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文中参考文献

论文中参考文献

论文中参考文献

论文中参考文献范文第1篇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中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多篇写作及规范格式,与文献撰写案例;以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中的文化差异标题为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张梅芳.西方节日与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电化教学,1997(3).

[2]倪大听.美国的节日文化[J].世界文化,1998(3).

[3]傅德岷.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AnthonyFA.Thebookoftheyear:abriefhistoryofourseasonalholidays[M].USA: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5]郭贵丽,张立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55—58

附1: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0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4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5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1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

[6]《圣经·创世纪》1:29-30

[7]乐黛云.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4

[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8222691.html

附2:节日文化:中西比较及其启示

[1]赵凤玲.比较文化视域下的节日文化论略[J].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总第5期,P178.

[2]郭贵丽,张丽玉.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8月,第32卷第8期,P156.

[3]李蜜.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1卷第3期,P77.

[4]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P63.

[5]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D].2008年10月,P47.

[6]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D].2008年10月,P34-36.

[7]赵东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P196.

[8]赵凤玲.比较文化视域下的节日文化论略[J].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总第5期,P177.

[9]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DB/OL].

http://gmw.cn/content/2005-03/09/content_192467.htm

[10]张承平,万伟珊.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第17卷第4期,P69.

附3:中西传统节日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宋科.浅议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海外英语.2011(02)

[2]罗红.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J].琼州学院学报.2010(04)

[3]赵爱华.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4]陈立涛,吴雄鹰.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论文中参考文献范文第2篇

       中药论文参考文献应该怎么样去写!写作标准是什么,有什么要求呢?在写中药论文参考文献需要注意的有哪些?千里马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有关于中药论文参考文献的案例教程;以供大家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案例如下:

文献标题: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景奇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前景展望[J]中国农业信息,2013,25(17):175

[2]苗蕾,林峰从美国农业现状谈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农业的几点建议[J]华侨大学学报,1999,17(s1):46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4]白宏中国农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9,20(4):38

[5]成玉林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评判与出路[J]调研世界,2005,18(5):33

[6]苑圆圆,林开淼,张鼎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福建稻麦科技,2009,27(2):41

[7]郭兰萍,周良云,莫歌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GAP的未来[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4):3360

[8]王敦清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1):68

[9]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34(6):1015

[10]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1

[11]范晓萍生态农业与西部资源合理利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5):481

[12]王晶我国现代乡村绿色住区规划与设计初探——以关中新农村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13]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35(1):48

[14]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12,31(2):122

[15]骆世明论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3):453

[16]谢春凤,蒋劲松,向青松,等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8(20):315

[17]董成森,邹冬生论生态农业向有机农业的战略转变[J]求索,2007,27(1):27

[18]田云,张俊飚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成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1):85

[19]李言鹏,王玉华,郭鹤群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演化与区域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20(3):110

[20]杨正礼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讨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6

[21]赵金锁欧盟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作物研究,2009,26(3):225

[22]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IFOAM国际有机联盟,2016年世界有机农业概况与预测趋势[R].德国纽伦堡: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IFOAM国际有机联盟,2016

[23]侯艳梅,戴智勇,沈国辉,等有机食品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产品加工,2011,7(10):123

[24]刘春阳,滕洁,张宇峰中国有机食品的研究与发展前景[J].污染防治技术,2006,2(2):45

[25]张孝德农业工业化失灵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3(5):47

[26]邓小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7]周垂帆,李莹,张晓勇,等草甘膦毒性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21(10):1737

[28]陶波,蒋凌雪,沈晓峰,等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2):162

[29]王慧,闫晓红,徐杰,等我国抗草甘膦基因的发掘现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22(1):109

[30]管志刚草甘膦致癌性分歧评析[J]农药市场信息,2016,31(1):23

[31]贾婧草甘膦致癌,真的吗[N]科技日报,20150508(001).

[32]何万云,彭瑞玲,牛德林,等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刍议[C]北京: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2001

[33]托曼克·德·波帝,波特·里克,马丁·克·范·伊特松,等.有机常规农业中作物产量差距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6):169

[34]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发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9

[35]钱静斐,李宁辉美国有机农业补贴政策:发展、影响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7):103

[36]玛丽娜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7]JohnPReganold,JonathanMWachterOrganicagricultureinthetwentyfirstcentury[J]NatPlants,2016,2:15221

[38]JohnPReganoldCanwefeed10billionpeopleonorganicfarmingalone[N]TheGuardian,20160814(001)

[39]程懷儒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J]农村经济,2003,21(9):51

[40]黄亦婷中国现代农业的出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0,6(5):26

[41]孙晨放心中药哪里找[J]青海科技,2013,20(4):16

[42]钟秀明,武雪萍我国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5):27

[43]栾江,仇焕广,井月,等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分解及趋势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869

[44]杜晓明,徐刚,许端平,等中国北方典型地区农用地膜污染现状调查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225

[45]尉海东,伦志磊,郭峰残留农膜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17(5):1853

[46]王志超,李仙岳,史海滨,等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动力参数及土壤结构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59(5):101

[47]殷海善,石莎,秦作霞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9):1003

[48]ZhangWeifeng,CaoGuoxin,LiXiaolinClosingyieldgapsinChinabyempoweringsmallholderfarmers[J]Nature,2016,147(537):671

[4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62(5):6

[5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63(6):7

[51]郭兰萍,张燕,朱寿东中药材规范化生产10年:成果、问题与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43

[52]黄娅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及GAP认证发展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06,2(3):42

[53]王新民,介晓磊,李明,等我国中药材的生产现状、发展方向和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107

[责任编辑吕冬梅]

附1:基于文献的中药治疗便秘的社会网络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洪波,陈宝国,付倩雨,等右归丸治疗脾肾阳虚型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3):168

[2]潘洁玲,李艳慧,尹丽丽,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筻便秘研究进展[J]新中医,2006,38(4):24

[3]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情报分析与研究,2008(8):70

[4]姚强,张研,张士靖双向聚类在文献计量学中的应用初探——以医院绩效评价为例[J]情报杂志,2012,31(3):54

[5]姜萍,李寿松聚类分析法在传承名老中医用药规律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中医药,2013,8(9):1105

[责任编辑曹阳阳]

[收稿日期]20160808

[基金项目]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ZDSYSKJ2015009,ZDSYSZZ2015002);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甘组电明字[2015]34号);甘肃省中药现代制药工程研究院基金项目(YWW2015050)

[通信作者]*任远,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与毒理研究,Tel:(0931)8762653,Email:Leyuan816@163com

[作者简介]杜丽东,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与毒理研究,Email:lidong_du@126com

附2:基于分子连接性指数探归肝经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建忠中药归经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37

[2]王树荣中药归经理论的部分现代研究诠释[C]太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

[3]王瑾,梁茂新中药归经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1237

[4]许福泉,管华诗,冯媛媛,等基于化学成分的中药归经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5):197

[5]胡雅凌,游強华,陶姗基于数据挖掘对小柴胡汤类方性味归经功效属性关系的发现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9):204

[6]徐伟超,贾蕊,李渡斌,等中药归经现代实验研究的原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中医杂志,2012,53(19):1629

[7]贺福元,周逸群,邓凯文,等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8):1534

[8]贺福元,邓凯文,杨岩涛,等基于超分子化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探讨(1)中药归经[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8):1624

[9]郝润喜,闫彩萍分子印迹技术在医药学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2):218

[10]夏赞韶,贺福元,邓凯文,等中药分子印迹技术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266

[11]高娜分子印迹技术在蛋白质识别中的应用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24(3):337

[12]何柳,李进,宋丹丹,等用于识别生物大分子的纳米基体材料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3(2):428

[13]KierLB,HallLHMolecularconnectivityinchemistryanddrugresearch[M]NewYork:AcademicPress,1976

[14]KierLB,HallLHMolecularconnectivityinstructureactivityanalysis[M]Letchworth:ResearchStudiesPressLtd,1986

[15]KierLB,MurrayWJ,HallLHMolecularconnectivity4Relationshipstobiologicalactivities[J]JMedChem,2002,18(12):1272

[16]王尔华,相秉仁分子连接性及其在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79(3):129

[17]张玉林一个新的分子连接性指数(mZh)用于取代芳烃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8):109

[18]陆小华,马骁,王建,等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4):595

[19]梁静,徐风,尚明英,等赤芍化学成分没食子酸丙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970

[20]颜永刚,王红艳,王昌利,等重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河南中医,2013,33(8):1331

[21]张翔宇,唐映军,周茂嫦,等珍惜药用植物重楼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1):78

[22]徐瑞兰,师彦平中药臭梧桐的化学成分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34(1):15

[23]胡海军,刘青,杨颖博,等臭梧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C]海口:全国中药与天然药物高峰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2013

[24]吴克磊,康利平,熊呈琦,等蒺藜全草中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4):225

[25]李春娜,范冰舵,刘洋洋,等蒺藜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9):3294

[26]王芳旭,王镇方,康利平,等不同产地蒺藜及其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J]中草药,2016,47(6):897

[27]焦豪妍,王玉生,刘瑶,等广东海风藤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12,35(9):1431

[28]王贞佐,呼海涛,孟庆繁,等海风藤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05

[29]宋敬丽,袁林,刘艳菊,等海风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70

[30]肖炳坤,黄荣清,杨建云,等海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474

[31]廖晓云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海桐皮活性成分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32]孔娜娜,方圣涛,刘莺,等罗布麻叶中非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3,44(22):3114

[33]宋建平,许虎,陈菲,等罗布麻叶黄酮类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J]中药材,2014,37(7):1199

[34]许虎,刘训红,王媚,等罗布麻叶研究现状及设想[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3):85

[35]郭雷,朱文成,刘超密蒙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7):222

[36]田硕,苗明三密蒙花的现代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5):708

[37]李鹏,胡正海茜草的生物学及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3,44(14):2009

[38]刘路,王佳佳,崔雪靖,等茜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7):225

[39]王艳青黛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特征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40]刘泽玉,苏柘僮,高亚男,等HPLC法同时测定青黛有效成分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0(3):324

[41]张青松中药复方CM活性成分和中药青黛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42]马环宇青葙子化学成分及保肝活性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8):146

[43]叶家宏,申卫红,黄红兵,等青葙子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6):897

[44]郭美丽,武清斌,王燕青葙皂苷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或抗炎药物中的应用:中国,CN102600191B[P]2013

[45]邢冬杰,项东宇,张彩坤桑枝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11):957

[46]佟亚楠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7]洪德志,时连根桑枝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6):806

[48]王亚男,林生,陈明华,等天麻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1775

[49]郭耀辉,范中菡,李晓,等天麻的研究进展[J]食药用菌,2014(3):137

[50]王亚男,林生,陈明华,等天麻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12):1775

[51]孙泽阳,胡东鸣天麻及其活性成分药效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3):1

[52]赵倩,刘钫,李清娟,等月季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2,43(8):1484

[53]王晓燕,王雯雯,周勇辉,等月季花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6):500

[54]刘谋治,宋霞,姜遠英,等月季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3):198

论文中参考文献范文第3篇

国内外检索系统通常不仅收录论文的题名、关键词、摘要,还收录其参考文献,其中参考文献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起点和深度以及科学依据的重要指标,也是期刊质量量化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统计分析的重要信息源.因此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著录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和出版物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格式

正确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不必大段抄录原文,只摘引其中最重要的观点与数据,可以大大节约论文的篇幅.本刊要求来稿作者,凡是引用参考文献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图表和其他资料)均需要对参考文献在文中引用的地方予以标注,并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列出.作者应按照国家标准GB/T7714-2015书写参考文献著录项.

1、参考文献的分类

按参考文献的提供目的划分,可分为引文文献、阅读型文献和推荐型文献3大类.

①引文文献是著者在撰写或编辑论著的过程中,为正文中的直接引语(如数据、公式、理论、观点、图表等)或间接引语而提供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②阅读型文献是著者在撰写或编辑论著的过程中,曾经阅读过的文献信息资源.

③推荐型文献通常是专家或教师为特定读者、特定目的而提供的、可供读者查阅的文献信息资源.

2、文献类型和标识代码

参考文献目前共有16个文献类型和标识代码: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档案A,舆图CM,数据集DS,其他Z.凡无法归属于前15个类型的文献,均可以用Z来标志.

3、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1.参考文献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并在序号中加[].

2.对于常见的各类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如下:

1)著作:作者姓名,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期刊论文:作者姓名.题名[J].期刊名称,年,卷(期):页码.

3)会议论文集:作者姓名.题名[C]//论文集名称,会议地点,会议日期.

4)学位论文:作者姓名.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姓名.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获取路径.

6)电子文献:作者姓名.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含文献载体标志)见其它].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路径.

7)报告:作者姓名.题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8)标准:标准号.题名[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3.同一著作中作者姓名不超过3名时,全部照录,超过3名时,只著录前3名作者,其后加“,等”.

4.其他: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GP),光盘(CD),联机网络(OL).

4、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者.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9]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曰期(任选).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文内参考文献标注格式:

文内所列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为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章.私人通信和未发表(含待发表)的著作及论文,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还应注重权威性和时效性.文内标注参考文献时应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

(1)文中已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

例如:Vairaktaris等[7]研究表明,MMP-9-1562C/T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关系密切.

(2)正文未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引用内容的句末.

例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减少缺氧、缺血对动物脑神经元的损害[1].

(3)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时则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不用角码标注.

例如:肱动脉超声检查的方法见文献[2].

论文中参考文献范文第4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 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全)。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②.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③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⑤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⑥ 文献起止页码。⑦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 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M

论文集 C

报纸文章 N

期刊文章 J

学位论文 D

报告 R

标准 S

专利 P

文献类型标识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DB

计算机程序 CP

电子公告 EB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 [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b. 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c.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 [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 [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68-471.

d.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N].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9]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 [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12] 万锦坤.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 [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

其他示范---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五、 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

论文中参考文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引文分析 研究人员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吸收能力 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21-05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法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科学研究人员总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研究现状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现其创新性和创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现状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现有文献和信息,对现有文献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上进行创新。所以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对文献和信息的查寻与获取能力也自然成为衡量和评价研究人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创新是相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为了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研究人员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会尽量查寻现有文献和信息,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会尽量列出相关文献。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一般来说,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参考文献列举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认为无须列举或有意省略,而这往往会带来学术风险,如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按照文献引用规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献应当是全部相关文献中质量最好和相关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须列举。这就意味着,文献引用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文献实现充分获取的基础上。在信息查寻中存在一个“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献引用与相关文献和信息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用户在利用信息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容易获取的信息源。这一方面说明,用户在信息获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准则,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信息获取量与其能力大小有关。这种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户平常注意信息源获取和积累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一种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利用引文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来初步判断研究者的信息获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讲,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由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所决定。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认为:[3][4]研究人员的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受一定规律的支配。科学文献的引证与被引证,是科学发展规律的表现,体现了科学知识和情报内容的积累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统一性原则以及学科之间广泛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现象。科学文献作者在创作科学论文时,不可避免地要引证他人的文献,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因此,科学工作者的引证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文献的作者一般不会在论文中无缘无故地引证与其论述主题完全无关的文章。文献的相互引证有多方面的原因。温斯托克(M・Weinstock)在进行系统归纳后指出,文献被引证大概有15种原因。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为我们从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标注引文的重要意义

标注引文(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标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体现科学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历史;

(2)尊重和保护他人的著作权;

(3)精练文字,缩短篇幅,避免重复;

(4)便于编辑和审稿人准确评价论著的学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5)提供情报信息线索,与读者共享信息资源;

(6)通过引文分析对论文、作者、期刊、机构等的学术影响力(应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指标)做出客观的评价;

(7)有助于建立科学公正的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评价平台;

(8)促进科技信息、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标注参考文献,而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也会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和实际需要来列举参考文献。

1.3 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诉我们:“引证行为为何会发生”、“引证行为的测度指标、工具与方法”、“引证原理的主要应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以及“引文量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

一般来说,科学文献中引文量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因素:

(1)与信息获取能力有关,信息获取能力强则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2)与学术规范和引用规范有关,学术研究越规范和引用要求越规范的领域和地区,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3)与科学论文的类型有关,综述性和述评性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一般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

(4)与学科领域有关,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与研究主题有关,原创性和前沿性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热点和焦点研究主题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普通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更大。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自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8][9]由此可见,科研机构、企业或者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左右。如果能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就能缩短文献查阅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性的研究中。可见,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获取和吸收能力不强,要想提高科研效率,开展创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假设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一:所有的学术论文都是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列出相关参考文献,以体现其论文的创新性。

假设二: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尽量把其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列在参考文献中,以表明当前研究现状、论证其学术观点。

假设三: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在列举参考文献时,一般都会优先列举容易获得的文献、权威人士的文献、高质量的文献、高级别的文献来论证其观点。

假设四:学术论文中没有列举参考文献,一般可以认为,要么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有限,无法获取所需信息;要么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观点为完全创新,不需要列举参考文献;要么学术论文中所述观点为常识性知识,无须列举参考文献。

假设五:基于以上假设,可以认为,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获取相关文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与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相关。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推论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一: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平均数能反映各自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信息获取能力。一般来说,不同学科对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学术研究越规范,列举的参考文献就越多,对研究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论二:不同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按影响因子区分的期刊类别),一般来看,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创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论文,为了体现其创新性,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应包含更多的参考文献。

推论三:不同学科、不同级别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中文和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期刊对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获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论四: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不同类型载体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反映了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

推论五: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被引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和平均影响因子,反映了该领域研究者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学科期刊引文的数据调查

2.1 样本选择

为了证明以上假设和推论的合理性,本文选择了图书情报、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权威学术期刊来进行数据调查,基本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领域。由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及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体相当,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因此本文仅以每种中文学术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为调查统计样本。实际调查表明,这种随机样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样本尽管数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反映样本整体情况,具有稳定性和可检验性。进行尝试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够推广。这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及所属学科如表1所示。

2.2 指标选择

根据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点选取了5个关键指标来重点统计分析中文学术期刊中引文数量及分布特征,据此来考察引文量及分布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5个关键指标如下:

(1)载文量:即每种中文学术期刊每期发表的论文数。

(2)引文量:即参考文献总量,包括每篇论文的引文量和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种学术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种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个学科论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的信息吸纳能力。

(4)中英文参考文献的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广至期刊和学科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类型参考文献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网络引文等文献类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不同类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数据调查

通过调查统计,2011年第1期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3 数据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统一,有待规范

在文献计量学中,引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观点、数据、结论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号标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标注,如括注、脚注和尾注,通常也称为注释);一是“用”,即间接引用(观点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识成果,作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号标出,以尾注的方式标注,通常称为参考文献或引文)。

在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标注要求和格式不统一,即使是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标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统一,学科和期刊差异较大,不利于有效开展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规范。借鉴国际标准或建立我国统一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和标准都是有效的举措,需要学术界呼吁和有关部门重视。如国际通用1979年创建温哥华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国文后参考文献标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学术期刊并未规范使用这些标准。

从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覆盖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11个学科)的调查数据整体上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引文标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引”(注释)、“用”(参考文献)不分或不完全区分。大多数学科领域的期刊都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或者是将两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数学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和《计算机学报》就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而《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则将两者混在一起脚注。二是格式不统一。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期刊在标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基本上是一个学科、一种期刊一种标注格式。三是标注不完整。在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除《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和《计算机学报》有文献类型标识外,其它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都没有。《经济研究》期刊论文中还没有标注引文序号。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待加强

论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学术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等的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与情报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密切相关的,虽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说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则能表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强。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尽量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这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领域或主题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信息获取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篇均引文量来看,尽管每种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国各种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国内1 765种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10.01条/篇;另据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国内6082种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7.92条/篇。而国外期刊的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超过30条/篇。[10]这一方面说明国外研究者注重相关研究领域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研究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来看,高于30条/篇的只有《法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分别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释的话,则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虽然仍高于国外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与国外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相比,则又存在较大的差距。[11]据统计,每篇外文论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论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国内外研究者在文献利用上的差距。[12]综述性论文的引文量则尤其如此,我国综述性学术论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间,个别论文引文量较小。而国外综述性论文一般较长,参考文献量也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则达几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十分频繁。研究者在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会尽力了解国内外某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站在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前沿上,才能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学论文中引文语种的分布,正是测度作者获取和利用国外文献和信息能力及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查寻和获取外文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意义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语种的文献构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获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种语种的引文量越大,说明该语种比较重要和常用。对我国《大气科学》、《金属热处理》等10种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1979年的引文统计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总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这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阅所需文献和信息的85%。而对《数学学报》的引文统计分析表明:[15][16]引文语种只有四种,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约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数量极少,只占2.14%。在数学领域,我国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获得97.86%的信息量。两种调查的结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别高,这一方面说明国际上以英文发表可供查阅的相关学科文献和信息数量多,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研究人员多数是以英语为工具检索国外资料的。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中国图书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报学报》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经济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学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国管理科学》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国社会科学》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数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计算机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语种的引文极少,几乎没有。调查结果表明,除《中国图书馆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种学术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法学、文学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经济学、管理科学和情报学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数学学报》和《计算机学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别是《数学学报》,较之前的引文统计调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从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学术期刊在投稿须知中还明确规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期刊。如此看来,我国部分学术期刊在引文语种的分布上具有倾向性和导向性。总体来看,英语已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获取国外资料和信息的主要语种。

3.4 引文类型来源狭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献类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学科论著的文献信息来源及其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文献载体的情报价值以及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文献信息的能力。引文统计调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献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图书,特种文献中的专利说明书、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趋势。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9种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国社会科学》图书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学术期刊引文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其它文献类型。可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倾向于引用图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如哲学、历史、文学。本次调查还有一些新的发现:一是期刊论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上升;二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更多的引用会议论文;三是网络引文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逐渐增加,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关注最多,而经济、管理和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则极少使用网络引文,法学领域使用网络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报纸和各类报告受到经济、管理和法学领域研究者们的青睐;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信息源被我国科研工作忽略,如学会论文、专利等。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我国研究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证明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获取和利用不同类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庭孝等.信息咨询与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9.

[2][5][13][15]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4][7][18]王佃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及几个相关问题[EB/OL].[2011-04-28]..20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