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量子力学应用举例

量子力学应用举例

量子力学应用举例

量子力学应用举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政治课 举例 问题

学校政治课担负着“以马列主义、思想的基础知识武装学生,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立志为人民服务,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的任务。(教育部1980年《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学校政治课肩负的任务决定了政治课的地位:学校政治课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学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由此可见,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影响甚大。我们每位政治课教师都应以高度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认真搞好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政治课的内容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紧密。这一特点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运用,这是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及对学生思想教育成效如何的重要因素。举例是课堂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最常用、最普遍、最易于应用的方法。怎样举例才能较好地体现这一原则,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

其一,教育性。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举例不但要使学生信服,能说明问题,同时还要起到教育作用。政治课教学中,可供课堂举列的人和事非常多,可选择余地是很大的。我们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思想教育性强的人和事作为例子,既为教学服务,又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对那些虽然也能说明问题,但思想教育性不强的事例尽量不用。如在哲学课中讲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时,笔者选择张某平时在学校不遵守纪律,随意旷课,随便打人,抽烟、喝酒,虽然老师经常对其批评教育,但他却置若罔闻,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借此提醒学生注重日常的小事,从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的觉悟和修养。又如在课堂上讲到“道德靠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等力量来发挥和维持其社会作用”这一问题时,举“刘某人由于经常打骂父母而遭到人们的谴责和批评迫使其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言行”这样的例子,就不如举“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高尚行为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赞扬、称颂,因而全国出现了学雷锋运动,雷锋精神在新时期被不断发扬光大”这样的事例更有教育性。

其二,真实性。就是要真实可靠,不可随意拔高甚至虚构。这是课堂举例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只有真实可靠,学生才会信服。这样才会达到我们举例的根本目的。政治课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真实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求真,也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努力塑造学生具备的对科学的一种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在科学领域甚至其从事的任何领域有所作为。我们必须从学生时代起就努力塑造他们对待科学以至任何事情的求真精神。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够触动人的情感、打动人的心灵,引起人们内心的震撼和共鸣。从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思想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起到效果,也必须遵循真实性的要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循这一要求,课堂教学中所举事例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绝不能是瞎编乱造,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也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事例来使用。如在教学中讲到“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时,笔者既讲沿海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又讲贫困落后地区逐步脱贫,还讲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使学生既感到真实可信,又对全国的整体发展有了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样举的例子既有说服力,又使学生印象深刻。

其三,时代性。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政治课教师要紧紧跟上社会和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可供政治课教学中举例的东西也多如夜空中的繁星。古今中外可供政治课教学举例的东西非常多。政治课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当今社会中的人和事作为事例,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接触现实。二是可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和接受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可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政治课教师要注意不要老举旧例、俗例,而应该多举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事例。这样才能给学生新鲜感,使他们更易于接受,也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其四,生动性。政治课中的许多理论是比较抽象和枯燥乏味的,这也是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或者从理论到理论,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举的事例要尽可能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我们举的事例感兴趣,我们也才能把枯燥的理论、高深的道理变得生动化、浅显化、具体化。

其五,典型性。我们在政治课中举例,一般是为了更充分地说明理论或者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们所说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是我们举例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世界上的人和事可谓千奇百怪,各色各样,其中不乏充满偶然性和极端性的人和事。我们在课堂举例时,要精心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和事作为例子。这样,会让我们想要说明的问题说服力更强,更令学生信服,更让学生心悦诚服。不宜一味为了追求奇异、刺激、轰动的效果而举一些不具有一般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过于荒诞不经、经不起推敲和质疑的事例。

量子力学应用举例范文第2篇

1概念形成前的准备

任何物理概念的形成,如果只是直接向学生讲授,则效果一定是不好的,因为学生学习一个概念并不是简单的记住概念的定义就行.简单地举一个例子,我们讲“力”的概念,初中阶段定义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也提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为了帮学生建立前一种理解,教师课堂上常常会举三个左右的例子,如以前教材上的熊猫拉竹子等.事实上,为了帮学生建立力的这一理解,我们所举的例子不一定非得是教材上的例子,更适合举学生熟悉的一些例子,如上体育课掷铅球、踢足球,日常拿东西、举东西等.

事实上,这个举例子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前的准备过程.将概念学习前的这一准备提升到这个高度,是想让我们的概念教学能够走出经验范畴.因为只就力这个概念而言,举三个例子看起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实际上,如果从概念教学的要求来看,建立概念前的例子列举有其背后的心理学解释.学习心理学认为,一个概念的建立先要经历一个对事物感知的过程,而感知是需要具体的对象的.对于初中物理学习而言,概念一般来讲其实都比较抽象,就比如说“力”这个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但并不意味着提及者都能说出力的定义,生活中人们对力的理解多是一种经验性的解读,这样的解读一方面是力的概念形成的前概念,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理解力的科学概念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所以,从生活中举出三个左右的“物体对物体有作用”的例子,让学生去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可以很好地帮学生建立起力的概念.而这,正是概念形成前的准备过程.

当然,准备过程不只是举例子,还包括引导学生对例子的感知.在学习力的概念时,面对所举的三个例子,一般需要将三个例子的用文字写下来,并从中提出各自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以及拉、推、提之类的表示动作的词语.然后将推、拉、提等归纳为“作用”,于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定义就得出来了.

这里只是举的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概念而言,如功、电功等,例子的列举相对就难一些,但如果不举例或只举例不分析,那学生获得的概念一定只能是死记硬背的结果.

2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努力

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上面的分析已经有浅显的涉猎,在这里再详细地解释一下.

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一是学生思维中概念的建立.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往往都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即使今天在我们看来十分简单的概念,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也多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比如说时间的概念,比如说质量的概念.关于物理学史中的概念演变,不是本文的叙述重点,故不赘述.但研究物理学发展史,知道概念的发生历程,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一个概念的建立并不像教材上浓缩的那么简单,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对概念抱有重视之心.

而学生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是我们物理老师研究的重点.要想有效地帮学生建立一个物理概念,首先必须知道在学生的思维中,概念的形成一般需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形成过程中心智的参与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但其中往往又包括一些固有内容,例如需要对事例进行分析与综合,才能发现指向概念的必要因素;需要通过相关事物的对比,才能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

理论是枯燥的,我们还是来看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以“功”的概念的形成为例,初中教材一般是这么描述的:我们将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定义为功.这一概念涉及不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当然,在初中阶段也不宜涉及,学生缺少理解这一定义的相关知识基础).一般模式下的课堂上,都是先举出几个做功的例子和不做功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做功与不做功的异同,如做功的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而不做功的往往是有力没有距离、有距离没有力,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等.这一环节同行们都比较熟悉,就不哆嗦了.但不知道老师们意识到没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况是老师区分的,为什么一种情况下做功,另一种情况下不做功?这个问题几乎是无法回答的,最多告诉学生“我们物理上这么规定……”为什么这么规定又说不清楚,于是功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落地生根就成为一个问题.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笔者在六年前思考了一个策略,经过这几年初三学生的实践,发现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在此写出来与同行分享:首先,分析理想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绳子的股数n不同)提升物体时绳子自由端用力F与物重G的关系,及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由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相对熟悉,因而能够迅速回忆出F总是G的n分之一,而S总是h的n倍.然后我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不变量,学生会发现任何情况F与S的乘积都等于Gh,这说明F与S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定值往往总是有意义的――为了让学生接受这一观点,教师可以举圆周率(任何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一个定值)的例子.这样,功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从而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在后来的多个场合,笔者都向市内外同行介绍过这一尝试,也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认同.有的老师后来也进行了尝试,据说效果不错.回顾这一思考与尝试,其实就是在为概念的建立作出一定的努力.

3概念形成后的巩固

概念建立了不等于学生就能持久地掌握概念,要让学生对某一个概念有持久的掌握,还应该在概念形成之后进行一些巩固工作.除了必要的重复之外,更有效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利用概念去解释一些事例.值得强调的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认为学生只要就某个事例能够回答出物理概念,就认为学生真正懂得这个概念.应当说这是不正确的!

量子力学应用举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举例法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概念多,学生学习难度大,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是该科性质决定的也是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质量、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举例说明。

一、举例目的

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实际事例来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理论,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必须很好地注意这样的联系。二是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去分析、处理和解决一些现实经济法律问题。这种理论和具体事例的结合,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上两个方面各有不同侧重。前者侧重于让学生接受、理解理论,后者侧重于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当然也不能截然分开,应该是兼而有之。

二、举例要善于结合实际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因为学生是初次所学的专业知识。所以,联系实际的例子就应有“准”“简”“近”“趣”的特点。所谓“准”就是所举的例子要能准确说明理论,让学生一听就明白理论所说的道理。切忌所举例说明理论时牵强附会,不得要领。所谓“简”就是所举例应尽量浅显些,简单些,不需过多地对实例作解释,让学生听了感觉到理论和实际的关系确是如此。切忌所举实例太复杂,拖泥带水说明不了理论。所谓“近”就是所举实例和学生的知识面、生活范围、日常经济业务接近,用它来说明理论可信。所谓“趣”就是举的实例要有经济犯罪警示性,趣味性,特别是学生刚接触新的内容而理论本身的枯燥,举一些经济犯罪警示性和趣味性的例子,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变枯燥的理论为活生生的知识。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巩固、复习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事例,就应该有一定知识深度和知识广度。深度是指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一些问题,指导实践,技能操作,提高专业的能力,广度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能分析、综合,达到融会贯通、巩固、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三、课堂教学举例时机

一般说来,在课堂教学中,例子的举出有三个时机,一是新授课前的举例。这时举出实例,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对新内容比较好奇,很想了解掌握它,这时举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思考,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另一个时机是在讲课过程中视情况而定,穿插一二个实例,这时的举例起到直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起到茅塞顿开的作用。还有一个时机是在复习旧课、巩固掌握知识,这时举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例子,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例如,笔者在进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中的“会计工作岗位” 这一节教学时,进入新授课前,笔者先举了一则有趣的经济案例的实例,继而给予分析说明,这时学生注意力就相当集中,表明有浓厚的兴趣。这时就自然地引入新课,这样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笔者举了“一家机械设备厂的女会计员,年年登上厂里的光荣榜,可谓是机关里不可缺少的先进职工代表。她曾干过应付帐会计和销售会计等财会工作。在出纳员退休后,领导让她兼管出纳工作,即使是身兼会计与出纳两职,她几乎从未请过一天假,也未迟到过,给同事和领导的印象是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五年内,她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几十万元。”这时就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新课后,先讲清“会计工作岗位”这一概念(理论根据),这时学生表现出似懂非懂的表情。笔者接着请学生认清两个简单问题,一个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分为总会计师岗位;会计主管岗位;出纳岗位等。另一个是不属于会计岗位,如医院门诊收费员、药房收费员、药房库房记账员、商场收银员等。两者有什么区别?例子符合“准”“简”“近”“趣”的要求,学生马上会思索,互相之间纷纷讨论思想活跃。这时笔者就将事例和学生所学概念或者理论挂起钩来,学生听了以后,顿开茅塞。这样就达到了举例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把握举例时机,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复习旧课时,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以前已经学过的那些专业课理论知识,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时举些实例,有助于学生巩固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复习“会计职业道德”这一节时,举一个有趣实例“ 长青公司会计主管李红,在工作之余,参加了某财务经理人培训班,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个人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扩大了个人的人际网络关系,学习结束后,通过所学知识向公司提供合理化建设,为公司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于是李红向公司提出加薪请求,遭到公司拒绝。李红决定辞职,并将公司一些重要商业机密透漏给公司竞争对手,给公司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要求同学们回答下面问题:(1)李红身上体现了哪些职业道德?(2)违背了哪些职业道德?这时把全班几十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调动起来。接下来由同学们分组(4人一组)讨论,讨论后给出答案和理由。最后由教师分析和说明问题,有效巩固这堂理论知识。

四、例子来源

教师要在教学中能运用自如地举出实例,重要的是教师有实例可举。实例不能凭臆想,靠杜撰,不能信口开河,要有真实性,有根据。实例应是从教师自身的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具体来说,一是会计专业课教师,应该经常深入到企业、财政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司法部门和税务部门了解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和税务法规、把了解知识,加以裁剪、选择,为教学所用。二是经常认真地读书看报,无论是经济类学科还是法律类学科,不断掌握新专业知识。最好在读书看报时做点摘录。摘记不妨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把看不到材料,认为有价值的可以分门别类地摘记在专用本子上,供自己需要时使用,我称其为“小资料库”。另一办法是抄录在纸条上,再把小纸条贴在备课本的有关内容处,类似读书卡片的做法。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东县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文东,许琼华.论案例教学及其教师在教教育中的应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量子力学应用举例范文第4篇

一、反例的作用

1. 论证命题的错误,推进数学学科发展

我们前面提到,想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对的,需要步骤严谨地推理和论证,而如果我们想要否定一个命题,就可以举出一个符合题设却与结论矛盾的例子,来证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由此可知,反例可以论证命题的错误,排除一些错误的思维和概念,推翻错误的猜想,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

2. 使概念更加确切与清晰,促进数学学科发展

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与教学可知,数学学科中有太多的概念和定理,这些概念和定理结构复杂,使人难以理清,乱如一团麻。而运用反例,则可以使概念更加确切,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3. 巩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知识点繁杂,逻辑性严谨,环环相扣,如果我们得过且过,凭着感觉去理解,就不容易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容易造成数学知识的混淆。而利用反例,则可以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使他们在学习反例中学习正确的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4. 及时纠正错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反例教学设计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可以及时纠正错误,明辨是非,深化数学概念,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不等式性质的章节内容时,我发现部分同学对定义、定理等认识模糊,运用中时常出错。原因是学生对条件结论密切相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只是记结论,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定义中找出关键字,变换定理(或命题)的条件或结论,让学生根据实际判断,对不成立的让他们举出反例,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学会灵活应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反例进行教学

上面我们分析了反例的作用,那么具体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反例进行教学呢?

1. 对反例进行分析,对错误进行纠正

运用反例,如果一带而过,不加以分析,就会导致形式化,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反例教学的作用,就要对反例进行分析,要将反例中存在的错误一一指出,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对错误给予纠正。我们可以拿学生平时做错的题目作为反例,或者将学生可能会出错的问题展示出来,让班上学生判断正误,发现错误的原因,探讨正确的解法。例如,学生在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的量时,往往不是很清楚。因此我利用学生不清楚的状况,举了一个反例:如果要做10道数学题,那么已经做了的题和没有做的题是成反比例的。这个例子一出,学生的意见就分成了两派。有些学生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个题目是错误的。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经过讨论后,学生得出一致认识:满足反比例有三个条件,而第三个条件是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虽然这个题目中,做过的题和没做过的题之和是一定的,但这个题目仍不符合“乘积一定”这个条件,所以是错误的。

通过这样的反例教学,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纠正了这一常见错误,同时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 注意反例教学的逐层深入性

凡事都是循序渐进的,是有一定规律的,列举反例也是需要一点一滴地深入,化难为简的。所以我们在举反例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把难以理解的问题化为一些容易掌握的内容,逐渐深入,使反例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定理——SSS、AAS、ASA、SAS。教师可以给出个反例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如:∠A=∠A1,∠B=∠B1,∠C=∠C1,则ABC与A1B1C1全等。学生经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虽然三个角相等,而边不确定,所以这个例子是错误的。之后我们可以再提出一个例子:固定∠A=∠A1,AC=A1C1,那么如果BC=B1C1=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中学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a,说明BC或B1C1可以通过以下作图方法来画出:以C或者C1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a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此时所画的弧就很可能与AB或者A1B1所在的直线有两个交点,这时再构造出不全等的三角形就减少了难度。

量子力学应用举例范文第5篇

一、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举例能力的要求

政治教学举例能力主要体现在选例、用例、讲例三个环节之中。选例应准确、典型,具有科学性;用例应恰到好处,具有针对性;讲例应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

(一)选例准确、典型

事例无穷。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有许多事例可举。但是,有经验的政治教师总是慎重地选择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的事例,并注意例子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使之切题、对路,能准确地阐明道理,揭示规律。因此,“准确”是选例的前提,“理”能用例来说明,,“例”以“理”作依托,不能“理”“例”相互游离。如果选例不当,让人感到似是而非的现象,就不能准确的说明问题的本质,也就失去了举例的意义。例如,学习与人交往要学会表达这一内容时,我就选取了一个人请四个朋友吃饭的例子,不注意表达,“该来的不来,不该走的走了”让人啼笑皆非,举例恰当准确,让人牢固记忆,经久难忘。

选例典型,是指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事例,与所讲内容的理论、内涵密切联系,使人获得“一叶知秋”的效果。比如,我讲到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力时,就选取了近段时间以来“薛蛮子”等网络大V,造谣传谣的典型事例,在他们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严重超越了法律许可的范围,严重侵害了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权益。

(二)用例恰到好处

例子应用在非举不可之时,非举不可之处,把握时机,看准火候,切中问题的要害,尤其是要对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比如,在学习生活中需要竞争这一难点时,我就恰如其分的引用了教材中“深海捕到的鳗鱼很容易死亡,日本北海道一渔民为了防止鳗鱼大批死亡,而把它的死对头几条狗鱼和这种鳗鱼放到一块,让它们相互追逐,从而使整个船舱充满了活力,避免了鳗鱼的大量死亡”的事例,充分印证了教材中的“只有竞争社会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离开了竞争生活就像一潭死水”的观点。

(三)讲例要生动、形象

教学中的举例,或以古喻今,或借事明理,或以小喻大,或以影符形,应具有比附性和生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讲例时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将形象思维延伸、升华,逐步向逻辑思维转化,推向理性认识的高度。比如,在学习“情景不同,则情绪不同时”,我就讲了这样一则小笑话: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秀才、商人、土财主和乞丐四人到一庙中避雪,面对雪景,秀才提议四人各吟诗一句。商人经商有道富甲四方,面对雪景吟诗一句“大雪纷纷坠地”。秀才刚刚及第,感谢皇帝隆恩,紧接一句“犹如皇家瑞气”。土财主仓廪殷实,衣食无忧,又接一句“下他三天何防”。乞丐衣衫单薄,忍饥挨饿,紧接一句“放狗屁”。老师讲述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学生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政治教学举例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师,虽不能说举例好就是教学素养深,但是,一个教学素养深的教师,他的举例一定是精当的。因此,教师应当把提高举例能力作为加强教学素养、追求教学艺术的重要一环。

(一)重视知识积累

一个教师,如果他有了丰富广博的知识积累以及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就为选择教学例证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只有知识全面而丰富,才能在学生提出种种疑问时,运用准确的的例证予以解答,使学生对问题理解透彻,消除困惑。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因此,政治教师应广视博闻,善于积累那些哲理丰富、发人深省而又新鲜生动的事例,随时供教学之用。

(二)深入理解教材

教学中不论举出什么例子,都必须紧扣教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精心考虑和设计恰当用例的问题。否则,就把握不准所讲的“理”与所用的“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现用例模棱两可,让人感到似是而非的现象。

(三)讲究举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