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推动现代茶产品体系发展意见

推动现代茶产品体系发展意见

产茶历史悠久,有“宁红”、“双井绿”、“神茶”等知名茶叶品牌。我县山地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茶业潜力巨大。2005年以来,我县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深山库区移民后的闲置土地,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全县实现新扩茶园3.03万亩,改造低产茶园近1万亩,茶园总面积迅速恢复到4.6万亩,企业体制有效改善,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处于崩溃边缘的茶产业重焕生机。但是,我县茶叶产业基地规模仍然不大,龙头牵引乏力,加工设备简陋,管理尚欠规范,品牌杂乱,竞争无序的现状还是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树立“希望在山”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用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理念来推动我县茶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重点抓好茶叶种植、企业改造、品牌建设三个环节;搞好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市场营销、管理服务四项建设;实现茶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单一茶类向多茶类、由注重内销向出口创汇、由松散经营向联结发展、由政府扶助向茶农自主经营五个转变。逐步形成投资多元化、面积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

2009年,建好良种茶苗繁育基地100亩,完成新扩茶园1万亩,新建与改造标准化加工厂12座,认证QS企业2个以上,培植省级示范茶厂1个。到2012年,实现茶园总面积10万亩,投产茶园6万亩,良种率达100%,无性系比例达90%以上,茶叶产量达1万吨,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5亿元,出口创汇100万美元,茶园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茶农人均茶业收入1500元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构建现代茶业体系

1、抓好优质茶生产。

一是实施优质苗木工程。从近年来新发展的无性系茶园中,挑选500亩品质好、纯度高的茶树良种作为母本园,在建好上奉镇百亩育苗基地的基础上,组建好良种茶树繁育场,不断培育适应本地生长、具有优异特点的新品种,实现良种茶苗自繁自用目标。

二是实施“万千百十”工程。按照培植万亩乡、千亩场、百亩基地、十亩专业户的发展思路,优化区域布局,以漫江、征村、竹坪等乡镇为主,辐射山口镇、复原乡,大力生产“宁红”茶,力争2009年新扩茶园1500亩,到2012年,实现区域茶园面积1.5万亩,千亩茶园村5个,百亩茶园专业户30户。以杭口、上杭、大椿、溪口、布甲、马坳等乡镇为主,辐射港口镇、西港镇、程坊乡、新湾乡,大力生产“双井”茶,力争2009年新扩茶园3000亩,到2012年,实现区域茶园面积3万亩,万亩茶园乡镇2个,千亩茶园村10个,百亩茶园专业户80户。以黄龙、古市、路口、石坳、东港、渣津等乡镇为主,辐射白岭镇、水源乡、大桥镇、上衫乡、全丰镇、余段乡,借黄龙寺厚重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九岭山素茶”,力争2009年新扩茶园2500亩,到2012年,实现区域茶园面积2.5万亩,万亩茶园乡镇1个,千亩茶园村5个,百亩茶园专业户50户。以上奉、黄沙等乡镇为主,辐射黄港镇、何市镇,大力发展五梅山高山有机茶,力争2009年新扩茶园1500亩,到2012年,实现区域茶园面积1万亩,千亩茶园村3个,百亩茶园专业户20户。以义宁、黄坳、三都、四都等乡镇为主,辐射庙岭乡,借陈门五杰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眉毛山高山有机茶,力争2009年新扩茶园1500亩,到2012年,实现区域茶园面积2万亩,万亩茶园乡镇1个,千亩茶园村5个,百亩茶园专业户20户。

三是实施有机茶工程。优化基地、厂区生态环境,严格基地管理,禁施化肥,限喷农药,建立土肥检测中心,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争创有机论证,确保“十一五”期内,有机茶园总面积达到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50%以上。四是实施标准化工程。制定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茶产品质量标准》、《无公害茶叶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制订“宁红金毫”、“双井绿”、“九岭山素茶”等生产技术标准,建立茶场(厂)注册管理制度,鼓励各企业不断加强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加强各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与检测,积极开展产品的产地环境认定、产地标志认证及ISO9001、HACCP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对产品要采用冷藏保鲜、抗氧包装,推行标准化、清洁化生产,使我县茶产业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2、抓好企业改造。

一是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宁红集团的改制扫尾和三都垦殖场的改制工作,推动宁红有限责任公司、神茶实业有限公司、茶科所茶厂三大茶业龙头尽快迁居茶叶生态科技园,快速形成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强大合力,发挥强磁牵引作用。积极引导各乡镇茶厂采用拍卖、租赁等形式完成机制转换,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理顺土地承包经营关系。按照“民办、民受益”原则,推动能人创业,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投身到茶叶生产第一线,参与领办、创办、帮办或租赁经营,提高茶业民营化率。

二是改善企业生产条件。围绕建设龙头企业、省级示范茶厂和标准化初制厂的目标,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茶产品加工转化率。扶持各茶厂建设封闭式标准化厂房,配置先进制茶机械,达到QS认证体系标准,逐步培植成省级示范茶厂。围绕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产品,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向骨干企业集中,形成集约化经营,改变企业弱、小、散局面,形成产品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良好态势。

3、搞好品牌创建。

一是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实施品牌组团战略。将我县红、绿茶产品有效整合到“宁红”、“双井绿”两大历史品牌中,实行商标注册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形成品牌合力,克服品牌多、乱、杂和无序竞争现象。

二是优化茶类结构,推行高、中、低档茶搭配和绿、红、特种茶多类生产,打造品牌系列,活跃茶叶市场,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加强宣传,创名优品牌。

4、拓展茶业功能。在保障茶叶食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推行茶园立体种养,注重茶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原料供给与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开发,鼓励群众依托茶园建休闲农庄,充分利用我县的生态和黄山谷、陈宝箴等名人故里的人文优势,挖掘茶文化,打造茶旅游,使茶业开发不断向广度与深度推进,茶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推动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茶业科技支撑

1、建好人才队伍。一是培养新型茶农。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种茶、管茶、采茶和制茶培训,注重培养茶农的动手能力。选送技术骨干、专业户到茶业先进县市参观考察与学习,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和生产技能。继续办好茶叶中专班,为茶农新老更替培养后备力量。二是积极推荐技术骨干参与茶艺师、茶技师、评茶员的培训认定,使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加强经纪人培训,造就一支市场意识强、经营理念新、适应能力强的茶业经纪人队伍。

2、加强科技推广。健全茶技推广服务体制,落实乡镇茶技推广员,推动茶业科技进村入户。对企业、茶农购置茶叶种植、采摘机械力争实行与购置粮食机械同等补贴政策,不断提高现代茶业的机械化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水平。

3、推进科技创新。加强茶业科研,整合科研力量联合攻关,重点抓好茶叶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保质、加工新工艺、茶叶新用途以及安全性评价等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促使科技应用向经济效益转化。

(三)增强茶业投入保障

1、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支农项目,对土地整理、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采用“部门操作、以奖代补、验收兑现”的办法予以扶持。重点扶助茶叶基地扩建改良、加工企业厂房设备改造、茶树良种场建设、标准化体系完善、名优品牌创建、技术推广、茶农培训等。实行政府扶助引导,企业与茶农运作主导,逐步实现由政府扶助向茶农自主经营转变,形成市场经营主体。

2、增加信贷投入。各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允许种植大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以厂房、设备等为抵押,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与支柱作用,提高农户联保贷款的授信额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扩大小额贷款覆盖范围,有效为茶农和茶叶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

3、吸引民资投入。加大茶业招商力度,采用配套扶持政策,吸引县内外民间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我县现代茶业的发展中。

(四)健全茶业流通体系

1、建好贸易市场。在建好茶叶生态科技园茶叶一条街的同时,科学规划城乡之间、产销地之间的市场布局,采用多元投资方式,在交通便利的产茶中心区域,建立一个规模适中的茶叶交易市场。鼓励批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推行网上贸易,构建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连锁超市、便民茶庄为基础的产品流通网络,逐步形成能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的产品流通体系,防止茶叶卖难现象反弹。

2、培育营销主体。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大力扶持经纪人、贩销专业户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组建茶叶生产合作社或茶叶协会,建立茶叶总公司,制订规范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维权、行业管理等作用。

3、加强市场管理。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质量安全检测制度,推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加强茶叶市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宁红”、“双井绿”、“九岭山素茶”等茶叶商标的使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积极引导茶叶企业自行出口,激活茶叶产品的跨区域流通。

(五)加强茶业组织领导

1、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茶产业实绩列入乡镇与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各涉茶乡镇,要高度重视茶业工作,切实把推进现代茶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把发展现代茶业作为农民增收、茶业增效的重要举措来抓,成立专抓机构,明确专抓人员,机构与人员不能随意变动,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解决好当前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加强能力建设。广大茶叶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茶叶科技、农业经济、市场规律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与市场驾驭能力,要围绕现代茶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开展深入调研,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为现代茶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3、转变工作作风。建立技术人员“工作到山头、服务到基地、指导到农户、联系到企业”的责任联系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我县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