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辅导材料

辅导材料范文精选

辅导材料

辅导材料范文第1篇

通观《文选》,我们不难发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其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据以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同志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揭示,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也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建构作了理论铺垫。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内在机制。近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洞察这种变化,并从理论上作出了回应。同志强调: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回答这些变化所带来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辅导材料范文第2篇

通观《文选》,我们不难发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其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据以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同志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揭示,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也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建构作了理论铺垫。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内在机制。近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洞察这种变化,并从理论上作出了回应。同志强调: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回答这些变化所带来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辅导材料范文第3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50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建设。一要加强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转变增长方式。三要推进产业化经营,调整生产结构,优化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超级秘书网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事关全局,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今后五年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概括起来说,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新的内涵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二是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辅导材料范文第4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50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建设。一要加强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转变增长方式。三要推进产业化经营,调整生产结构,优化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超级秘书网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事关全局,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今后五年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辅导材料范文第5篇

党的十六大对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作了深刻地论述,指出“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强化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是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性和坚定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根本途径。

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

一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由此可见,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始终是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的问题。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世界观改造的结果。像焦裕禄、孔繁森、李国安等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数年如一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受到人民的爱戴,为党旗增添光彩,无一不是长期坚持刻苦修养的结果;而像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之流,之所以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最后为党和人民所唾弃,又无一不是长期放松修养、放松世界观改造的结果。所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至关重要,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我们的工作实际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的修养,才能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才能不断地实现世界观方面的升华。

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无正确的人生观,不仅内在地决定着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和人生的方向,而且外在地决定着整个社会精神状态和道德风貌。领导职位本身和长期拥有领导职位就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一种考验。能够面对各种利、欲诱惑而不为之所动,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人之楷模;能够懂得自知之明,有意克服人性的弱点,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操守基本道德标准的人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引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从先秦思想家孔子、孟子到宋代良臣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在赋予新时代的涵义之后,都可以作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人生修养的准则或追求的境界。

三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通俗地讲,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问题。领导干部的价值观的关键则是用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们正确地行使“权力”,不仅得到人民的公认和尊重,也会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真正产生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的荣誉感。错误的价值观,它会使你脱离人民群众,成为孤家寡人,甚至让你身败名裂。在这方面,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心中有职工,做事为企业,行为利集体,效益惠大家。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领导干部、好的带头人。

四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民心的向背决定胜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关键在于把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放在头等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需,真正为人民鞠躬尽瘁。因此,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既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有党性的明显表现。所以,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一个地道的人民公仆,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不论其职位高低,都必须承认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并实践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始终不渝地把职工群众放在心上,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五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能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对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大影响,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作为人民服务的手段,还是把它当作谋私利的工具,这是衡量权力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如何管好用好手中的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是党员干部世界观改造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万分珍惜手中的权力,把权力看成是人民的信任,千方百计用好权;把权力看成是责任,而不是组织对个人的补偿;把权力看成是党和人民的重托,而不是贪图安逸、享乐的资本。领导干部只能说明比一般群众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而并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领导干部要做到利益面前不伸手,票子面前不动心,执行纪律不徇情,生活待遇不特殊。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五官端正”:嘴不歪——讲真话实话;眼不斜——全面发展看问题;耳不偏——不偏听偏信;手不长——廉洁奉公;腿不短——勤政为民。

二、要强化五种理念

一是民本理念。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之说。以民为本,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是评价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标准。是否视民为本,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首要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曾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以民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面向新世纪的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的总纲。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把“三个代表”贯彻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本质的人格特征和政治素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二是诚信理念。古人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诚信教育不只是对百姓进行教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领导干部要敢于说真话,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反对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领导干部首先要做讲诚信的领导,如果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就会失信于群众。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只要我们说实话,他们就会觉得可信。在实际工作中,关键是要实事求是,言要有信,行而必果。不能嘴上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三是公正理念。公正是对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起码要求。权力的行使是否公正、公平,是否指向公众利益,与领导干部的学识、能力、道德密切相关。俗话说“人品决定官品,官品折射人品。”人的德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权力运作的效果和结果。领导干部要强化公正理念,就必须坚持从严治政、依法办事,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行使权力,反之就会违背权力道德,丧失公正原则,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就应该做到“一碗水端平”,公才能有威,公才能有信,公才能有德,公才能有望。

四是尚廉理念。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是共产党人的基础性品德。马克思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美德。”领导干部是全社会的表率,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格,也是人民对他们的起码要求。廉洁是为民的前提,不讲廉洁,就做不到为民,做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有可能失去民心。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廉洁从政作为对自己最起码的要求,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贯穿到工作八小时以外。

五是服务理念。领导干部是以为民服务为己任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必须尽到的道德义务。邓小平提出的“领导就是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道德原则。同志指出:发展是执政党的第一要务。说明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精力搞市场经济,这是全党最大的政治。这就要求全党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必须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服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经常深入基层,坚持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这是每位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之一。

三、要做到“五慎”

一是做到“慎初”。万物之发端在于“一”,一切坏的习气、坏事都是从“一”开始的,第一次干或不干,对每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犯上一次,就难免不再犯。以权谋私也像吸鸦片,一旦染上,想戒也难。由此可见,一个领导干部要想清正廉洁,永葆气节,贵在“慎初”,贵在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

二是做到“慎微”。廉洁自律要从细微处做起,防微杜渐。“小善不拘,大善难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许多人犯错误都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开始对一些小事不注意,逐渐顺坡滑下去,终会陷入泥坑而不能自拔。“祸患常积于忽微”,古往今来这种教训实在太多了。

三是做到“慎独”。“慎独”精神不仅为我们古代贤人志士所追求,对新时期共产党人尤为重要。古人视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有“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的至理名言。领导干部要自我评判,“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经常反思自己,扬长避短,克服缺点,择善而从,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努力规范个人行为。

四是做到“慎终”。善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有好的开头,也有圆满的结尾,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半途而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和“行百里而半九十”讲的都是开端和结局的重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