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读书报告

在分析人们创造历史时对参与历史活动的诸多影响因素时,历史唯物主义将其划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指的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们在历史活动中所凭借的、不以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全部条件和对象,包括主体活动的现实环境、历史背景和活动指向的对象;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因素指的是活动主体,即个人、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其影响作用通过其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觉悟、能力、组织性等等。 笔者在研究题述问题过程中发现,对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论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最终发现,两方面的争执竟然出现在“决定”这一概念上。片面地去按照自己对这一名词的理解分析问题,很容易就走了极端,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诟病。笔者不愿在这一词语上作字面意义上的分析的确定,只是通过对两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来明确二者的联系和具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这一些阶级的产生、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21页)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不可能同步的,所以束缚关系的产生是必然的。这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所以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的不断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我们可以说,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变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变革产生的。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的既定状态下,就会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这些由上一代人那里继承过来的既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对于新一代人来说就是他们进行历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

对于新一代来讲,不仅其活动要受制于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而且其自身也是这种客观条件的产物,这包括心理、意识等等。所以,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从事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西方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试验失败,正是由于其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由上面论述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为人们的历史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因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这种客观条件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是对历史进程的方向性有决定作用,即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直线的路,而有很多的曲折,但是其发展方向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为客观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这种方向性有清楚的认识,才预见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当时有人攻击其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指出:“这些先生们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86页)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了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从来没有对经济因素作唯一性的判断。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结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7页)恩格斯在这里所指出的“参加者”头脑中的理论和观点实际是其主观能动性的根基。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给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定义,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思想,包括上述的“理论、观点”和路线、计划等,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做或行动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当然,我们论及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恩格斯所比喻的平行四边形单个分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8页),而是整体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正如上一节论述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正如恩格斯强调的那样,这种决定作用是表现在“斗争形式”等方面的。按上文关于路的比喻,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路的曲折性,如何曲折、曲折幅度等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在研究历史活动时,我们是决不能忽视这一种作用的。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有些学者的论述即由此展开把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帽子戴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头上。这是不科学的。同志所论及的“一般”和“一定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分别理解为“方向”和“形式”在具体环境中的别名。从时代来看,同志的意识里,是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正是抱着一种坚定的人定胜天的信念,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以弱胜强的革命伟业。而后来的“”和为何就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呢?就是因为此二者让人的主观能动性过于凸凹,对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没有适应的意识。从最根本的来讲,革命斗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适应生产关系转变的行动;而后二者是在生产力一定的情况下利用主观能动性改变生产关系的行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当代,我们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其实是改革开放带动了人民群众投入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当前的科学文化普及、精神生活丰富等众多的上层建筑形态变化正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导致的。反过来,上层建筑的变化促使知识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这必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迅猛发展。仅此我们即可体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之间的默契与不可分割。

当然,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对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挑战。这需要政府顺应民心,做好新的规划和及时的调整,促进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决定”本身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的。客观条件中的生产力发展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具有方向性决定作用的,客观条件中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其他因素会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从而得到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决定这种改变的形式与幅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对形式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