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廉政教育规划计划

民政局廉政教育规划计划

一是要更加注重加快发展。欠发达、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等市情实际,决定我市仍然要把加快发展、扩张总量、提升实力放在首位。要始终坚持以兴工强市为主方向、借力发展为主路径、特色推进为主策略,着力主攻工业,巩固提升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做大经济总量。要始终坚持把有效投入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推力,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增添发展后劲。要始终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之路,力求好中求快、稳中求进,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发展。

二是要更加注重创业创新。要解放思想,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市人民的创业创新活力。要完善创业创新政策,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进制度、科技、文化、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真正形成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要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创业推动事业发展,在创新中提升创业,在创业中促进创新,努力增创新优势,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三是要更加注重扩大开放。要跳出*发展*,在不断激发内力创业创新的同时,深化对外开放,加快借力发展,做到内外并重、齐头并进,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要积极包装推介项目,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借外地客商之力助推发展。要鼓励企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借市场之力加快发展。要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项目,借上级之力推动发展。

四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要以民生为重,强化公共财政理念,把有限资金更多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统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高度关注群众生产生活,加强社保救助体系建设,切实落实惠民利民政策,依法保障民权民利。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把好发展的绿色门槛,力求在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在优化生态环境中实现新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五是要更加注重基层基础。要把基层基础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做到抓发展、保稳定两不误。要坚持不懈地通过抓好基础性工作,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现实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完善基层基础工作机制,创新举措,强化保障,关爱基层和干部,为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市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今年政府工作重点抓好七个方面:

(一)坚持集群发展,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牢固树立兴工强市第一战略、工业经济第一经济理念,全面实施“工业提升”工程,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力争完成工业投入35亿元以上,实现工业产值250亿元以上。

壮大提升主导产业。要培育大产业,在继续改造提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六六”产业的基础上,对有潜力、有集群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培育,力争通过3-5年努力,逐步形成2-3个支撑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要做强大企业,鼓励市内企业通过兼并合作或开展“二次创业”,在提高质量、争创品牌、接轨国际、资本运作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竞争力;出台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引进市外大企业,鼓励我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不断壮大亿元以上企业队伍。力争新增规模企业45家、亿元企业2家、10亿元企业1家。

扩容提升工业平台。一是抓规划,围绕“一心三区”总体空间布局,完成城北工业新城、中部特色工业经济发展区等总规及详规编制,深化细化“二区四基地”规划。二是抓开发,最大限度地加快土地征迁、平整,加快平台扩容,重点抓好山海协作示范区的开发建设,做好莲华山区块开发前期工作,确保全市年内有2000亩工业用地滚动开发。三是抓配套,突出抓好经济开发区的公共服务区建设和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平台开发档次。四是抓机制,探索建立中部特色工业经济发展区统一领导协调机构,实行规划、开发、政策、管理“四统一”,研究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激励机制,增强其“造血”功能和滚动开发能力。五是抓集约,出台闲置土地盘活流转政策,在规划许可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建设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实施“零增地”技改,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同时,超前谋划,做好连片优质土地的“留空留白”,为承接大项目、好项目预留空间。

创新提升科技支撑。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品牌力度,力争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免检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2个。突出科技项目的引领和支撑,充分发挥技改贴息、科技创新、专利补助等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对接国家“863”、星火、火炬、新产品计划等科技项目,争取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个以上。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争取专利授权量100个以上。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上海高校*产学研工作站、网上技术市场、工业110、科技信箱等科技服务平台作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力争8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深化生态市建设,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扩大清洁生产试点,积极创建绿色企业,做到“治旧”、“控新”两手抓,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清洁型转变,确保新增清洁生产企业3家、绿色企业1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要强化节能降耗,启动实施30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分解落实能耗控制责任指标,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加快实施水泥行业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改造;成立能源监察大队,加强对企业节能工作的监督指导。要推进污染减排,启动新一轮三年环境污染整治,认真做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和重点污染企业的跟踪监测;鼓励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继续抓好经济开发区江东区、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等区域的污染企业整治;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成清湖至十里牌区块排污主管网铺设,充分发挥鹿溪污水处理厂在治污减排中的作用。

(二)坚持扶农惠农,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

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增量明显高于上年”的要求,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加快提升特色产业促富民。在确保粮食安全、优化畜禽养殖的基础上,做大提升食用菌、蜜蜂等特色产业,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一批农业精品基地,推进一批特色产业强乡镇、强村建设,力争全市食用菌栽培量突破3亿袋,蜂群饲养量稳定在25万箱,建成瓜果蔬菜基地5万亩、无公害精品茶园2万亩。同时,加快发展生态渔业、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抓好“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壮大一批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闯市场、抗风险能力,力争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积极包装推介农业项目,努力引进工商资本和市外大公司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实行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加快种子种苗等工程建设,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促使绿色安全等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继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促创业。围绕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着力抓好以低收入农户、下山异地脱贫户、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民创业带头人为重点的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力争全年培训2万人,其中技能培训8000人,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等,努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支持农村能人开店办厂,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努力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以“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有序推进”的原则,采取整体搬迁、梯度转移、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稳妥推进下山脱贫工作,重点抓好7个市级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实现新搬迁山区农民2000人以上。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完善扶贫政策,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机制,拓展增收门路,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全市80%以上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农户人均纯收入高于省定目标。

加快建设农村设施促提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务求实效”的要求,积极开展中心镇、中心村以及规模调整村规划修编,加大经济强镇、中心镇培育力度,推进集镇建设,整治镇容镇貌,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其辐射带动力;扎实抓好特色村创建,重点推进清漾毛氏、和睦彩陶等特色文化村规划建设。完善实施黄衢南高速江郎山、峡口、廿八都互通口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南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全面实施复合型生态公益林,将重点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助标准从12元提高到15元,确保完成造林更新1万亩以上,新增3个省级、10个*市级绿化示范村;启动实施千里富民林道建设工程,建成林区道路200公里。继续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龙头,以“两线整治”为重点,连线整片推进村庄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猪生态养殖模式,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农民饮用水、千里渠畅、水库除险保安、农村改厕等一批民心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面貌。推行林权登记抵押贷款,完善森林、非农建设用地等农村要素资源市场化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公路、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

(三)坚持项目推进,着力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坚持以项目投入为第一抓手,进一步完善项目工作机制,着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切实增强投资拉动效应。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今年安排市级以上重点项目74项,总投资62.9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1.99亿元,其中“310工程”51项,总投资47.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5.02亿元。要围绕上述重点项目,明确责任要求,加强要素保障,创新机制办法,抓开工、抓进度、抓完工、抓投产运行。对一批已签约招商项目以及重点续建项目,要跟踪督查,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做细做实项目前期。进一步完善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广泛调动全市上下谋划项目的积极性,对接省“三个千亿”工程,挖掘谋划“基础网络、惠民安康、产业提升”三个百亿工程项目,不断充实市级重大项目储备库。加大向上对接力度,优化项目包装,积极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重点围绕温州华侨工业园、大唐发电、*植物园、*港综合整治开发等重大前期项目,充实工作力量,采取有力措施,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列入省以上重点。

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抓住国务院在我省开展土地利用总规修编试点的有利时机,加快修编土地利用总规,抓紧做好报批工作,及时将我市建设用地调整到位;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适时启动“田中村”搬迁,力争新增用地指标3000亩。继续举办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强化金融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功能,积极争取温州银行来江设立支行,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继续对接产业需求,抓好用工培训,办好劳务集市,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创新育才引智方式,大力引进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为创业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投资4亿多元,完成电力业务用房主体工程,建成220千伏清漾变、110千伏凤林变及35千伏四都、石门、新月等输变电工程,新建新农村电气化村(镇)85个,力争年内成功创建新农村电气化市。

(四)坚持招商引资,着力扩大经济外向度

坚持招商引资第一工程不动摇,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强化招商选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我市经济外向度。

强化招商选资。要转变理念,完善考核办法,推进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单打式招商向捆绑组团式招商、项目落地从分散型向集聚型转变。要创新方式,突出产业招商,充分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建立产业招商项目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进一批战略性项目、产业龙头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突出定向招商,紧盯杭、甬、温等省内先进发达地区和无锡、苏州、东莞等外资集中地区,把握其产业转型、升级、转移的时机,积极引进与我市产业配套的产业、企业;突出专业招商,发挥专职招商员作用,扩大蹲点招商,提高招商实绩;突出以商引商,完善落实企业招商办法,发挥广大企业主体、同乡联谊会的积极性,实现以企引企,扩大招商成果。要规范落地,进一步完善招商项目谋划、把关、布局、落地等协调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准入管理办法,促进产业、企业按照“二区四基地”功能分区要求集聚。要强化服务,坚持重大项目“四个一”制度,做好引进项目后续跟进服务,提升办事效率,优化服务态度,降低商务成本,着力提高项目签约率、履约率、投产率。力争全年引进市外资金18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

加强对外合作。要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强化对接协作,加快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强与周边县市区合作,积极培育区域互补型、配套型产业;大力开展境外合作,扩大劳务输出,引导企业在国(境)外设厂、联合办厂、收购企业、设立贸易公司和原料基地,实现对外投资从注重带动产品、劳务输出向支持企业向外扩张转变。要扩大进出口贸易,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挑战,顺应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抓紧完善出台外经贸扶持政策,并以争创蜂产品对外贸易预警省级示范点为契机,建立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加强对企业的出口业务培训、指导和服务,鼓励企业多形式引进和培养外贸人才;加快优化外贸结构,扩大自主品牌、高新技术产品等外贸出口;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落实省委省政府鼓励企业进口的相关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力争外贸进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到3家。

拓展外资渠道。积极创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方式,推动利用外资从注重引进资金向同时注重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管理和人才转变;帮助企业精心包装推介一批项目,通过项目招商吸引外资;鼓励我市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或上新项目,通过现有企业扩大利用外资;加强与台商、侨商和台湾、香港同乡联谊会以及与发达地区外资企业的联络,通过“以外引外”引进外资,全面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力争实际利用外资700万美元以上。

(五)坚持关注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突出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按照“五有”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就学、医疗保障、就业再就业、社保扩面、社会救助体系等民生工程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全力提升教育卫生事业。深化省教育强市创建工作,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增加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投入,将小学、初中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230元、330元提高到300元、450元,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投入1亿多元,加快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抓好滨江高中、江外二期、双塔初中、坛石初中、周家青小学、淤头小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新建校舍10万平方米。深化课程改革,巩固基础教育,做强职业教育,提升幼儿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打响教育品牌。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成果,启动省卫生强市创建工作,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信息监测预警等五大体系,做优做强市级医院,扶持发展民营医院,做精做特专科医院。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第四专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主体工程。继续加强血吸虫病、艾滋病、狂犬病防控等公共卫生工作。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高度重视被征地人员、山区库区农民、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等对象的就业工作,以培训和推介为抓手,着力搭建就业再就业平台,力争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帮助2000名以上失业人员、500名以上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建立完善乡镇、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加大新《劳动合同法》宣传实施力度,加强劳动监察,切实保护用工双方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启动实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费“五费合征”工作,加强社保基金监管。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面,在财政补贴标准提高一倍的基础上,将人均筹资标准从62元提高到100元,继续为21万农民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对农村老党员、老游击队员和老交通员每年补助500元医疗费。大力开展慈善捐赠和救助活动,完善落实农村五保及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大病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低保边缘户分层分类救助等制度。加强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市场监管和应急储备,做好低收入群众的动态物价补贴工作。落实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等政策,对300户农村困难户实施危房改造救助;完成70套农民工公寓、第五批100套廉租房建设。

加快文体等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融入“一规两案”,以古道文化为主线,进一步打造“清漾毛氏”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做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传承工作。举办欢度元宵等系列文化活动;加快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组织3000场电影、100场戏、2万册图书到农村,为60个村配送文体活动器材。完成广电中心搬迁、市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和“村村通”工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第二届中国企业羽毛球赛、首届工人运动会。切实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加大计划外生育防控、社会抚养费征收、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实行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扬全国双拥模范城优良传统,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以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为抓手,积极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工作,关心残疾人事业。

扎实推进平安*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启动新一轮平安*创建活动,推进科技强警建设,完善防控网络,加大对涉黑涉恶、黄赌毒、非法传销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防范和打击等邪教组织破坏活动,整治治安复杂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事故安全隐患整治,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确保监管责任、排查整改、应急处置三到位。完善落实各项维稳机制,加强信访联合接待中心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问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扎实推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认真做好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多员合一”省级试点。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稳妥推进村规模调整后续工作,完成村级换届选举,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完善落实集体经济薄弱村运行经费、村主职干部最低报酬保障、退职村干部养老保障、综治人员工资报酬等补助制度,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创新创业;深入实施村级活动场所升级改造工程,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用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面改善村级办公条件。

(六)坚持旅游带动,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打造三省边际旅游休闲、商贸物流集散地为目标,发挥区位、资源、特色等优势,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突出以旅游休闲业为龙头。巩固扩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以江郎山“申遗”、黄衢南高速公路开通为契机,创新营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打响“千年古道·锦绣*”旅游主题品牌。启动实施省旅游经济“十百千”工程,加快推进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完成清漾、和睦等特色文化村项目一期工程,支持江郎山赛马场建设,丰富提升碗窑、石鼓等一批“农家乐”,推动仙霞关景区争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推行标准化管理,着力提高我市旅游服务业接待能力和水平。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82万人次以上,旅游经济收入超9亿元。

突出以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强化商贸龙头企业带动,认真实施服务业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完善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政策,开展重点商贸企业认定,鼓励引进和发展连锁超市、特许经营、专卖、仓储、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规范提升经营管理,促进商贸流通企业做优做强。实施一批商贸物流大项目,突出南门商业街区、时代广场、滨江高档娱乐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致力打造大南门商业核心圈;加快城北大型超市、左邻右舍二期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度,启动装饰材料综合市场、浙闽赣物流基地、贺村农业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提升商贸物流交通平台,全力推进46省道外移、黄衢南高速*互通至*北接线、花峡线花园岗—清漾—江郎山公路等项目建设,争取黄衢南高速*段早日建成通车,谋划建设*至广丰、*至遂昌高等级公路、*港航道等,完善交通大网络,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

突出以新兴服务业为导向。积极培育产品设计、科技咨询、项目策划包装、人力资源培训、金融担保、拍卖典当等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加强规范和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整合提升会展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举办大型经贸旅游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业品牌。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建设医疗保健、物业管理、家政等便民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扶持发展信息产业、电子商务,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拓宽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同时,继续加强房地产业规划和用地调控,强化开发时序计划管理,优化房地产结构,确保房地产业稳健发展。

(七)坚持规划统领,着力打造宜居城市

按照做精做特做美的要求,加强规划引领,全面推广CIS城市形象标志标识,做到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富有特色魅力的宜居城市。

细化优化城市规划。在市域总规、城市总规和“一规两案”指导下,着手中心城区总规、市区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和重点区域控规编制。强化城市规划特色,抓紧编制城市亮化总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入城口详规、西山公园总规、老火车站广场改造规划,完善老城区历史展示点建设等方案。加强规划衔接,强化规划的系统性、指导性、严肃性、权威性,促进城市建设重心由框架性建设为主向功能性建设为主转变。

全力推进“三化”提升。力促绿化提升,重点抓好虎山公园主入口、达岭溪、迎宾大道新区段、文教路等绿化项目建设,力争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加大文化融入,做好城北入城口精品景观带、须江公园、老东门古城门、周家青广场等文化融入项目的规划建设;启动文化艺术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完成“三塔”修缮亮化、西塘古民居维修。着力优化功能,制定出台特色商业街扶持政策,以*市特色餐饮街、西山休闲街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引导餐饮业、休闲娱乐业提升档次;加快城区菜市场建设,推进农贸城、西市街、城南等菜市场改造提升;加快实施管道燃气建设、须江游览桥、黄陈岗垃圾填埋场改造以及西山路、凝秀南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同时,按照“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的要求,有序推进城北新城的开发建设。

深入实施“四城联创”。巩固扩大“创优”等成果,积极开展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创建,力争通过验收;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前期工作,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继续推行城市“牛皮癣”整治、绿地管护等市场化运作,筹建城市废品收购集中经营点,努力解决占道经营、交通秩序混乱、乱倒垃圾等难点问题,整治市容市貌,搞好美化亮化,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改善城市管理手段,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市民道德文化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市民素质。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任务更加繁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创新、为民、务实、有为、廉洁”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建设创新型政府。要创新思维,顺应市场经济、法制经济的要求,更多地用社会化、市场化思路,创新管理,发展事业。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各项行政决策制度,整合行政审批职能,提高服务效能,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做到“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竭力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商务成本最低、投资环境最佳”的城市。要创新方法,更多地运用规划、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等手段,着力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

建设为民型政府。要加快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和收入水平。要强化公仆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察民情、解民忧、办实事、求实效。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及群众来信,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建设务实型政府。要转变作风,注重调查研究,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突出重点,抓好工业提升、项目招商、新农村建设、矛盾调处等有利于发展和稳定的工作。要落实责任,围绕全年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逐项抓好落实。要提高效率,加强绩效评估,做到雷厉风行,立说立行,行必有果,取信于民。要加强督查,对全年和阶段性的重点工作、重要会议决定事项及领导交办任务的落实情况,加大督查通报力度,确保工作落实。

建设有为型政府。要积极有为,始终把精力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要超前谋划,在立足当前抓发展的同时,着眼长远增后劲,重点围绕城市定位、区域主导产业培育、外向型经济发展、工业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谋划在前。要提高能力,做到爱岗敬业,精通业务,注重实践,不断提高政策把握、组织协调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要争先创优,树立目标,自我加压,团结协作,奋发进取,不断超越自我、超越过去,努力争创工作新业绩,开创工作新局面。

建设廉洁型政府。要廉洁自律,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大力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深化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要健全制度,完善奖惩机制,强化对部门、单位以及财政资金、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倡导艰苦奋斗、节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要强化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认真听取各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廉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