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经济运行特点

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在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带动下,按照比较优势原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121.77千公顷,比上年略增399公顷。其中,春粮、小麦播种面积略有减少,蔬菜、果用瓜、花卉苗木播种面积增加(见表1)。农业产业结构朝着需求旺、产值高的方向调整。

表1:今年春季农作物播种情况

种类春粮小麦油菜籽蔬菜果用瓜绿肥花卉苗木

播种面积(千公顷)19.8215.0635.935.272.762.653.34

增减-5.4%-6.2%持平1.5%22.1%-19.2%2.3%

2、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1-2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实现1078.26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轻工业实现476.43亿元,增长25.9%;重工业实现601.82亿元,增长24.3%。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工业销售产值增幅比去年同期略有回落,比去年1-2月份增幅回落1.9个百分点。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投资周期作用下,2005年上半年工业投资的大幅回落使得工业经济增长有所放缓。

3、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

今年我市重新修订了八大领域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调整了5.4亿元扶持资金使用方向及重点。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落实政策,加强考核,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发展服务业的良好氛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今年2月份我市收费公园、景点接待游客293.62万人次,增长28.8%;实现门票收入6340.39万元,增长34.8%。中介、社区服务业走在全国前列,其他服务业健康发展。

4、消费需求趋旺

1-2月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1亿元,增长15.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元月我市零售额创历史单月最高水平,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66亿元。

从消费结构看,1-2月我市住宿和餐饮实现零售额22.5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6.5个百分点;家电消费火爆,1-2月苏宁等四大家电卖场实现销售额3793.3万元,同比增长73.4%,增幅同比提高60.5个百分点;汽车消费势头强劲,1-2月汽车类零售额为39.8亿元,同比增长44.5%,增幅同比提高25.3个百分点。

5、固定资产投资开局良好

1-2月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以下数据均指限额以上)102.51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高出去年同期7.3个百分点。从构成投资的三大类结构情况看,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1.3亿元,增长9.8%;工业投资完成26.88亿元,增长23.5%,其中制造业投资23.46亿元,增长26.6%;房地产投资完成35.11亿元,下降3.4%。与全省相比,1-2月我市投资增幅高出全省5.1个百分点(见表3),增幅在全省十一个地市中列第5位。

表2:杭州前两月限额以上投资与全省比较表(单位:亿元、%)

指标限额以上投资增幅基础设施投资增幅工业投资增幅房地产投资增幅

浙江省613.66.1%171.6-5.9%2600.9%188.520.9%

杭州市102.5111.2%31.39.8%26.8823.5%35.11-3.4%

6、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2月我市出口总额为49.6亿美元,增长46.6%,增幅同比提高22.8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出口10.9亿美元,增长82.1%。

美国、欧盟和日本仍是我市主要出口市场,1-2月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分别为15.9、10.9亿美元,分别增长50.6%、44.4%。积极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日本出口4.2亿美元,增长8.2%,其中,受该贸易壁垒影响的农产品实现出口1.2亿美元,增长17.9%,增幅同比提高24.2个百分点。

7、居民消费价格略涨

在食品类、服务类价格明显上涨的带动下,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小幅上涨,1-2月累计上涨1.5%。其中,2月份居民价格涨幅明显,2月我市居民消费价格较1月上涨1.6%,比上年2月上涨2.2%;2月食品类价格比1月上涨3.2%,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2月上涨6.7%。

二、上半年经济走势判断

从国际环境看,2007年我市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继续深入,全球范围内产业加快转移势头仍在延续,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形势令人乐观,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仍将继续领跑世界经济增长。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虽可能有所放缓,但仍将处于较快区间。这为我市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境外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营造出良好外部环境。但是,我们也要面对WTO过渡期结束带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应对层出不穷贸易保护措施和壁垒,要承受油价及汇率大幅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另外,局部地区政局不稳等因素也给我市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异常使我们面临来自大自然的严峻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较快发展阶段,“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格局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下半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必将给我国改革发展带来强劲春风。综合来看,我市面临的国内发展环境良好,国内需求比较旺盛。但是,我国经济仍然存在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然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从经济总量看,我市2006年GDP实现3441亿元,人均GDP达到6505美元。近几年来,在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背景下,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较小。2002-2006年,我市GDP增幅依次为13.2%、15.2%、15%、13%和14.3%,最大波幅仅2.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较强,适应发展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强。

从内生动力看,我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后劲。杭州已形成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五大产业基础雄厚,其中IT产业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依托自主创新,这些产业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2006年,纺织业和饮料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分别比2005年增长81.9%和61.2%。海洋产业、重化工业领域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旅游、文化、物流、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优势不断积累。二是体制后劲。我市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基本形成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今后经济社会的和谐运转提供了制度保障。五年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9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4年居全国、全省第一,实现了从“国有经济大市”到“民营经济大市”的跨越,正在朝着“民营经济强市”目标奋进。我市市场经济起步早、措施实,形成了先发优势。目前,在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和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我市已表现出很强的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发展能力,同时正抓紧申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工作,在原有先发优势的基础上,将形成新一轮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激活经济社会活力。三是环境后劲。我市坚定不移地推进“环境立市”战略,城市硬件、体制、政策、政务、法治、人文、人居全面提升,“一名城四强市”建设扎实推进,打造“平安杭州”、“法治杭州”成效显著,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明显进展。我市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持续改善,得到了国际国内权威机构的认可。2003年,杭州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第一名;2006年,被评为金牌城市。2004-2006连续三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我市立足于打造一流的环境,环境优势将进一步形成为发展优势,发展后劲也将不断增强。四是创新后劲。2006年,我市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十大创新环境城市第二名。到2006年底止,我市经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739家,市级以上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78家,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90.14亿元,比2005年增长39.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幅13.8个百分点。

在总体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综合考虑我市经济总量和内生增长动力,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市GDP增长13%左右。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