩托车,在这样的努力下,当地的风气逐渐被改变,家长们非常赞成让孩子努力学习,而孩子们的成绩也一步步高升,望谟县的干部说:“刘秀祥把自己的故事传递给人们,让无数人感到励志,因为这是活生生存在的例子,不是虚假的。”

三年的时间一下子就到了,可是刘秀祥知道自己走不了,望谟县还需要他,学生们还需要他,深思之后,刘秀祥没有离开,而是留了下来。

渐渐的,刘秀祥的名声传了出来,很多人都找他去做演讲,对于这样的要求,刘秀祥从不拒绝,但也不要钱,他说要自己去演讲可以,必须资助我们这边的两个孩子上学。

8年过去了,刘秀祥帮助的学生达到了1900人,这些孩子都一一上了大学,走出贫困山区。2018年,刘秀祥被调任为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他开始帮助更多的学生。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郭小平事迹材料: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

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

2014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获“十大责任公民”

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在1月15日举行的“责任中国——人民网2013年度评选”颁奖中,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当评为人民网2013年度“十大责任公民”。

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这个学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从2004年的“爱心小课堂”发展到现在社会大力关注并给予关爱的红丝带学校,那些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2006年,为了解决艾滋病患者中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临汾第三人民医院在“绿色港湾”创办了“红丝带小学”,为艾滋病患儿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11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取得合法办学资格,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也曾有人对红丝带学校提出质疑,认为建一个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本身是一种隔离政策,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可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建立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确实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孩子们很可能就没有学上。这就是现实。”郭小平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郭小平曾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表态,他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对于社会责任感,郭小平曾不止一次面对媒体解释,字里行间显得低调却充满着暖暖的真情。“别人说我有社会责任感,其实啥社会责任呀,我和孩子们在一起9年了,他们就是我的孩子。你养活自己的孩子,那能叫社会责任感?说实话那也就是个‘情’字。”正因为对学生们有浓浓的感情和亲情,郭小平认为自己说什么也得坚持下去。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人物事迹】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列入国家任务。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在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名家点评】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阎肃

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杜玉波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陈章良

【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运用方向】

1.理想与追求;2.自主创新;3.崇尚科学;4.赤子之心,爱国精神;5.中国人的骨气;6.人生与价值;7.丰碑;8.硬劲・牛劲・底劲・冲劲;9.人格魅力;10.名利在他眼中最轻。

二、闵恩泽――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人物事迹】

男,84岁。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

闵恩泽1955年在美国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60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的研制和开发,均已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资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60年代,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患有肺癌,切除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名家点评】

归国50多年,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定坚实基础,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陆小华

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任卫新

【颁奖词】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运用方向】

1.百折不挠,顽强拼搏;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3.理想与追求;4.自主创新与发展;5.位置与价值;6.小家与大家;7.在创新中奉献;8.绿叶与红花;9.以知识报效国家;10.赤子之心,爱国精神。

三、方永刚――把忠诚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人物事迹】

男,44岁,中共党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真诚宣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名家点评】

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他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以他的实践和人生告诉人们,理论是彩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陆小华

他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思考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他是伟大理论的真诚播火者,他所传播的理论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赢得了青年一代。

――陈小川

【颁奖词】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之际,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

【运用方向】

1.责任与使命;2.理想与信念;3.敬业奉献;4.生命需要激情;5.播种真理就是播种希望;6.人格的力量;7.敬业与奉献;8.实践与人生;9.求真是可贵的品质。

四、李剑英――英雄试飞员

【人物事迹】

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的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壮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名家点评】

李剑英说过这样的话:“老百姓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正是军人的浩然正气与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陈小川

生为国生,荣为国荣,碧空长剑,英雄不死。永恒的16秒,他用军人的生命谱写了热爱人民的壮歌。

――任卫新

【颁奖词】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运用方向】

1.英雄本色;2.浩然正气与感恩之心;3.永恒的瞬间;4.军爱民,民拥军;5.良心的天平;6.生命壮歌;7.口碑与奖杯;8.责任与使命;9.个人与集体;10.16秒抒写人生。

五、钟期荣、胡鸿烈――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人物事迹】

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1987年胡鸿烈当选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自费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夫妇二人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79年,胡鸿烈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30周年纪念,受邓小平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

【名家点评】

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始终不渝地做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终生!

――陈淮

他们的信仰观照了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王晓晖

我想到了中国的武训。胡鸿烈钟期荣夫妇本为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感于贫困学子求学难,即抛家舍业,投身教育,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

――王振耀

【颁奖词】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则为教育楷模。

【运用方向】

1.丰碑;2.人格的力量;3.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4.在奉献中成就伟大;5.播种就有希望;6.信仰也是生产力;7.这是一面镜子;8.小家与大家;9.摒弃功利思想,多做善事;10.爱心无价。

六、孟祥斌――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人物事迹】

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11时20分左右,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手持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孟祥斌1997年12月入伍,山东齐河人,爱学习、肯钻研,曾当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名家点评】

我们常常无时无刻地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而孟祥斌用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彭长城

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纪宝成

【颁奖词】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运用方向】

1.人生的意义;2.值还是不值;3.责任;4.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5.见义还需勇“为”;6.生命的拷问;7.丰碑;8.朴素与崇高;9.危难之中显真情;10.真的勇士。

七、李丽――湖南张海迪

【人物事迹】

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帮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助万名学生树立自信。4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名家点评】

我们从李丽的事迹中感到了爱的力量。李丽也证明这样一点,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多么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献爱心,就一定能够促进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王振耀

孱弱的身体,强大的心灵,这个坐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更多自省,看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力量是无边的。

――于丹

【颁奖词】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5年时间,温暖8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运用方向】

1.爱的力量;2.平凡与伟大;3.播种爱心;4.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5.人格的力量;6.艰难困苦,玉汝于成;7.百折不挠,顽强拼搏;8.感恩天使;9.人生的坐标;10.大爱无边。

八、陈晓兰――坚守医德无私无畏的医生

【人物事迹】

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在她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第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7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她也因此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名家点评】

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所做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彭长城

一个弱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

――于丹

【颁奖词】

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10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运用方向】

1.正义需要良知;2.药品安全,人人有责;3.道德底线;4.良心与技巧;5.让社会纯洁起来;6.坚守自我;7.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8.神圣的岗位;9.社会核心价值;10.要不得的潜规则。

九、谢延信――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人物事迹】

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名家点评】

这个人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杜玉波

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做到的不仅仅是孝,更有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陈淮

【颁奖词】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运用方向】

1.朴素与崇高;2.爱心无价;3.坚守自我;4.弘扬美德,人人有责;5.以德治国;6.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社会核心价值;8.让爱心延展;9.家和万事兴;10.弘扬孝道是社会的需要。

十、罗映珍――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

【人物事迹】

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丈夫早日醒来。

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名家点评】

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刘姝威

【颁奖词】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运用方向】

1.爱让生命产生奇迹;2.社会核心价值;3.爱的力量;4.朴素与崇高;5.死神在“爱”面前低头;6.坚韧与执著;7.善良与崇高;8.最美的警嫂;9.爱心坚守;10.感动与行动。

十一、群体――“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人物事迹】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在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的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名家点评】

最崇敬他们,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

最热爱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大江后浪推前浪

丰田新穗赶旧穗

好日月,好社会,崛起振兴

靠的就是这新一辈

――阎肃

少年壮志当拿云。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之梦。从此,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心中荡漾。辉辉中华,泱泱大国,开始展示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大气与辉煌。

――陈章良

嫦娥是中国美丽的传说,“嫦娥一号”是中国强大的现实。神话成真的设计者们飞扬着青春,飞扬着激情,飞扬着智慧,飞扬着报国志,飞扬着强国梦。70后、80后们证明他们已经接过承载着中华复兴使命的接力棒,以超越前人的速度雄心大展,剑指未来。“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航天人完成代际交接的里程碑。

――王晓晖

一个千古不变的奔月梦想,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时间推移到公元2007年,嫦娥飞起,一个民族的心也一起飞腾。壮哉嫦娥,圆我中华千年飞天梦想;壮哉中华,崛起神州,飞腾世界。

――纪宝成

中国人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当代的航天功臣们。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人插上了飞天的翅膀!

――刘姝威

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如此精准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镌刻在浩瀚无垠的太空。

――杜玉波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 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3年多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支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彭长城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83―01

高中政治课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活动设计”比较多,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把教学内容活动化的理念。就《生活与哲学》这个模块来说,涉及到的活动设计达到90多个。那么,如何认识、处理、使用好这些活动设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笔者在教学中的粗浅看法。

一、忽略或者干脆不用

有些活动设计比较陈旧,不能体现政治课的时政性,就可以干脆不用。比如,教材第23页的探究材料,其中有些内容比较难,不符合高中生的思维认知,就可不选用。再如,教材第35页的第一个探究材料,有些内容比较简单,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不利于高中生思考,也可不选用。

二、重新改编以后再使用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活动设计进行重新改编再使用,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比如,教材第58页的两个探究材料,一个说的是木桶,一个说的是宋代人冯湛造船的事例,离学生生活太远,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我在备课时,结合学校的“五一运动会”,让学生思考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班如何报名参加运动会的项目才有可能夺得团体总分优势?另一个是接力赛中怎样选拔运动员、怎样组织每一棒就有可能获胜?这两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会让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自然而然参与热情就高,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直接采用

有些活动设计,如支撑教材观点的,可以说是教材素材之一,就必须要选用。比如,教材第20页的两个探究材料就属于这种情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探究四个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当然材料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必须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有些活动设计就是知识点的补充和完善,也要直接采用。比如,教材第13页的的两个活动,其中孟子的话就是考察的知识点,用来考察主观唯心主义;朱熹的话,也是会反复考察,所以学生要有意识地记忆,知道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四、更新完善以后再使用

时代在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也在进步,所以对有些比较陈旧的数据、资料、人物事迹更新以后使用效果更好,也能更好地体现这门课鲜明的时代特色。让学生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教材第94页探究材料二说的是好民警邱娥国的先进事迹,我在备课时换成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罗阳的先进事迹,学生比较喜欢,一则时间贴近学生,二则学生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有所了解,容易认同教材的观点。再如,教材第105页活动设计――她的成功之路,我用西北师大附中自强不息的好学生刘大铭的事迹做了更新完善。因为是同龄人,学生们更能认同刘大铭的事迹,更能明白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五、拓展以后使用

教材第48页的活动设计是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以后,各国并没有停止对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追求,让学生明白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追求真理永无止境。但是我在备课时,并没有停留在这一阶段,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了资料。我提了一个问题: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学生都会陷入思考,他们自然明白,既然追求真理永无止尽,那么就要学会战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再接再厉!这样对学生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他们自己思考获得的认识,比教师直接“灌输”的要起作用得多。

六、创新以后再使用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漆艺术;迹象;材料;美

一、当代大漆艺术的发展

有木之汁,谓之漆也。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具有防腐蚀、耐强酸、耐强碱、防潮绝缘、耐高温、耐土抗性等特点,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我国使用漆的历史非常久远,在《韩非子•十过》中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硃画书其内,缦帛为茵,将席颇缘,触酌有采,而樽俎有饰”,又如在《庄子•人世间》中记载“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这些都说明在我国漆的使用历史十分久远。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艺术源于生活”。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孤立的,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生活中漆的使用,以漆为主体材料的艺术形式———漆艺也随之出现。漆艺包含了漆器、漆画、漆塑等一切涉及漆的,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实用品或欣赏品。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新奇化、生活化等趋势。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大漆艺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漆画领域颇有建树。各大艺术院校先后开设漆艺专业,逐渐形成了学院派及各代表性地区(如北京、湖北、福建、四川等)工艺师为主的庞大漆艺队伍。我国当代漆艺在继承传统技法和材料的基础上,大胆运用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新颖的材料及各种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法。我国当代大漆艺术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与过去的传统有着较大的区别,特别是观念上的更新,使作品更具有纯艺术的趋势。

二、大漆中的“迹象”

在当代,大漆艺术的理论研究多侧重于技法和工艺,假如将大漆艺术纳入视觉艺术的大视域来探究,最为适切的理论莫过于迹象论。迹象论将“迹”与“象”作为视觉艺术中的两个基本元素,《绘画迹象论》的作者钟孺乾提出:“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这不是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吗?”,由此便总结出一个公式“迹+象+X=画”。简单来看,“迹”指痕迹、踪迹,“象”即是形象。“迹”与“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象为迹生,迹因象现。在任何一幅作品里,一个完整的“象”必定有相应的“迹”来充实,任何创作中的“迹”也必定产生相应的“象”,二者是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做漆的过程就是作迹造象的过程,而漆艺创作过程中的“迹象”因素是特别明显的,因其材料和制作方法的独特性,漆艺所呈现出来的“迹”与“象”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做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运用大漆材料来作“迹”造“象”,通过人的主观意识运用各种技法来作迹,再与漆本身客观的漆性结合,这样“人为+天成”乃是漆艺的一大特色了。站在一张漆画面前,观赏者们很容易不自觉地向前靠近观赏其中的某个细节,甚至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摸一下或是发出感叹“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啊”,因为漆艺的肌理效果实在是令人惊讶。漆艺中的肌理和质感是构成漆艺作品可视形象的重要审美基础和必要因素。肌理、质感与手绘之痕,都属于“迹”的概念,上文所引《韩非子》中所说的“削锯修其迹”就是例子,说明在上古时代就有了“迹”(器物的质地与纹理)和“修迹”(对“迹”的制作与修饰)的说法。提到漆之“迹”,先要从材料说起。绘画是用颜料进行创作的,而工艺美术是用工艺材料去创造的,每种材料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效能,因此才各具特色。例如陶瓷、马赛克、玻璃、珐琅等艺术品,都是通过它们的材料、成型来体现各自的特色。我国大漆艺术发展到今天,虽然它究竟是属于绘画类还是工艺类至今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不管制器还是作画,都得以大漆为主要材料,加上各种其他的辅料来进行制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工艺性为主。工艺性也是漆艺最为高贵的艺术品质,漆器从胎体制作到一遍遍髹涂、描绘、镶嵌等技法的运用再到最后的打磨等,都是通过人工经验积累创造的。既然漆艺的工艺性这么强,那么在制作过程中人的因素和材料的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两个因素又都是产生漆之“迹”的直接因素。1.人的因素这里主要指漆艺制作者的个人工艺水平和制作方法,鉴于漆艺的工艺特点,漆艺工作者就要善于用手。手是人最为灵活的肢体部分,而且与精神相通,是大自然创造出的最为完美的工具,它既能创造物体又能感知物体。双手在用漆作“迹”的同时,人的心灵也是和漆器互通、交流的,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工艺水平会直接影响漆中“迹”的变化。例如:图1中的剔犀作品,这种工艺对于漆工的个人水平要求颇高,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漆(以红黑为主)在胎骨上刷若干遍,积成一定的厚度后再换另一色重复之,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再用刻刀以45度角雕刻出丰硕圆润的云纹(剔犀图案主要以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图案为主,不雕山水、人物、花鸟等具象物体)。可以看到这件云纹剔犀盒中的雕刻之“迹”简练流畅而又大方,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图2中大漆手镯(创作者:陈政)采用变涂的技法,在运用这种技法时,不用考虑太多的技术性问题,只要按部就班,随意作“迹”即可,即一遍一遍地将各种色漆反复涂刷在木胎珠子上最后打磨推光。同时,还可以运用其他的辅料(如麻绳、烟丝、塑料等)来人为制造肌理以增加漆“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三、感悟大漆之“美”

《绘画迹象论》提到一个重要的因素“X”,解释为“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笔者认为决定“X”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时代的约束;二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首先,随着社会时展的巨大变化,漆在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境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大量廉价替代品的出现,人们已经不再大量使用漆器,这就是社会时代对于漆的发展的约束,从而就要求漆艺工作者们重新定位大漆在当今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其次,现代艺术发展如雨后春笋,各种新的观念、想法、主张不断被提出,而且被越来越多的漆艺家运用到大漆的创作里。大漆的发展越来越艺术化,它不再是古时候人们吃饭用的漆碗,不再是装饰用的花瓶,而是逐渐成为小众文化,也是奢侈品的代名词。这样的变化都与“X”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要重新正确认识大漆带给我们的“美”和价值。意境是指艺术创造中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明代朱承爵在论诗时曾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强调意与境的统一,王国维也认为“境界”应该包括情感与景物两方面,也就是说意与境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做漆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或是个人的修炼。在调漆作画的“迹象”活动中,其实是一个享受“漆迹漆象”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创造意境的过程。整个活动中,人都是处于一个自由的状态,只有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大漆的世界里,用心去感悟它,与之“对话”,才能明白漆艺真正带给我们的价值。

四、结语

如今,大漆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媒介,其独特的材料特性、色彩构成、图示语言及表现手法,在体现出大漆艺术语言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的同时,也蕴含着特有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艺术理论。在享受大漆艺术带给我们愉悦的同时,运用绘画迹象论中的观点探究大漆艺术、感受大漆艺术的种种实践,亦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角度,有了对大漆的另一种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钟孺乾.迹象论和高校美术教育[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1):16-21.

[3]黄成.髹饰录图说[M].扬明,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潘天波.现代漆艺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祝重华.漆的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6]王国维.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7]韩非.韩非子[M].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8]李明谦,胡秀妹.论中国大漆材料的美学特征[J].包装工程,2015(16):37-40.

[9]郝家林.大漆涂饰工艺[J].古建园林技术,199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