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三季度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全年农民增收形势预测

三季度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全年农民增收形势预测

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总体来说,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一产高位盘整,有起有落;二产高歌猛进,贡献加大;三产高开高走,稳步推升,农民增收在望,预计将超额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的工作目标。

一、三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亮点频现

秋熟作物面积稳定、产量持平。从粮食生产看,在粮食直补政策的作用下,2007年我市秋粮播种面积452.5万亩,与上年持平。其中,水稻面积280.3万亩,比上年减少1.94万亩;玉米面积84.3万亩,比上年减少4.6万亩;大豆面积69.1万亩,比上年增5.62万亩;薯类面积12.7万亩,比上年增1.2万亩。目前280万亩水稻已进入成熟收获期,群体结构与质量总体较好,具备高产高效群体基础。因受“16号台风”的影响,目前有部分倒伏,但对单产影响不大,与去年水平相当。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因播种期气象条件恶劣及病虫害较多,长势偏差,但产量也将维持去年水平。今年仍然是一个丰收年景。蔬菜播种面积持平略增,约为250万亩,总产预计为400万吨,比去年增30余万吨,蔬菜平均价格上升幅度明显,总产值预计40亿元,比去年增5亿元,是今年增收亮点之一。今年桑园面积45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秋茧发种数71万张,与去年持平。由于气候闷热、湿度大、真菌病、病毒病以及野外昆虫爆发造成桑叶品质下降等诸多因素,全市中秋茧单产减产,平均张产不足30公斤,比上年减少10公斤。茧价下跌,仅为去年价格的六成,秋茧的收购价16--17元/公斤,晚秋茧产量价格将更低,蚕茧生产减产减收。

畜牧业生产明显回升。南通畜牧生产继续经历“禽流感”、“高热病”等疫情的影响,经过一段调整期,畜禽产品价格低谷回升,目前走势良好。据统计,至9月底,生猪存栏258.77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6.8万头;母猪存栏34.62万头,比去年增加14.81万头;肉猪出栏210.41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8.22万头(减少的原因在于高热病的继续影响以及市场前期价格上升,部分农户提前上市销售)。目前生猪价格节节攀升,上涨幅度在70%左右,养殖户收入普遍增加在30%以上。山羊存栏265.13万只,比去年增加11.56万只,累计出栏223.68万只,同比增加8.02万只。价格也上涨10%左右。大牲畜存栏1.17万头,增400头。奶牛7219头,增1288头。目前家禽栏存为5769.99万只,比去年同期增加785.19万只,出栏为7298.71万只,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24.75万只(属正常范畴);市场草鸡零售价格为15—18元/公斤,活鸭、活鹅则达到16—18元/公斤,同比增长15%以上,鸡蛋价格为8元/公斤以上,比去年同期上升了近20%,蛋鸡的年利润上升到15元/羽。总体来说畜牧业今年增收幅度显著,是增收的又一亮点。

渔业生产增收增效。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74.5万吨,比上年增长2%。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海水养殖产量25万吨,比上年增长8%。渔业经济总产值165亿元,其中捕捞、养殖产值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8%。渔业经济增加值65亿元,其中捕捞养殖增加值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4%。今年紫菜成为渔业生产的一大亮点,养殖面积继续拓展到15万亩左右,增3万亩,今年紫菜单产较高,鲜菜平均亩产量达到1吨以上,紫菜养殖亩均效益超过2000元。加工紫菜交易价格连创新高,平均价格每张超过0.4元,今年全市紫菜迎来了丰产丰收年。贝类养殖规模70万亩,与去年持平,价格上升幅度加大,预计增收。淡水鱼养殖方面,先进的“鱼虾蟹贝综合混养模式”在全市得到快速推广、颗粒饲料、增氧机等新技术的使用,加快了鱼类生长速度,淡水鱼价相对走高,预计淡水养殖效益提高。

(二)民营经济发展如火如荼

1-9月份,全市民营经济运行速度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个体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及引进市外民资等多项指标提前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私营企业超过年度目标序时进度,固定资产民间投资、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民营经济税收等指标继续处在快速发展的水平上。

全民创业高潮迭起。至今年9月末,全市已登记个体工商户28.68万户,绝对值继续保持省内第一,已登记私营企业11.07万家,同比增长18.3%;私营企业数预计在省内的位置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010亿元,同比增长47.3%。私营企业数及注册资本在省内均列第2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三项指标与上年末相比,分别净增3.51万户、1.86万家、578.41亿元,完成年净增目标任务的175.5%、93.1%、96.4%。

市外民资强势上升。今年以来,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一直处于强势上升的阶段,引进市外民资成倍增长、招商引资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最新数据显示,全市从市外引进并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达3687家,注册资本290.5亿元,同比增长148.9%。引进市外民资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0.6%,从项目单体规模来看,引进市外民资平均单体规模为788万元,同比增长88.7%。

民营经济贡献幅度加大。1-9月份,全市完成民营经济入库税金96.70亿元,同比增长48.9%,增幅高于全市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民营经济入库税金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56.8%,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民间投资稳步增长。目前,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民间投资额692.3亿元,同比增长18.9%。固定资产民间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4.5%,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农业龙头企业高速成长。1—9月份,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104.59亿元,同比增长20.5%左右,实现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近19.6%,出口创汇近1.9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9.5%。

(三)劳务输出保持较高水平

我市今年建筑业发展形势较好。1—9月份,完成施工产值883亿元,比去年增加211亿元,施工面积1.8亿平方米,比去年增加51.8亿平方米。从业人员7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8万人。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境外劳务方面,1—9月份,全市新签承包合同5.6461亿美元,同比增长5.55%,完成营业额6.4942亿美元,同比增长5%,新派人数14553人,同比增加17.9%,在外人数41331人,同比增长24.46%。

(四)农村三产稳步增长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农村消费也逐渐升温。1—9月份,全市县以下实现商品零售额277.95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

二、当前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三季度农业生产、非农产业形势均显示较好态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平稳,但一些现象尚需要警惕。一是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气候、病害等依旧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部门要加大预防控制力度,加上农资价格今年虽然略有回落,但仍然属高位运行,且有反复的可能,农本增加影响种养效益。二是生猪行业虽有所复苏,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但出栏数减少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同时也要控制因生猪效益好或有国家补助而发生一哄而上的现象,生猪的病疫仍无法有效控制,严峻形势仍在考验我市生猪业;农业保险机制、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兽医队伍的体制改革等诸多问题也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今年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这会对明年蔬菜种植面积带来一定影响,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蔬菜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为指导明年结构调整作准备。四是今年蚕桑的产量下降、价格走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关部门要多渠道寻找内外原因,重视解决问题,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与监管,防止明年生产的滑坡。五是由于今年紫菜、贝类产量增加幅度较大、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我市渔民养殖的积极性较高,紫菜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和技术指导,防止紫菜生产重蹈覆辙,发生与前两年类似的因养殖密度过大而造成损失。六是民营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增多。用地难、融资难依然困扰;外地尤其是上海税收返还力度进一步加大等优惠政策的出台,吸引了不少南通企业外迁;燃料、原料等价格持续的上涨,企业成本上升压力较大等等。七是对外劳务增速明显加快。但本地劳务资源日趋匮乏,劳动力素质偏低等诸多因素,仍将是制约我市劳务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2007年农民增收形势预测

(一)今年农民增收形势的初步估价

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750元左右,同比去年人均增加645元左右,增幅可望继续保持在二位数。今年农民增收的主要特点是:

1、一产为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加大

从一产增收的具体构成来看:

种植业:夏粮面积增加,单产维持历史最高水平,总产增加,小麦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小麦增;水稻播种面积持平略减,单产总产略减,价格比去年上涨0.10元/公斤,水稻增;玉米面积略减,单产总产略减,价格比去年增加0.20元/公斤,玉米增。粮食总产增加,粮价总体略涨,农本持平,预计粮食一块收入增幅加大。油菜播种面积减少,单产增加,收购价格比去年上涨,农本持平,今年油菜增收。棉花面积略增,单产、总产增加,价格670元/担,比去年同期下跌30元/担,今年棉花持平略减。蔬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总产增加,蔬菜平均价格上涨0.1元/斤左右,蔬菜总体收益比去年增加20%以上,蔬菜一块为农民增收逾5亿元。春茧单产、总产下跌,茧价格行情也不好,秋茧价格虽是略低于正常年份,但比去年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估计蚕茧收入总体水平只达到去年的四成。

畜牧业:生猪出栏比去年略减,价格上涨70%左右,大幅增收。家禽业中,出栏同比上升,草鸡、活鸭、鹅价格大幅上涨,鸡蛋价格上涨20%左右,肉鸡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总体而言,考虑成本因素,家禽大幅增收。山羊今年出栏比去年有15%的增幅,价格稳步增长,增幅在10%左右,山羊收入增加。据农业局专家估算,今年畜牧业增收至少两成。

水产业:海洋捕捞总量预计持平略增,鱼价略涨,但柴油等渔需物资涨幅也较大,冲减了捕捞效益,预计捕捞一块总体持平略增。海水养殖发展较快,紫菜增产,价格上涨,其他海产品价格一直较好,海水养殖一块预计增收4-5亿元。淡水养殖平稳发展,鱼价也上扬,考虑饲料成本增加因素,增收约1亿元。

2、二产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据统计,1-9月份,民营企业职工工资增加了近30亿元,考虑到外地民工来通务工增多的因素,预计增收约15亿元。建筑劳务增加约18万人,按新增50%的本地农民工、人均年收入10000元计算,全年增收约9亿元。涉外劳务约增收2亿元。合计从二产增加收入26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超400元。

3、三产平稳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农村三产近年来一直平稳增长,增幅相对稳定。全年增速在16%左右,按销售利润率8%计,全市县以下农村三产278亿销售,农民从三产中增收约3亿元。

4、直补政策为农民增收锦上添花

全市农民小麦直补10元/亩(250万亩)、水稻直补20元/亩(280万亩)、良种补贴8元/亩(95万亩)、农业综合补贴15元/亩(280万亩),加上农机补贴等,让农民直接得到1.2亿元的实惠。

(二)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粮食种植面积持平,畜禽发展速度加快

在粮价上涨和国家政策引导双重作用下,我市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增长。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56.9万亩,与去年持平,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为404.69万亩,与去年持平;秋粮播种面积为452.5万亩,与去年持平。全年粮食总产仍可达到340万吨左右,比去年增12%以上。蔬菜生产面积增加,产量上升,加上价格因素,产值和收入可增长20%左右。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加快,如皋、启东兴建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规模养猪、养鸡场,提升了我市畜禽养殖水平,价格的低谷回升,刺激着我市畜禽的发展。预计今年生猪存栏可达280万头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30万头,出栏可达到290万头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万头左右;家禽存栏5800万羽,比去年同期增加500万羽左右,出栏7500万羽左右,比去年增加400万羽。

2、农业招商引资保持高速,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各地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三资”增长迅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今年1—9月,全是新增500万以上农业招商引资项目332个,总投资42.57亿元,同比增长32.25%。新增外资项目57个,总投资3.4亿美元,协议外资2.03亿美元,实际到帐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47%,预计全年农业引用外资超2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创汇持续高速增长。1-9月份全市活动物出口5769.39万美元,同比增长4.4%,植物产品出口1949.62万美元,同比增长14.3%。1-9月份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达1.9亿美元,同比增长46.2%。如东、如皋两县出口额均超过了1800万美元。

3、农业接轨上海加速,总体运行质态提升

今年1—3季度,全市承接上海农业项目164个,其中:农业投资项目113个,农业合作项目51个,吸引上海方面的投资资金16.225亿元,占去年全年(18.58亿元)87.33%,同比增长38.15%;全市销往上海市场的鲜活农产品,销售额达到44.63亿元,占去年全年(46.97亿元)95.02%,同比增长32.4%。纵观今年的农业接轨上海工作,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项目投资规模趋大。2006年度全年363个接轨上海农业项目总投资为18.58亿元,目前164个接轨农业项目投资就达到16.225亿元,平均投资规模翻番。164个项目中投资额度在500万元以上的占77个,大项目占比高达46.95%,比去年全年高出近30个百分点。且投资主体为上海润土、联佳食品、联堡种禽、景瑞农业、大热带食品等上海知名企业与公司。二是投资的质态趋优。从农业接轨上海(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三类别)投资占比上看,加工业项目投资额7.3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5.49%;流通业项目投资额3.28亿元,占总额20.22%;两项投资额高达10.6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5.71%,比去年全年加工业项目、流通业项目两项投资占比34.80%高出31个百分点,且加工业投资占比提升尤为明显,这些充分说明我市在项目引进的质态上大有改观。三是农产品销售趋精。1—3季度销往上海市场的44.63亿元鲜活农产品构成为:批发市场24.91亿元,占55.81%,超市11.13亿元,占24.94%,加工企业3.86亿元,占8.65%,其他4.73亿元,占10.6%。而2006年全年销往上海市场的46.97亿元鲜活农产品构成为:批发市场26.58亿元,占56.59%,超市9.94亿元,占21.16%,加工企业4.34亿元,占9.23%,其他6.11亿元,占13.02%。由上述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农产品销售上海市场,目前虽然还是以进入上海批发市场为主要渠道,但销往超市的农产品正在悄然提升,这预示着我市农产品的销售由初级向中级、高级转变。

4、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合作组织快速兴起

各地着力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增加投入,进一步放大行业优势。目前,全市564家龙头企业中,有部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40家。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进一步密切,互惠互利的发展机制逐步形成。全市564家龙头企业中,有277家的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与农户联结,有77家龙头企业做到二次返利,有66家龙头企业做到按股分红。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目前达到844家,比去年增加133家。预计今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家以上。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5、民营经济全面提速,农村三产稳步发展

全民创业势头强劲,至今年末,预计全市个体工商户30万户,绝对数和增幅均在省内第一,私营企业12万家,同比增长20%,私营企业在省内的位置由上年第3位上升至第2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200亿元,同比增长50%,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省内的位次有望上升至第2位。预计全年全市从市外引进并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达3800家,登记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额320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0%。预计全年完成民营经济入库税金130亿元,同比增长50%。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民间投资额800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0亿元、现价总产值170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5%、40%。预计22个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同比增长45%,90家骨干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50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销售610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50%。农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农村三产增速保持了较高水平。

四、今后工作的初步思考

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今后我们必须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对内挖潜和向外拓展并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针对本地资源、技术优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做大区域特色农业。大力推进项目农业建设,以项目兴特色,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基地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打响生态品牌。实施良种工程,加快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农产品产地认证和市场准入,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产销联合体,并逐步由合同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面发展,不断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兴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加强引导和规范,发挥其在保护农民利益、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营销方面的作用。规范和整顿现有的农产品市场,逐步形成以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培植各类经营大户,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健全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品牌创建机制,重点培植优势品牌。

(三)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建立健全三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建好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国内外劳务市场需求两个信息库,有的放矢地组织劳务输出。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劳动力培训制度。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订单式”输出,形成以“培训促就业”、“就业带培训”的格局。积极打造劳动力品牌,扩大就业空间。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外出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驻外劳务输出办事处,为务工人员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援助、职业中介等方面服务,最大限度地保护民工的权益。积极引导在外打工创业有成者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在税收、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不断扩大劳务输出的成果。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增收。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提供强而有力的产业支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落户,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完善土地经营承包制度,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可以探索成立“土地托管中心”,让外出务工人员将土地交由“托管中心”统一经营,或负责把土地承包给有技术、有资金的专业户实行规模经营。

(五)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优质服务。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构筑农民增收的坚强堡垒;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和新品种、新农艺、新技术的示范;建好农村信息网络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信息支撑;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为农民增收提供执法保障。

(六)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电网及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投入,全面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降低“三农”贷款“门槛”。加大对农户创业的帮扶力度。增加低收入农户的就业机会和劳务输出,提升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