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的通知

乡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的通知

乡位于县西南部,,全乡总面积约79平方公里,共有17个行政村,5200户,16470人,全长29.4公里的主要支流——贯穿全境,溪流两岸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84%,是源头的最主要保护区之一。近几年来,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3255”板块战略要求,乡党委政府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名乡,农业富乡,和谐安乡”的总思路,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命名。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探索寻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点,在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这新起点上深入挖掘内涵拓展外延提升我乡生态建设上新的阶,总结一些经验和提供示范。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1、建设目标

不断巩固提高全国环境优美乡创建成果,选择一批生态建设工程进行整体提升,树立先进的生态观念,发展繁荣的生态经济,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舒适的生态人居,力争在2010年底前成为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乡。

2、建设任务

(一)生态经济循环建设

(1)优化产业。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要求,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注重区域发展规划,依托生态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做强以状塘村、茶丰村为中心的千亩茶—柿基地、以崔一村为中心的千亩蜜梨基地、以桥棚村为中心的千亩板栗基地,重点打造千吨万亩有机茶基地,力争两年内完成状塘村、祥何村两大茶、柿基地的有机食品基地认证。

(2)推广技术。全面推广茶柿混交退耕还林生态治理模式,加强高效复合林业经营模式。在千吨万亩有机茶基地内统一实行茶柿栽培、管理、施肥、采摘技术。大力推广桔杆堆肥还田、农用地膜回收利用,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同时,乡里制定每年十期以上的技术服务培训规划,对茶农加强实用技术专门培训。

(3)创建品牌。依托茶叶加工厂积极对外开拓市场,走品牌之路,同时大力培育祥瑞茶业有限公司,使之按照“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实力增强“的要求,成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的绿色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茶叶交易市场的建设,促进农业化、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们自主包装自已的产品。

(4)循环利用。在全乡范围内,全力推行农牧结合,人畜分离工程,在扶持的崔一村集中养殖场、等几家规模养殖场,推广畜禽粪便沼气化处理技术,发展以沼气池为核心的“猪—沼—果”农业生态模式,发展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料,真正实现乡域内绿色循环无污染的利用模式。

(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位于乡上游地区,总面积49、34平方公里,区内有如丰溪的主要支流—,及小(一)型王浪水库。

1、生态建设措施

(1)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今年我乡全力推广无患子种植,同时合理调整林业结构,发展多种模式并存的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并进行一系列阔叶林改造。

(2)结合五条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在五条小流域9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和沟壑治理工程并举国。消除裸露山地区域,调节山区地表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全面实施王浪水库饮用水源地截污工程,探索分片、分区联网供水,提高水资源引用调配能力,构建更为完善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4)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严格控制载畜量,改进粗放耕作方式,适当开展王浪水库生态移民。

2、生态保护

(1)做好封山育林、护林工作,保护现在植被,禁止对极其重要生态怄位或极端脆弱的生态公益林的调整,禁止任何破坏山林、水源林、护岸林及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

(2)进一步加大对砩石非法开采的打击力度,及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绿色矿山。

(三)强化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1、重点推进北部集镇与生态人居功能小区。本区位于乡北部,总面积33、44平方公里,区内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畜禽散养较为普遍。主要建设措施:

(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护,健全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推进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加快崔家村污水处理总站排污网管的维护与建设,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户厕改造新技术和新模式,以及农村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模式。

(2)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初步建成一个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农村新社区。在乡北部门户的崔一村集中修建农民公寓,通过各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启动易地安置地建设。

(3)全力推广无患子种植项目,在道路沿线,村边,村中空闲地种植无患子,打造庭院经济,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开展整乡整治工程。以“五整治一提高”为主要内容对整个乡进行连片的环境整治,在全部行政村都建成初级和谐生态村的基础上,争创市级以上各级生态村,并在乡门户崔一村重点加强环境建设,争创部级生态村,做到整体提升。同时,根据各村特色,争创各类示范村,村争创“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争创“省级绿化示范村”。

(四)生态文化与机制建设

1、建立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完善各类软硬件设施,配备专职讲解人员。启动全乡群众“个个知生态,个个护生态,个个建生态“工程。

2、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重点打造以“休闲、养生、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文化,以王浪水库和大雷山峰为主要载体的山水文化,以板栗、茶业、蜜梨为主要代表的产业文化等,不断提高乡特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乡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乡、村二级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机制和健全文化创作的引导激励机制。建立起政府主导、专群结合、覆盖全面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4、完善环卫体系工作机制。完善以“门前三包、统一收集、集中分捡、生态处理”为原则的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形成有保洁队伍,有配套设施,有管理办法,有奖惩机制,落实保洁员待遇的“四有一落实”长效卫生保洁机制,强化党员保洁区的落实措施和考核办法,使乡域农村垃圾做到“日清日捡”。

5、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乡政府筹集不低于10%的生态文明建设补助资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双制度,严把村级财务进出口关,不断完善奖惩分明的工作激励机制。

6、健全劳动就业服务机制。以提升素质为目的,加大农业技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发挥乡、村两级干部的组织优势、信息优势,帮助农民创业增收。

7、建立扶持机制。制定《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若干意见》对发展茶叶、蜜梨等产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同时对主导产业种植大户,提高扶持标准。

8、建立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动员会等载体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乡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立乡机关工作人员生态文化调研和汇报机制,制订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监督和听证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

三、组织保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工作机制。乡党委、政府设立建设生态文明工作办公室,常抓建设指导和督查,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乡建设生态文明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工作小组:产业提升组由分管农业副乡长任组长,责任单位乡农办;文化提升组由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任组长,责任单位乡文化站;服务提升组由分管计生、文教卫副乡任组长,责任单位乡农办与文教卫办。要求各成员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全力将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