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区畜牧业发展计划

市区畜牧业发展计划

为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根据《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和《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实施畜牧业跨越发展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实施畜牧业跨越发展工程的必要性

1.发展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更高、比较效益更大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之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如美国52%,法国、荷兰55%,德国60%等,我国一些发达省份和我省哈、大、齐等发展较快地区也都在45%以上。这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始终坚持发展畜牧业,除了畜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外,主要是因为畜牧业是前驱种植业、后带加工业的中轴产业。以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生产,能够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梯次增值,推动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发展。

2.发展畜牧业是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农民稳定增收的基础仍不牢固,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机制尚未形成,核心问题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受自然灾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价波动等因素影响,种植业比较效益较低,农民收入不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鼓励土地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加之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畜牧业作为比较效益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好地解决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市畜牧业已吸纳劳动力3万余人,人均牧业收入800元,预计到2015年还可吸纳2万人以上,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800元。

3.发展畜牧业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客观需要。畜产品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乡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国家食品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市生产的畜产品不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和消费量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畜牧业。

(二)实施畜牧业跨越发展工程的可行性

1.发展畜牧业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全市现有耕地1280.9万亩,正常年份粮食产量35亿斤以上、青贮饲料2亿斤、作物秸秆100亿斤,目前秸秆利用率不足30%,粮食转化率也较低,秸秆和天然草场的理论载畜量达210万个羊单位。林业用地3810万亩,其中有林地3015万亩,森林覆盖率47.3%,河流621条,草原752万亩,生态环境较好,适宜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绿色畜产品生产。

2.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8年末,全市奶牛存栏6.2万头,同比增长15.6%;肉牛存栏21.6万头,同比增长73.1%;生猪存栏26.8万头,同比增长64.5%;山绵羊存栏61.6万只,同比增长43.1%;禽存栏165.6万只,同比增长26.9%,其中大鹅饲养量达到140万只,同比增长100%。肉类总产量4.7万吨,同比增长30.9%;蛋类总产量1.2万吨,同比增长10.2%;奶类总产量12万吨,同比增长19.7%。牧业养殖小区达到90个,比上年增长12.5%,养殖专业户达到6000户,比上年增长13.6%。实现牧业增加值6.6亿元,扣除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7%,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800元。北安完达山乳业、孙吴茂田牧业、嫩江九三大洲肉业等加工企业20余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1400吨,年加工肉牛、肉羊、大鹅能力分别达到20万头、120万只和300万只。全市已初步建成繁育改良、疫病防治、技术推广、检疫监督等畜牧综合服务体系,随着国家、省、市对畜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畜牧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初步具备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良好产业基础。

3.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53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等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2003年提出实施粮牧“主辅换位”战略,近期研究通过了《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和《省五千万头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市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市政办字〔2006〕59号)、《市关于加快奶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字〔2007〕63号)等文件,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各县(市)区财政每年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不低于20%的比例,作为畜牧发展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建设、草原饲料建设、良种繁育、畜牧贷款贴息、防疫灭病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按照抓市场、上加工、带产业、促养殖的思路,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形成贯通城乡、覆盖全市、连接全省全国的市场网络;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完善龙头与基地的联结机制,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以两牛一羊一猪一鹅”为重点,优化畜牧业发展区域布局,加快建立集约化经营的规模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强化畜禽疫病防治,提高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畜牧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依靠科技,提质增效。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加快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快速升级和效益不断增长。

2.突出重点,区域推进。根据全市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发展基础,重点抓好产业带建设,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牧业生产基地,形成优势产业突出,区域重点推进的发展格局。

3.面向市场,龙头牵动。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品结构,立足于本地市场,大力开拓外部市场尤其是俄罗斯市场。加快引进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在产、加、销环节的利益对接,增强带动功能,促进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4.完善体系,保障安全。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疫病防治、质量监测、社会化服务等体系,规避市场和疫病风险,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5.多元投入,重点扶持。建立较为完善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畜牧业发展基础性建设投入,努力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贯彻落实上级对畜牧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组织、外商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生产,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发展目标

——主要畜禽量:奶牛存栏20万头,年均递增18.3%;肉牛存栏50万头,年均递增12.7%;山绵羊存栏120万只,年均递增10%;生猪存栏100万头,年均递增20.7%;大鹅饲养量500万只,年均递增20%。

——畜产品产量:肉类总产量10万吨,年均递增11.3%;蛋类总产量2.5万吨,年均递增10.5%;奶类总产量30万吨,年均递增14%。

——畜牧业增加值实现13亿元,年均增长10.2%;畜牧业产值实现3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800元。

三、发展区域布局

——围绕完达山乳业、圣元乳业、晨鹰乳业等,加快以北安市为中心带动五大连池市、以嫩江县和爱辉区为两翼的奶牛产业带建设,大力引进和繁育优质奶牛,搞好疫病防治,落实饲料生产,全市奶牛存栏达到20万头以上。

——围绕九三肉业和引入规模加工企业,加快以嫩江县为重点,带动五大连池市、孙吴县、爱辉区的肉牛产业带建设,全市肉牛存栏达到50万头以上。

——围绕九三大洲肉联、茂田牧业和引入规模加工企业,扩大嫩江县、孙吴县、五大连池市、逊克县山绵羊养殖规模,搞好精深加工,全市山绵羊存栏达到120万只以上。

——围绕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需求,稳定和扩大生猪生产。扩大以嫩江县(无抗猪)、北安市、五大连池市为重点的生猪养殖规模。切实提高能繁母猪增量,加快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不断提高区域供给能力,全市生猪存栏达到100万头以上。

——围绕茂田牧业,加快以孙吴县、逊克县、爱辉区北三县为重点带动全市的大鹅产业带建设,通过留足优质种鹅,降低鹅雏成本,强化防病治病,提高成活率,全市大鹅饲养量500万只以上。

——围绕旅游经济发展,联手开发“矿泉蛋”独特旅游商品。五大连池市和五大连池风景区扩大蛋鸭养殖规模,保证“矿泉蛋”独特品质需求,加大营销力度,增加特色旅游商品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蛋鸭养殖达到30万只以上。

四、建设重点

(一)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化升级拉动作用较强的畜牧加工龙头企业,强化乳业、肉类深加工、大鹅屠宰及羽绒加工和皮革加工等龙头企业建设,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竞争能力,延长产业链条,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创建自主的畜产品品牌,努力提高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住外地企业扩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畜牧业发达地区的沟通联系,引进大的战略投资者。按照重点品种产业布局、企业现状和发展目标,规划加工企业布局。到2015年,在嫩江县建设一个年屠宰生猪100万头的生猪加工企业,作为全市生猪屠宰加工龙头;在五大连池市、爱辉区分别引进一家日处理鲜奶300吨的乳品加工企业,解决好当地鲜奶收购问题;五大连池市引进肉羊加工企业,年加工肉羊达到50万只,带动五大连池市和全市肉羊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资源、地缘优势,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在土地使用、草原承包、基地建设、税费减免等方面尽可能给予优惠,在立项、审批、建厂、生产等各个环节给予更优质的服务。按照大规模生产、高标准建设的思路,走龙头建基地、龙头带基地、合作组织促基地等适于本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督促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基地的扶持带动功能,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向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服务、原料供应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契约机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更加稳定合理的生产发展和利益连接机制,提高基地与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支持企业直接投资建设奶站、种畜(禽)场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鲜奶日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以上;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80万头;肉羊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只;大鹅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只。

(二)良种工程。建立健全县乡两级繁育改良体系,加强县(市)区和乡镇繁育站点建设步伐。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加快基层繁改站点建设,扩大覆盖面,建成一批起点较高、服务手段较为完备的标准化人工冻配点。通过创新机制,积极培养和发展牲畜品种改良专业户,实行挂牌经营,有偿服务,公开标准,有序竞争,合同承诺,服务到户。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良种贡献率。遵循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原则,确定标准化牲畜品种培育、引进、扩繁和普及步伐。在奶牛生产上,利用国家免费提供优质冻精和补贴高产奶牛冻精扶持政策,通过人工冻配技术,全面普及推广使用荷斯坦奶牛优质冻精,同时,采取市县两级示范推广与财政补贴的办法积极推广性控冻精。7年申报优质冻精90万剂,示范与补贴性控冻精1.5万剂,胚胎移植100枚。在肉牛生产上,坚持肉乳并重的方向,大力发展德系乳肉兼用牛弗莱维赫、西门塔尔牛,通过本品种选育、冻精配种提高养牛业经济效益。7年采购优质冻精200万剂,示范与补贴乳肉兼用德系弗莱维赫牛优质冻精20万剂,选育种牛和后备公牛500头。在肉羊生产上,积极推广和引进优质美利奴、陶赛特等种公羊进行选种选配和进行经济杂交,提高品质。通过推广高频高繁人工配种技术和腹腔内受精技术,7年购入优质冻精50万剂,引进种公羊600只。在大鹅生产上,引进莱茵鹅等优良鹅品种,建立种鹅基地,7年引进种鹅60万只。在生猪生产上,加大种公猪和能繁母猪引进和培育力度,利用引进品种和地方品种生产三元杂交猪,积极推广和普及生猪鲜精配种技术,7年生猪鲜精配种20万头。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到70%以上,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98%,肉牛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羊良种率达到80%。全市奶牛冻配率达到100%,肉牛达到80%以上;奶牛平均单产达到6吨以上,肉牛胴体重提高到200公斤以上,肉羊胴体重提高到20公斤以上。

(三)饲草饲料工程。坚持草原改良、人工种草、专用饲料开发、秸秆利用,加快饲草饲料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抓住我省建设生态功能区的机遇,认真开展县级草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搞好采草、改草、种草区域划定,做好草原改良和人工种草项目申报、建设工作。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加大饲用牧草和青贮饲料种植,推广优质牧草种植和饲料青贮、黄贮、微贮技术,增加饲料供应能力。通过氨化、碱化、盐化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做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工作。健全和完善饲料工业体系,优化生产结构,提高饲料工业技术水平,加快饲料业发展步伐。加大饲料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和设备的购置、补贴申请和配套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全市改良草原累计达到300万亩,优质饲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饲料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青贮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7年建青贮窖20万立方米。7年累计购置机械500台。

(四)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根据市场发育、龙头企业建设、农户养殖能力和资源状况,加快畜牧业升级工程建设,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突出重点品种发展。以养殖小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户为载体,提高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水平。着力抓好专业乡、专业村和畜牧专业合作社建设,逐步形成县域经济主打品种,促进区域性专业化养殖。鼓励社会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领办、创办养殖实体并使其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覆盖面,提高产业聚集度。到2015年,饲养10头以上奶牛专业户达到500个,饲养200头以上奶牛小区达到50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专业户达到500个,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牛场达到50个;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猪专业户达到200个,年出栏500头以上养猪小区达到50个;年出栏2000只以上大鹅专业户100个,年出栏5000只以上大鹅专业户50个。建立北安市存栏奶牛10万头,嫩江县存栏肉牛20万头、生猪75万头,五大连池市存栏肉羊40万只,孙吴县饲养大鹅200万只,五大连池市及风景区饲养30万只矿泉鸭的六大重点品种主产区。

(五)畜产品市场开发工程。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形成贯通城乡、覆盖全市、联结全省、全国的市场网络。依托北安完达山乳业、宜品乳业等乳品企业拓展国外乳制品市场;依托孙吴茂田牧业开发国外鹅毛、鹅绒市场和国内鹅制品、肉制品市场;依托嫩江九三大洲肉业拓展国内肉制品市场。各地依托各自的养殖优势建立畜禽交易市场,鼓励和扶持养殖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活跃畜产品流通市场。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

(六)养殖污染源治理工程。发展立体养殖、高效利用营养物质等现代生产模式,提高土地、淡水等有限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效率。在已完成畜牧养殖污染源普查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有机肥料、沼气等方式使养殖排泄及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通过集中舍饲圈养、建立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采取积极治理措施,提高零排放、无公害、资源化利用比率,减少和降低环境污染。7年完成规模养猪场污染源治理50处,奶牛养殖场污染源治理40处,肉牛养殖场污染源治理60处,肉羊养殖场污染源治理70处。通过集中饲养,减少养殖污染源2000处。

五、养殖风险评估

(一)疫病风险与控制

主要风险:由于饲养密度增加,加大感染病原菌风险,发生传染病的机率也随之增加;由于一些病原不断发生变异,其毒力、症状、病变都发生变化,多以并发症或混合感染形式存在,有的呈现非典型症状,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由于用药不规范,造成病原菌产生了较强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困难,增加经济支出;由于外进牲畜长途贩运,极易造成疫情传播扩散。

预防和控制措施:一是落实防控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制,确保疫情稳定。二是完善重大疫情应急机制。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指挥系统,成立应急预备队伍,做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置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确保组织准备、人员准备、资金准备和物资准备“四个到位”,提高对疫情的控制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疫情发生与传播。三是实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防控政策。把免疫工作作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免疫力度,提高免疫密度,畜禽免疫率达到省定标准。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疫病扑杀补偿和配套政策,对拒绝接受免疫的,一旦发生疫情,对饲养动物实行强制扑杀,不享受补偿政策。四是强化疫情监测。加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项目申报和建设力度,提高动物疫情预警预报水平。发挥基层动物疫病监测体系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五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机构、理顺职能、完善机制、优化重组现有兽医机构,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三类兽医工作机构,合理划分基层防疫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逐步建立官方兽医制度和职业兽医制度,提高动物防疫工作能力。六是加大畜禽规模发展的生物学风险控制。规模养殖场建设严格按照养殖品种技术规程选址、设计、施工、管理,降低发生传染病机率。

(二)市场风险与控制

主要风险:产业发展迅速,但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脱节,从而导致产业波动频繁,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价格波动。

预防和控制措施:一是通过全省预警预报系统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全市畜牧业生产,避免行业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形成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在全市强制推广执行鲜奶收购合同文本,有效防控收奶环节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全面落实政策性补贴。四是完善地方配套政策,市财政安排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20%用于扶持畜牧业发展。五是推进产业化建设,强化龙头建基地、龙头带基地、合作经营促基地作用,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三)食品安全风险与控制

主要风险:风险来源于奶牛、肉牛、生猪、禽类等畜禽养殖者违规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以及掺杂使假等问题。

预防和控制措施:一是加大对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贯彻落实《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兽药和饲料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投入品以及掺杂使假行为。二是加强对原料奶的监督检查力度,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奶站经营许可审批和例行抽检工作,确保原料奶安全。三是推行畜牧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逐步建立可追溯体系,从源头上确保畜产品安全。

六、投资估算

据初步测算,完成龙头企业建设工程、良种工程、饲草饲料工程、生产基地建设工程、畜产品市场开发工程、养殖污染源治理工程建设任务共需投资21.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投资2.1亿元,市、县(市)区财政投入1.5亿元(其中市级0.1亿),银行贷款7.5亿元,企业和养殖户自筹10亿元。

龙头企业建设工程需投资5.5亿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投资0.3亿元,市、县(市)区财政投入0.6亿元,申请银行贷款2.6亿元,企业自筹2亿元。项目完成后,形成畜产品加工产值22亿元,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良种工程建设需投资0.6亿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投资0.15亿元,市、县(市)区财政投入0.15亿元,申请银行贷款0.15亿元,企业和养殖户自筹0.15亿元。

养殖基地建设工程需投资12亿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投资0.2亿元,市、县(市)区财政投入0.55亿元,申请银行贷款4.45亿元,企业和养殖户自筹6.8亿元。到2015年项目建成后,畜牧业产值可实现30亿元。

饲草饲料工程需投资2.5亿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投资1.25亿元,市、县(市)区财政投入0.1亿元,申请银行贷款0.3亿元,企业和养殖户自筹0.85亿元。到2015年,人工种草、草原改良总面积300万亩,平均亩增产100公斤,年新增牧草15万吨,每吨饲草按450元计算,年直接增加经济效益6750万元。

畜产品市场开发工程需投资0.2亿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投资0.05亿元,市、县(市)区财政投入0.05亿元,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自筹0.1亿元。

养殖污染源处理工程需投资0.3亿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投资0.1亿元,市、县(市)区财政投入0.1亿元,企业和养殖户自筹0.1亿元。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畜牧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成立发展现代畜牧经济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政府、加工企业、养殖基地和相关部门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统筹安排,全力推进。要把现代畜牧经济发展指标纳入县(市)区和乡(镇)经济综合考评体系,完善奖惩措施。各有关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特点出发,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加强协调联动,把目标责任落到实处。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省扶持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开展好奶牛和能繁母猪保险与补贴、规模养殖场补贴、青贮建窖和机械补贴、基层防疫和繁育站点及人员补贴等工作,保证政策争取到位,落实到场、到户、到人。各县(市)区继续把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20%作为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畜牧业的发展。鼓励各投资主体采取股份合作、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扩大畜牧养殖生产。积极探索有效的畜牧信贷、融资方式,协调各类金融组织加大对畜牧业贷款支持。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在农业开发、扶贫开发、老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对畜牧业发展给予倾斜。努力构建多元投入的畜牧业发展机制,推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深入开展畜牧业共建。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坚持“资源共享共建、互利互惠双赢”的原则,积极与辖区内农垦北安、九三分局各农场及森工系统、司法劳改农场、各部队副食品基地、城区企业、投资人开展场县共建、城乡共建、林牧共建、企牧共建,在畜牧发展信息沟通、技术指导、疫病防控、科技培训、良种繁育、基地与项目建设、龙头牵动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采取有效办法,保证辖区内各养殖主体同等享受国家和省对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调动养殖主体发展畜牧生产的积极性。建立辖区内严密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业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实现共建共赢,促进区域畜牧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对于逐渐形成规模的畜牧发展品种,及时培育引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抓住外地畜牧企业扩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畜牧业发达地区的沟通联系,努力探索适于本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借助外地畜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优势,推动畜牧经济产业化快速发展。充分利用资源、地缘优势,筛选一批前景好、回报率高、带动能力强的畜牧项目向外推介,并努力在土地使用、草原承包、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立项、审批、建厂、生产等环节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引进投资规模较大的养殖与加工主体。

(五)培育畜牧名牌产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开发具有特色的名牌产品,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分额,大力支持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对开发培育出国家名牌、创出全国驰名商标的畜牧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奖励政策。完善流通服务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开拓市场,用现代营销手段,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提供畜牧技术服务。完善市、县、乡、村畜牧服务网络,采取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包村包户等方式,经常性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为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更好地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广泛开展养殖农户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市县两级畜牧网站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在政策法规宣传、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平台作用。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在项目、资金、技术、优良品种、防疫治病等方面向示范村倾斜,全力推进示范村畜牧业健康发展,通过示范村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带动区域畜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