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研究生教育发展措施

研究生教育发展措施

摘要::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赋予研究生教育全新的发展理念。应从培养质量、培养目标和模式、导师队伍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来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研究生教育;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博弈的实质是依靠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成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针对制约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相应对策研究推进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制约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因素

(一)研究生扩招带来诸多问题

1.数量与质量缺乏有机协调。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扩招始于1999年,如图1所示,由当时的9.22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7.5万人,增长了5.15倍。研究生扩招导致优质生源不足,入学门槛降低,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由于师资、教学与科研设施等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不利于研究生质量的提高。

2.出现就业难趋势。研究生大规模扩招,毕业生每年持续增加,而工作职位增长则相对有限,导致研究生与本专科等大学生竞争工作职位,在某些方面,本专科大学生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工资较研究生低、容易管理等。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导致工作职位减少,待遇降低,而毕业生人数则逐年增加,给研究生就业带来重重困难。

3.导师资源有限

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使导师指导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有些热门专业或者名望较高的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相对集中,出现一个导师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局面。由于导师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粗放式管理,学术交流和科研指导的资源则相对有限,不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机制滞后

1.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学术型人才,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人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产生脱节,加之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造成研究生资源的相对过剩。

2.培养模式滞后。在目前实际的研究生培养中,大多数研究生从研究方向的确立、学习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和方法,从毕业论文选题立论、资料信息提供、协作指导到评阅答辩,都由导师和主管部门来制定[1]。培养模式固定化、模式化,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实践能力有限的局面。

3.体制滞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实行的是校、院两级的管理体制。然而,在具体的培养管理中,往往存在研究生处(院)与二级学院分工不明确、协调不利,出现多头管理,导致工作脱节[2]。此外,我国研究生培养管理还存在“严进宽出”现象,导致许多研究生入学后学习、科研实践积极性不强,出现混文凭现象,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下降。

(三)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差距

1.学科之间发展存在差距。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在研究生学科发展过程中,与名牌院校相比,普通院校发展滞后,无论是师资力量、办学经验还是社会知名度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普通院校学科特色不突出,社会知名度低,竞争力不强,从而制约其学科的科学发展。

2.区域之间发展存在差距。我国研究生教育分析表明,我国区域之间研究生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多数考生愿意报考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院校,区域间办学实力差距在不断拉大。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言,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明显。

(四)研究生教育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整体而言,我国研究生教育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图书文献资料缺乏。由于各大高校专业设置课程不同,缺乏统一的教材参考标准,部分院校专业课教材缺乏,学生上课基本参照老师课件,停留在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做笔记的局面。部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实用性不强,许多图书成为摆设,缺乏较权威的原著、外文参考文献等,更新较慢,严重制约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2.实验室资源有限。由于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依赖于大量的实验,实验室则成为其科学实践的基地。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造成实验室资源短缺,部分高校实验室建设相对较慢,实验设施、器材陈旧,更新较慢,不利于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3.科研经费不足。近年来,我国逐渐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比重,但与发达国家教育投入相比,我国教育投入经费不足,差距较大。高校缺乏支持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的经费,即使有科研经费但数量也有限,覆盖面狭窄。

(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普遍低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潮流。在我国,人才培养相对封闭,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中外合资办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导致我国大量优秀本科生人才外流,为促使优质人才为我国所用,应尽快加快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应该采取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符合客观实际,尊重研究生个体差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其次,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订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积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最后,通过多种渠道促进企业与高校完美融合,全力打造研究生培养与就业双赢局面,积极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服务平台,增强服务意识。

(二)推进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

1.招生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首先,建立合理有效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体系,在目前研究生初试方案的前提下,丰富研究生复试方案,增加其灵活性、创造性,注重考查考生综合素质,确保研究生入学质量。其次,加强在读研究生的培养,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学术交流,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最后,研究生招生规模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普通高校学科建设应该借鉴名牌院校的先进经验,增强师资力量,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学位点自身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门类。同时,名牌院校学科建设需要优化学科结构,加强重点学科投入,借鉴国外名牌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紧追学术最前沿。

3.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首先,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招生规模,注重研究生整体质量的提高。其次,结合区域实际,调整学科结构,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门类,以特色求发展。再次,应该加大对这些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扶持。最后,建立研究生教育合作机制,汲取先进管理方法和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整体质量。

(三)推进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首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引进高水平的导师,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其次,严格遴选导师,使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学术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不断补充到导师队伍中。最后,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力度,促进其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将终身教育体系引入导师队伍的建设之中。

2.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机制。首先,要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要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博士研究生则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人才。其次,实行本学科专业或相关专业或交叉学科专业导师组合的导师组集体培养研究生模式,通过不同导师的知识结构和多种思维的有机组合,有利于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开拓研究生的思维,为研究生的学术探索营造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促进研究生产生新的观点[3]。最后,明确研究生处(院)与二级学院的工作职责,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严格执行研究生学位获取与挂钩制度,强化教学管理,健全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必要时采取末位淘汰制度。

3.加强研究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逐步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包括图书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科研基地、实验室等,完善研究生教育资源。各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的课题合作,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研究生教育经费,研究生本人也应承担相应培养成本,形成多渠道投资办学体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4.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趋势。首先,加大中外合资办学规模,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去学习前沿的学术理论和先进的实验技术。同时,我国需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国留学生,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其次,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先进经验。最后,通过政府间签订相互承认的学位协议,积极推进研究生学位的国际认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赋予研究生教育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刚,司乃潮,赵玉涛.试论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35-38.

[2]邢晓辉,凌朝辉,常军武.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24-25.

[3]范柏乃,姜展鹏,江蕾.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软科学,2007,(5):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