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程

微课程

微课程

微课程范文第1篇

微课程首先表现为课程。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

其次,微课程具有技术属性。微课程是信息科技发展的产物,其课程内容依靠信息科技存在,其实施活动离不开信息科技创造的条件。微课程主要采用微型教学视频(俗称“微课”)支持自主学习。

采用“微课”支持微课程实施,其灵感来源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倡导的“用视频再造教育”。萨尔曼·汗的这一创意随着“翻转课堂”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并导致2012年全球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爆发的壮景。

采用“微课”是因为视频最便于人性化学习。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陷于思考,也可以在不甚理解的时候倒回去重播,一遍乃至数遍,直到达成学习目标为止。

最早产生的微课程,其支持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都采用视频格式。不过,随着实践深入开展,人们发现“微课”并不能支持所有课程的自主学习。于是采用以“微课”为主要形式、以其他资源为后援的混合式技术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因此,为了突出变革,我们可以把“微课”作为微课程的主要技术属性,但不应该把它绝对化,而应遵循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原则与方法,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采用最适当的技术形式。

再者,微课程具有时代特征。所谓时代特征,指的是当代IT科技表现出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三大显著特征。萨尔曼·汗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把知识学习前移到课外,把内化知识挪后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实验,被比尔·盖茨称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假如不把微课程纳入“云教育”范畴,那么,作为其技术属性的“微课”充其量只能扮演“课件”的角色。而十三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恰恰证明:单纯的“课件”无论有多精美,都不可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也正是由于“云时代”的支持,把知识学习前移到课外,才使教师得以在课堂上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以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

基于微课程属性,江苏省昆山市朝阳小学、培本实验小学的教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微课”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使自主学习成为高效学习策略,不仅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内化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笔者在与参与“翻转课堂”实验的学生座谈时,有意问他们愿意用现在的学习方式(用“任务单”、“微课”翻转课堂)还是原来的学习方式,学生普遍表示不愿回到过去。问其原因,答曰:“运用任务单学习,碰到问题可以思考,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发现,这就是学生通过翻转课堂,油然而生学习成就感使然!这就是绝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收获!

微课程范文第2篇

这个与时俱进、热衷研究的人,就是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他那亲切的指导和敏锐的思考,折服了广大微课程学员;他那仅有5分钟左右却发人深思的微课程,帮助许多普通一线教师走上了专业研究的道路。

孜孜不倦 钟情于教研

从198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李玉平已走过三十余年教育路。岁月赠与他不同的角色,也记载了他从模糊到清晰的研究之路。各种不同层面的教育角色,使他对一线教师的心理、思维和处境都有切身的理解,也使他的指导显得实在、具体而深入。

贯穿李玉平三十多年教育生涯的主线,是他对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痴迷与执着。

上世纪80年代,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李玉平还积极投身到全国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读读写写,讲讲练练”……他都尝试过,并在一次教学能手比赛中成为旗(相当于县)级教学能手,是当时全旗参赛选手中唯一一位民办教师。

出于对研究的热爱,李玉平多次放弃管理职位。1992年,他辞去已担任两年的碱柜小学校长一职。2005年6月,他又辞掉了刚被任命的海勃湾区教育局副局长之职。李玉平说:“管理岗位上多种复杂的事情搞得我头昏眼花,我最钟情的教学研究却停滞不前。要解决研究中产生的问题,我必须专心学习!这就是我当时唯一的想法。”

在辞掉副局长职位之前,李玉平做着“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三小”研究与教师很贴近,但效果不怎么好。带着学习的渴望,2005年8月,李玉平来到北京中关村四小,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康长运博士、中关村四小校长刘可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盖伦教授(Gaaleen Erickeson)、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的伊恩博士(Ian Mitchell)及Janette Erickson博士相识,他们一起启动了中国“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在与这些教育专家接触的过程中,在飞赴英国、澳大利亚实地学习的过程中,李玉平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他开始尝试教研方式的变革,在“三小”研究里加入“行为研究”“风险研究”。

在不断的尝试中,李玉平一直思考:“老师们非常忙,有没有什么更高效、更好玩、更容易操作的研究新载体,使教师爱上自主研究呢?”2011年,他发现,让老师们制作研究小视频来展现“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于是,他开始在教师群中试验、推广这种新办法。

这种新的呈现方式首先被称作“智能课程”“微型课程”,后来才被命名为“微课程”(microlearning)。它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学员可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微课程视频每集播放时长约5分钟,字数约300字,方便学员利用零时间,借助网络、手机等方式学习、思考。“微课程”视频主题突出,一课一事,每集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学校课题。它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了学员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湖北省宜昌市天问学校教师张先伟在李玉平的帮助下,制作了微课程视频《专利墙》。《专利墙》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很多教师将“专利墙”运用到教学中。张先伟因此得了个“张专家”的外号。张先伟说:“在开发微课程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归纳总结、化繁就简,学会了深入思考、求助分享,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中储粮希望小学的校长马丽娜则表示微课程对于学校建设很有帮助:“微课程推动了我校研修的改革浪潮,让我们这所农村学校蜕变成为一所校本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名校,让农村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让村小的孩子享受到了先进的教育!”

李玉平总能给微课程实践者们意想不到的启发。在他耐心细致的引导下,一批批普通教师积极思考,解决了不少教学难题。厦门诗坂中学的蔡辉录老师说:“大专家给人感觉距离很远,需仰视才能看见;而李老师同样是专家,可是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老师都可以与他对话交流,他总是给我们鼓励,让我们有勇气跟他前行。”蔡辉录的话代表了许多微课程学员的心声。

深入浅出 学习新革命

微课程研究是简单易行的草根研究,不同于门槛高、程序多的课题研究。微课程研究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课程视频,而事实上真正的收获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它有效地凝聚了普通一线教师们的智慧,转变了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教研模式。

李玉平说:“追问深一层,研究深一层,就是微课程。”往深处挖掘,是微课程研究的一大特点。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再加上后期制作,这就是微课程视频形成的全程。

2011年9月22日,李玉平来到深圳市龙岗区天成学校指导教研。李玉平与该校教师林育霖聊天时,了解到她的班上有位上课总睡觉的“瞌睡虫”小斌(化名)。李玉平问她:“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起初,林育霖提出了3个策略:(小斌)困了,起来站一会;(小斌)准备风油精,困的时候擦一下;(小斌)去厕所洗把脸。小斌瞌睡的问题有所好转,但还是经常打瞌睡。

李玉平分析林育霖的策略,给她提出三个建议:应思考瞌睡背后的问题;应思考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助;应提炼出帮助全体学生的办法,由针对这个孩子变为针对全体。李玉平说:“要回归到起点,从原点出发,从细节出发。”这次指导后,李玉平与林育霖又有过多次对话。

根据李玉平的指导,林育霖一遍遍地追问,发现了更为重要的原因。浅层次的原因是,小斌宿舍的同学有卧谈习惯。于是林育霖与他们开了一个“睡觉会议”,同时每天晚上查寝。综合措施使得情况一天天好转。深层次的原因是,小斌基础差,上课听不明白。林育霖于是调整教学策略,想方设法帮助小斌树立信心。小斌的课堂表现越来越好,瞌睡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小斌由此成为“睡眠管理专家”。同时,林育霖感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她认识到:“有爱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的是方法。”此后林育霖又提出了“小曾防迟到三法”“小张纠错法”“王氏作文训练法”“小倩卫生4条好建议”等针对不同坏习惯的策略。

李玉平说:“研究要深化,成果则要简单明了地呈现。”2012年10月,李玉平收到深圳宝安福新小学高老师的演讲稿《如何与问题学生交流》。该文约6000字,重点讲了对后进生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介绍了“哄”“吓”“诈”“帮”四招,最后讲如何与家长沟通。李玉平说,该文结构完整,但缺乏深度,并没有切实解决“如何与后进生交流”这一问题,且在某些观点上欠缺人文关怀。

李玉平先从策略与故事的角度,开发出《后进生四招》《变化中的虹宇》《暴力小孩》3集微课程,再从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角度,整理出《三步策略开发》《三步故事开发》《关键词看变化》《追问“理论”》《微课程的背后》5集微课程。前3集是“鱼”,帮助教师解决现实问题,而后5集是“渔”,帮助教师去寻找、开发、创造更多的“鱼”。从下面2份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策略变得更具体、更具操作性了。

先看表1。从思考的深度来看,前者浅,后者深;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前者虚,后者实;对比前后策略名的差异,前者情“冷”,后者情“温”。再看表2。从字数多少的角度来看,复杂的叙述变得简洁,简单的策略变得具体。

深入挖掘策略方法,浅显易懂地呈现研究成果,正是微课程引人入胜的关键原因。在微课程视频中,《猴子理论》告诉校领导、班主任要让下属、学生自己处理自己身上的“猴子”,以训练下属、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行动力;《保护蛋宝宝》讲述了让学生保护鸡蛋的故事,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生命教育尽在其中;《一封求助信》讲述了一个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却“屡败屡战”的女孩的故事,告诉老师们应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让孩子学会接受失败、享受成长过程……

“微课程研究带来了教师学习方式的新变革——思考式学习,让人觉得教研也格外有趣。”宁夏石嘴山市红果子小学的孙雪梅老师如是说。微课程是“格外有趣”的“学习方式的新变革”,这是微课程研究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我的讲座不需要记太多笔记。”

“笔记分作两栏,一栏记李老师讲了什么,另一栏记我想到了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李玉平很尊重教师们的个人想法,并引导教师们注意到策略可能存在的风险,再引导教师们针对风险进一步完善策略。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李玉平总是着眼于“高效”“高质量”,采用“AB案对比”“填空稿”“思维导图”“学生行为表”等明了易懂的方式来促进教研与学习。他还很注意把团队文化、趣味游戏的元素嵌入到培训活动中,如经常运用“解手链”“踩报纸”“放竿”等策略,使整个培训场面活泼有趣、互动性强。

微课程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形成——“三微研究”(“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化,更是一种成长方式的重建。

成效卓著 引发“微课热”

深圳团队、湛江团队、湖北团队、山东团队、内蒙团队、上海团队、河南团队、福建团队、四川团队、网络团队……微课程研究带来的显著成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学校,他们纷纷参与,在李玉平的带领下开展研究,引发了一股“微课热”。

武汉洪山区武南小学校长张同祥带头做微课程《话说小学课改》。该校的教师不甘落后,不会制作就主动请教,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微课程研究进展如何?”一个月的时间,武汉武南小学60名教师制作了100多集微课程视频。该校教师胡晓荣在李玉平的指导下制作了十多个微课程,他说:“感谢李玉平老师,我会永远记住微课程研究带给我的欣喜与感动!”

顺应广大微课程学员的呼声,2012年11月21日至22日,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启动暨“教育通”云平台会在武汉市洪山区举行,全国各省市近300名教育局局长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评选出了优秀微课程,并对优秀微课程进行了展演。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优秀的微课程是探索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它进一步推进了区域教学改革,对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微课程范文第3篇

一、班本微课程是教育的微创新

班本微课程“形”微“意”不微。相对于纳入正规课程体系、意义正统、以教材为媒介的大课程而言,班本微课程是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发并实施的内容,实施范围也会仅限于班级,因此“形”微。班本微课程开设的立足点是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尽管它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但是出发点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班本微课程同时突显了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个性化教学。班本微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而且会引发教师对教育问题的突破性思考,微中见大,其意义不可低估,故班本微课程“意”不微。

二、班本微课程是课程的

既然称之为“课程”,班本微课程也应具备课程的要素,如课程开设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的实施内容、课程的评价等。班本微课程是前三级课程的补充与完善,课程目标与国家课程相应的学科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它与相关的学科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单独成体系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班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拥有第四级的个性化课程,国家课程体系才更加丰满,学生才有可能实现全面、个性的发展。

小古文课程的开设也有一定的实施计划,以《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教材为媒介实施课程。教材按照主体单元编写,既有童话,也有寓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关于小古文课程的实施建议,朱文君老师提出小古文教学的策略: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借助注释和译文来读懂小古文是好的办法;读文言写白话也是一种全新的小古文学习法。对小古文课程的评价意见,实施教师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对小古文的阅读和理解以及运用作出相应的评级即可。

从小古文课程,我们可以看出,班本微课程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有比较明确的课程目标和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有比较系统的实施方法与策略,也能进行效果评价。因此,班本微课程是课程的。

三、班本微课程是学生的

微课程以充分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它以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为目标而从细微处入手。

“古典诗词和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实践,常老师《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微课程研发出来了。常老师的微课程研发的过程不正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吗?为什么学生会一直游离在诗词之外,他们的生命成长需要的是什么?如何用诗词课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农历的天空下》的微课程的开设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让他们同创作诗词的先人们一道,经历节气变化过程与自然对话,激活生命感受。这样的微课程不正是学生以诗词的方式生活、成长的课程吗?故班本微课程是学生的。

四、班本微课程是教师的

班本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微课程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开设范围也仅限于班级,容易被一线教师驾驭操控,大大降低了课程研发的门槛。微课程基于微问题、微研究,也就是常说的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小问题,而这样的小问题往往是学生发展中最真实、最需要、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针对小问题开展微课程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从教师的兴趣出发,时时处处人人都可研究。小研究是嵌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对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不作要求,不强调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只讲求解决实践问题的效果,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来,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思考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付诸实践。小问题研究的集结策略可以研发成班本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出富有特色的个性化微课程。而微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微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序设计;循环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58-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悄然进入到互联网的微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微博、微信、微媒体的冲击下正以极快的速度改变着。微课这一教育领域的新秀,正以深度融合现代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的自助式学习的特点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1]。在高校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化等特点获得了高校教师的认可,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以期帮助教师延伸与完善教学过程,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近年新兴的一种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它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

相比于传统的黑板板书和单一的教学课件这种教学方式,微课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也更有利于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多媒体教学仅限于利用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等。而在微课教学中,多媒体不仅局限于PPT,还有影像视听等。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运用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手段,将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有趣、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符合现代学生对感性形式依赖、对理性形式抗拒的特点。

此外,微课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按需进行选择,不失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

三、微课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高校程序设计课程仍然沿用之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只是把教材上的内容强硬地“塞”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成为了简单化、程序化的吸纳知识的“容器”,丧失其主观能动性,沦为学科课程的奴隶,并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致使其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然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微课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微课作为一种半结构化,易于更新、扩充和组合的新型教学资源[3],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又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操作与演示实验,微课所提供的情境化、自主化和合作化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生动、高效的学习方式。微课融入教学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选取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循环结构这一知识点作为微课设计案例,进行微课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视频既是微课的核心部分,也是微课的主要载体。要求时间短,内容精炼,因此微课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微视频的精心设计。微课的制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教学主题微课主题的特点是独立、完整、实用性强、能促使学习者深度学习思考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4]。一般来说,微课教学时间简短,主要围绕某个知识点或重难点开展教学。循环结构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础之上,为后续学习子程序和自定义函数作铺垫。它是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在知识的宽度与深度上对学习者都有一定挑战性,本案例选此作为教学目标。(2)细化知识点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只有将每一个小知识落实到位才能达到整体“教”的任务和“学”的需求。确定主题后应细化知识点。微课的主题是一个知识点,在这一个知识点下还有很多小知识点的支撑,接下来就是根据微课时长短进行内容的加工和微处理。本案例将循环结构这一主题分解为导入、循环的概念、循环的语法格式、循环的应用以及拓展思考五个知识点,时长控制在8分钟左右。(3)教学设计微课所展示的是一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如何吸引学习者的眼球,使其饶有兴趣地观看整个讲授过程,教学设计是关键。程序设计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本案例以故事导入的形式介绍循环的概念,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讲解循环的语法格式和执行过程时,充分运用PPT技术,设计制作动画效果,直观展现了抽象难懂的程序执行过程,使学生易于理解。通过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基本能力。最后在拓展思考环节,设置与本课所讲内容相关的课后练习,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及时巩固本课所学,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循环结构。(4)课件制作及视频录制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抓住学习者的眼球,并在5―10分钟内讲透一个知识点,微课所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案例选择“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组合,最后进行后期编辑与优化,合成输出微视频。

2.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1)课前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结合教材内容目标设计微课,并综合习题及其他辅助材料等形成学习资源包,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时,为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建构学习资源环境。与此同时,教师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规划与引导,围绕微课内容设计学习任务目标作为自主学习的驱动。这里,我们根据循环结构的语法语义,设计了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边学习边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观看微课、自学检测、反馈疑难问题三个环节。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实时互动,讨论学习内容,发表学习体会与感悟,探讨疑难问题等,实现自己的知识建构。(2)课堂引导学习。课堂上先简要回顾微课主要内容,明确相关概念,建立话语共识,导入新课。然后,根据前一阶段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的问题以及教学重难点,教师提炼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和交流。最后,教师结合讨论情况进行知识点拨与思维提升,落实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这里,根据课前所学,我们将其他几种不同的循环结语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协作与探究,合作学习,完成具体实例的代码编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信息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者,完成了单向信息输出到双向意义建构的转变,学生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3)课后总结反思。课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和巩固。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有针对性练习,对课前与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对学习要点进行脉络梳理、归纳和总结,并通过小测试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也可布置开放性作业,如撰写论文、研究微课题等,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中的兴趣点和疑难点组建研究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及时提供辅助和支持,实现班级教学向个别化辅导的转变。

四、总结

作为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新型教学与学习模式,微课有着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目前,各大高校都在进行与微课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将微课这一模式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很多兹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云勤.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学实践探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4,35(3):189-192.

[2]陈晓燕.解读“微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3):42-44.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宋雪亚,贾丙静.混合教学模式在VFP程序设计课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6-108.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Lecture in the Course of Program Design

WANG Jing1,2,LU Xue-song1,YANG Xiao-qiu2

(1.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2.Guangling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微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人才的基本必备条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在教育部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方面提供了多项服务。作为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知识诉需求,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挑战包括教育内容,对于现代高校的教学来说,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充分尊重先进技术的作用,将“微课程”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际设置中,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有利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课堂的改革和发展。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在大学里教授计算机课程愈加规范化。然而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教学课程中的内容解决相关的问题。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分配并不是非常合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伴随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对于信息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根据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可以注意到作为一科理论性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兼备的课程,如何使教学实践发挥出最好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的丰富,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道路。

2.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课程知识大纲和知识体系的设计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对于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该课程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要概念的综合性、概括性的介绍,要配合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硬件的结构与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后续研究创造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有意识地学习各自学科中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概念、技术和方法。

2.2课程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够满足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没有充满意义的教学过程设计与照顾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的实践过程,是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的。个性化的教学应该利用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地运用不完全相同的教学指导方法。为了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达到充分实现课程大纲要求的教育教学和培训的目标,伴随信息化教学指导方法的增多,高校不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如数字化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符号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这间接地导致了教育工作者数字化教学技能的差异化现状。教学指导过程与活动的设计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这不是提高学生实际行动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概念,同时也不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制造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与创建学习组织,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瓶颈,以适应学生的个人学习需要。

2.3课程教学评价系统不能够保证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高校,评价和评价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学期末的统一考试,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通常是根据考试结果来评价的。但是,考试的成绩并不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只能够查看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对课程中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不能反映在成绩上,综合成绩相近的学生在不同内容上的应用水平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然而传统的教学体系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很容易出现平时不下功夫、学期末临时抱佛脚的问题。

2.4课程教学环境与学生的需求和信息素养不相适应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各类大学都非常重视建设数字校园或智能校园,大部分课程都在这一背景下完成了自身网络课程和网络工具的开发,然而却存在很多问题,如通用性不平等等信息能力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不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网络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效益。尽快完善的课程教学支撑平台,使师生能够有效地在线或离线交流,只有这样,网络平台才能对课程教学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中“微课程”模式的构建

3.1学习内容方面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微视频是管理课程、知识阅读、实践练习等方面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细化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清晰地展现学生的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网络平台“微课程”可以提供详细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研究,有效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2学习任务和问题方面

对于基础课中的关键知识点,我们要设计相应的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此外,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起到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作用,指导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给每个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和提出问题,任务设计上应该紧密地联系相关知识点,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本着实用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采取措施,任务设计不仅要确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来满足较高水平的学生,这样以来,可以整体地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

3.3学习活动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微课程”的教学方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教师可以在基础课上制作出具有关键知识点和典型练习的微视频,并对每一步进行准确的讲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循序渐进地学习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过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问题相关的情境,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举一反三,然后解决问题。老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也可以互相评价,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4综合评价方面

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多层次、简单多样的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锻炼相关知识点,捕捉相关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反思总结等合作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以报告或任务的形式呈现课堂外的学习和思考。教师根据个人叙述、学习报告的综合表现来评价学生课程的最终评价结果,在考试系统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联合小组评价,完成考试。

4.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关于“微课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