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公民精神 培养 独立人格 公共理性

培养公民精神是特殊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所讲的公民精神主要是针对特殊教育对象而言的,重点是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公共理性的建立。

一、公民精神的内涵

1独立人格的形成。中国正逐渐进入以民主生活为主要方式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既要具有公共性,也要具有独立性,二者缺一不可。独立人格是公民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公民社会中的权利主体,需要明确其主体性,体现在自我选择、独立思考、自强自立、价值判断等方面。我们都知道,特殊人群具有一定程度的身心缺陷,但却具有较强的主体精神,只有超常的心智力量才能有效支撑他们的独立人格。所以,特殊教育要强化这种认识。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言语等方面障碍的人,所以特殊教育要让特殊人群实现特殊发展,让他们和而不同地融入到社会当中,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使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有机结合,使特殊人群真正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公共理性的建立。公共理性是公民社会处理一切关系的依据,公共理性遵循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适应、互利合作,提倡通过交流、协商、讨论等方式达成共识。公共性也是公民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公民适应性生存的条件。但是,一味关爱弱势群体和同情弱者,就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当然也就不能达到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不会形成具有公共理性的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会慢慢在怜悯和同情中逐渐被弱化,这样在走入社会后,还会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被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利于特殊人群的未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特殊人群公共理性的成长和发展出发,对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在学会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真正理解公平与正义的真正意义。

二、特殊教育培养特殊人群公民精神的策略

1.创造利于特殊人群公民人格形成的生境。生境不同于一般的生存环境,而是指赞许、肯定、鼓励、认同公民理念的特殊生活情景,在这个生活情景中,民主生活经验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并不断地被丰富和强化,进而实现较强的自我更新生命力,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公民人格形成的生境。可以说,公民人格形成不仅仅需要特殊教育,更需要对特殊人群生活的社会生态进行重点改造,实现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使特殊人群逐渐养成公民意识。这就要求努力使接受特殊教育的特殊人群都成为公民,然后对所有人进行公民教育,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有公民意识,以及民主平等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样接受特殊教育的公民素质就能逐步得到提高。公民要从内心认识到特殊人群的特殊性,找出和特殊人群相处的有效途径。而特殊人群也要学会与所有人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往。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不同层次、不同价值的文化信息,在不同个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这也是特殊人群公民人格形成所需要的生境。

2.在特殊教育中恰当地融入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区别于一般的普通教育,但是特殊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恰当地融入普通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很多教育者都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严格地区分开来,根本原因就是特殊人群不适应按照普通人群的统一标准设置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情境,特别是普通教育一直都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但如果将特殊人群进行隔离实施特殊教育,就必然会使他们脱离具体的社会生活,缩小他们的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不利于他们开展多样化和丰富的生活,对他们的人际交往、生存、发展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限制,加上,一直以来人们对特殊教育都存在着慈善和福利的印象,所以造成特殊人群认为自己与他人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心理倾向,严重影响公民人格的形成。所以,在特殊教育中恰当地融入普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合理和科学的。如何恰当地融入,就需要教育者不断进行探索,找出切合实际的方法和途径。

3.善于发现每一个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要求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教育对象身上特殊的发展潜力,并引导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技能之一。培养这种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工作,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人道主义精神和智慧,善于剥去假象和浅表特征,并积极主动地和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

总之,特殊教育要根据特殊人群的发展需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公民精神,特别是促进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公共理性的建构。同时,特殊教育者还应善于发现特殊特体的特殊发展潜能,为特殊个体实现自身价值开辟通道。

参考文献:

[1]倪胜利.特殊教育与公民精神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2013.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范文第2篇

一、校企结合,构建以专业院校为基础的培训模式

(一)职业教育与特教相结合。即在专业的师范院校中增加一些特殊教育内容,让学生具备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双重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前提下增设特殊教育心理学等选修课程,让学生明白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重要,鼓励学生参与特殊教育,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经过检验和考核的前提下,师范院校可为学生颁发专业资格证、教师从业资格证及特教证书,让更多专业素养较高的大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地方特教院校工作,改善区域特教的人员不足的现状。

(二)重点培养特教人才。该模式主要致力于提升特教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类人才需具备系统性的特教理论知识,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课程基础。在面对不同的特教对象时能够积极应对,满足多种特教工作的要求。

二、强化职后培训,促进特教职工全面发展

(一)形成以高校为核心的特教培训。特殊教师的职后培训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具备充足的师资与实力进行特教人员的职后培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高校进行特教的职后培训可以在既定的时间内提升培训的质量,但是以理论培训为核心的职后培训活动无法与实践密切结合,形式化、理论化问题突出。为了保障高校特教职后培训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在进行各阶段的培训工作前,组织人员应做到深入一线,了解特教教学中的问题与短板,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将先进的特教理论知识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相结合,制定更加科学、严谨、合理的培训计划,真正发挥出高校特教职后培训的优势作用,强化特教人员的综合素养。

(二)彰显学校办学特点,强化特教学校办学质量。特教学校是特教教师的成长摇篮,强化特教学校的办学特点及质量关系到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在特殊教育愈发引起社会重视的今天,特教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重视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进行实践教学,训练一支综合素养较强、专业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队伍,因地因时对青年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掌握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能力、提高素质,只有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日常的专业教学,培养出更多优质的特教人才。

(三)特殊教育专家巡回指导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选派若干特殊教育的资深专家,在特殊学校或有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之间巡回,就教师在教学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如特殊学生的心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如何与家长合作开展教育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指导和帮助。

(四)远程培训模式。“远程教育模式是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和信息技术,以多媒体、交互式为特征,远距离、快速度、高质量传送教学声像、图文和数据,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教育方式。”在以往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大多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经常出现工作和培训相矛盾或是不能同时进行大面积统一培训的情况,例如不是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统一参加培训、地处偏远的乡镇教师统一集中有困难等等,这使得集中统一培训的效果受到一定限制。采取远程培训模式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参加培训又不离岗,灵活地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这样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培训的人数增加了,培训的内容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培训的质量也就会落到实处

三、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优化特教师资培训

特殊教育的优化及建设关系到了社会的长远发展,创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模式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来逐步落实。针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需要加大对特教培训院校及机构的扶持,在新课改背景下,各培训机构应致力于培养出更多专业素养较高、责任心较强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并针对不同专业类别的特教教师实施多元化的训练及培训,在培训期间加大实训力度,帮助学生建立起强烈的职业信仰。与地方教育机构进行密切的沟通,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来改善特教培训的发展现状,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同步发展。

特殊教育应贯穿于各阶段的教学中,拓宽特教培训的渠道与辐射面,从学前教育到初高中教学阶段,尽早的使每一位特教学生接受到专业的教学,从心理、肢体等方面来加强锻炼,减轻特教家庭的压力。地方政府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将各地区的特教培训及特教院校联系起来,集中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与探讨,从整体上优化区域特教培训的质量。重视特教教材的编制及教学环境改善,从物质上优化特教的条件,让每一位特教老师都能够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去开展日常教学,加速特教信息化的发展。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中专学校 体育 校本教材 意义

什么是特殊教育呢?在我国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但综合看来这些定义都包含了几个层面:培养目标、教育措施或手段以及教育对象和实施机构等。特殊教育专家刘全礼按照特殊教育的定义和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逻辑关系,将特殊教育定义为: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的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体质的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缺陷或行为活动。在我国特殊教育是指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有残疾的人和有多重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教具、学具、和特殊的教学方式。特殊教育也像普通教育一样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更特别强调了进行缺陷补偿和发展优势教育,即根据特殊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教材教法、教具、组织形式等方面,除有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共性以外,还要有一定的特色适应特殊需要和补偿缺陷。并根据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完成一定的特殊任务,达到一定的特殊目标。另外特殊教育更加注重早期教育和个别化教育,更加强调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要争取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1更好的推进特教中专学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成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残疾人想要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就必须比别人更适应这个社会。他适应社会的能力那里来?相当一部人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利,这是我们的责任。

体育课教学就是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身心得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机体,增进学生的健康。目前由于体育教材缺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针对性适应不强。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残疾学生身体不方便,普遍自卑的心态,从而使得学生体质明显下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残疾学生的体质状况、身体、身理、年龄差异、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同,灵活的进行课程选择以及针对残疾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千差万别来进行开发,以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特教中专体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在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和残疾的多样性,这就不仅要求我们懂得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知道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如聋生的手语、盲人的盲文、各种残疾人心理知识等。只有更好的把这些结合起来才能上好每堂课,教育好每个学生。由于大部分体育教师都不是学特殊教育的,对于残疾人体育教学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都个不相同。新教师有活力但缺乏经验,老教师经验丰富但又缺乏创新思维。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有机的把“新老”结合起来。让新老教师相互交流;让新老教材相互补充。使新教师少走弯路,老教师更具活力,让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以积累传承。新老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从而更快更好的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3从实际出发,传承地方体育文化,积淀办学特色

国家的教育大纲是基于面上的规定,他不可能了解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如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因素。而我们编写校本教材就是基于点上的教育,因地制宜编写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有些地方尤其是少数名族地区,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传统项目或者竞技项目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打造地方特色,使学生参与起来更有兴趣和激情。

4便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定位

教师备课、上课离不开教材。由于教材的缺乏,不能集体备课,这就直接导致上课时的场地、器械冲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普通教材进行备课,普通教材又不一样,从而导致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不一致,影响学生上课情绪,更无从实现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目标。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充分考虑其服务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适当的增加其他专业知识,如盲人需增加臂力和指力练习内容。实现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可以有效缓解场地、器械的冲突,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为其他专业学科服务。

5更好的为残疾人竞技体育提供支持

随着国家对残疾人竞技体育的投入逐步加大、认识逐步提高。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也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期。残疾人同样可以通过竞技体育来展现自我价值,为国争光。而各特教中专学校也是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对于残疾人体育苗子的选拔和训练有着很好的机遇。因此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合理的融入竞技体育项目,在日常的教学中观察并以此衡量、选拔运动员,为残疾人竞技体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幼儿全纳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了实施幼儿全纳教育,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全纳的幼儿观;民主的教育观;全纳的课程与教学观;普通教育知识和特殊教育知识技能。

教育问题的改革首先是教师的改革。任何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都会对教师素质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它的内涵是指“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其核心理念是:“加强参与,减少排斥。”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要从人权的角度、从公正平等的角度来看待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中的所有儿童。随着各国对于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化的追求,全纳教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许多国家开始把全纳教育的思想付诸实践。全纳教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全纳教育的起点。而幼儿全纳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了实施幼儿全纳教育,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全纳的幼儿观

全纳教育哲学观认为全纳是一种态度、价值和信仰,它强调尊重每个儿童特殊的禀赋和需要,努力使每个儿童都感到被接纳、安全及成功。它以所有的特殊儿童都有权与同龄儿童一起在自然的、正常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为前提,强调给予学生平等参与所有学校活动的机会。《萨拉曼卡宣言》中倡导五大原则: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广泛的差异;学校要善待有接受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因此,幼儿教师要树立全纳的幼儿观。

首先,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全体幼儿,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真诚地欢迎每一个幼儿,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需求。

其次,在了解特殊儿童心理和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让这些孩子逐步地适应环境,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最后,教师一定要给其他幼儿做出表率,用行动告诉幼儿:所有的孩子都属于这个班集体;老师爱每一个孩子,不管其家庭背景、性别、容貌、能力等如何。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而不是同情、可怜。

二、民主的教育观

1.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即教育机会均等。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给予每个幼儿同等的教育机会是全纳型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如果幼儿教师不具有这种优良的教育品质,没有树立民主的教育机会观,就会导致教育的不公正。

2.合作的教育过程观

全纳教育强调“合作学习、共同生活”。全纳型幼儿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指导教育活动过程、建立班级的奖励制度时,也应按照合作学习的理念来执行。把目标、奖励面向小组,而不是仅仅面向幼儿个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倡导幼儿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帮助幼儿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氛围,并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小组在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有进步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并提出指导性的改进建议。

合作不仅仅是幼儿之间的合作,同时,教师之间、教师和保育员之间也应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促进所有幼儿的发展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和幼儿之间要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

3.发展性的评价观

全纳型幼儿教师必须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儿童评价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多元化评价,即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内容要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能是多元豹,每种智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价要尊重幼儿智能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幼儿智能组合的差异和特色。评价的主体也应多元化,既包括教师评价,也包括幼儿评价和家长评价等;②多样化评价,即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教师应贯彻全纳教育的理念,不要用单一的、绝对的方式来评价幼儿,要力求将发展性评价法引进幼儿评价中,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标准要灵活,评价语言要中肯、温和。评价方法要多样,追求使每个孩子产生积极的变化,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更应如此。③全息化评价,即利用全面、全员、全程(课堂内外、幼儿园内外、家庭内外)的信息来进行评价。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优势和不足,全纳教育中,教师要尽量多地收集、掌握幼儿的信息,同时也要鼓励家长收集和提供尽量多的信息,从而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动态的和过程的评价体系;

民主的、发展性的评价既要考虑幼儿的过去,重视幼儿的现在,更着眼于幼儿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幼儿下一个精确的结论,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现幼儿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求。“每个孩子都重要”是我们评价的基础,“为了每个孩子的变化”或者说“积极的变化”是我们的方向。

三、全纳的课程与教学观

全纳教育的课程观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幼儿园教育的课程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课程,它能够适应所有幼儿的需要,而不是让幼儿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以全纳理念和价值观为导向的幼儿园课程,着重于指导幼儿对核心课程有深入的了解以及培养幼儿实际应用知识和解决闷题的能力,使所有的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全纳课程和教学的框架应该包括所有的幼儿,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幼儿以同样的进度、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有时根据个体的需求,全纳型幼儿教师还需要将课程设置个人化,以使学习者能够成功地学习,这称为课程调整和修改。全纳型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全纳课堂是个独特、多元、复杂、充满差异的课堂,它面向所有幼儿,包括普通幼儿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是普通课堂与特殊教育课堂的有机融合。全纳课堂中的幼儿整体情况复杂多样,既有普通幼儿又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在全纳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与多元性,满足所有幼儿的不同需求,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也要多样化,能够根据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合适的调整,鼓励幼儿的参与,形成符合全纳教育理念的教学观。

四、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从特殊儿童的评估鉴定到制订和实施个别化的教育计划都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幼儿园内的教育、训练和辅导,还是家园的合作服务都需要一批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专业人员。全纳教育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真正有效地接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智力或不同的身体特征的儿童。如果仅仅是将有障碍或无障碍的儿童安置在同一个教室,并不是真正的融合。因此,实行全纳教育必须有一大批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尤其是懂得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全纳教育中担起自己的责任,运用特定的技能来促进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成功的互动。

五、全纳观察、评价幼儿的能力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规格

1.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及要求

1.1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提出新的要求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教师,“从此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21世纪的发展既向教育和教师的素质提出严峻挑战,又为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素质提高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1.2教育自身发展对教师教育的要求

首先,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知识创新等时展特征在影响人们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向教育提出了极富时代特征的挑战,另一方面,推动教育发展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并从而减少贫困、愚昧、(不平等)排斥、压迫和战争的一种主要手段”,“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①

其次,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教育领域需要更新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目标,要使教师教育能够顺应社会大背景的变化,顺应基础教育急速发展的变化。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的推进就不能最终实现。教师素质是赖以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再次,教师专业化发展。从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伴随着教师教育的展开,教师专业化思潮风起云涌。教师是一种专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而且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的导师,而且是学生精神、人格的导师。

最后,全纳性教育的提出对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要。全纳教育的要求突破了特殊教育领域,而对整个社会的普通教育提出了挑战。其对象范围包括所有学生,不仅包括残障学生,而且包括其他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它强调了一种教育要对社会不同群体的接纳态度,反对排斥,强调所有人的平等参与。全纳教育的实现体现在全纳课堂、全纳校园及全纳社会的创建上,而教师的观念、素质、能力等因素无疑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2.特殊教育师资应具备的共性教师素质及其特殊要求

2.1教师共性素质

教师素质要求相当复杂广泛,有关研究也很多。如简茂发认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应包括:普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人格特质与专门学科知能。朱嘉耀认为教师的职业品质应具体包括:职业认知品质、职业能力品质、职业人文品质等。此外,也有学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及能力结构做出专门论述。总之,关于教师素质的要求丰富而全面,既有传统要求,又有时展而引发的新要求,这对教师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

2.2特殊教育师资的特殊素质要求

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首先是一名合格的普通教育教师,同时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在具有普通教师的共性素质基础上还要具备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特殊素质。美国《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提出,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掌握8个方面,107条的共同核心性知识与技能。英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从以上美英两国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规定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普通师资培养相比较,其标准更高,特殊教育师资必须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与技能,必须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及人格修养。

3.三年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规格及课程设置

3.1目标定位及规格设定的原则

3.1.1与时俱进的原则

“九五”期间,中国的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长,而且表现为结构的调整,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1998年教育部提出师范院校从三级向二级过渡的目标。由于学校的办学层次、性质和培养对象的变化,升格后的中师必须与时俱进地重新思考、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及规格等,才能跟得上时展对教师教育的要求。

3.1.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三年制专科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首先,它满足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对大量师资的需求;其次,三年制专科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积累丰富经验,有利于为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起过渡性的作用;最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多层次化是现实的必然,同时,向高学历专业化发展又是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因而,在对三年制专科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设定目标规格时,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几个关系。如,素质要求的广博性与专业的精深性的关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与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关系等。

3.2三年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及规格

3.2.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们对人才培养质的规定和标准的一种思考及认识。这一认识的深刻、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内容、进程和质量”。综合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共性的要求及特殊教育师资素质的特殊性,三年制大专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有专业重点倾向(按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障碍类别划分)的特殊教育师资,使其具有关于特殊教育的理念与满足课堂上学生特殊需要的知识技能,适于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与普通学校普通班内特殊儿童的教学工作的应用性人才;②培养和形成其具有从事特殊学生培育的各种关键能力,如教育诊断评量的能力、观察及行为评量的技术、设计个别化教学计划的能力等;③拓宽教师的特殊教育视野,形成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观念,具有博爱精神和深厚的人文素养;④对现行制度的探讨、对一些富有争议的特殊教育事项作出反思并加以改进的意识与能力;⑤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能力。

3.2.2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分解,规格对目标实现起着支撑的作用。笔者认为三年制大专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规格定性应包括以下方面的要求。

3.2.2.1职业道德要求。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求实创新精神,具有高尚的人格。

3.2.2.2正确的特殊教育观。特殊儿童应该享有与正常人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享有同样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特殊教育不是把社会之光投照到特殊儿童身上,而是每一个生命都具有他的尊严,都有接受平等、公平、公正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任何人都应维护这一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而不应忽视或践踏。

3.2.2.3专业素质。了解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并具有针对其特征进行适当教育的能力;掌握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一般方法,学会鉴别学生不同困难及潜能,并能在教育过程中实际运用;具有制定IEP与进行课程设计的能力;学会发展学生的潜能,给予学生特殊帮助的方法;最低限度地掌握一种与特殊儿童残疾类别相关的沟通与交流的方法;掌握进行特殊教育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

3.2.2.4政治、文化素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朱小蔓,笪佐领主编.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华国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丁勇.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1:89-92.

[5]顾定倩,王雁.对高校特教学科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5,1:1-9.

[6]方俊明,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申任洪.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中国特殊教育,2004,4.

[8]马庆发.特殊教育师资培育比较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