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法治建设会上市长发言

法治建设会上市长发言

同志们:

今天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六五”普法启动以来,我市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法治环境建设工作。刚才,茂明主席宣读了《关于我市各县区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在全省调查结果的情况通报》,保斌主任宣读了全市法治环境建设目标任务分解方案,长根书记安排部署了我市当前法治环境建设工作。这些意见是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不断把我市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提升到新的层次,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氛围。下面,就全面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我再强调几点。

一、高度重视法治环境建设

从刚才通报情况看,我市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在全省排序普遍较差,10个县区得分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没有一个县区达到满意分(80分)标准,而且有几个县区排在全省后几名。调查涉及的八个方面内容,我们有6项指标在全省排序靠后,特别是依法保障投资经营环境在全省排序倒数第一。这个结果非常出乎我们意料,也给我市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基层基础工作抓得不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群众还不太满意;另一方面说明,有些地方对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测评重视不够。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反思、高度警醒,切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法治环境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

第一,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发展大局。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法治程度决定一个国家57%的无形资本价值。芬兰、丹麦等北欧诸国及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长期维持社会福利财政政策,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透明对称、公平竞争、政府高效和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近年来,我市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有效,很多工作获得全省先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这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此次满意度调查结果看,说明我们的工作与发展需求和人民期盼相比还有差距。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当前,我市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四次党代会和今年省市“两会”精神,加快推进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魅力建设水平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昨天上午,我省又召开了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这对和其周边地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对更是如此。规划初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版图,范围包括以为中心的晋冀鲁豫皖5省30个地级市和两个县。从地理位置上看,18个省辖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的区位优势尤为凸显,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中离东南沿海最近,这样一个前沿优势,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法治环境如果不好,不能为投资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即使面临的机遇再好,也不可能招来大商,招来了大商也不可能在扎根生长。最近,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和实际,我们组织了几次招商活动,我跟投资商最先讲的就是的投资环境,如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亲商、重商、安商、富商,而且我们还向投资商郑重承诺,到投资创业,企业家能够成就的发展,能够成就企业家的未来。尤其是正在全面建设“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一市”,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区”,就是部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两枢纽”,就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一基地”,就是中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依靠的自身积累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法治环境建设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来抓,作为提升现实软实力和长远竞争力来抓。

第二,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和谐稳定。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依法治理的工作理念、制度、机制和载体上积极创新,各项学法用法制度和考核评估、监督检查机制不断健全,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自觉性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保持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还远未形成法治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虽然经常强调“依法依规办事”的重要性,但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树立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的观念,还有一些同志不善于将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和基本方式。近年来,我们在法制宣传教育、公众法治环境建设等基础工作上,每年投入的财力和精力都很大,很多工作我们也做了,但成效还不尽人意,群众还不太满意。我们的各级政府、政法机关、司法机关,都要冷静思考,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切实把我们的基层基础工作做好。特别是面对各种利益主体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法治手段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法治环境建设事关民生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导向和要求,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连续两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充分说明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收到了显著效果。当前,随着依法治市的深入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提高,民生领域中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都与不依法办事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制来规范,运用法治的方式来解决,只能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全局、事关民生、事关稳定。特别是今年,卢展工书记在全省依法治省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认识依法治省工作面临的五项挑战。这五项挑战,就是来自于民主法治进程中全社会对法治建设越来越高的要求,来自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来自于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内涵的要求,来自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来自于加快党委领导方式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卢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依法治市工作始终保持科学认识和清醒分析,积极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将全省法治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涉及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逐一整改到位,不留尾巴,不留盲点,扎扎实实推进全市法治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

二、积极推动法治环境建设

当前,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持续提升法治环境建设水平,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推动法治环境建设。

(一)围绕重点工作来推动。一要以法治环境建设促发展。当前,我们的发展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特别是在推进城乡统筹、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农村改革试验、项目建设、机制创新、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工作中,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来保障。比如我们的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现在发展势头很好,但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一方面需要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当前在法治环境建设上,凡是法律能够解决的,各级各部门必须依法提供保障;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的,就要通过制订规范性文件和政府规章来解决,能够上升为法规的,要积极上升为法规。在这方面,《省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促成省人大立法,就是成功的先例。二要用法治环境建设惠民生。我们要坚持以法治惠民为目标,不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依靠法治途径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上要充分集中民智、尊重民意,在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充分维护民利、保护民安,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三要靠法治环境建设保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深化改革的先决条件,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而保持稳定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法治。因此,我们必须把法治环境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做好基层和基础工作,确保法治环境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基础。

(二)突出司法公正来推动。司法公正是构筑法治环境的根本要求。只有提升司法公信力,才能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一要健全司法保障机制。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司法人事管理和跨区域司法机构设置,减少和排除影响审判和检察公正的体制性障碍和不合法干扰。要健全程序保障机制,规范司法程序,通过程序公正实现结果公正。二要完善司法公开制度。要坚决按照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司法公开范围,促进和落实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三要完善司法监督体系。切实加强人大对“两院”的监督,加强政协和派的民主监督,加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监督,加强司法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监督联络机制,畅通监督渠道,提高司法公正。

(三)强化法治建设来推动。一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进一步增强全市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法律素养,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二要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积极为重大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经济结构调整、信访、民生等领域提供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服务接受者权益保护制度,建立服务质量纠纷调处机制,切实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三要加强法治队伍建设。要严格实行法官、检察官的准入制度,优先从具有法律资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中公开选拔考核,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干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实行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评定,提高法律服务队伍素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四)严格权力监督来推动。法治建设的核心是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要加强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促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一要完善法治监督体系。要加强权力机关监督,强化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和党内监督为一体的监督体系建设,建立行政执法的长效监督机制,提升行政层级监督的效能。各级政府和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制机构,各级监察部门和各行政执法部门的监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相互协助,形成合力,确保法治建设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二要强化社会监督管理。要将有关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人员、执法程序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人民政协以及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监督;加强和改进信访举报工作,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群众监督渠道。三要严格行政问责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关于建立产业集聚区四集服务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建立问责长效机制,将事前教育、事中监督、事后问责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导致重大责任事故的,要严格问责,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合力保障法治环境建设

法治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求严、标准高、任务重、责任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强化责任,形成合力,确保法治环境建设顺利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计划,常抓不懈,落到实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推进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自己的职责,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二要合力推进。法治环境建设不仅仅是一两个部门和单位的事,全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责任、都有义务。各级各部门都要增强责任意识和作为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要把法治环境建设同依法办事、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工作。

三要强化督查。要抓好《全市法治环境建设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实施,将其作为干部实绩量化考核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法治建设,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确保法治建设与全市新一轮大发展同步。要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做到目标明确、标准明确、宣传到位、工作到位,确保法治环境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确保全市法治环境建设水平和公众满意度有大的提升,彻底扭转被动局面。今后,凡是法治环境建设落后、公众满意度差的单位,所属地区或部门的主要领导和责任人要向市委、市政府作出说明,并将调查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志们,加强公众法治环境建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希望大家统一思想,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努力开创我市法治环境建设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