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icu病人的常见护理

icu病人的常见护理(精选5篇)

时间:2023-07-10 17:36:19

icu病人的常见护理

icu病人的常见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ICU病人;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53-02

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主要收治的是重症患者,在现代化先进医疗设备、技术以及管理不断进步的形势下,极大地提高了重症患者救治水平。但由于疾病的侵扰、治疗的痛苦、ICU内部环境等给ICU病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恐惧、疑心、焦虑、害怕、孤独等,直接影响到治疗过程和康复质量,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ICU病人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就此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0例ICU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报告内容具体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ICU病人共150例,男性86例,年龄在17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32.3±9.6岁;女性64例,年龄在19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33.2±9.7岁。其中,急性中毒病人47例,肺部感染病人58例,脑出血病人10例,心脏功能衰竭病人19例,其他10例。

2 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ICU病人经常要接受呼吸机等设备治疗,不仅给病人带来身体上的折磨,而且长期的安静环境和治疗会让病人产生焦虑、孤独等心理状态,影响治疗过程。

通过对150例ICU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其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恐惧和焦虑心理

ICU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病情的严重性本身就会使人恐惧和猜疑,担心会不会恶化或者影响日后正常生活等,加上亲眼目睹医护人员对其他ICU病人的急救,甚至死亡,会使病人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害怕治疗,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同时由于ICU特有的安静、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声音、报警声等环境因素,或多或少对对ICU病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惶恐不安、烦躁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症状,加重病情[2]。

2.2 孤独和寂寞心理

ICU一般是不允许家属陪伴的,病人处于陌生而又严肃、安静的环境中,加上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转声音、其他ICU病人和医护人员面无表情,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很容易让病人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情绪波动大,不想跟人交流,长此下去会造成病人孤僻、自卑、偏激的性格,不利于治疗。

2.3 自卑心理

ICU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大多时候需要全身,这会让病人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偷窥,从而出现自卑心理,加上治疗可能会留下一些疤痕或遗留症状,影响日后正常生活,病人可能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自卑等心理,从而不配合治疗,影响治疗进程。

2.4 猜疑心理

由于长期治疗和环境的压抑性,可能会使病人出现烦躁、幻听、猜疑等心理,担心自身病情能否治愈,什么时候能转入普通病房等。

3 加强ICU病人心理护理的干预措施

针对ICU病人心理问题,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3.1 加强相关疾病、医疗知识宣传教育

ICU病人出现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对能否治愈抱有疑虑。因此医院要根据不同ICU病人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疾病及医疗知识宣传,如疾病的性质、危害、治疗方法等,让病人对自身疾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帮助病人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和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更好的配合治疗。同时在第一时间内要向ICU病人介绍ICU内的环境、基本医疗设备等,让病人了解到ICU是为了帮助病人更好的治疗,减轻病人对ICU的恐惧和害怕心理[3]。

3.2 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日常护理作为ICU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管,以便及时治疗。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采取急救措施,同时主动与病人沟通,告诉病人减轻疼痛的方法,赢取病人的信任。二是主动了解病人情况,并积极帮助病人。医护人员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性格和病情等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同时要注意自身的目光、言语以及动作行为等,用恰当的行为举止,如和善的微笑、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等去感染病人,消除病人孤独、焦虑等心理。三是保护病人的隐私。尽量地减少病人全身的次数和时间,且在帮助病人处理导尿、大便等问题时要进行遮挡,同时对病人的病情保密,帮助病人消除自卑等心理,赢取病人信任[4]。

3.3 实行人性管理,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

沟通是桥梁,交流是剂,医院要实行人性管理,树立“为病人服务”宗旨,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所思所想,并采取有效办法帮助病人。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加强与ICU病人的沟通交流。医护人员要饱含激情,积极询问病人生活状况,多安慰、关心病人,并根据病人特点寻找共同话题,转移病人注意力,同时多举办一些小活动,如讲笑话、唱歌等,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觉得有依赖,不再孤独。另一方面,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交流。医护人员要主动的向病人家属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性和性格,同时向家人及时的反映病人的情况,争取家人的合作,共同努力做好护理工作。此外,尽可能的延长家属探病时间和次数,让病人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怀,消除孤独、沮丧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便早日康复。

3.4 改善ICU环境

ICU内有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给人一种肃静的感觉,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情绪,因此要改善ICU环境,营造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保证ICU内干净整洁、光线柔和、播放抒情音乐等,同时尽量把治疗护理时间和内容安排在白天,不影响病人的休息等。此外,可适当布置ICU,利用气球、娃娃等让病房内呈现一种温暖、温馨的特点。总之,通过营造一个轻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环境,缓解病人不良心理反应。

4 结语

随着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现代管理的快速发展,ICU治疗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ICU环境问题、医护人员态度等因素,易使ICU病人产生恐惧、害怕、焦虑、孤独、自卑、猜疑等心理,不仅影响治疗过程和延长康复时间,而且给医护人员增加工作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加强相关疾病及医疗知识宣传教育、认真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实行人性管理、加强沟通交流、改善ICU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地缓解了ICU病人心理压力,提高ICU病人护理质量。此外,要不断提高ICU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一手抓身体治疗,一手抓心理护理管理,双管齐下,尽快帮助ICU病人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巩月英.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52-252

[2]王丽梅.410例 ICU 病人心理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24):173-173

icu病人的常见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ICU 医院感染:护理对策:感染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24—0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2年12月归档的ICU病人316例,其中,男的169例、女147例,其中重度颅脑损伤68例,实行腹部手术的106例。多脏器衰竭的44例,胸部手术的64例,复合外伤的26例,其他8例,入住ICU时间7~20d,患者在入住ICU之前血常规正常,感染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试行》。

1.2方法

逐一登记ICU患者的详细资料,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侵入性诊疗操作,深静脉置管、鼻胃管、导尿管、动脉置管等。X线胸片或CT检查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感染时间部位以及转归情况等,由医院感染科专职医务人员进行核实。统计资料,整理分类出感染因素。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平均值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316例患者中,有48例发生感染,其感染率达到15%,具体感染情况见表1.

表1是316例患者中48例感染患者因素的分类,由表可以看出。

本组ICU患者院内感染分布情况,48例院内感染患者中。侵入性诊疗在院内感染中最常见25例,占52%。抗生素使用15例占31.3%,其它病例8占16.7%。

3 结论

3.1感染的发病原因分析:对48 例ICU感染者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侵入性诊疗手段是诱发ICU感染的常见因素,其感染发生率占总感染数的52.1%,其次是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15 例感染患者中 8例属于此类感染,占16.7%,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项ICU感染的常见原因:

3.1.1各种有创监测操作多,侵入性诊疗手段为感染的重要原因。侵入性诊疗手段,如气管插管、动静脉导管等有创操作,不仅可以把外界细菌带人人体内还能将人体的某一特定部位的细菌带至其他身体部位:破坏机体的天然最初防护屏障-皮肤,使得病原体更易侵入机体,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各类侵入性操作诱发感染的概率依次为:气管插管约为17.54%、呼吸机相关操作约为17.01%、导尿管约为5.69%、动静脉插管约3.31%,其余侵入性操作均与导管的留置时间长短有关。

3.1.2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医源性感染增多。由于重症病房病人病情的需要,在绝大多数下情况都会使用抗生素,而医院在具体药物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有些药物的抗菌谱较广,极容易让机体产生耐受性,也因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破坏了人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稳定性的破坏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3.1.3 ICU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还涉及到患者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严重性即个体因素,ICU患者都是来自院内各科室并且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一些严重的疾病使得机体的天然屏障受到破坏,机体抵抗力下降而易致医院感染,因此年龄较大、年老体弱、病情危重者,这些患者机体免疫力很差,极易导致ICU 医院感染。

3.1.4隔离消毒工作不到位,病室环境卫生状况很差。ICU医院感染在很大程度上与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程度、ICU病室环境因素、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有关。消毒隔离是发生ICU感染的外在因素,其可能发生情况是手术前未对伤口进行有效消毒、对医疗器械的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没有按照无菌操作的规范来进行各项操作、病室的通风情况以及消毒等工作不到位。

4 护理对策

4.1 制定制度,严格管理:①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每个月对ICU环境及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抽查及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②制订适合ICU的消毒隔离制度,培训、强化并督促全体医护人员严格执行;③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外来人员进入时必须更换探视服、鞋,戴好帽子和口罩,以免污染病室空气或带入病原菌。

4.2 布局合理:笔者病区设有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及污物通道三条通道。有足够的非手触洗手设备和干手设施。净化系统的正确维护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每个月均达标,如有超标及时查找原因制定对策。

4.3 加强对ICU护士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①ICU医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专用衣帽、鞋,并戴好口罩;②加强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③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性感染。

4.4 正确掌握ICU患者的收治范围:患者一旦病情稳定应尽早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减少ICU住院时间,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4.5 病房空气质量的监控:每个月进行空气监测一次,保证空气的洁净度,人员流动影响室内空气的洁净度[1]。医护人员上下班、查房时间是空气及物体表面含菌量最多阶段,故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尽量避开这些时间段,做好洁尘和控尘[2]。

4.6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任何操作均按照规范进行。严格掌握侵袭性诊疗技术的适应证,避免滥用。

4.7 加强消毒隔离,谨防交叉感染:每床单位配备手消液一瓶,操作前后严格的手消毒,是减少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独立的查体用具。严格收集医疗垃圾,及时处理医疗垃圾及患者的排泄物等,减少污物在室内停留时间,床边医疗垃圾每天倾倒3次,床边垃圾桶须带盖并保持关闭状态。合理安置患者,尽早做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将存在感染的患者安置在相对集中或独立的区域或单间病房,管床护士相对固定。患者转出或死亡必须进行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有效氯1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30 min后方能安置新患者。

4.8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一旦感染控制,应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4.9 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无反指征,患者床头抬高30°~45°,做好口鼻咽部的清洁护理。做好动静脉动导管、尿管、引流管、气管导管等各种管道的正确护理,减少因置留这些管道而造成的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

ICU医院感染的防治任重而道远,护理人员肩负着防御医院感染的重大使命。针对危险因素必须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护士行为,ICU管理制度化,日常工作标准化,才能降低ICU医院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icu病人的常见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ICU病人;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我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自2006年1月成立封闭式的ICU病房,开展全护理工作六年、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两年来,通过病例筛选,对急诊入院收住ICU病房、意识状态清醒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的归纳,目的在于通过分析ICU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将精细化护理干预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应用于临床,有效减少和预防ICU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睡眠障碍、谵妄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将观察的60例ICU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ICU患者60例,意识状态清醒,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心肺功能不全病人11例,严重创伤、多发伤病人18例,急性中毒病人15例,急性心脑卒中病人12例,其他4例。

2 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焦虑、恐惧

2.1.1 原因及表现 ICU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身体疼痛不适;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不确定性;对诊疗环境的不熟悉;经济负担过重,疾病造成的对家庭、工作、社会关系的影响等[1]。表现为病人缺乏安全感,孤独无助,烦躁不安,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等。病人接受信息和沟通的能力下降

2.2 抑郁、怀疑

2.2.1 原因及表现 ICU患者由于不知情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对于患病后可能会失去健康、生活工作能力等,缺乏信息传递和对治疗的信心而感到不安、抑郁,表现为:悲观、绝望、忧愁、冷漠、情绪低落、与医护配合程度下降等[2]。

2.3 精神谵妄

2.3.1 原因及表现 封闭式管理的ICU患者,因探视的限制,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支持,身体约束和活动受限,频繁、未经允许的肢体接触和个人空间的侵犯,持续的照明,持续的高噪音水平等,导致病人发生精神谵妄,感觉失衡和定向障碍。表现为病人出现幻听、幻视,思维无序,脾气固执,对治疗的耐受性差:存在攻击、伤害、拔管倾向,无法通过沟通进行安抚。

2.4 睡眠紊乱和昼夜节律失调

2.4.1 原因及表现 睡眠障碍表现为患者昼夜性节律去同步化,睡眠丧失、中断等,是ICU病人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不能减轻的疼痛、烦躁和焦虑,身体约束和活动限制,高噪音水平及光线刺激,连续不间断的治疗护理等,是睡眠紊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身体疲惫、疲乏,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低下,机体能量消耗增加,认知功能障碍[3]。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尽量满足患者要求,减少探访限制,延长陪伴时间。病室内摆放家庭照片、物品,创造一个较少不适的环境。教会患者使用放松术,播放喜欢的音乐,进行治疗性肢体接触等[4]。

3.2 评估患者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改善环境中的应激原 通过镇痛、镇静治疗、的改变、保温及降低病室光亮度,保证患者睡眠。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对病人的睡眠干扰,保证至少有一段持续90分钟不被打断的睡眠。减少不必要的、无意义的噪音:医护人员工作做到四轻,使机械声、报警声、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解除不必要的肢体约束和活动限制。增加患者对护理及环境如照明、洗澡时间、饮食的控制感。给予重复的、频繁的有关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定向力指导。确保患者能看到窗外,并沐浴阳光。

3.3 ICU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运用 强调首诊护理责任制,病区护士长、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进行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减少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做好床旁护理,鼓励病人描述并表达恐惧心情。与患者进行对话时语气应平静,语速缓慢。护理人员每班交接时要正式向患者打招呼或道别,每次给予治疗性的肢体接触时间不少于5分钟,每日3-5次。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和自尊心,尽可能减少患者全身暴露的时间、次数。建立“安静护理时间”段如下午2-4点,在这个时间段将环境中整体的光亮和声音尽可能降低,同时避免可能增加患者应激的操作(在这段时间内,皮质醇与其他与应激相关的激素的分泌水平最低)。

4 讨论

ICU病人的焦虑、恐惧、抑郁、怀疑、睡眠障碍、精神谵妄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并非是单一出现,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负反馈效应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疾病的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ICU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护理工作量。通过对收住ICU患者在入院第一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建立和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早期、充分评估患者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改善环境因素对心理影响的应激原,将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运用到ICU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有效阻断ICU患者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因素等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病人生理应激反应水平,减少应激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最大程度地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给患者带来的实惠,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不断提升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从而杜绝了护患纠纷及投诉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兆秀,王宗兰,等.精神科暴力行为与护理干预[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45.

[2] 李凤玲,高诚,李秀玲.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2):4.

icu病人的常见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ICU患者; 心理护理; 干预措施; 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10.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0-0094-02

一般重症监护室(ICU)是对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进行最深层次的治疗,监护室就是患者治疗的病房,可以采取更好的方法治疗患者,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身体会处于一个相对较虚弱的状态,需要严格把关,对患者采取最有效的护理[1]。ICU患者虽然病情都比较严重一些,但是如果得到更好的治疗,患者病情也会恢复更快,且不需要家属的长期陪伴及照顾,避免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身心健康[2]。为了能够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重症监护室护士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心理安抚,让患者身心压力得到缓解,防止患者病情出现恶化的现象。本文对研究组40例ICU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主要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ICU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男18例,女22名,年龄60~90岁,平均(75.2±12.3)岁。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61~90岁,平均(74.8±11.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舒适环境从视觉缓解压力。患者进入ICU后,为其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帮助患者快速熟悉ICU,让患者内心尽快接受并适应ICU的治疗环境,同时需要采用一些专业治疗设备做支持,能够快速帮助患者缓解紧张、高压的情绪。另外要保持房间整洁,保证周围环境能够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帮助,努力创造更好更舒适更温馨的环境。同时还可以给患者放一些抒情音乐,用来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而拥有舒适的环境。(2)利用听觉敏感度提高舒适度。护士是ICU患者唯一的依靠,因此需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保持患者情绪处于稳定状态,还需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疑惑。在交谈过程中,可以让患者了解下检查流程,证明检查是安全的,让患者放下一切负担,大胆接受治疗。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心理,应以真挚的情感安慰他。适当情况下可以用语言或者手势来鼓励安慰患者,避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过度担忧。(3)细节处满足患者自尊需求。治疗期间需要保证患者床单整洁,注重各个细节,保证患者有一个比较舒服的床位,同时还需要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减少患者的时间和次数。由于ICU患者病情的严重性,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护理人员需要保证24 h都能监测到患者的病情,以便遇到突况及时进行诊疗护理,护士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在护理前要向患者详细讲解护理的操作过程,得到患者的同意后才能进行护理,在护理中要在患者视线内进行操作,以免给患者造成恐慌,防止不良心理的产生。在护理的过程中只要对患者进行充分尊重,才能得到患者更好的配合,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3]。

1.3 观察指标

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在患者入住ICU意识清醒后第1天、转出ICU当天进行焦虑程度评判并对比[4]。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ICU期间的抢救次数、病死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清醒后第1天SAS评分为(54.3±10.2)分,研究组为(56.2±1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转出ICU当天SAS评分为(49.4±9.1)为,研究组为(37.2±9.1)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组患者抢救次数及病死率比较

研究组在ICU期间抢救4次,病死率为0,对照组抢救10次,病死率为5.0%,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学上所说的心理护理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以达到缓解患者心理焦虑的目的来提高治疗效果[5]。通过对研究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缓解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ICU中的治疗是一个整体,治疗和护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整体治疗效果[6]。在这种特殊监护病房的环境下,患者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所引起的负面情绪,包括:(1)患者对手术是否成功担心害怕产生焦虑。(2)有不少患者心理比较脆弱住进特护监控病房,就感觉自己得了很严重的病,性情大变比较烦躁、冷漠、孤僻不愿交流。(3)有部分患者住进ICU病房,心态比较消极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4)ICU病房主要以老年人居多,他们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极易产生不良情绪,也是重点护理的对象。ICU病房患者普遍会存在上述抑郁、焦虑、恐惧和绝望等不良心理情绪,这些情绪都会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了解分析并做出针对的性的护理,如实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及时给予心理辅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还要不断学习,掌握大量心理知识,提高护理技能,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服务质量[7-8]。本研究结果证明,研究组在进行心理护理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抢救次数、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降低患者病死率,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可在今后的监护室护理工作中加以推广与实施。

参考文献

[1]李红.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69-70.

[2]陈蕙婷,陆健.ICU死亡患者对同室患者的心理影响与护理干预 [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0):123-124.

[3]云,林小云.心理护理对提高ICU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3):83.

[4]徐英,张飒飒,秦敏.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86-87.

[5]明淑兰,廖常菊,张会礼,等.NAS联合TISS-28测量三甲医院综合ICU护理工作量[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56-57.

[6]杨芳,李学梅,聂成慧,等.人文关怀护理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12,2(11):107-108.

[7]王芳.ICU护理临床路径在急症抢救中与常规路径的对比研究 [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67-68.

[8]信梦雪.舒适护理在预防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8):2332-2333.

(收稿日期:2016-12-03)

icu病人的常见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ICU护士;护理工作;压力源;应对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44例ICU护士,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4.67±5.67)岁,文化程度最高大学本科,4例有本科文凭,占9.1%,18例有大专文凭,占40.9%,22例为中专文凭,占50%。所调查的护士职称为:2例为主管护师,占4.5%,20例为护师,占45.5%,22例为护士,占50%,所从事监护室工作的年限1~16年,平均为(3.82±0.54)年。

1.2方法 随机抽取临床护士,采用走访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填写当场收回,要求被调查者在15~20min内完成问卷的填写。本次共发放问卷44份,收回44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95.2%。

1.3统计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百分比统计方法。计算各种压力源占被调查护理人员的百分比,寻找出护理人员常见的压力源。

2结果

通过临床护理人员常见压力源调查,找出护理人员常见的压力源种类,评价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程度。此次压力源调查表,共设计了20项压力源,每项压力设计是或否两个判断标准,按此评判标准,计算出每项总人数及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见表1。

3讨论

从表1看出,我院ICU护理人员中有71.6%的护理人员认为存在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3.1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ICU患者具有病情重、变化快,相对病死率较高,时常面对频死患者的不良刺激及 种医疗仪器的噪音污染,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

3.2护理工作的高风险 ICU是一个全封闭、全方位、高质量的精细护理场所,患者病情危重,护理工作责任重,风险大。

3.3护理工作负荷过重 ICU护士除需要具有多专科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各种医疗监护仪器的使用及临床监护参数的分析。目前,医院护理人员编制少,ICU护理任务重,抢救多,非护理性的工作较多,导致护士必须承担较重的体力负荷。

3.4护士的个人价值观与现实冲突 受传统观念影响,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里,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而且普遍护士的待遇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

3.5心里学知识缺乏 ICU收治患者病种多而且病情复杂,要求护士不但具有广博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ICU的仪器复杂并不断更新,要求护士及时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不断更新知识。因此,ICU护士往往存在对自身的不满足,由此逐渐产生压力。

3.6人际关系冲突 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护护、医护之间处理意见发生矛盾,不能相互尊重和很好地配合。特别是医生有时对护士的不尊重,使得护士的心理造成压抑。

4应对方式

4.1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压力

4.1.1增加ICU人员的编制给予人力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ICU的护士人数,减轻工作负担。

4.1.2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管理者应尽量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节假日及患者较少时可试行弹性排班,适当安排轮休。

4.1.3提高ICU护士的适应能力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或对护士进行心理指导,使其学会压力的应对技巧。

4.2严格岗位选人ICU的特点决定了护理任务是繁重而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所以进入ICU前,护士都要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才能胜任ICU的护理工作。

4.3提高护士地位及实现自我价值,增加对ICU护士的关心及理解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者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增加护士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4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