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政下发科技规划

市政下发科技规划

前言

纵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相关科技产业的发展,已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特征和趋势。全球科技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产业发展制高点。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将为新兴高端产业的培育和诞生创造条件,并将根本改变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追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以智能、绿色为特征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低碳技术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目标。与此同时,科技在向专业化微观层面深入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复杂系统的宏观研究,在一些关键创新中,起核心作用的已不是一两门科学技术,而是由多个相关技术领域构成的高科技整体,这标志着科技创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集群突破时代。高新技术创新需要市场的需求和拉动,需要适时的成果转化和规模化、产业化,形成科技创新价值链,因此,市场需求对科技创新正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当代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而且需要仪器设备与实验系统的创新,这标志着科技创新对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的依赖程度增强。技术联盟等创新合作方式正在得到不断丰富和高度认可,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企业研发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跨机构合作研发活动频繁,跨国、跨机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开放式创新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流模式。

在全新的世界科技发展形势下,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将是加速发展,实现跨越,建设三角洲西岸地区核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双转型的重要阶段。无论是跨越式发展还是发展方式的转变,都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和带动。而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大趋势,洞悉市科技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对科技事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思考和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崭新的国际科技发展新态势、独特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区域地位、既有的科技发展基础以及现实而紧迫的城市发展需要都是制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所必须依据和面对的重要背景条件。为贯彻落实《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和《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加快建设创新型,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制定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期间,市通过纵深布局前瞻技术、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培育创新基础条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及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等重大措施,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应对金融危机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不断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1+N”政策体系,“”期间,相继出台了51项产业科技发展核心政策以及针对性扶持政策。启动并重点推进《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在科技投入、自主创新产品示范推广、科技金融和科技人才住房保障等方面有所突破。与此相适应,颁布实施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市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市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方案》以及《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纲要》等促进产业和科技发展的核心政策。相继出台了促进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针对性扶持政策。在产学研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已形成相对完整科学的政策支撑体系。

2.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资源得到扩充。

“”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年,市财政科技支出共5.7亿元,比年增长了179.6%,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年的3.53%,上升到年的3.93%,上升了0.4个百分点(表1)。全市研发(R&D)人员从年的4081人增加到年的9091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7.37%。截止年底,全市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建立分支机构4家,已建设公共实验室13家,建立各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4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122家,其中建立部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家,其数量在全省仅次于广州,排名第二。建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分站9个,博士后科研基地2个。

3.科技研发能力增强,互补联合创新渐成气候。

“”期间,专利申请量1291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787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例由年的15.18%,上升到年的23.83%。专利授权量9481件,其中发明专利660件。发明专利授权占专利授权量所占比例由年的4.51%,上升到年的7.26%(表2)。“”期间,市获得国家和省、部各类奖项38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在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方面,“”期间,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共有77个项目获得支持,立项数居全省地级市前茅。

“”期间,赛纳公司研发的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核心技术激光打印机——奔图激光打印机投入规模化生产,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高性能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树脂的创制”项目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丽珠开发的艾普拉唑肠溶片成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新药。金山公司开发的“网络化办公服务平台”获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的支持,银通已研制并规模化生产出高品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期间,围绕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发挥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的创新资源优势,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的互补创新体系。超过300家企业与来自国内及港澳地区的近100所院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全市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关项目由65项增至800多项,增长了10倍多。建设部级、省级孵化器4家、市级孵化器1家,新建具有产学研合作内容的国家、省级工程中心10家,市级工程中心19家、产学研示范基地11个、筹建产学研创新联盟2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平台3个、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个,企业科技特派员186人。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推进,市还先后吸引了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建立分支机构,引进院士1名、教授24名。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引领作用显现成效。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原因,曾受到较大冲击。年,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曾出现负增长,通过强化科技对产业的引领作用,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年,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开始走出低谷,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年,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278.81亿元,比年的600.90亿元增长了113%,年均增长16.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97%,比年的37.14%增长了超过5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9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4.14%,位居广州(16.25%)、深圳(16.08%)之后,处于珠三角第三位,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地级市,目前有20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在国内外上市,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市工业企业整体的技术含量较高(表3)。

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市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三位,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收入超过全省集成电路设计总收入的70%以上,是我省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基地;印刷线路板产量占全国的10%以上,是国内重要的印刷线路板生产基地。生物医药行业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电动汽车领域初步形成了电池材料、动力电池、电控、整车制造、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打印耗材产业供应了全球70%以上的色带、60%的兼容墨盒、30%的再生激光碳粉盒组件,已发展为全国打印耗材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产品销售几乎覆盖所有国家和地区。智能电网行业发展较好,并已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规模,产品门类齐全、几乎覆盖了当前整个智能电网产业链。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期间良好的发展成效以及新的发展形势,为市“十二五”时期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储备了诸多优势,展现出难得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使科技事业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科技产业获得进一步跨越式发展,也还存在着亟待破解的难题和瓶颈,还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挑战。

1.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支撑。

未来5年,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双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要实现由单纯追求速度和数量增长,向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统一的发展方式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投资拉动向技术进步转变等系列转型。在这些转变中,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科技的引领带动和手段支撑,这为科技创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可作为空间。

随着《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的区域战略地位和城市价值得到提升。而提升城市价值、创造国民财富和推动社会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等基本手段。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基础和组织保障,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是提升区域地位的重要保障,这就对整体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全面、更深层的要求,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促进产业升级,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引擎。

“十二五”时期,市将全力推进“3+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即重点突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3个产业,布局发展新材料、航空、海洋工程和节能环保等4个产业。科技创新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未来5年,将着力打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清洁能源和石油化工基地、部级的航空产业基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软件与集成电路、航空产业)基地、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核电科技产业园、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全国游艇产业基地以及节能环保制冷设备研究开发与制造基地等多个重量级产业基地。产业新格局的构建和形成,为未来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或现实的发展空间,也必将使得科技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格局。

3.横琴新区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新载体。

作为部级新区,横琴新区将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明确横琴新区要“面向世界、港澳优先”,促进粤港澳三地资源在横琴优化组合,吸引国际高端资源,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极。实行比经济特区更特殊的政策,形成新的政策优势和体制创新优势。横琴新区建设的启动,为开展区域科技合作、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探索科技创新新模式、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和新的载体。

4.应对新的挑战,必须突破科技创新瓶颈。

未来五年,的科技发展面临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珠三角各兄弟城市的强劲发展势头已经使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建设核心城市,在珠中江区域内形成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带动能力任重而道远。攻坚克难,突破瓶颈,是科技发展实现跨越的必然选择。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增速亟待提升。科技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对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直接反应。“”期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珠三角各兄弟城市动态比较没有体现出优势。在珠三角九市中,市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总量和增长速度排名均靠后。由于科技产业规模偏小,企业数量不多,增量缺乏,增速不快,导致对创新资源的聚集能力不足,需求力度不高,难以形成技术创新的聚集效应和衍生效应,这已成为制约市科技创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表4)

二是人才聚集效应不足,拔尖人才缺乏。人才和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科技进步水平的内在决定因素。由于科技产业总量不高、城市建设区位不配套、产业集聚度不够、创新资源不足、激励力度偏小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依托产业平台的发展空间,人才聚集效应尚嫌不足。同时,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不足,特别是能够引领产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比较稀缺。另一方面,大学园区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市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大学园区的人才保障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特别是各高校由于其办学层次和定位的限制,目前尚不具备为自主创新提供高端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和保障能力。

三是市科技服务体系相对薄弱。由于企业总量不足,市科技服务机构数、科技服务从业人数和服务性收入,在珠三角9市中,排名靠后。尽管少数机构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高的服务效率和信誉度,但科技服务机构整体上数量少、规模小、必然导致机构的专业分工不强,服务的产业领域覆盖不全,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部分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效果不理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产业发展和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与此同时,科技投融资渠道缺乏,投融资体系不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表5)。

总之,“十二五”期间,科技事业发展在面临难得机遇的同时,也会遇到严峻挑战或遭遇发展瓶颈的制约。面对机遇、挑战和困难,需要清晰的思路和坚定的信心。特别要客观评估存在的困难和瓶颈问题,举全市之力促跨越发展,将的科技工作推上一个新高度。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以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为宗旨,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培育“3+4”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完善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构建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立足产业特点和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掌握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积极推广和普及惠民技术。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打造成在三角洲内有一定影响力、全省独具特色的区域性创新城市。

2.发展思路。

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贯穿一条主线”、“培育两种能力”、“优化三类平台”、“明确六大任务”、“实施七项工程”。

“一条主线”:以聚集、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为主线,完善自主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优化组合和创新资源共享。“两种能力”:积极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突出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引进、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三类平台”:优化和完善公共创新平台、科技创业孵化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科技工作的重点由单一注重项目转变为注重自主创新整体支撑环境。“六大任务”:明确涵盖科技带动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促进民生、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建设、科技人才支撑、科技合作创新等六大内容的主攻方向,确保市科技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七项工程”:围绕完成主要任务的要求,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选择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创新资源集聚、产学研合作、信息化应用、创新与创业人才开发、专利导向等七个重点领域进行推进和示范。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引领,政府推动。

科技活动在本质上具有经济活动的属性,因此,在政府引导和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同时,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驱动作用,围绕社会需求,科技事业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在创新方向、创新路径、创新模式和创新深度与广度等方面,发挥资源配置中的市场作用,企业在自主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政府在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组织公益科技活动等方面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2.产业优先,民生为重。

在科技政策导向和科技资源配置上,以服务经济建设为重点,特别是服务于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科技工作的有效开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同时,还要为“调结构、促转变,保环境、优生态,惠民生、强保障”的中心工作提供强劲有力的科技支撑,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集成创新,重点突破。

选择对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集成创新技术领域和特色产业集群,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成果。凝炼出一批战略性、标志性重大科技专项,确定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工程,选择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集成力量,加大投入,加快实施,力争快见成效,以局部的突破和跨越带动市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4.开放合作,人才为本。

充分把握国际和区域间科技转移的态势,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内、国际科技资源,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强调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实施各类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研发基地建设,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要“刚性”和“柔性”引进结合,引进和培养结合,培养和使用结合,满足市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市科技创新体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特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拥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成果,攻克、改造和转化一批传统优势产业、节能减排、健康安全等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工艺。全市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素质创新人才数量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和全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区域性创新型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市科技领域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7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5%。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打造3-4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10家左右产值超过2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

(2)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2.3%,市和所属区地方财政研发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3%,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3)研发人员超过1.2万人。引进和培养一批在行业知名的领军人才,培育数个具有特色的技术创新团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人才缺口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4)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700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将专利工作贯穿于技术创新、生产经营、营销出口、对外合作、资产管理等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企业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技术路线和基于专利权的竞争优势。

(5)国家及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家,部级创新机构合计达到7家以上,为市主导产业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达到7个,创新资源共享平台达到4个,产学研合作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得到进一步深化。在软件、IC设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打印耗材、石化、造船等领域建设和完善具有行业科技服务能力的共性平台,有效增强大型仪器设备、科研设施、科技文献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功能。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

(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提升创新平台水平,促进创新资源共享。

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创新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创新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项目,采取“基地+机构+项目”等方式,选择在产业或行业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集中力量扶持企业建设和完善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部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实施自主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重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形成以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优势产业集群(基地)、专业镇等为依托,重大项目为载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建成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国家和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相衔接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并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的建设,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施综合利用效益。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完善科技成果转移与技术交易平台,建成标准化、数字化的高效科技服务网络枢纽。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标准和专利数据库。

2.强化科技创业孵化能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建立科技创业孵化、培育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共性技术开发、中间试验和产品测试等方面机构的配套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通过建立专业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机构,形成系统和完善的专业技术服务链。根据创业需求层次,建设科技创业孵化基地,构建初创型孵化器、专业型孵化器、综合型孵化器等系列完整的科技创业孵化平台体系,提升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完善的科技园区发展水平,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软硬结合”的创业孵化支撑环境。

3.完善科技服务机构,提高科技竞争软实力。

以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加强依托政府公共创新资源的公共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探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机制模式创新。在科技信息、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新产品开发、企业技术诊断及咨询、技术经纪、无形资产评估、项目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培训、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功能、综合性、专业化服务。

4.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弥补科技支撑条件的硬件缺失。

作为新兴城市,公益性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薄弱环节。《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定位为口西岸核心城市,科技基础设施和文化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作用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市要尽快树立核心城市意识,在城市功能配套建设方面体现出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特别要体现出创新型城市的特色。作为一个聚集了大量科技人才、高等院校和科技企业的经济特区,“十二五”期间要建设一个配套完善的以市科技中心为主的现代化公益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弥补长期以来市科技支撑条件的硬件缺失。在主城区建设综合性科技中心,使之成为市属公共科技服务机构业务办公服务场所和创新成果常年展示、交易中心,并成为全市科技服务和交流的枢纽。

(二)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支撑现代产业发展。

1.重视前瞻核心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依据产业基础、技术支撑、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产品等因素和潜在优势,聚集创新资源,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技术领域,提升技术水平、完善支撑体系、增强竞争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专栏: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技术领域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软件与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包括IC设计、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文化创意软件、先进制造业软件以及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包括中高档片式元器件、光集成和光电子集成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元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印刷电子及埋入元器件印制电路板;计算机及网络与新一代通信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设备、设备关键部件、视频识别技术及产品、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物联网、高速传输交换设备;智能电网技术领域:围绕优势龙头企业,重点开发配网自动监测控制技术以及环网开关及监控系统,优先发展变电站、配电网综合自动化及安全控制数字化技术、智能化高压开关在线检测监控技术、分布式新兴能源及其接入电网技术、电源、信息合一的智能电网监测、传感、信息技术以及大容量储能技术及产品。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生物制药领域:包括基因治疗药品、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疫苗、新型生化药物、新型诊断试剂、生物芯片、规模化药用多肽和核酸合成、发酵的生产和纯化技术;化学制药领域:包括创新药物、重大传染病防治药物、重大疾病治疗药物、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等药物新型制剂技术、关键医药中间体的生产技术;中药现代化领域:包括开发中成药的新功能和开展数字化中药研究;医疗器械领域:包括疾病早期诊断医疗器械、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系统、人体生物信息检测监护仪器设备、临床检验装备及器械、血液净化设备及血液净化吸附材料、新型医用材料和新型计划生育器具。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新能源技术领域:包括以光伏、核电装备、燃料电池、生物质能等。光伏产业以晶体硅太阳能和薄膜太阳能应用技术为核心,以太阳能下游产品为重点,发展蓄能电池与组件、集成系统与设备等;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LNG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整车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零部件为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等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及关键材料、大功率车用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控制、整车控制系统、智能快速充电技术与设备等关键技术及零部件。

新材料产业技术。新型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电子计算机、信息家电、通讯和网络设备等节能、小型化和高性能电子元器件开发所需求的新材料及元器件产业化技术;高效储能材料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磷酸铁锂新型正极材料和钛酸锂等高容量负极材料的应用技术;先进结构材料技术领域:重点包括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材料、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和先进陶瓷材料等产业化技术。

航空产业技术。研发、制造“蛟龙600系列”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用机、“海鸥300型”、中型公务机、轻型运动飞机等重点机型,近期研发取证,远期实现批量生产。大力发展航空服务产业和通用航空运营产业,发挥中国()航展的国际国内影响辐射作用,大力发展航空娱乐与博览、航空物流、飞行培训、通用行业作业飞行、通用航空FBO(固定运营基地)等项目;发展航空运输业,以新开航线为突破口,提高客流量和货物吞吐量,开展物流管理技术研发。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依托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设备制造基地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大型项目、海洋装备配套项目和游艇产业,积极发展海洋钻井平台、港口设备制造、海上油气田设施建设、船舶制造、港口物流机械制造等关键技术和产业推进项目。依托高栏港和富山工业园加快大型修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建设。围绕项目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吸引国际国内强势企业集团、大型骨干民营企业、著名品牌关键配套厂商投资办厂,推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化。

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以节能减排、高效环保、循环利用为主要方向,鼓励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重大装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重点推进高能效制冷技术、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与海水及苦咸水利用技术与设备、高效LED照明技术与设备、电力电子和调速电机节能技术、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节能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推广清洁能源应用技术,抓住南海天然气大规模在高栏登陆的重大机遇,重点发展天然气相关产业,提高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2.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围绕产业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在家用电器、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及其配套产业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布局。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结合低碳和环保技术改造,深入实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集成应用示范,全面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和科学生产组织模式改造现有产业,重点解决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实现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组织实施一批行业信息化应用提升和节能降耗等技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创品牌、上规模、增效益。

家用电器产业技术。以格力电器为龙头,重点围绕高端智能家用电器设计与制造,掌握新一代家电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智能人机交互控制技术、新型冷媒流量控制技术、低频控制技术、可回收空调器设计技术、新型替代材料及其技术、家电有害物质替代技术、清洁环保技术、空气交换和负离子释放与控制技术、电机及风动降噪技术、放漏电安全技术、空调多联机技术等。

石油化工产业技术。立足碧辟化工的PTA龙头产品,重点打造以高栏港经济区为主体、向外延伸到镭蛛港区的重化产业带,加速向下游发展和延伸芳烃类完整产业链,重点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清洁催化技术、绿色精细化工产品技术及产业化。重点发展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改性技术、资源多元化技术及产业化等。推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新工艺,积极开发高科技产品,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大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印刷及办公自动化耗材产业技术。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依托落户在的国家印刷及办公自动化耗材检测中心,建立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以香洲区、斗门区为主要产业载体,抓住通用打印耗材这一拳头产品,重点推进绿色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有害物质替代技术、产品可回收设计及回收处理技术、碳粉、墨水的耐候性技术等,大力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打造世界打印耗材之都。

装备制造产业技术。以高栏港经济区、金湾、斗门和高新区为主要产业载体,提升电气机械的产业集中度和装备成套率;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装备、重型机械装备等专用机械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装备、电网控制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和石化通用机械。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支撑专业化配套产业集群形成。

游艇制造产业技术。以平沙镇和斗门港周边地区作为产业主要载体,积极扩充游艇内饰及动力设备制造产业,培育游艇消费市场,积极推动采用柴油和电力综合动力驱动技术、柴油发电机革新设计、船体改进设计和船尾阀门设计等先进工艺技术,努力建设集游艇设计、制造、会展于一体的游艇产业基地。

都市农业与海洋产业技术。围绕水果、蔬菜、水产品以及花卉和绿化植物等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种子、种苗培育技术、动植物病虫害及人畜共患病防治技术,加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技术,食品安全生产和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开发。加快培育发展海洋科技和海洋生态产业,争取在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技术上取得发展和突破。

文化创意产业技术。以横琴新区、高新区和香洲区为基地,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为重点,促进港澳以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与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需求结合发展,以工业设计、会展设计和动漫设计等为重点,吸引港澳以及珠三角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应用惠民技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1.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

积极实施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家居、智慧环保、智慧园区、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安保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食品卫生安全监测、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市区交通诱导系统、投资金融、企业信用等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广泛应用环保技术,建设生态之城。

开展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及水环境改善技术、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治技术和城市水系水环境改善技术;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控与预警综合信息平台,开展重点危废与固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的技术攻关和示范。重点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土壤高污染区和工业废弃地治理及修复技术、水体和大气污染防控技术等研发及示范。

3.深入普及民生技术,建设幸福。

围绕提高生命质量,从以治疗为主的疾病医疗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相结合的监控医学模式转变。开展出生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开发适合城市社区人群的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技术及诊疗规范。围绕台风、地震、重大疫病、危险品防范以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等重大自然、社会灾害,重点选择灾害信息采集、处理、传递、应急决策支持、救助技术、应急指挥系统等开展研究。围绕灾害实时监测技术、大型设施、建筑安全保障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围绕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加工和包装标识、产品销售环节的认证及管理技术创新。

(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1.实施专利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

以提高知识产权发展质量为主题,以增强专利制度运用能力为主线,以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专利化、商品化、产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从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四个方面,大力促进市专利申请和实施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制定相关的工作措施,加强专利政策和科技、产业等扶持政策的衔接。制定奖励政策,扶持专利申请先进单位、专利机构的发展。增强全民专利意识,加大专利侵权执法和调处力度。

2.实施标准化战略,奠定自主创新技术基础。

以贯彻实施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加强企业标准化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经费投入,依托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加大技术标准创新和先进技术标准研制力度。鼓励企业、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立足长远发展,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联盟标准的制修订,依靠自主创新的技术和智力成果,推出一批能够反映国际先进水平和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掌握产业竞争制高点。

(五)引进培养创新人才,提升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

1.推进人才机制创新,优化和壮大创新型人才群体。

“十二五”期间,市必须着力于人才体制机制的突破和创新,形成吸引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制度优势,创新引进和培养模式,从制度上鼓励高端人才向智力密集领域和科技创新前沿集中。重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增强人才自我造血能力。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团队来创业、创新。探索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创新型人才团队为中坚的自主创新精英文化。

2.弘扬开拓进取精神,培育创新型企业家群体。

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尤其是具有带动作用的“领袖型”企业家,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保证,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树立榜样。“十二五”期间,要通过积极创办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的各类“企业家沙龙”、“博士俱乐部”等交流平台,形成企业家群体效应,营造企业家创新创业氛围。

3.优化培训教育体系,加强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社会整体的科学素质。发挥大学园区各高校的教育优势,针对优势产业设立相关专业,加快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建设步伐,加大设备投入,加强师资力量,发挥其培养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对专业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再培训,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导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术企业和集团,通过在大学设立专项奖学金的方式及早培养一批立志在创业、创新的人才。逐步建立和完善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实训基地、工程硕士班等的配套制度与服务体系。

(六)建立开放合作机制,拓展自主创新空间。

1.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科技成果。

促进跨国、跨机构合作研发活动,重视包括专利授权许可、专利转让、专门知识和技术援助等形式在内的国际技术贸易,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有实力的公司来市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境外企业在市创办综合或专业性的科技成果孵化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兼并和收购研发机构,设立双向互动的国际科技园或联合实验室,引进和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外方合作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实施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

2.促进珠港澳科技合作,聚合三地创新优势。

促进珠港澳科技合作,聚合三地创新优势,把握珠三角“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有利时机,在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以及粤港澳合作框架协议下,聚合的资源、产业优势与港澳的人才、资金、管理优势,加强三地科技创新合作。利用横琴新区这一平台,探索建立合作方式更灵活、合作主体多元、合作渠道畅顺的新机制。

3.促进珠中江科技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区域带动作用。

以打造“珠中江”创新圈为契机,深入落实《推进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利用三地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环境相似等优势,在电子信息、船舶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领域,推动建立一批跨区域的产业技术联盟。在省的统一部署下,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与联合招投标,协作攻克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创新科技公共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加快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健全科研设备、检测测试平台和科技文献情报信息开放共享制度,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三地公益性科技服务的全覆盖。

4.促进产学研合作,增强创新主体间的互补创新能力。

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支持,发挥企业面向市场和用户的优势,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共建研究机构等形式,建立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创新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引领产业发展为目标,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建立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业基地,形成知识、技术、人才、资本和科技产业密集的创新联合体。

四、重点工程

为完成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通过整合创新资源,集成创新能力,采取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策略,实施七大示范工程。

(一)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

“十二五”期间,以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增量带动优化存量配置为手段,通过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提升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创新能力,培育和配套中小型科技企业。

1.培育自主创新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在市自主创新战略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不断创新,形成品牌效应,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重点吸引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来落户,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快速增加科技企业和创新资源总量,同时大力推进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型升级。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创新条件较好的大型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则,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资本运作、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究开发院、部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现有基础上,按照政府扶持、市场推动、企业主体的原则,着力在中小型科技企业中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组建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体,吸引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入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同研究开发与转化一批高科技成果,培养、引进与拥有一支能支撑企业持续创新需要、富有创新活力的科研人才队伍,促进企业掌握核心技术。

(二)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根据的产业基础,集中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服务重点明确、服务面广的共性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

1.强化软件与集成电路共性平台。

发挥南方软件产品检测中心技术和信誉优势,继续提升软件产品功能测试、软件产品性能测试、软件开发过程测试、网络测试等服务功能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将在现有面向现代信息服务业和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全面质量保证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实现拓展技术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纵深发展。加大对粤港与珠中江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力度,力争在香港科技园建立分中心,提升面向香港相关产业服务的能力。拓展中山、江门分中心的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南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功能,提升IC技术支持、专业技术培训、MPW&IP服务、行业信息等服务能力,重点加强芯片测试、失效分析、后端设计业务的开发和建设。

2.建设和完善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整合生物技术领域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资源,建成一批开放式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联合研发中心和公共实验室,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与系统集成能力。建立和完善生物医药检测机构,并积极争取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资质,大力推进生物医药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开放和共享。通过对现有资源和设备整合,降低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成本。

3.建设动力电池检测平台。

利用动力电池产业和技术优势,围绕建设电动汽车动力电源系统生产基地,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建设思路,依托广东省质量监督电池检验站的优势,积极推进相关企业和高校在建设部级电池检测中心,提供测试、认证和咨询等服务。着力提高动力电池的一致性、比能量和安全可靠性,提升电池生产企业自动化和标准化水平。

4.完善通用打印耗材技术平台。

依托国家印刷及办公自动化消耗材料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省打印耗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发挥其引领产业发展、推动自主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国家信标委打印耗材工作组、广东省油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打印耗材专利数据库、耗材业首家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等建设,完成国家耗材质检中心南屏检测基地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引领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改进竞争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5.建设船舶材料质量监督检验平台。

“十二五”期间,在广东省质量监督游艇材料检验站基础上,完成国家船舶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包括完成万能材料试验机等设备购置、恒温恒湿实验室等实验室环境改造与建设,加快人才引进、提升科研能力。国家船舶材料质检中心建成后将在船舶用纤维增强塑料、树脂、船用漆、船用结构钢等方面为市的船舶企业提供集检验检测、产品研发、技术测试和国内外技术标准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公共技术服务,促进尽早实现“世界级修造船基地”和“全国游艇产业基地”的建设目标。

6.建设市科技中心。

建设集成果展示、科技交流、创新服务、科普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中心,使之成为推动市科技创新和强化政府服务的平台。市科技中心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力争“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其主要功能:一是公共科技服务机构载体。二是公共科技资源平台的运行管理和服务中心。三是市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品常态展示展览、科技成果和技术交易场所。四是科技和学术交流以及市民感受现代科技、启蒙创新意识和接受科普教育的场所。

7.建设工业设计平台。

结合相关高校和公共实验室既有基础,鼓励和引导知名度高的工业设计机构来设立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围绕汽车、航空、家电、玩具、视听产品、IT产品、通讯产品、医疗仪器及消费电子产品等产业,建设从产品设计、分析,模具设计、无模多点成型、快速成型、CNC手板制作到反求工程、对外培训等一条龙式工业设计及模具制造的服务体系。推广工业设计师认证资格考试,逐步建立工业设计成果评价和奖励体系。

(三)园区创新资源集聚工程。

根据市科技产业布局特点,选择高新区、横琴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航空产业园、富山工业园和高栏港经济区,以实施重大项目为依托,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产学研结合为手段,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平台,全面提升产业园区的区域创新水平。

1.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可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充沛的优势,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高新区打造成服务广东乃至全国,以软件和集成电路为特色的区域创新基地。建设和完善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广东省产业升级示范基地、互联网产业基地、智能电网产业基地、总部经济基地。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中的4个细分产业:一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二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三是智能电网产业,四是空间信息应用产业。培育和扶持2个特色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加快建设唐家湾信息港和大学科技园,构建知识新城。

2.横琴新区。

发挥在“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示范区的优势,通过汇聚港澳科技教育优势和内地人才资源,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分支机构、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或总部,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以及省部院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吸引港澳及内地用地少、用工少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到横琴发展,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航空零配件等高科技产业,加强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将横琴打造成为口西岸地区融合港澳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以工业设计、会展设计和动漫设计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和一批有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把横琴建设成口西岸地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3.生物医药产业园。

发挥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优势,大力构建由吉林大学学院、遵义医学院校区和三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地域一体化的“两校一园区”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工程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的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建成一批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品种和创新药物共性技术方面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逐步建设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药物产业联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出一批颇具中国资源与技术特色的规模化创新药物品种,构建生物医药企业孵化中心,打造省内乃至国内颇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4.航空产业园。

充分发挥拥有部级航空产业园、世界五大航展之一的中国()国际航展、亚洲最大的民航飞行训练中心以及国内维修等级最高的民用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的产业发展综合优势,充分利用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区域的政策优势,通过建立民用航空技术学院、通用飞机研究院等措施,将航空产业园建设成以通用飞机、公务机总装生产为主,以飞机维修与改装、飞机配套产品、航空工业物流、国际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业务为辅的科技研发基地。以中航通飞公司为骨干,吸引飞机研发、航空电子、航空零部件等核心供应商落户,带动相关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部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5.富山工业园。

充分发挥富山工业园的岸线、港口、铁路等组合资源优势,依托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强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究开发,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培育和引进高、中速船用柴油发动机及其配套产业,成为国内首个集低、中、高速柴油机研发、制造为一体的全系列船舶动力供应基地。依托方正科技、方正PCB研究院等重点突破高密度封装基板等前沿技术,培育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国北车基地等龙头企业,以发展国际领先、国内首例100%低地板电动车为契机,加强研发投入和引进扶持,在富山工业园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支持瑞欧科技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产学研合作,发挥我国首台5兆伏120千瓦高频高压型电子加速器研制成功的示范作用,建设广东省核电科技产业基地。

6.高栏港经济区。

以港口、铁路及高速公路集疏运体系为依托,坚持产业集聚发展、高端发展、创新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清洁能源、现代港口物流等主导产业。围绕中国海油、中船集团、三一集团等核心企业,大力发展海洋钻井平台、深海油气田设备建造、专用船舶制造、港口物流机械制造、大型数控机床等海洋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利用国家南海油气田开发的重大机遇,重点发展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以及风力发电等相关产业,建设部级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以国内外先进石化企业为龙头,以BP全球芳烃和醋酸技术研发中心、壳牌(中国)润滑油技术服务中心及吉林大学路博润实验室等为技术依托,围绕PTA上下游、合成塑料树脂改性、润滑油及添加剂、醋酸上下游、烯烃及天然气副产品等产业链延伸发展,努力建成中国最大的PTA、聚酯、合成树脂、烯烃、润滑油及添加剂、烯烃研发和生产基地。

(四)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

在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框架下,充分利用国内及港澳地区高校科技资源,发挥市大学园区各高校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以“机构+人才”、“项目+人才”的引进方式,推进市的产学研结合工作。

1.国家重点实验室引进工程。

围绕重大和关键技术攻关,继续推进高级别创新载体建设。继续实施和完善《市关于引进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扶持与管理办法》,密切结合市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潜力,引进和建设具有在本学科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和一定产业化能力的部级科研机构和研发团队,迅速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建立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本着“双实”引进的原则,即实验室要“实体”引进和建设、要与产业“实际”需求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现有4家实验室的建设,发挥公共研发平台效能,“十二五”期间力争再引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

2.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科技服务机构的协调作用,组织相关企业和高校,以攻克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为方向,以形成和巩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引导企业组建产学研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发展纵向型联盟,通过产业和研发的上下游结合,吸引更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入,实现优势互补,做强做大。创新联盟必须以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为纽带进行建设,并有明确的创新载体和联盟章程。发挥创新联盟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集成作用,推动有条件的联盟向实体化运营模式转变,鼓励联盟成员以衍生公司、项目实体运营、合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引入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捆绑利益。围绕市优势细分行业,如IC设计、信息安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新药创制、中医药研发、打印耗材等领域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创新联盟。

3.科技特派员计划推广工程。

充分运用省部(院)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使之与本地的大学资源、博士后工作站资源、各类基地和研发中心以及优势产业和企业资源结合,形成以特派员为骨干,结合不同类别人才引进、培养,引导人才在生根、开花并产生示范效应,形成具有较强内生性的产学研运行系统。鼓励高校、重点科研机构,在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生工作站(创新基地)、工程硕士班等,根据合作项目、联合攻关的实际需要,由特派员主导选派年轻教师、博士后、硕士和博士生到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开展项目合作。

(五)信息化应用工程。

信息化是“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手段和软硬件基础,所以要从产业、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推进信息化应用工程。

1.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程。

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水平,鼓励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向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数字模型方向发展。逐步深化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的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分析、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继续推进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

2.社会事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探测感知、网络化传递信息、智能化开发应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规划、配置、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建设数字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利用智能分析工具对采集的视频、图像、数值等数据进行深度信息挖掘,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在碳排放、污染源监测、市场监管、食品安全、卫生监督、安全生产、无线电监管等领域推广精细化网格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精度。构建覆盖全市的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的市、区、镇三级信息网络,建立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实现全领域全流程协同管理、基层综合办理、网上一站式服务。

3.政务信息化提升工程。

以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公开来带动政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促进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综合监管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增强电子政务整体效能,推动政府朝着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监管有力、服务到位的服务型、效能型政府方向迈进。

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媒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各类政府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平台,确保应予公开的政府信息须及时公开。加快政府公众网站的改造升级,强化网上审批系统建设,突出完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政府各个部门服务的“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或称网上政务大厅)。要强化政府在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等手段,及时处理社会公众向各机关单位的咨询、投诉、批评、建议、求助等需求。

(六)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十二五”期间,市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重点围绕《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精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建设,培育实用型人才队伍,全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1.人才激励工程。

重点实施高层次人才评审、认定、津贴、奖励、项目补贴、人才个体和团队引进等配套政策,并建立政策实施的考核、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实施到位。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同时改变目前科技奖励为主的单一奖励状况,扩大政府激励的覆盖面,使科技、管理、教育、文化等各主要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和团队都成为政府激励制度的受惠者。

2.人才条件保障工程。

对人才的人文关怀和条件保障是市人才工作的重点。“十二五”期间,要加大硬件建设和政府投入力度,实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特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在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方面确保来创业的人才能够安居乐业,富有激情和专注工作、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营造对创新人才广泛认同和尊重的社会氛围。

(七)专利导向工程。

“十二五”期间,将以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为核心,以专利引导为重点,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1.专利能力提升工程。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着力培育发明专利、重点软件版权企业,推动拥有核心专利技术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组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优势企业的认定过程中,要把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专利拥有量作为重要条件之一。提高企业的专利创造能力,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完善专利资助制度,实施企业专利服务行动,发展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专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专利申请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专利申请质量,提高专利申请数量,继续实施专利申请“灭零行动”,在重点科技型企业开展消除“零专利”、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消除“零发明专利”活动。

2.专利技术实施工程。

认真组织专利技术实施计划,并以专利项目实施为载体,引导企业加大专利开发与实施的投入。围绕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每年在安排项目经费时,要优先扶持符合市产业发展方向、技术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项目。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部门,每年在新增贷款中应优先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各级专利管理部门要主动向有关部门推荐优秀项目,提升知识产权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

五、保障措施

(一)优化政策环境。

1.贯彻落实自主创新条例。

推进《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实施工作,奠定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法律基础。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规范财政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管理。二是鼓励新产品创制,为新产品提供推广和示范渠道。三是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引导全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科技人才住房保障工作。

2.完善自主创新配套政策。

在国家和省科技政策总体框架下,切实落实各项促进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在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细化政策和措施,确保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和有序发展。加强技术进口政策的落实,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针对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重点调研和政策研究,对现有科技政策法规进行评估,挖掘其作用和潜力,同时针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和政策法规的缺位,创新政策的扶持方式和内容,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二)加大科技投入。

1.建立约束型的政府投入机制。

依据《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要求,在资金保障方面明确规定“市、区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应当达到5%以上,其中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的比例应当达到当年一般预算支出的3%以上”,作为制度安排,切实有效地保证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2亿元资金,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推进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提高对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与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有效保证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应收账款抵押、无形资产质押、信用担保等多种方式贷款融资;通过改制上市、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进行股权融资;通过公司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中期票据等进行直接融资。二是优化融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优先列入“四位一体”融资平台;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导向计划(预算),促进银行、担保机构、投资机构与项目企业的投融资对接。三是创新激励机制。政府以贴息、补助、风险补偿、奖励及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融资。四是规范和细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五是全面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的试点工作。

3.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落实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贷款贴息以及税收抵扣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技术中心依托企业的考核,确保企业研发投入落实到位,企业整体研发投入额在“十二五”期间有较大的增长。

(三)推进管理创新。

1.创新科技管理模式。

以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契机,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建立有效的科技发展宏观协调机制和微观管理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科学决策机制,在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过程中,探索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服务、企业参与的科技管理新模式。完善科技项目管理评估、科技项目招投标和科技经费绩效评估制度,重视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科技工作各个主要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2.整合科技资源。

借行政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契机,有效整合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资源,整合性质相近的公共科技服务机构,发挥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的优势,增强服务能力。整合归属原各部门管理的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项目,整合归属原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化与工业化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重大专项跟踪管理制度和分阶段拨款制度,整合“四位一体”贷款平台,大幅度提高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效率。

3.完善科技计划立项的决策和管理程序。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科技计划设立和管理方式,减少重复和交叉;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管理系统,实现专项资金的申报,评审和管理等流程和资金分配的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实现阳光操作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严格的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的监督评价体系。

(四)培育创新文化。

1.弘扬创新精神。

大力宣传在自主创新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大力提倡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团队精神。发挥政府奖励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对在自主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2.提倡创新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将科学和创新教育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和创新精神,鼓励青少年参与科技发明竞赛,开展多种形式的设计创意大赛,推出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项目。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技术推广活动,积极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开展面向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前沿科技知识培训,抓好每年对全市公务员的科技培训。

3.加强科学道德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严肃、严格、严密的学风,是推进自主创新的必然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育优良学风和传承主流的创新文化。树立自主创新的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倡导良好的科学研究行为规范,引导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戒忌浮躁、潜心研究、自主创新。要建立和完善信誉管理制度。开展信誉评估,加强信誉管理,促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4.推进科普工作。

制定市民科技素质基本标准,实施科普示范工程,健全科普工作政策法规体系。拓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科普工作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财政应按人均不少于1元/人·年的标准足额安排科普经费,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科普事业,形成多渠道科普工作投入体系。积极开展有影响、有特色、效果好的各类科普活动。各级科协等社会组织要积极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建设科普画廊、科普基地。办好科技进步活动月,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各种方式的科普活动。实施科普志愿者行动,努力吸引各类专业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健全市、区、街、社区、企业(学校)五级科普促进机构。

(五)加强组织领导。

1.继续完善科技工作领导目标责任制。

以科技发展为目标、优先建设项目为重点,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使各级、各部门的负责人,特别是一把手将科技进步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来抓,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建立民主决策制度。

建立重大规划、重大科技决策、重大项目布局、优先发展重要领域的事前听取、事中决策、事后通报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审计、监察等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同时,针对不同项目类别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或协调机制,结合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的论证和决策。

3.建立协调机制。

以自主创新联席会议为平台,加强科技与发改、人事、财政、国土、金融、税务等部门以及区级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形成部门联动、市区联动机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保证“十二五”科技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