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市建设整改措施

城市建设整改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10月12日,市委书记孔祥庚在全市党政干部大会上提出了创建生态市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可以说,孔书记的讲话是我市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动员令,吹响了我市向生态市目标迈进的号角,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孔书记的讲话精神,客观分析我市创建生态市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和优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创建生态市的认识。要认识创建生态市是玉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在环境得到保护、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可持续发展;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个地区才能称得上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区或城市;要认识建设生态市是顺应时代要求,合乎人民愿望的举措。它能够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创建生态市能够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战略合作伙伴;创建生态市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添城市风采,释放城市的活力与魅力。因此,我们要坚定创建生态市的信心。我们应该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只要我们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把玉溪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乃至生态市。当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生态市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生态市建设标准高、要求严,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2、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监督。建立领导负责制、目标责任制、监督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有关制度。采取条块结合,层层签订责任书并认真检查、考评的方式,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各级层层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建立并落实生态市建设保障机制。高起点编制生态市创建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长期执行,使之不因领导人的变更而中止,而是朝着建设目标,一届接着一届抓下去,一任接着一任干下去。

3、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发展;对现有冶炼、水泥、化工等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企业逐步实施关、停、并、转;树立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变物耗能耗高、环境污染重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探索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生产源头或工艺流程中消除污染,实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能量利用率,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将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在企业内部、工业园区、县城范围乃至全市范围各个层面上渗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促进各个层次发展循环经济,搭建循环经济平台。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4、加大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关注环境、参与创建的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企业法人、中小学生乃至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使创建活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倡导勤俭节约,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推进4大生态环保工程。

——推进“创模”达标工程。加快国家卫生城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医疗危险废物处置厂建设等“创模”未达标工程实施进度,尽快实现“创模”目标,为创建生态市奠定基础;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整治噪声污染和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清理整顿城周企业;加大近山面山绿化力度,完成“九大项目”,提升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

——推进以“三湖一海一库”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碧水工程。按时完成星云湖、抚仙湖综合治理出流改道工程,实施入湖河流湿地建设和生物净化、退田退塘还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等一批湖泊污染治理工程;实施东风水库污染综合治理和两大过境河流的治理保护工程,调整径流区产业结构,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大径流区环境现场监督管理、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遏制环保违法行为,发动群众共同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抚仙湖保持Ⅰ类、东风水库保持Ⅲ类水质,其余水体通过治理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

——推进以整治环境空气污染源为重点的蓝天工程。停止建设高能耗物耗、重污染项目,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执行“环评”、“三同时”和排污申报制度,实施总量控制下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继续实施红塔区禁止燃煤措施,逐步在8县推行“禁煤”举措;落实禁止焚烧秸秆举措;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控制尾气污染;完善环境空气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法制化、程序化、定量化管理,提升全市环境空气质量。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快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进程,在示范区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启动创建生态县的工作。继续做好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探索开展生态村、生态户的创建工作;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小流域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建设;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推广新型肥料,开展“三配套”沼气池、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防治畜禽养殖污染,解决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建设布局合理、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农村住宅和小城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和执法力度,规范开发、建设行为,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