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意见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意见

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克服了特大冰雪低温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实现了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农”工作机制进一步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农村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果断采取措施,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市农村工作会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五在五心”工程为抓手,突破生猪、蚕桑、烤烟三大产业,提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目标是: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4%,达到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达到3732元;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3.5%,达到3450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万人;粮食产量稳定在24.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43.5%;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2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8%;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100%、62.2%;农村劳动力转移10万人以上;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亿元;稳定农村人口低生育水平。

一、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落实防止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将大春耕地撂荒率控制在1%以下;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新增耕地3万亩;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国家提高粮食最低价格等政策;稳定种粮面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单产。全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95万亩,产粮24.5万吨以上,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二)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菜篮子”基地,发展出口型、加工型蔬菜产业,重点打造黔江进港蔬菜品牌,全年播种12万亩,其中,时令蔬菜基地6万亩,加工型蔬菜4万亩、外销蔬菜2万亩,保障城市供应,扩大出口数量;生产水产品1150吨。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设黔江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继续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农产品的例行安全检测工作,确保合格率达98%以上;继续实施农资市场“一打三放心”专项整治,维护农民利益。

(四)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以区乡两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龙头企业技术服务队伍为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技术人员为补充的农业集成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加强镇乡农技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推广“田园培训,保姆服务”的农技服务新模式,切实提高科学种田、产业发展的水平。

二、大力实施“富裕在农家,让农民聚心”工程,做强三大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突破性发展生猪产业。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完善生猪良繁、疫病防控、产业化建设等“六大体系”,推广“六统一”养猪技术。扎实抓好原种场、二级扩繁场建设,推广二杂母猪8000头以上,人工授精改良配种生猪10万窝。充分发挥已成规模场的作用,新建“零排放”圈舍、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2500个,新增20万平方米标准化圈舍。在种猪场、3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建立统一的免疫程序、提供统一的补助性诊疗服务。支持百发肉类屠宰加工厂在上半年建成投产,力争引进1家知名饲料、1家兽药加工企业。饲养能繁母猪8万头,年出栏生猪100万头。

(二)跨越式发展蚕桑产业。巩固在地桑园,新建桑园5万亩,桑园总面积达到15万亩;新建小蚕共育室150个,室外养蚕大棚6000个,推广方格纸簇12000套。启动万担镇乡、千担村、百担组、十担户和区级蚕桑科技示范园建设,建设技术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普及“六化五配套”养蚕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桑园,不断提高栽桑养蚕效益,全年实现产茧3.5万担。缫丝厂完工投用,开工建设床上用品厂。

(三)提升壮大烤烟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进适度规模种植,实行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烘烤,强化水、路、房、机配套。全年完成5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实现种烟8万亩,烟叶产量20万担。

(四)支持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稳步推进猕猴桃基地建设,新建基地2000亩,完成搭架3000亩,产果1000吨,出口500吨。积极支持和引导各乡镇发展中药材、茶叶、花椒等特色农业产业。

(五)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部级名牌、重庆市知名品牌、参加农展会等,巩固壮大6家市级龙头企业,力争新培植1家市级、2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大力实施“康居在农家,让农民舒心”工程,抓好五项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一)深入推进“千百工程”。新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个、推进村28个;以镇乡村为单位,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小南海至阿蓬江一线为重点,协调推进石会黄溪、金溪石家、马喇金洞三大片区,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乡村旅游观光田园区、城乡居民休闲区、花卉苗木区,硬化人行便道22公里,改造院坝1.5万平方米。以打造“康居农房·生态家园”示范带为重点,在冯家街道渔滩居委等4个村(居)取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突破。

(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按照主干道通村、机耕道通组、人行便道连户的要求,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3000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0公里、油化硬化村道40公里,实现农村公路通畅率62.2%,通达率100%,其中“康居农房·生态家园”示范带达到通畅率100%。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新建农村客运站点12处。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的投入力度,将骨干村道、重点产业路养护补助标准由1000元/公里提高到2000元/公里。

(三)加快康居农房建设。按照统一设计图纸,统一施工标准,统一风貌式样开展农房改造,建设康居农房示范户750户。争取市上每户补助3000元。本着农民自愿和政府适当补贴等原则,研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四)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重点水利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城北水库完工投用,推进太极水库和小南海补水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以上。完成新城供水管网安装20公里,建设青杠供水渠道5.71公里;完工城防一期,开工城防二期。建成3座集镇水厂,完善3个镇乡27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8.82万人口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全年推广各型政府补贴农机具1000台套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28%。

(五)实施农村能源建设。按照“一建带三改”要求,做好农村沼气池建设与生猪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新建沼气池1.5万口,在物资与技术上每口补助1500元,新农村示范村沼气使用率达到90%以上。完成5000户农村电网改造和2个新农村电气村建设任务。

(六)推进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集镇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坚持统一规划,改进风貌,完善基础,发展产业,达到集镇风貌与农村风貌和谐统一,努力加快市级中心镇建设,努力推进其余小集镇建设。争取市级重点示范镇建设资金500万元,完工濯水古镇改造、老街道风貌整治工程。区本级安排1000万元以奖代补集镇建设。完成1个镇乡简易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启动3个农村集居点人行步道建设,全面建成2个康居试点村(居)。

(七)努力实施森林工程。加快“森林黔江”建设,建设森林工程2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5%。建设速丰林9万亩,低效林改造8.26万亩;建设生态镇2个、绿色村15个,面积6.75万亩。建设城周森林屏障2500亩,完成建成区绿化800亩。实施公路绿化2900亩,高质量建设火车站到主城区(包括舟白)公路沿线两侧各50米的绿化带,示范推进城周绿化带。完成3000亩水系绿化。恢复矿山植被700亩。

四、大力实施“知识在农家,让农民称心”工程,建设三大体系,改善农村民生

(一)建设农村教育体系。巩固“两基”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区内初中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92%以上。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竣工投用5所学校教学综合楼项目,新建正阳高级中学,启动冯家中学扩建、濯水中学综合楼工程,新建4所农村中学的塑胶运动场。加快推进渝东南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推行农村子女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建立“教育券”制度,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

(二)建设文化信息体系。建设农家书屋10个、篮球场10个、乒乓球台50个,使农村文化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逐年提高。加强“黔江农业信息网”建设与管理,及时、更新农业科技信息;实施“文化广电惠民”工程、“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千镇万村信息惠农”工程,开通农业呼叫中心和“12316”、“12582”“三农”服务热线。

(三)构建科技培训体系。实施“新生劳动力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训农民工8000人,免费为2000名农民工提供专项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就业率达85%以上;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800人。有序转移8000人以上,全年累计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总收入7亿元。

五、大力实施“保障在农家,让农民放心”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提高保障水平

(一)巩固发展新农合,解决看病难。逐步健全区、乡、村三级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续建3个镇乡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改扩建村卫生室33个。完善新农合筹资机制,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全区参合率达到90%以上。开展农民工参合异地就医报销试点,推行农民住院费报销全程代办服务,切实做好农村低保、五保人员的参保工作。在市级补助基础上,区财政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再补助200元/人/次,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70/10万以下。整合医疗救助资金,加大医疗救助力度。

(二)启动农村养老保险,解决赡养难。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联动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农村低保受益人口达到1.63万人以上。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分类救助制度,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敬老院6所,老年公寓2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20%以上。

(三)实施扶贫工程,解决致富难。继续以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四大工程为重点,实施40个整村脱贫工程,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以上;全面完成“整村推进、片区开发”试点项目实施;推进石会黄溪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2350人,在市级补助基础上,区财政对高山建卡绝对贫困户易地搬迁再补助3000元/人;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实现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六、实施“和谐在农家,让农民安心”工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强化社会管理

(一)推进农村社区管理。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新建21个、改扩建4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农村社区功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

(二)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防控网络和机制,坚决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严厉打击制假贩假等坑农害农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消除村霸、街霸、车匪路霸和农村黑恶势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治理。

(三)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各级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人民调解,构筑“大民调”体系,及时排查化解各种民间纠纷,促进农村和谐。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广泛开展文明乡镇、和谐村庄、卫生村居、平安大院、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七、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一)有效推进农村工作机制创新。一是大力推广白石六分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切实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二是完善产业发展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充分调动街道镇乡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竞建机制。按照“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要求,在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中推行竞建机制和先建后补机制。四是完善生猪、蚕桑、烤烟产业风险机制,提高抗御风险能力。五是创新农村经济合作机制。加大对生猪、蚕桑、猕猴桃等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打造农业融资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市场连接平台。六是完善农业农村工作考核机制,适当调整考核重点。七是完善支农资金和项目整合机制。集中支持三大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

(二)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土地向现代农业产业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全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22%。力争零星建设用地整理指标600亩以上,交易200亩以上。启动农村土地、农村房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的农村宅基地、房屋权属登记。二是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林权证颁(换)发任务;在舟白街道、白石乡、五里乡开展勘界试点,引导林农设立永久性边界标志物;加快林地流转,激发全民参与林业建设。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努力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调动各类主体、各种资金投入森林工程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做大做强鸿业担保公司,涉农贷款担保比例达40%以上。筹建1家村镇银行。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在乡镇新设的银行网点给予一定奖励,建立涉农贷款业务利益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探索推进林地、农业固定资产抵押及农产品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积极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扩大生猪保险覆盖面。

(三)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强化以市场理念引领农业生产,以现代营销手段经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吸纳各类资金投资农业产业,力争我区农业对外招商引资1亿元以上。加大农产品对外促销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农产品出口500万美元。

(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贷款贴息、税收减免、保费补贴、解决一定启动经费等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继续开展“两社两化”。全年围绕生猪、烤烟、蚕桑重点产业和猕猴桃等区域特色产业,培育50个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使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40%。

八、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一)切实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主要农产品价格稳定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促农惠农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稳步推进统筹城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农业农村工作力量。扩大基层管理权限和调控空间,提高统筹能力。

(二)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村支“两委”、共青团、妇女、民兵等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组织。配齐配强村支两委干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联共建”活动,建立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发现优秀分子,培养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适时充实进入村级组织;有计划地招募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和村级组织任职;继续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逐步提高村干部的报酬待遇,健全落实相应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政务、村务公开力度,加强项目监管,确保各项促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