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品课建设论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资源共享;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继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与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之后的新的课程建设形式,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先后立项为校级网络课程、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信息化教学应用“名师空间”课程项目。现将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与广大同行分享,希望对同类课程的建设有参考价值。

1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此政策引导下,各高校积极投入人力财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训练实践相结合,对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过程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注重结合体育专业特色,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重点对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

2.1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是核心,要体现专业特色。体育多媒体课件是指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的辅助教学软件[2]。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体育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专业学习,他们基本具备了体育理论课程和体育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程教学素材主要选择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与急救、体育保健与按摩,运动生理生化等理论课程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课程内容,既可以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3]。

2.2师资队伍配备

师资队伍是基础,要体现专业优势。基于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讲教师具有计算机和体育工程专业背景,已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在站博士后。具有十年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相关研究经验。依托本门课程教学过程,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立项了省级名师空间课程项目、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团队有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并担任过奥运会、亚运会教练的教授以及获得部级多媒体教学软件二等奖、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一等奖的技术支持人员。在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齐心协力,合作完成了素材选取、课件制作和网站集成。

2.3教学手段选择

教学手段是依托,要体现技术含量。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数码相机、扫描仪和多功能录播设备进行教学视频、音频、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录制授课视频等。使用Photoshop、Acdsee等软件加工图片素材(如运动解剖学各种标本、体育保健学人体按摩穴位分布等),使用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动画制作(如田径跨栏跑的过栏动作、篮球排球技术战术的动态演示)。使用AdobePremiere软件进行格式转换与剪辑合成(如运动生理学青蛙肌肉张力测试、体育保健学心肺复苏术等),制作asf、wmv等流媒体格式视频,利用asp动态网页制作技术,设计试题、习题在线数据库,方便学生在线测试、练习和及时反馈结果。

2.4教学考评反馈

教学考评是保障,要结合教学过程。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门面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案例设计等环节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在课内利用在线平台进行教学和布置作业,通过系统设置时限,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体育专业的学生平时技术课程训练较忙,“学训矛盾”难以避免,精品资源共享课拓展了教学时空。教师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自主学习。通过上传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利用共享课网络平台统计功能汇总学生参与时数及作业成绩,作为课程考评依据,客观准确。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考评方式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效果。

3总结与展望

建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网络教学,能够解决体育专业学生“学训矛盾”,有助于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训练,为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考评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贵在打造精品,资源共享,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作者:刘怀金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娟,孔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知识资产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260(12):68-73.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问题;措施;探索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各门学科都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少的地方,还沿用着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名符其实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跟上迅猛的教育发展趋势。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在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基础上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的选择上是非常严格的,这些新文章必须要经过仔细审核才可以加入学习课本,这些内容的扩充使语文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贴近生活,拉近了小学生与大自然间存在的距离,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改革备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除此之外,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在编改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有部分小学也开始逐步尝试加入其中,并且对编写成果加以使用,为展开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限制于成绩的好坏与学历的高低,更加侧重于人才的实用性,所以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运用实践能力做为重点教学内容。教材文章中分别配有预习内容以及课后思考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目标性的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行收集相关内容材料并加以分析;学校还设置了部分教学实践课程,这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中,大部分教师依然在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观念陈旧并且机械式的教学过程,严重的忽略了小学生爱玩好动的本质,课堂气氛压抑再加上学习内容的乏味无趣,容易导致小学生的求知欲受到大幅度的挫伤,这样以来,教育便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2.教学策略形式化

当前的社会现实让校方更注重的是升学率以及学校排名。教师在学校施加的压力之下,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必然也是针对于考试重点进行深度分析。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毫无创新可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讲解为主,全体学生以听记为辅,这样严重的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引导监督的作用,学生才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可以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教于学生,那么学生所接受的也不过是乏味无趣的文字符号,这样不但会减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策略形式化的存在是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绊脚石。

三、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改进措施

1.增强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

创新是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教师是课程学习中的主导者,所以教学效果要达到创新的目的,必然得要求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课本最表层的东西,这样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受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开拓思维,把课堂内容做成幻灯片或者是小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这样一来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把学习内容加以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为目的,这样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政策相违背,不利于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发展,针对这种教学状况,对教师的教学结构及目的进行了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是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它做为陪伴学生终身的教育学科在整体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陈旧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提升自己修养及创新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及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孔瑞平.打造高效灵动的课堂[J].小学时代(教师),2010年07期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课程资源;数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从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国从2003年开始启动校级、省级和部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大批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六年多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证明,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为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辟了有效路径,缓解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精品课程资源的内涵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课程,其具有不同的含义。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李秉德教授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黄甫全教授认为: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质上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它包括教师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和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课程包括课内、课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以及课内、课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由此可见,课程资源除了包括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外,还包括教师、学生的理念和经验以及周围的环境。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的示范和典型,除了具备课程的共同性之外,其“精”于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特点。

因此,精品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程内容及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安排、习题、实验(或实习、实训)指导、参考文献、教学录像、立体化教材、教研科研成果、课程条件、辅导、答疑、作业、试题及考试分析等资源,还包括教师或教学团队的学术造诣和教学风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学习理论,合理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经验,学生的基于网络学习、共享的经验,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的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制度等等。精品课程资源与共享的主要途径是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它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高校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课程,经过六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不仅造就了一批优质课程,而且也建设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笔者访问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发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重物不见人”。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精品课程,但是,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学术造诣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理想、愿望以及师生教学交流心得等一些重要的课程资源却比较少见。

其次,“重教轻交互”。不少精品课程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仍然受“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影响,强调“教”,“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屡见不鲜,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受到忽略,知识总是单向地从教师传递给学生,从课程传向学生,而缺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互动,教师不易了解学生,学生也难以了解教师和课程,结果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设有“论坛”、“在线讨论”等栏目,但是有些论坛“有问无答”,有些需要注册才能进去,“论坛”、“在线讨论”形同虚设。

再次,“重书轻情境”。一些精品课程把教材“电子化”或者把黑板“搬家”,将各章节的知识点简单地搬到了网上供学生学习,是电子化了的课本内容,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些教学录像的整个过程只看见授课教师,难以见到学生,更无谈起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重评轻建”。有些精品课程负责人把课程资源建设仅仅视为简单的精品课程申报条件,根据申报要求把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和教学录像等上网。一旦被评为精品课程,课程资源便不再更新、补充和拓展,甚至出现有的课程不能顺畅链接,教学录像也不能打开,补充和更新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先进技术,整合最新的教研、科研成果更无从谈起,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停留在申报水平上。

建设精品课程资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但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物不见人”等问题却成为精品课程建设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障碍,因此,建设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任重而道远。

三、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路径

1.实现所有精品课程资源的数字化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也改变了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催生出数字化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作为许多高校课程建设的“龙头”和“重中之重”,对网络课程资源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教、辅学的要求相当高,因此,精品课程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彰显出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了适应非数字化课程资源向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嬗变,须对海量的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数字化即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先进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发挥各种媒体的功能,重组、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把过去纸质的、印刷式的教科书文化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化课程文化。施晓秋等人认为,精品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安排、习题、实验(或实习、实训)指导、参考文献、教师的教研科研成果、学生优秀论文、论文、音乐、照片、图片等。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技术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下来。无形的资源包括授课教师、网站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媒体设计思想、工作经历、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等等。无形资源的转化即是把师生在课堂讲授、教学录像、论坛、讲座、网上答疑等环节的互动通过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设计,转化为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数字化格式并保存下来。通过教师的开发和学生的创作,物化的课程资源转变为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数字化为精品课程的共享提供了前提条件。

2.开发基于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的网络学习平台

何克抗教授在肯定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也对其忽视传统教育的作用提出质疑。何教授在充分考察国内外教育技术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主张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即把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二者结合起来。精品课程要求在良好的网络条件下运行和共享,当课程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以后,开发并建立混合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成为传递知识、实现教师言传身教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基于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翱翔于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借助于先进的学习工具、交流工具、沟通工具、认知工具实现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实现在线自主学习、讨论、虚拟实验和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甄别互联网上大量的不规范的信息资源,也可以进行网上督学、督教和辅教、辅学。基于混合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以实现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

3.促进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深度整合

何克抗教授结合历史考察和现实研究,高度概括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概念: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借鉴何教授的精辟见解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做如下解释: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在现代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共享、服务、辅教、辅学等功能创设虚拟现实的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活动中,实现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嬗变,从而促进学生与信息化课程文化的整合,实现学生与信息社会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设立虚拟现实含直观情景、协作会话情景、意义建构情景和评价情景在内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帮助者、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以主动探索、主动追求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协同合作,共同商讨,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混合学习理念。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整合有三种策略:第一,借助于信息技术,经过媒体设计,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构建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文化;第二,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环境设计,虚拟出信息社会情景,师生在虚拟的信息化社会情境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第三,通过教学活动设计,把信息化课程内容纳入课程研制的全过程。通过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全程参与信息化课程文化的构建,不仅学习了课程的知识,培养了信息素养,提高了信息能力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9

[2]黄甫全.学习化课程刍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90~94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4]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者;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32-03

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内容、以服务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网络共享课程。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二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建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拓展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1]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领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教育部关于国家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基本服务对象,最终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共享。[3]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开放课程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来说,“优质+共享”是其建设的灵魂和核心要素。那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形式对学习者来说是优质和具有吸引力的呢?首先,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技术、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如果不能反映最新、最先进的东西,那无疑会失去吸引力与生命力,教学内容与资源建设要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步。其次,提供的资源必须是丰富的,能够覆盖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与技能点。第三,资源的展现体现层次性,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弹性与张力。

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设的意义。“共享”作为最基本的特征和要素,首先资源必须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教师、不同学习者教与学的需求。告诉教师怎么教、教些什么,了解到国内一流高校的教学情况。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必要的资源包括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度安排,教学课件等,同时还包括教学案例、作业习题、重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环境等,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与组织,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习者获取最适合自己的各类资源。还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组织和管理,让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基本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必要资源与核心资源,直接体现和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拓展资源是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多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各环节,贯穿和支持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资源要求见表1。[4]

二、以应用为导向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想在国家精品的项目中分一杯羹实属不易,因为只有少数课程可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应立足于应用与实践。我校于2006年7月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27位教授领衔建设27门课程,其建设目标应是申报需要的应急之策。这些课程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课程资源,基本形成精品课程建设架构。但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例如课程资源量不足、缺少互动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等。

2008年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定位开始转变,建设目标变成“为教学服务”。当年12月立项建设了21门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的通知中要求“每门课程建设互动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经过1年多的建设,课程的网络资源初具规模,很多课程利用精品课程软件的师生互动功能在公告、答疑、讨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2010年4月对此次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进行了验收,“互动教学”作为重要验收指标。根据南京易学软件公司精品课程互动教学平台中的公告、答疑、作业等方面的数据统计情况(见表2),有10门课程通过本次验收,其中《遗传学》、《学前教育课程论》由于师生互动次数多,效果好,获得了优秀等次,而对于师生互动次数少,或缺乏互动教学平台的课程验收不予通过。

建设目标的转向,也为我校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的遴选中,我校的《植物生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生物学教学论》等3门课程成功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持续不断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尽管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的丰富化与立体化、互动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但这种目标转向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将精品课程建设立足于教学服务功能的发挥,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1年,我校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制定了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任选课程是该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精品课程的应用导向为目标”建设通识教育任选课程,先后立项建设三批共49门通识课程。这49门课程在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作业,公告、答疑、师生互动教学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日益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公共选修课学生混学分的现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定位与目标不谋而合。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必须践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习者为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服务。建设过程中要教会学习者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使他们真正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受益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1.建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体系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发生了转变,从服务教师到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服务对象的转变,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对大学精神的宣扬,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有学者提出精品课程的评价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关注学习者,并有效地在讨论区组织讨论;其次是学生登录精品课程讨论区并真正参与到讨论的次数和频率(广度),教师是否能够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深度);最后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满意度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效果要以学习者评价为主体,要得到大多数学习者的认同与肯定,并让他们觉得颇有收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最终用户是学习者,一门课程是不是精品,最主要的是看学习者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每门精品资源共享课都要力争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习者欢迎的课程。[5]坚持以学习者受益为原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评价的应有之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劣”应主要看学习者是否最终受益。

2.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授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参与度与主动性直接决定教育影响的作用与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传授与灌输,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的自我建构,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习者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大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寻找信息、组织材料,怎样进一步延伸阅读,如何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找出答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利用网络实施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教师从原来的教学信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和专家等多种角色。教师教学的地理空间发生了改变,由教室转移到网络上;教学形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讲授转变为线上讲解、答疑辅导、作业批改、讨论交流、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的网上教学活动。视频教学录像要引导教师改变目前采用的40~50分钟的讲授性教学,尝试使用10~20分钟为片段组成的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将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有机融合,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要给教师提供理念、资源、方法上的借鉴和学习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学习者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探寻答案;通过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学习、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合作学习,可与教师、其他学者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培养学习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澳大利亚学者泰勒教授通过长期对网上课程教学的跟踪研究表明:学生在网络上参与课程活动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经常访问课程讨论区并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的成绩优于访问次数少的学生。[6]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而作为此项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大学生来说,更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名师名课,高效地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精品课程中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与理念,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都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本”。正如杜威所言:“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不在实验室,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7]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只有存在于每位学习者的心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逐渐完善其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厅[2012]2号.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4]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2.

[5]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9.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人才培养;内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24-03

职业教育学是职业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职业教育教师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学校育人的软环境,调动师生双方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已由前期的探索实践、经验积累阶段进入到对课程建设的深化认识、规律性把握的“后精品课程建设时代”,需要对职业教育学精品课建设内涵作出准确界定,以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课程建设。

一、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内涵与特点

所谓“精品”,即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提炼出来的物件,精心创作的作品。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并且有一套可以具体实施的策略以及恰当评价的方法。

关于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07年)对精品课程作了界定,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五个一流的表述说明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体现出精品特色,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同类课程中发挥示范性、辐射性和推广作用。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内涵的广泛性。精品课程是综合了广义与狭义课程,同时涵盖了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系列课程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既有教的主体活动也有学的主体活动参与其中。第二,质量上的精品、高等级。精品课程应该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在学科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做到科学性、先进性,起到示范、统领和辐射作用。第三,地位和层次上的基础性、专业性和特色性。建设精品课程要考虑在课程体系中处于相对基础地位,能使更大面积学生受益的课程,即应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特色优势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

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紧紧围绕课程基础定位,根据精品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指标内涵进行建设。

(一)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将职业教育学课程教师团队建设成既有职业教育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教育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建立“教学合作组”。安排5名教师同时讲授职业教育学课程,合作组教师每周对教授内容做集体备课,授课过程中互相听课、评课,使合作组教师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制定并实施“学位提升”与“优化学缘”计划。职业教育学省级精品课程组有计划鼓励安排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招聘毕业于不同院校的硕士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制定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学理论的培训和提高;利用假期和课程结束后派教师到职业院校和企业锻炼提高。三是定期进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学,不断融合先进理念,增进校内教师与著名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二)精品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1.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手段立体化体现在由传统的板书讲授转变为传统加多媒体(网络)和课堂教学训练与评价(微格教学)的多维度结合,既注意培养职业师范生传统经典的教育技能,又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备,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职业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分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两部分,在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中,由原来以讲授法为主改成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际锻炼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加强见习、观摩等教学辅助环节。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部分的教学中,按照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方式进行建构,根据课程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和再组织,使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师的工作情境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在职业情境中,使学生通过任务引领的实践行动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个教师工作体系的知识和技能。

2.构建立体化学生学习模式

学生学习模式立体化即建立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多媒体课件、自主式学习、课外综合素质实践为一体学习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学与专业相结合的学习特色。立体化的学习模式意在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去的教学,往往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与学生专业的联系,导致学生对职业教育理论不够重视。现在的做法是在备课阶段,课程组教师按照学生的专业进行分工,每位教师对应一定的专业进行授课,教师要与所教专业院系的教师进行沟通合作,了解所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把职业教育学的内容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教育类课程所独有的条件性知识的作用,搭建起职业院校师范生走进教师职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平台。

3.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训练常规化

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训练常规化。一是通过平时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职业教育理论素养。每个单元课程结束后的课外作业分为三个类型: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面的课外作业;有专业针对性的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未来不同的教学工作领域,设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内容,使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将来工作领域上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学校存在的教育和教学案例为素材,让学生在真实的事件和情境中分析现象,根据理论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制定周密计划安排教育见习。每学期利用一周时间安排学生到职业学校进行班主任见习工作,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班会。这种常规化的教育见习,使职业院校师范生能更好地了解将来的教育对象,掌握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4.职业教育学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由原来的统一期末闭卷笔试改成期末闭卷+平时教学实践+平时课程论文,分数的比例为4∶4∶2,闭卷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学》基础知识,教学实践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见习、微格教学讲课等,课程论文则主要考察学生对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模式等方面的理解与思考。

(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

国家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对教材确定了明确的评审标准:一是教材使用上,应保证是优秀教材。可以是各高校编写的高水平教材、引进的高水平的国外原版教材以及部级的高水平的优秀教材。二是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包括多媒体课件、教育教学案例库、习题库以及课程组教师上课完整视频,还包括相关的电子影音资料等。编制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教材关键是要牢牢抓住职业教育学课程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以职业教育教学中行动导向和工作任务驱动等教育理念为指导,广泛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师范生职业教育能力,并将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作为教材编写和相关教学资源建设主线贯彻始终。

培养学生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能以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做指导,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职业教育师资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掌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学技能技巧。这是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精髓。精品课教材应是系列化教材,在编写时要有相应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使学生了解所选取教材的的来龙去脉,如相关知识背景、历史发展脉络、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和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走向等,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善以实践训练为主的微格实验室和机房的建设,使实验实训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在实训实践教学中引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实训和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与完善实验中心的同时,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建立至少4个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考察、课题调研等。实践性教学是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重视对知识的应用,将实践作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课堂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场所,教育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五)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进行职业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完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教案、试题题库、微格教学实训指导书、教育教学参考文献、课程组主讲教师教学授课录像、多媒体电子课件等教育教学资源,做到资源上网并实现免费开放,使精品课程教育教学资源与学习者共享。教学资源上网,可以使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主体参与学习和发现学习,自己独立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知识能力。通过网络实时进行网上辅导与答疑,有利于个别辅导,因材施教与教学。建立网上论坛,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与学术见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查阅职业教育信息、与教学同步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料、进行师生学术沟通与交流。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Z].2007.

[2]吴启迪.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2-24.

[3]柳礼泉,丁蕾.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J].大学教育科学 2010(5):34-37.

[4]周明星,刘晓.《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7(6):40-42.

On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Pedagogy

Peng Yukun

Abstract Excellent course is one of performance of the school connotation improvement.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pedagogy covers teaching idea, teacher tea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make an accurate definition of connotation of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pedagogy, so as to further deepen and specif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rse construction, promote curriculum reform of vocational pedagogy, optimize and innovat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competitive aware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