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点燃山区教育的希望

点燃山区教育的希望

邓严秀,一位普通而平凡的山区教师,凭着对山区教育事业的无比执着,30年来,在上犹县社溪镇蓝田村极其偏僻的蒙岗复式教学点,既独自一人担任一、二年级全部课程,又先后甘当800多名山区孩子的“亲妈妈”,连续18年评为县乡“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1999年9月,获得全国首届“烛光奖”和“爱德基金”二等奖;2004年11月,评为赣州市唯一的“全国复式教学优秀教师”。邓严秀说,这一切都为了——

点燃山区教育的希望

师生们说:“当老师如同邓老师这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邓严秀最大的心愿就是“教好每一个孩子”。

9月上旬,我们冒着秋风细雨,坐着摩托车,翻山越岭来到上犹县社溪镇蓝田村蒙岗组邓严秀家,看到的只是几间破旧不堪的泥房、不值几钱的家什,而厅堂里挂着的一块黑板,虽漆已斑驳,却格外引人注目。邓老师的教学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1993年蒙岗复式教学点建成之前,她都是在自己家里通过这块黑板,将知识一点一滴地传授给山里娃娃。

山区生源分散,办学条件差,很难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分年级、分班级在漂亮的教室里上课。一来因为各年级的学生不多,二来没有足够的财力建新校舍,这里只能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复式教学,即老师同时教几个年级的学生。30年来,邓老师始终坚持一条:掌握复式教学规律,扬长避短,同时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加强学科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复式教学任务繁重,一天课上下来,她常常累得腰酸背疼,噪子冒烟;可她从未诉过一声苦,还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备课。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的窗前总透着微弱的灯光。

近几年来,邓老师为了更好地把握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总是不停地为自己“充电”。除了订阅教学方面的杂志,她还克服困难参加中心校举行的教研教改活动,多次撰写复式教学方面的经验文章。她的《在复式教学如何搞好“动”“静”搭配》一文被《当代教育教学论文集锦》收录。同时,邓严秀特别注重因人施教,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洞下组方冬平,性格内向,胆子小,转学到蒙岗复式教学点时,语文和数学成绩分别为13分、11分。邓老师了解情况后,经常留他到自家住宿,抽空给他补课,开始他不会写作文,就带他到现场感受后再来写,慢慢地,方冬平对学习感兴趣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去年6月份,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分别考到了94分、85分。可去年9月份,他转入中心校读三年级时,因耽误三天时间未去报名,他怎么也不肯去读书,母亲看到邻居的孩子高高兴兴的上学,一时脑筋转不过弯来,拿到农药就喝了半瓶,幸亏邻居叔叔及时送她到医院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邓老师得知后,连夜同中心校卢毓光老师来到他家,走进方冬平房间里,把他抱在胸前、摸着他的头说:“冬平,你出来看看,你长得这么好,学习进步这么快,怎么不去读书,你爷爷瘫痪了,你父亲没文化,你不去读书气死了你妈怎么办?”方冬平眼泪汪汪说:“好,明天我就去上学,但你要陪我去,要交待老师给我补课。”第二天一大早,邓老师就带着他去学校,并且在后来的半个月里,她每天下午放学后步行10多里山路来看望他,赢得中心校师生们逢人便说:“当老师如同邓老师这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由于治学严谨、教学有方,邓老师担任的蒙岗复式教学点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每年及格率均在100%。并且,在当前大部分村小和教学点面临生源流走被撤并的情况下,蒙岗复式教学点不但生源还未走反而大增;本学期又有安和乡、紫阳乡的11名山区孩子特意转到该教学点就读。

村民们都说:“把自家细伢子

交给邓老师,我们放心。”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邓严秀30年来就是以慈母般的情怀深爱着自己的学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村民们都说:“把自家的细伢子交给邓老师,我们放心。”

老屋组方福生因患严重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从他去年开始上学起,邓老师每天都去接他上学,放学后再将他背回家,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未间断。在邓老师的悉心关怀下,方福生发奋学习,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离教学点不远有一条河,在未建水泥桥之前,学生踩着垫起来的石头过河,为了学生的安全,每天放学时,邓老师便一个接一个地背着学生过河。今年5月14日,大雨倾盆,河水暴涨,几名学生无法回家,邓老师便将他们留在自己家里,搭床铺被,而让自己的外孫睡在稻草上。

邓严秀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洞下组的学生路途较远,她就让他们带午饭在自家热并时常给他们做些好菜,她的袋里常揣个针线包,给那些顽皮的孩子补衣服、缝扣子。工作之余,她还自学了一点医术,备一些常用药,专为学生免费治疗。有一次上课,她见一名叫吴石香的女学生眼光发直,走近去抱起一摸,孩子浑身烫得吓人,几乎休克。她一边叫人请医生,一边对吴石香进行急救,使小石香得到了及时救治。

邓老师说:“谁都知道当老师清贫,

但为了点燃山区教育的希望,我无怨无悔。”

邓老师在学生身上花费了无数心血,而熟悉她的人知道,她自己纤弱的肩上还挑着一副家庭重担。

1989年10月,邓老师的丈夫病倒了,被诊断为肝癌晚期。她当时就懵了,公婆瘫痪卧病在床,儿女尚在读书,自己当时还是民办教师,每月只有180元工资,家中还有2亩多责任田、10多亩山地要照应,这日子怎么办?

亲人和朋友都劝她别再当民办教师,回家好好搞种养安家。可倔强的邓老师打定主意:山不能荒,田不能荒,孩子们的学业更不能荒。

于是,每天放学后,邓老师步行10多里山路去乡卫生院,一边服侍丈夫,一边备课改作业。第二天天刚朦朦亮,她又匆匆赶回学校上课。这样奔波了个把月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她丈夫的生命。邓老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边要照料公婆,一边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当领导提出帮她调换工作岗位时,她婉言谢绝了。她说:“我已离不开孩子们,离不开工作了30年的蒙岗教学点。”就这样,邓老师留在了孩子的身边,继续默默地将知识和希望传递给他们。

今年暑假,已在广东成家的儿子放弃出国机会,专程回来接母亲到他那里享享清福,希望她不要再当山区教师了,可邓老师在广东儿子这里度完暑假后硬要回家,她说:“谁都知道当老师清贫,但为了点燃山区教育的希望,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