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公寓;户型单元设计;公共空间配置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越来越成为全民重视的领域。几年以来,各高校不断地扩招,使更多的学子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但同时也带来了高校现有配套设施短缺、老化的状况与急剧增长的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几年来,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公寓,下面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公寓的建设,来阐述主要设计特点。

道路结构

学生公寓区的两条南北向主干道与校园路网直接相同,简洁、合理、顺畅。能使校园东面学生直接、便捷的与校园的教学科研区相联系,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学生公寓区段停车数量虽然很大,但不向办公楼那样集中,机动车考虑沿街分散布置,主要布置在博士生、留学生公寓区和公共设施附近。自行车的停放,考虑到学生使用方便,以及保养与管理均采用就近设置原则。

功能布局

学生公寓由研究生、留学生及博士生公寓区、公共设施及活动场地组成。各种公寓的建筑布置,符合类型学的原理,分组明确,有韵律,秩序感强。

研究生公寓由6幢九层和1幢十一层L型及带状公寓组成,占地面积较大,布置在基地的最南端,靠近教学区,去教室、图书馆、体育馆和运动场等地非常方便。博士生公寓布置在基地的中部,为4幢11及12的板式小高层组成。食堂布置在中部穿插在公寓之中,服务便利,与内外部联系方便。留学生公寓布置在基地最北端,有1幢18层板式高层和1幢16层L型高层组成。

建筑空间与景观规划

为了创造与原有校园相协调,但又有新特点的,以人为本的、层次丰富的校园新景观。本规划方案避免了在学生公寓区内采用强烈轴线、独自为政的处理手法,而是采用了平铺渲染、自由流畅、贴切宜人的手法,即:由小高层的研究生公寓向高层留学生公寓过度,由低到高、自然生长、逐渐增量的视觉景观层次。既与原有校区的城市机理相协调,又有它独特的个性亮点,体现了21世纪的时代风格。

研究生公寓采用L型平面结构,沿着道路延伸布置,具有舒适的围和感。两个学生餐厅分别镶嵌在研究生和博士生公寓区之内,成为线形居住空间与道路衔接的功能性节点,既方便了学生用餐,又有利于学生停留,成为空间识别、认知的重要场所。

学生公寓建筑群采用L型平面结构相对布置,形成了高容量居住空间与空间环境的合理渗透,成为室外停留与活动的良好空间。由西面看学生公寓区,气势宏伟,形体挺拔,韵律感强,对开放的空间起了限定的作用,构成了校园东侧的边界线。从中深深体会到现代化校园的感觉,从西侧的路望去,高大建筑群,为校园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筑单体设计

由于整个学生公寓区要安排学生多,容量很大,处理好集合居住空间的关键是不同类型的户型设计单元。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强化居住单元的合理性,丰富设计细节,通过合理的公共空间配置,组织好居住单元的集合存在模式。

由于每间公寓要求的环境条件较高、学生居住时间较长,每户仅一室,因此每户均要有良好的日照、采光和通风等生活环境,学生在一起需要交流空间增加大家的研究与讨论。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设计了不同的单元。研究生采用4人间的模式,采用双层床模式。首先,上层保留学生睡觉的功能,增设台灯、吊柜、书架,便于学生自由阅读和控制照明。其次下层空间进行多功能组合设计,将衣柜、书柜、电脑工作台(书桌)等不同家具单体整合成一个工作学习空间。电脑工作台底部还可以安装方向滑轮,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转动工作,而且还提供了日后移动摆放的可能性。博士生为两人间配置,每间有独立的卫生间,两个房间之间配有一个小活动厅;留学生为单人间,独立卫生间,相邻两个房间配有小活动厅。这样,研究生人均建筑面积达到10.1平方米,博士生为16.7平方米,留学生为15.6平方米。

在建筑单体设计中,各自类型的建筑特点鲜明,研究生学生公寓整体型平面为L型布局,在整个校园中建立了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屋顶采用局部高起的处理手法,强调了空间的构成关系,更强调了流动的韵律,而且流畅的屋顶与庭院间穿插的绿化,从周边的建筑看下来,更丰富了建筑的第五立面。立面设计中,强化了单元布置中封闭阳台的处理,使整个立面在横向形体的伸展中,加入了竖向的建筑要素,建筑立面的材质以面砖和涂料为主,在立面设计强化细节的交接关系。

在留学生、博士生公寓设计中,采用L型平面形式,在有限的面宽空间中争取了最大的南向日照房间,同时也使整个形体最大可能地与环境交融。整个建筑体量较大,但通过L型体,在平面及进入关系上合理的消解了巨大的尺度感,巨大的构建与精细单元细节共同营造了空间特色,在各层平面中加入了洗衣房及厨房等必要的服务房间。单元卫生间设计精巧,在小尺度内解决了使用问题。在公共空间处理中,重点处理了入口及进入方式的空间设计,在1#楼和2#楼的处理中,巧妙利用一个连接体来处理两个楼之间的高差。在连接体的两层空间中设计了多功能厅、健身房及咖啡厅来满足不同的人群需求,同时增加了形体变化,丰富了空间,满足了不同功能要求。

在博士生公寓与研究生公寓之间插入的两个食堂,设计中平面功能布局上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要求设计对功能和理性的尊重更突出,注重合理的功能和流线的安排,强调逻辑化分区和逻辑化界面。同时,对交流的要求,设计上采用了玻璃幕墙和通透的立面等,活跃建筑的生活氛围。在建筑内部空间布局上,强调对行为心理的引导,形成人看人的互动场面。

食堂在功能构成上将餐厨面积比控制在1:0.7左右,餐饮区平面采用以“一”字型与厨房平行布置。餐厅的入口设在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与校园到相结合。后勤办公及货物出口设在相对隐蔽的地方,与就餐人流分开。在餐厅的座位排布中,考虑学生的人体尺度和心理要求。餐厅强调秩序感和和领域感,在满足功能和人交往的同时,又能有自己的空间领域。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1 设计构思

该项目占地面积为2.08 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8.27 万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4.47 万m2,地下面积为3.65 万m2。项目为两座高层,高度99.5m:一座为酒店式公寓及SOHO 办公楼(位于A-06 地块),共26 层,采用Z 字形平面布置在基地北侧;另一座位在主干道十字交口处,成为地标性的城市景观,采用矩形平面布置在基地南侧(位于A-08 地块),为高档办公楼,共26 层。2 交通组织此布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地地形,同时两个楼体以相似风格构图规划中的交通组织通过设置相对独立的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产生内在联系,在街区内侧形成一气呵成的都市空间界面,在基地统,实现人车分流。对于步行人流,也分成办公、公寓、商业等设沿主干道一侧形成既统一又多变的景观。 施的不同使用者,使之各得其所。

建筑设计风格力求简约、庄重,现代与古典相结合,与响A座的办公、大堂在建筑东、西侧的中部,与中部主电梯厅相通,

螺湾整体的商务氛围协调一致,并有不低于80 年的艺术鉴赏期。商业大堂设在北侧,有电梯及自动扶梯导向二、三层,并设有地下设计具有灵活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改善建筑自身生态小车库出入口。B 座的SOHO 办公大堂设在Z 形平面中部西侧开口,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及采光,丰富建筑立面效果,并引入“空邻近主电梯厅,建筑的北面设一次要出入口。酒店式公寓大堂设在

中大堂”的结构形式。 建筑东侧,与商业大堂连通,通过商业客梯和自动扶梯通向二、三层商业,A 座与B 座之间在三层以空中连廊连接,方便两个地块之间的步行联系。A 座和B 座裙房的商业大堂均有商业客梯和自动扶梯通到三层,自动扶梯结合室内中庭和三层连廊布置,以使步行流线更加连续和自然,同时室内中庭在剖面上的错动也带来活跃的室内视线和空间效果,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和富于趣味性的步行线路。 地下车库共设3个出入口,分别在A座的东面和B座的西面、北侧,地下车库设两层,与基地内部的支路相连,同时在适当位置布置了露天停车场,与绿化景观相结合。公寓楼和办公楼高层部分和三层裙房部分均在各地块的建筑红线以内,并留出足够的开放空间布置绿地、道路、广场和露天绿化停车场。

3 建筑设计概念

3.1 A 座办公楼综合体设计

A 座平面为矩形,标准层面积为2 582.98m2,层公摊系数为1.37,长59.65m,宽47.5m。平面布局为丁字形通道的方形内核,集中布置交通、管井和设备用房,四至二十六层在主要交通核西侧设计了中庭空间,中庭东边设有两部观光电梯。标准层有两条东西向内走道,办公空间沿走道布置,实用性强,利用率高。垂直交通设有12部客用电梯、两部观光电梯、两部消防电梯和三部消防楼梯,并设新风机房和强弱电间、公共卫生间等辅助用房。A座裙房形式也较为方正,除东、西侧的办公大堂和北侧的商业入口及大堂外,沿建筑在一、二层做一拖二的商业单元。商业大堂中的自动扶梯在二、三层均结合休息平台作为人流疏散和短暂休息的空间,增加了底层公共部分的人性化和吸引力,大堂内的电梯和自动扶梯能使人直达三层的宴会大厅和会议室,建筑南侧和东侧的会议室也可利用高层交通核进行人流的疏散。宴会厅局部升高,做无柱大空间,在裙房一角形成高起的体量。

A 座平面根据柱网可灵活划分办公单元,在配置上按国际5A智能化写字楼标准设计,从而实现对办公楼水、电、空调等设备和消防、安保的监测和控制,而且通过数据的高速通讯接入,使在大厦内办公的企业能真正完成与世界各地的快速沟通和信息传输,大大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率。

建筑总高度99.5m,其中地下二层层高3.45m,地下一层层高5.40m,首层层高5.1m,二层层高4.2m,三层层高4.8m,四至二十六层办公层高3.7m。

建筑立面简洁大方,线条构图清晰,比例舒适协调。竖向通高百页的设计增强了建筑体量的虚实对比,丰富了立面细部效果。外表面采用铝板、玻璃百页等现代材质,通过疏密有致的分格和遮阳百页形成丰富统一的外表图案,借助精细的做工及材质变化表达现代建筑美学。在紧邻城市主干道,即建筑的西侧设计了大面积整块的点式玻璃幕墙,结合室内中庭,一方面可以减少西晒房间的面积,另一方面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效果,高雅的色泽和强烈的形体比例共同营造了精美的建筑,展现了企业的实力。下部裙房处理成较为通透的效果,大堂高敞、门庭显赫,渲染了高档写字楼的豪华与尊崇;标准层部分为富于韵律的水平和竖直线条所构成的表面,以独特的纹理对比形成整体感强、并富有持久观赏意味的表皮。

3.2 B 座酒店式公寓及SOHO 办公楼设计标准层采用独特的Z 字形构图,两组主电梯核分设南北两翼的中部,酒店式公寓标准层在四至十一层,每层面积约2 410m2, 公摊系数为1.36,共32 个单元。SOHO办公标准层在十二至三十层,每层面积约2 477 m2,公摊系数为1.39,共20 个单元。公寓层设有6 部客用电梯和两部消防电梯。SOHO办公层设有8 部客用电梯和两部消防楼梯,充分满足安全疏散要求。Z字形平面有更多金角银边,使更多房间拥有较好的朝向,较大户型尽量占据金角银边。户型平面设有独立卫生间,位于金角银边的户型设独立卧室、主卫等功能空间。在进深较大的户型中,卫生间、卧室、书房等隔墙可采用半透明材料增加空间感,尽量使用推拉门、推拉隔断,使小中见大,更具现代感。公寓从平面设计到立面、剖面的构思本着实用的前提,彰显出一定的身份感。有些单位面积虽然不大,但空间的层次性和丰富性提升了生活档次和品位,整体给人以厚重、安全感,经典、质朴、亲切是主旋律。方案特别关注了卫生间和入口空间的配置。建筑总体朴素中孕育奢华,理性中点缀浪漫。

SOHO 办公大堂位于西侧,除大堂和必要的出入口外,一、二层都做一拖二的商业单元,到了三层在建筑的西南角设有游泳池,在外观上也有所变化,以呼应A 座裙房内的宴会厅。

公寓大堂公寓共享空间建筑总高度为99.9m。地下二层为3.45m,地下一层为5.40m,首层为5.1m,二层为4.2m,三层为4.8m,公寓部分四至十层为3.5m。公寓部分十一层为4.0m,SOHO

部分十二至二十六层为3.8m。

4 结语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酒店式公寓; 模式语言; 城市型; 度假型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 new type of cabaret management mode--cabaret type apartment is developing in China, its speed is very fast, b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of it have not form a ripe system.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abaret type apartments which have been buil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summarize some common mode in architecture design, offers the architects some references in design.

Key words:cabaret type apartment; design mode; urban type; vacation type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4-0095-03

1引言

90年代末期,一种新兴的酒店经营模式――酒店式公寓逐渐在我国兴起。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酒店式公寓因其具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和个性化的服务逐渐受到特定消费群体的认可,从兴起至今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酒店式公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一种新兴的酒店经营模式,酒店式公寓的设计也应与其独特的经营理念相呼应,彰显其特色,从近年来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些酒店式公寓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具有共性的模式语言。

2综述

2.1概念及源起

酒店式公寓从本质上来说,是将酒店进行产权分割出售,买家将物业出租给酒店经营管理公司,通过分得其经营利润取得固定投资回报的一种酒店衍生品。买家既可以在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后享受酒店的星级服务,又可通过出租、产权转让等方式来获得投资回报。酒店式公寓采取星级酒店式服务、公寓式管理,除了提供传统酒店的各项服务外,还向顾客提供了家庭式的居住布局、家居式服务,使客人在享受酒店服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家的感觉。它集住宅、酒店、会所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物业管理概念。

酒店式公寓最早起源于欧洲,是当时旅游区租给游客供其临时休憩的物业。这些客人虽然只作短暂的休息和停留,但物业也给他们提供统一上门管理,所以既有酒店的性质,又相当于个人的“临时住家”,从而形成了酒店式公寓的雏形。这种经营模式在欧洲很快普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如今,酒店式公寓已遍布全球各地。我国的酒店式公寓最早出现在深圳,之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均有发展,现在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大、中城市以及度假旅游区。

2.2主题及特色

根据选址不同,可将酒店式公寓分为城市型和旅游度假型两种。前者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大中型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消费群体以商务人士、高级白领、跨国公司高管等阶层为主;后者主要集中在旅游城市、度假区和海滨城市,消费群体以游客、度假休闲人士为主。在酒店式公寓的设计中,建筑师要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把握好不同种类的酒店对建筑功能和形象上的特定要求。

2.3总体规划

酒店式公寓的总体规划与基地选址以及酒店的定位密切相关,根据前面的分类,城市型和旅游度假型酒店式公寓的建筑总体规划有其各自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于服务对象多为工作繁忙的商务人士,城市型酒店式公寓选址应靠近城市中心或CBD商圈等城市核心区,以便为顾客提供便利的办公环境。主体建筑应以高层、超高层为主,以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效率,同时也形成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应充分利用基地面积设置与公寓相配套的网点、裙房等商业设施,商业空间的布局应兼顾为公寓内部和外部的人使用,加强商业空间面向城市的开放性,从而提升其商业价值。由于土地面积有限,绿化布置应尽量利用建筑与基地之间的空隙,紧凑布置,充分设置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提高基地绿化面积。城市型酒店式公寓对停车位的需求量较大,应以地下停车为主,利用高层塔楼的地下部分作为停车场。北京银泰中心是此类酒店的代表(图1),它位于北京中心商务区的核心地带,占地面积约3万m2,总建筑面积达到35万m2。主体建筑由两栋42层的办公楼和一栋63层的酒店式公寓组成,裙房部分设有完善的商业配套空间,车库位于地下三层和四层,可容纳1600个停车位。中央主楼高249.9m,是长安街沿线的最高建筑,成为长安街的至高点和标志性建筑。

度假型酒店式公寓一般选址在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旅游区。由于它针对的消费群体是抱着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目的而来,因此这些酒店的总体规划应将营造舒适优美的室内外环境作为重点。建筑密度不宜过大,以多层、小高层为主。总体规划应尽量争取较多的绿化面积,为营造优美的室外环境创造条件,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将场地周边的优质景观引入室内。对于温泉、海景等主题类酒店,要围绕其主题进行规划设计,紧密结合当地环境,突出酒店特色。以海南白金海岸酒店式公寓为例(图2,图3),它选址在海南高隆湾海岸沿线,东面有大片椰林,东北临铜鼓岭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酒店占地面积约29万m2,建筑面积30万m2,容积率1.05,绿化率达到50%以上。建筑群体规划围绕海景、椰林和海上红树林布置,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此外,还设有潜水俱乐部、游船码头、海景温泉、滑翔翼会所、温泉入户等特色配套设施, 使客人充分享受度假、休闲、养生的乐趣。

2.4建筑设计

酒店式公寓的户型,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一般以40m2~120m2左右的中小户型为主。户型设计应充分体现其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房型布局应紧凑灵活,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布置功能,减少户内消极空间的数量,减少公共面积的分摊。居室套型设计可以灵活分隔,以适应不同层次和生活习惯的居住者。以威海的海悦国际酒店式公寓为例,其主打户型仅有50多平米,却包括了卧室、起居室、厨房、洗手间、阳台等多种功能,卧室与起居室布置在一个大空间里,厨房结合入口空间设计成开敞式,空调机位在阳台上留出了固定位置,整个户型布局紧凑灵活,空间无局促感。

在物业管理方面,酒店式公寓的物业不仅包括传统酒店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模式,还拥有完善的办公环境,同时为住户提供了家庭住房的格局和家居式服务,如银行、会所、酒吧、便利店、健身房以及秘书、商务中心、信息咨询、翻译等商务服务,与传统酒店相比拥有更多、更全的生活、办公配套功能。因此,在裙房及商业用房的设计中除了设置传统酒店的功能用房外,应充分考虑增加相应服务功能的空间。

在建筑形象方面,位于城市中心区的酒店式公寓应充分体现其统领该区域的核心地位,建筑形象应具有标志性,体现时代感和城市精神;位于旅游度假区的酒店式公寓则应充分发挥自然景观的表现力,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主旨,建筑形象应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2.5室内设计

酒店式公寓的房间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居住性公寓和商务性公寓。居住性公寓多为精装修,室内空间功能划分较为齐备,一般设有单独的厨房、洗手间、阳台等,提供全套的家居设计和电器。在设计上一般以现代风格为主,将时尚气息、实用主义相统一(图4),对于不同户型有不同格调的设计,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功能划分更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如设置开敞式厨房、活动隔断等。

商务性公寓的主要用途为商务办公,也可兼作居住。这种公寓没有单独的厨房和阳台,室内以大空间为主,以便用户灵活划分办公空间。公寓的室内装修以粗装修为主,用户入住后可直接使用,也可对室内进行精装修。

度假型酒店的室内装修则偏重田园、自然风格,将海景、温泉等引入室内,装修材料更多选用木材、石材、竹子等天然材料,给人贴近自然的感觉。(图5,图6)

3结语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酒店式公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是一个稳定存在的物业类型,目前在我国刚刚步入发展阶段。针对这一新兴酒店模式,建筑师应当紧跟时代变化,设计出满足其功能和审美要求的建筑形式。以上是现阶段酒店式公寓的现发展现状,随着酒店式公寓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必将在建筑功能、形象特征等方面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师应紧跟这些变化,创造出丰富、动人的空间。此外,如何将这一舶来品与中国建筑的传统精神相结合,创造出富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空间,也是建筑师今后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公寓;防火;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6+.5 文献标识码:A

1 学生公寓的火灾危险性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现代技术的进步,学生公寓较以前的住宿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和建筑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学生感受到住宿条件优越性的同时,在公寓中也隐藏着火灾的危险性,以下针对学生公寓的火灾隐患进行了分析。

1.1 可燃物多。虽然学生公寓的建筑主要是以钢筋钢筋混凝土为主,但是这些都是外部的构成框架,在公寓内部的陈设存在着很大的火灾隐患。主要是学生的电脑和各种电器,加之日常使用的被褥等棉麻制品极易引发火灾,这些都是可以引起火灾的易燃物。

1.2 人员密集, 易造成重大伤亡。学生公寓的特点就是人员比较密集,一般情况下,每个宿舍都是2到8人,这样一座学生公寓就会有几百人。在火灾发生时,由于烟雾弥漫,加之学生的恐慌心理,非常容易造成重大的伤亡。

1.3 学校管理和消防安全存在矛盾。由于学校性质的特殊性,处于对学生管理的需要,往往在楼梯间和对外出口处设置铁栅栏,便于对学生的管理。但是这就为消防安全增加了负担,因为一旦发生火灾,对于学生逃生和外部救援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是在学校管理和消防要求方面存在的矛盾。

1.4 灭火设施配备不足,学生缺乏基本的灭火逃生常识。实际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消防意识淡薄,由于从小到大从未接触过消防工作,对消防常识知之甚少,有的连火警电话都不知道,对一些常见的灭火器材有的看都没看过, 更别谈如何使用。加上学生的好奇心强,学校在学生公寓配备的灭火器材,往往得不到有效保管,经常被人为损坏。加上很多学校在公寓建设初期本身就缺少自动消防设施的投入,一旦不慎发生火灾后,常常导致不能及时扑救,使小火酿成大灾。

2 大学学生公寓的防火设计探讨

从我国一些大学的设计上来说,特别是一些属于二类高层的建筑,都是按照普通住宅的标准,仅仅设计了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走道上设计了应急照明及疏散标志, 配备了灭火器。防火设计非常简单,尽管不违反规范, 但防火设计是很欠缺的。公寓是居住建筑,但毕竟与住宅有所区别。因此,笔者认为从学生公寓的使用性质及火灾危险性来看,其防火设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学生公寓应属于公共建筑,与一般的居住公寓有所不同,它是学生活动的公共场所,从卧室可直接到走道,没有更多的隔墙进行隔断,而且从单位面积上的人数来说是属于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所以不能简单的按照普通住宅的标准进行防火设计。另外,由于学生这个特定的人群,有其好动、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学生公寓建筑的防火设计应在通常情况下适当加强。

2.1 从建筑本身的性质上应按公共建筑来确定,超过24米归为高层建筑,超过50米或每层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就属于一类高层建筑。这样进行定性后,再按现有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合理的在消防总体布局,消防供水,自动消防设施,消防供电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不能简单的套用普通住宅的条款。

2.2 自动灭火系统的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灭火系统, 在火灾中,实际使用效果往往比室内消火栓系统还有效。因此,在高层学生公寓的房间及走道上均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确保火灾突发时学生的安全。

2.3 公寓的防排烟设施。在火灾发生时,容易导致人员伤亡的往往都是由于吸入了大量的有毒烟气而致的,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场所更容易发生。在学生公寓中,一般情况下都是走廊的过道较长,而每层的房间又比较多,一旦发生火灾,在过道中极易汇聚大量的烟雾,如果烟雾无法得到排散,将会对学生的疏散逃生造成重要的影响从而发生重大伤亡。所以说在设计学生公寓时,特别应该注意在走道中设置机械排烟装置,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的将烟雾排出,为学生的疏散创造条件。

2.4 火灾报警设施。从我国学校火灾的发生资料中可以看到,一般在夜间发生火灾造成的伤亡较重,因为熄灯后学生都已经入睡,不易察觉火灾的发生。所以说应该设置火灾探测器和报警装置,探测器的安装位置要充分的考虑到其可靠性的发挥,能够及时的报警,为学生的疏散创造时间。在公寓的过道处,不应该放置可燃物,如果经费紧张的条件下,可以不对过道进行装修。

2.5 内部设施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学生对于住宿公寓的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公寓内的内部设施增加了负荷。一般情况下引起火灾的源头都是因为学生违反学校的规定使用大功率电器或者是在公寓内使用明火等,这些都是导致火灾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对学生公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用电需求,对用电负荷进行调整,保证电源接口,另外要对用电时间有所规定,尽量的保证既能满足学生的用电需求,又不影响公寓的消防安全,实行人性化管理。

2.6 疏散通道的管理应从消防角度出发。学校为方便管理而将疏散通道锁闭的做法非常普遍,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不论是从防盗还是从人员进出管理上说,都不能将涉及大多数学生安全问题的消防疏散问题忽略不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合理的设计疏散楼梯的布局,确保每个分隔区域都必须有两个楼梯能够直通地面,室外出口处人员值班必须要24小时在位,同时借助一些先进的报警设施,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开启室外出口处的门。

结语

学校是我国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而高等学校的学生公寓是学生休息的地方,所以一定要保证学生公寓的消防安全。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要从多角度考虑,多方面入手,从硬件到软件都要综合考虑周全。不仅要在建筑方面达到规定的要求,还要从日常的消防知识宣传和培训上加大力度,为我国的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工程概况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http://新区东南侧的雨花片区拟建的大学城范围内,为前卫营社区南侧与尖山北侧之间所夹的广大区域,紧临新昆洛(昆明—洛阳)路。拟建场地的地理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场区海拔高度在2009.74~1943.97米之间,为浅丘坡地;区域内总体地形东南面高,北面低,最高点位于松树林山顶处,最底点关山水库下游处;拟建区域所处的呈贡新区属低纬度高原平坝地区。气候属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不分明;当地年平均气温14.7℃。 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年日照数2200小时。

项目建设用地3800亩,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分两期建设。建筑控制高度24米以内。根据招标文件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本次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组团(标段),四个生活园区,提供能够展示云南大学人文,自然,传统,和谐的学生公寓组团及公共配套设施。

主要功能内容包括四~六人间的学生公寓,配套的生活、管理、服务用房,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单身教工宿舍等。

设计构思

建筑是文化构成最直接的表现。基于对云南浪漫的地方文化、云南大学厚重的历史底蕴的考虑,在总体规划设计构思中,更多关注地方生态文化和基地本身的特征给予方案构思的提示,突出建筑与其所在环境的融合,努力创造人文、自然、传统、和谐的、与山水共生的建筑空间组合。因此在设计构思之初就拟定本方案的三个设计思路:

对云大文化的尊敬解读、对基地特征的积极应对、对传统空间的现代诠释。

1、解读云大文化

文化的内涵源自地方自然与人文的沉淀。纵观云大的历史文化,可以说“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占了主导地位。“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便是其人文精髓,而葱郁的尖山及秀美的关山水库则是基地的生态体现,怎样将人文融入生态、以生态体现人文,成为设计构思的关键。

取“云”之意象,寄山水之情,融历史之蕴。“云”既给人形态自由,自然天成之感,又有广阔万里,包容万物之势。在“彩云之南”的浪漫情怀中,一组行云游弋于广阔山水之间,忽而停伫于尖山北麓,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青山碧水图。

采用与“行云”相呼应的大尺度景观通廊为构图模式,以高低起伏的生态丘陵美景为构图背景,从而实现对云大“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尊重。

2、应对基地特征

建筑并非孤立地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需要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基地特征。

方案设计充分挖掘基地本身的潜力,利用场地天然的高差,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布置单体,促成了建筑的高低错落,形成了丰富而有节奏的建筑轮廓天际线。组团院落形式与单体山地建筑形式有机结合,坡屋顶、平屋面互补,错落的体量变化与地势、地貌高差的组合,形成层层叠叠的传统山地景观意象,营造出富有情趣的山地校园形象。另外,通过单体的局部架空以及组团庭院的高差变化丰富与地形的契合方式。

图书馆南向的森林公园成为公寓组团中心绿地的主体,向东西方向延伸,组成连接学生生活园区的带状绿化空间。整个建筑空间山水景观带相连,既形成了诗山画水般的校园环境,又对学校图书馆的主要景观轴起了提升作用。

3、诠释传统空间

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精要的阐述了建筑实体之外的空间对整个建筑群的重要性。

本方案设计注重了整体布局的“空白”之处,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诠释传统空间的内涵。在具体的空间序列营造方面,以非实体的景观通廊空间为轴,自西向东一直延伸,用一系列建筑实体围绕轴线逐次展开。另外,为了控制宿舍单元规模,降低管理成本,将体块相对,以∏型的建筑单元为模块,形成统一化的建筑形体,为组团留出更大面积、更加完整的外部景观、绿化空间。同时,建筑模式化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起伏的山丘连接东、西的带状景观长廊增加了景观的层次,形成公寓组团的核心景观。同时,各园区组团尺度宜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与中心景观轴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建筑内部多个院落空间也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清新雅致的环境。

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建筑线性序列过分单调拥挤的空间感受,在设计中,我们对组团作出了“通、透”处理,建筑空间疏密有致,局部留出架空层作为辅助空间,入口等关键部位设置空透的开口,外部空间相互连通,景观相互渗透。组团空间疏密相间,张驰有度,使绿色景观带、绿化空间广场与建筑单体有机融合,形成“疏可走马,密可透风”的书画情感。

总平面设计

转贴于 http://

1、概况:

整个校园基地为平、缓坡相间地形。地势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学生公寓组团区域位于校区用地西南外侧。西望关山水库,南对风景秀丽的尖山。

根据招标任务书要求,学生公寓总设计建筑规划模为37.6万平方米,分成四个生活园区,两个组团(标段)。建筑单体包括学生公寓30.4万平方米,学生食堂活动中心7000平方米以及单身教工宿舍1.5万平方米。 http://

2、功能布局:

学生公寓一组团西地块紧靠人文学院,是学校的第一景观地块。我们在主入口景观广场的北侧布置学生公寓,并用开阔的中心绿化广场作为联系。南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及体育运动场地。由此形成南北动静分区,相互联系而又互不干扰。

二组团东西两地块借助与森林公园相连的优势,以之为中心绿地的主体,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一条收放有序的带状景观绿化长廊。公寓单元按序列布置,公共服务部分均放在主入口景观广场处,对学生的服务便利,与内、外交通联系也方便。

一组团东地块作为景观长廊的延伸,公寓单元沿通廊对称布置,对带状公共空间形成有张有弛的限定作用。学生食堂布置在最东侧,除了服务于就近的学生,还可满足设于该处的单身教工宿舍职工的需求,也可满足紧临该地块的发展用地的需求。

 2、社区型的规划模式模块化的单元式布局

每个组团地块形成一个“社区”进行建筑布置,并以∏型的建筑单元为基本模块,用单元式的体量围合成“社区”的核心空间。小院落,大围合,丰富的空间形态组合成具有层次感的学生社区场所。

3、建筑空间组合:

为了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及方便管理,采用了∏型院落式的组合模式,景观绿化、公寓单元顺势而为,逐步过渡,形成自然流畅、贴切宜人的视觉景观层次。院落组成的建筑群体,围合了组团内宽敞的绿化景观场地,使之形成疏密有序的集合景观空间。

四个学生食堂及活动中心分别镶嵌在四个组团园区学生公寓入口广场处,成为学生居住空间与道路衔接的功能性节点,既方便学生用餐,又有利于学生停留,成为空间识别、认知的重要场所。

4、生态的山水校园格局:

充分保护和利用基地内原有的生态环境。森林公园山体景观与园林式布局的带状景观长廊组成公共交往空间的主要构架。建筑组团与地形结合形成空间丰富的组团园林,使生态在园区内实现绿色循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绿化景观广场、院落、步行道、连廊、平台等建筑元素与环境及景观的结合,使建筑组团紧密相联,营造出富有情趣的山地校园形象,以景观长廊与山体森林公园为依托,将绿色景观轴向组团园区渗透、延升。

5、人性化的交通组织: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紧紧围绕学生的行为方式,创造方便的学习、生活交流条件。同时充分考虑园区组团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组团道路设计尽量结合地形地貌,减少土方量的开挖,坡度尽量控制在5%~8%以内。在地形有高差处均采用坡道和梯步组合的方式,并满足无障碍设施的要求。

在各组团生活区,结合地势设计生活区入口交流广场,连接学生公寓及公共服务(食堂、活动中心、

转贴于 http://

商业等),这样不仅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行为习惯,也为人流集散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流线。

建筑设计

整个学生公寓区按要求最终达到3.8万学生,容量较大。http://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强化院落式布局的合理性,丰富设计细节,通过合理的公共管理、服务、交流空间的配置,组织好单元的集合存在模式。

根据昆明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日照计算分析,宿舍最佳朝向为东西向。绝大多数单元均遵循这个原则,单廊式的围合体量宿舍空间均南向布置,以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和通风等生活环境。

1、学生公寓:

设计层高为3.6米,大部分为4人间模式,部分为6人间,每间宿舍均有独立的卫生间和盥洗空间。宿舍单元入口设置开敞的门厅、管理服务用房以及会客接待室,并在靠近入口处设残疾人宿舍,洗衣房、设备房以及自行车停放均设在组团次入口位置处。二层提供各单元的学习、讨论室以及娱乐活动空间。各层结合楼梯的布置设交往空间。根据地形情况,利用地势的高差,局部架空作为自行车库。

在立面设计中,充分吸取云南大学校本部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成组的院落空间布局形式下,采用四坡顶和平屋面相结合的方式,借鉴云大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溶合,在学生公寓园区建立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并结合地势形成的高低错落的建筑天际线,强调流动的韵律。鸟瞰时,屋顶的流畅与绿化的庭院,更丰富了建筑的第五立面。蓝灰色的坡屋顶、砖红色的墙面,乳白色装饰线脚,与蓝天、青山、碧水溶为一体,共同营造云大新校区学生公寓组团人文、和谐的空间组合特色。

2、学生食堂和活动中心:

充分考虑功能使用要求和操作工艺流程,平面布置简洁,分区明确。立面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弧形的线条、架空的构架、实体墙面与玻璃交相辉映。色彩与公寓组团相呼应,而在风格上与公寓楼形成一定的反差,成为环境识别、认知的重要标志。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学生公寓设计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优化了公寓的管理模式,并配合校区的道路系统及动能分区组合,使之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生生活社区。

3、生态、节能及太阳能利用:

建筑空间组合形式、材料应用,结合现有的山水自然环境,提升学生公寓园区的绿化景观水平,达到四季生态循环的效果。有序的建筑布局形式同景观结合,形成相互渗透的院落空间,以适应昆明气候的特征。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带走室内的热量,冬季增加南向的日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