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打算

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打算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建立疫情防控领导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组建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专家组,确定定点救治医院7家,后备定点医院2家,救治病床705张,危重症患者病床70张。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指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健全摸排、监测、预警机制。组织防控知识大培训,培训医务人员、卫生防疫员7.8万人次。与大学华西医院搭建5G远程会诊平台,对9名确诊患者实行“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团队”精准治疗,实现无死亡病例、无二代感染、无医务人员感染、无聚集性疫情发生。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全市18家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均能开展核酸检,单日检测样本量6000份。派出3批次医疗队99人驰援湖北。市疾控中心党委荣获全国抗疫先进集体称号、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市一医院党委荣获全省抗疫先进集体称号,全系统3人荣获国家部委表彰,27个集体180名个人获中央、省、市表彰表扬。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共让利患者1925.5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等特殊人群大病保险起付线标准降低50%,医保支付比例上调5%。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获全省第二。贡井区与市三医院紧密型医联体确定在医联体内实行总额打包付费,探索将家庭医生签约增值服务包按参保人头打包给医联体使用。创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采集185家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个人信息480万条,个人电子健康档案253万份。80%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全流程网上便民服务。完成25家乡镇卫生院“数字化中医馆”建设。

(三)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加强。新建艾滋病确证实验室4个,初筛实验室29个,快速检测点140个,实现基层全覆盖,艾滋病筛查覆盖率达42.10%、治疗覆盖率达94.40%、治疗成功率达97.59%,无新发母婴传播病例;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率分别达85.93%、82.89%;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率分别控制在0、1.83‰、1.22‰;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为38.21/10万,患者总体到位率97.64%、治疗成功率95.54%,均超过省工作任务。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58家。建立以市级为龙头,区(县)中心为骨干、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服务室为重点,教育、公安、工会等系统为补充的规范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四级平台”649个;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册患者管理率98.04%,精神分裂症治疗率80.59%。完成备案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个,备案待审核5个,建成标准化母婴室53个。组织实施我市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推进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省级试点工作。

(四)“三名”工程建设成效明显。考核招聘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45名。新增专家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个,省级科研课题4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1项。市三医院建成三甲综合医院。市三医院顺利通过三甲评审,全市现有三甲医疗卫生机构7个、数量居全省第二、第一。市妇幼保健院与川大华西第二医院合作共建川大华西第二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市一医院成为川大华西医院紧密型专科联盟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与西南医科大合作共建精神心理研究中心。建立医学科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五)抢抓发展机遇有力有效。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格局,精准对接上级项目资金投向,超前谋划。承担牵头责任的省市级重大项目9个,完成投资3.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251.61%。续建项目投资入统率达95.5%。梳理包装储备“十四五”项目80个,计划总投资68.68亿元,拟争取上级补助资金56.88亿元。争取专项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项目42个,已下达债券资金13.54亿元。

(六)健康扶贫扎实开展。为贫困人口减免诊疗费、会诊费等15.28万人次1246.88万元,为224名贫困孕产妇免住院分娩93.62万元。规范开展大病救治和慢病管理,将大病救治病种扩增至50种,规范落实贫困慢病患者家庭医生随访服务4次。卫生扶贫基金持续向重大疾病贫困患者倾斜政策,贫困患者看不起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截至目前,大病救治救治6600人,治疗费用4776.79万元;分类施治覆盖4808人,救治费用2396.50万元;卫生扶贫基金救助4426人次,救治费用1815.64万元,患者就医负担有效减轻。

(七)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国家暗访和技术评估。全面实施新时代爱国卫生“八大行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整治卫生死角共3980余处,清理垃圾共3000余吨,完成47个老旧小区改造,49座不达标公厕已全部完成改建(拆除)。“四害”密度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C级要求,重点行业和单位“三防”设施合格率达95%以上。预计将建成国家卫生乡镇5个、省级卫生乡镇(街道)9个、省级卫生村(含社区)105个、省级卫生单位80个、省级无烟单位80个。

(八)党建引领作用全面加强。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形成“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公立医院建设、新医改形势下医联体建设”等高质量调研报告。推进支部建在一线,在重大项目、患者群建立临时党支部4个。扎实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和系统党建“两张皮”问题专项整治,推进最强支部建设。强化党建引领疫情防控,成立临时党支部32个,党员先锋队18支,青年突击队8支,251名医务人员递交入党申请书,16名获批一线入党。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全系统未发生重大违规违纪问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开放合作意识不强。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尚未树立,思想解放不够,开放力度不大,卫生健康资源挖掘不深,盘活力度还不够,辐射力、影响力还不强。在非基本医疗领域,开放发展、竞相发展、错位发展还不够。

(二)公共卫生能力不强。各级疾控机构普遍存在机制不活、动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实验室设备缺乏,人才流失严重,检测能力不强等问题。卫生应急能力不强,基层网底薄弱,应急人员短缺、流动性大,专业技能知识更新迟缓,应急处置能力普遍偏低,监测预警、处置能力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不足、激励机制滞后、政策支撑力度不够、人才引进和培养难等导致改革发展缓慢,整体服务能力较弱。所有村(社区)均未建立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基层组织自治优势发挥不够,难以应对当前非传统安全风险频发的趋势。

(三)区域协同有待加强。融入“双圈”发展缺少必要的卫生健康项目载体,示范带动效应不强。尚未组建紧密型优势专科联盟,专业学科间共同申报的科研课题较少,医学院校之间合作领域局限,特色专业共建局面尚未形成,医疗专科协同创新动力不足。

(四)医疗机构运行困难。受疫情影响,医疗机构业务收入下降,运营成本增加,导致医疗机构1-10月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34%。医疗服务价格亟待理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需加快推进。医保总额预算与实现发生额目前相差高达7亿多,医院正常运转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三、2021年工作打算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以建设健康,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卫生健康保障工程,拓展区域医教研融合发展平台,打造区域优质医疗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区域医养结合基地、区域智慧健康示范基地,切实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项目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党建引领示范等重点工作,全面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新时代成渝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城市、高品质生活宜居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城乡一体繁荣幸福新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一)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完善平战结合、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治机制。开展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发热监测哨点建设,全面做好大规模核酸检测应急准备,持续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坚决落实管控制度,把医疗卫生机构打造成疫情防控坚强堡垒。围绕疫情防控暴露出的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二)全力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疗机构党的建设,抓好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加快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巩固取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耗材加成成果。完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信息化监管机制,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推动组建跨区域专科联盟,加强对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的管理与培养。积极推动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试点,解决医保总额打包付费、DRG付费改革、信息化互联互通等难点问题。

(三)持续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卫生健康保障工程,加快推进健康行动17项专项行动。完善“三线一网底”艾滋病防治工作体系,做好艾滋病综合防治。巩固结核病防治“模式”成果,积极探索防控新模式。推进数字化和规范化预防门诊建设,提高疫苗针对性疾病防控水平。围绕“4567”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基层优质服务行活动、社区医院和基层特色科室建设,2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建设标准。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创建妇幼品牌,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

(四)全面推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落实卫生健康人才支持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发挥籍在外优秀医学专家作用,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学科团队。继续深化与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校地之间合作,推进学(专)科、人才、科研平台协同发展。加强国家、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作用,积极引进医学新技术、推广医学新成果,提升市妇幼保健院夫精人工授精技术,扩大服务范围。实施区域优质医疗卫生品牌提档升级工程。

(五)加快推进卫生健康项目建设。牢牢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对照国家、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案,持续抓好项目编制储备和包装推介工作。坚持“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重点抓好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妇女儿童医院、市传染病医院住院医技大楼一期工程、市三医院应急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门急诊及业务大楼)、区域医疗中心、心理卫生大楼等项目建设。

(六)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渝西各市、区合作,着力推进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牵头组建精神科、骨科、眼科等医疗专科联盟。着力打造中医医疗区域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建设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妇女儿童医院。加快推进内自卫生健康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市一医院、市四医院技术优势,牵头建设“内自同城医疗中心”。加快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和内江市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教学合作、专业共建。 深化与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开展区域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协作攻关。

(七)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举一反三抓好整改工作,广泛动员和聚集各方社会力量,持续共同参与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抓好新时代爱国卫生“八大行动”,加强卫生细胞建设,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不断提升综合防治能力。

(八)强化工作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开展卫生健康行业作风专项整治,切实解决损害行业形象、侵害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权益的突出问题,坚决惩治微腐败,持续用力正风肃纪。大力培塑行业文化,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加大先进典型、学科带头人及和谐医患故事宣传力度,推进特色医院文化医院建设,培育医学人文情怀,厚植医院文化。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内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搭建,实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在线监管,推进居民健康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