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从常平发展看以党建推动新农村建设

从常平发展看以党建推动新农村建设

地处**省**的**县,改革开放以前是一个因缺水、缺粮又缺钱而闻名的部级贫困县。常平村就是这个贫困县里最贫穷的一个小山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常平村从“吃石头”起步,创办企业,发展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如今已是省、市闻名遐迩的富裕村、小康村。

*年,中共壶关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长治市委提出的全市要推广常平经验,实施推动常平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措施。首先成立常平村级经济联合体开发区,建设壶关“特区”,把常平做大、做强。中共长治市委和壶关县委这一重大创新性决策,使陈忠孝领导的常平村由1个村扩大到开发区的7个村,人口由原来的*人增加到*人,面积由原来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11平方公里,为常平经济腾飞铺设了的跑道,拓宽了空间。*年常平开发区行政村扩大到*个,人口增至*人,辖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常平集团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个相互关联企业的产业集团,年产值达到*多亿,较*年的3.3亿元增长了*%,年均增长*%;常平村人均年收入也由*年的*元增至*余元,常平集团连续四年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强,全省工业企业30强。

我们认为常平开发区以党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探索多村联合建设新农村的新模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规定,“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都要求我们在新时期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上,坚持用“三个代表”统揽全局,紧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正确方向,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发展、同步加强。

随着常平集团的不断发展,常平村富了,但周边村庄仍然很穷。穷富村之间产生各种摩擦和矛盾,断水、断电、断路的情况屡见不鲜。如常平村经电业局批准计划架设一条线路,但架设的电线杆需经过邻村并占用其土地,终因协商失败,工程被迫中止。因而导致土地、劳力问题成为制约常平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茧而出,化蛹成蝶?*年9月29日长治市委和壶关县委创新性地提出创办非寻常意义的“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建设一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然而,在部级开发区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问题。首先是无序发展,即因为经济发展的思路不清晰,出现一哄而起、重复建设等现象,造成大量的土地、资金、人力、物力等的严重浪费。其次是随之而来的圈地热。据统计,全国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高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其三是过分依赖优惠政策,导致无序竞争加剧。许多开发区一味靠优惠政策招徕外商,甚至免费提供土地、无限期延长税收优惠、对污染企业不做为,从而导致恶性竞争。这种在“发展经济”的旗帜下,受商业利益驱动,剥夺农民土地的行为,被许多人形象地比喻为一场“新圈地运动”。在浙江,有人将这种现象形象地描绘为:“乡乡有开发区,村村有拆迁户;不少老人被圈去了保命田,没盼来养老钱”。

常平经济开发区与其他开发区不同之处在于因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设区,先有日益快速发展的常平集团,后有为常平集团拓展发展空间的常平经济开发区。所以虽然开发区辖区面积与规划开发建设面积不同步,但全区所有规划圈占的土地都被充分利用。企业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开发区企业与所在乡村关系融洽。农民因企业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实惠,企业因得到了农民的支持而发展迅猛。开发区投资1421万元,帮助9个村兴办的工业、农业、水利、畜牧业和新村建设项目达29个。

常平开发区是一个从当地实际出发,以一村带九村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村村自愿联合体;或者说是一企带十村走向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自愿联合体;或者说是由一位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经过县委批准,联合其他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组成新的党委,领导农民共同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特点为:一不像别的开发区是行政区划,而只规定为县的派出机构。二不像别的开发区有行政级别,县委的文件上说是科级,其实也只是便于行使权力的一种说法。后因常平经济开发区事迹突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但其主要领导依然是村干部。三不像别的开发区有庞大的干部队伍、众多办事机构和巨额行政开支。常平开发区机构精简,只有少数几个工作人员,避免了人浮于事。四不像其他开发区内的经济实体都是市场经济的关系,常平经济开发区的龙头企业全面支持各村的经济发展,承担着社会发展的责任。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四不像”,却是农村走中国特色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模式,是农民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是传统农业在乡村工业支持下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模式,是在城乡结合和工农融合中消除两极分化和环境污染的模式,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广大农村优势,减缓城市无序膨胀的模式。

二、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党建工作

常平开发区在思想建设方面,重视党内学习,不断提高党员政治理论水平,促使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是制定制度。常平党组织通过开展“双学双争”(学理论、学党章,争做合格党员、争做先进分子)活动,激发全区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坚持每月“一课三会”制度,集中组织党委、村委、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国家大政方针,切实贯彻中央会议精神。坚持每月20日召开民主生活会,并结合当前形势和工作实际,交流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年开始,常平开发区所在的长治市掀起了上党课热。从此常平党组织带头上党课,坚持每季度给党员上一次党课,并将此规定推广到开发区的10个村。

二是创新活动方式。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公司党委及时将党组织活动的着力点转移到促进企业发展上来,积极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联系实际。针对农村和股份制企业党建工作基础薄弱,教育党员干部充分认识抓好企业党建和农村党建工作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在党组织建设方面,根据党员在市场经济中人员流动的特点,常平党组织推行了党员身份证确认制度。对工作时间较短、接转组织关系确有困难的党员,实行组织关系接转“一条龙”服务。外来务工党员只要出具原党支部开具的党员身份介绍信,其他一切手续由当地党委代办。常平党组织认为,企业党务干部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关键。但由于这些干部大都身为兼职,如果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党务工作,很难得到业主的支持甚至面临失业的困境。为此,政府应提高其政治、经济待遇。

在党作风建设方面,党委始终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帮带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抓党建,促发展”的切入点,在全区开展以“常平为龙头,一村联八村、整体达小康,一户联八户、共创文明户”为主题内容的“1188”双联创优活动。

在文化建设方面,常平开发区党委加强党员道德修养教育,提高各项工作质量。对农民党员的文化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上好党课和文化课;二是学好党章和好文章;三是办好党校和夜校。同时组织学员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大家不断提高认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其具体做法包括:“龙头六做到”,“帮带六联动”,“支部抓三五”等。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增强了常平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全体党员在各个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坚持“三个就地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问题。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本村无力发展工业,即使邻村企业很大,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无法联合发展,青年人只能进城打工。青壮劳力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造成城市出现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因缺乏壮劳力而难以继续维持生产,这样必然出现停滞村、萎缩村和破产村。在调查中,有的村民说:“我们都想离开旧农村,你们怎能建设新农村?”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一定比例的农民离开农村,以减少农民的数量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已成为规律。笔者在与农村干部研讨农民离开农村的比例问题时,他们普遍认为,好村应离开三分之一的农户、中等村应离开二分之一的农户、条件差一些农村应离开三分之二的农户,条件恶劣的村庄则应搬迁。农户搬迁应当由政府按照规划逐步进行引导和协调,而不能由农民盲目地自行搬迁。中国是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不能走西方人口较少、多数人进入城市的道路。如果中国也像西方一样,农村70%的人进城,城市将难以容纳。即使城市能够接纳,但终将导致广大农村资源闲置,造成极大浪费。同时,开发区内存在着企业和农户并存,工人和农民并存的情况,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也是开发区党委面临的重要问题。实践中,常平开发区党委针对有些地方企业因与所在村庄关系不够和谐而出现的矛盾激化的情况,着重抓好协调服务工作,实现了两者关系的水乳交融。

经济上体现为工农联利,常平开发区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扶助农民兴办企业,采取组建农产品股份制和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办法,避免了当地农民因失地而致贫。常平开发区每占农民一亩地,每年给失地农民入股资金500元,村集体300元。这样一方面增强了集体的经济实力,提高了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保证了村集体能够为村民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将农民纳入征地开发的利益共同体,能够帮助农民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保证农民能够分享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

身份上体现为工农联体,比如在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小逢善村,采用现代化技术饲养万头优种猪,就业农民变成了工人。而在与厂区近在咫尺的园艺化山坡地里,农民肩扛锄头上班,月收入均在500元到800元左右。开发区投巨资扶助9个村兴办企业、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在开发区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民安居乐业。仅工业企业就安置农村剩余劳力1838名,占全区总劳力2922户的63%。同时常平开发区还安置了外区农村3912人在本区就业,从而缓解了打工者涌入城市的压力。而开发区外出打工人数仅112人,占外来打工人数的2.9%。从居住环境看,常平开发区按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区内街道全部硬化,基本绿化、亮化,400多栋通电、通水、通暖气、通煤气、通闭路、通电话、通宽带的“七通”小楼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常平集团环保设施投资2个亿,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开发区呈现出“村前办工厂、村中变庭园、村后花果香”的优美景象。

常平在解决农村、城市体制二元化和农业、工业经济结构二元化的过程中,坚持就地农业变工业,就地农村变城市,就地农民变市民,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在共建和谐社会中体现为联和,即农民和工人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常平村一班人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以“村企联治”为特色的综治工作新思路,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双赢”局面。具体采取三项措施:即矛盾排查两到位,即排查力度和调处力度到位;三支队伍(专职巡逻队伍、群防群治队伍、综治信息员队伍)抓防范;注重制度建设,建立“村企联治”的长效运行机制。特别是常平村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所在地,通过以“村企联治”抓综治工作,强化综治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员工的“依法治企”意识等措施,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方法。

政治上联心。常平集团和开发区的支、村两委的领导层在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向农民灌输“家和生财、村和兴业、国和强盛”的理念,强调常平要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只有“人和”、“心齐”才能走出村乱、人穷的怪圈,使村民明确实现文明富裕的生活目标。

坚持“三个就地转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一种有益的探索,这样才能实现工人和农民经济上联利、身份上联体、社会上联和、政治上联心,解决我国目前农村的主要问题,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