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计划

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计划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增长及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也必将成为推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强劲动力。为科学规划我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助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结合省委、省政府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总体部署,立足我市基础和优势,以八大高技术产业和高新区建设为发展重点,以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市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明确以促进科学发展、推动自主创新为主要任务应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新形式、新挑战,同时遵循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注重科学规划。

坚持需求导向原则。部署一批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能有效拉动内需、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任务,集成转化应用一批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战略产业。

坚持重点突破原则。重点扶持规模较大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逐步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化企业,以局部的突破和跨越带动我市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坚持超前部署的原则。超前部署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科技园区建设,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我市优势的创新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导向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投资、金融、税收、服务等政策,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聚集企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主要目标:

努力争取实施一批省、市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开发重大高新技术产品;

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优势骨干企业,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载体建设步伐,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重点组建省级和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院士工作站;

市级以上重点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培育高技术新兴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产业化为目标,积极推进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加快对重大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培植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新型制造产业、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产业等八大高技术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新材料产业。在非金属材料领域,强化市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省环保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玻璃纤维等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重点引进培育聚氨脂材料、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陶瓷新材料等产业。在金属材料领域,重点围绕轻质、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引进培育镁合金及制品、纳米粉末冶金产业。

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制品、生物质炼制、农用生物药物4个生物产业集群,重点开发蜂胶疫苗、类脂疫苗等畜禽用制剂,开发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等生物农药。培育创新医药及食品、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等三大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加快葡萄糖酸锌喷鼻剂、无水葡萄糖、赤藓糖醇、食用酵母等产品的研究开发。

新能源产业。重点研发推广兆瓦级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及锂电池新型储能产品等关键技术。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形成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产业集群,拓展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水平,培育煤制焦、煤化工新兴产业,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海洋新兴产业。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及产品,做大做强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我市船舶制造产业基础优势,开发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造船装备和船用配套产品。

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及节约型社会、循环生产等关键共性技术与装备开发;研究开发污染物综合治理、环保产品等关键技术及装备。

新型制造产业。提高清洁动力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通用飞机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等技术整体水平,培育优势品牌,壮大产业集群。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高档数控机床等新型数字化装备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开发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产品、应用软件、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数字家庭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高技术服务产业。突破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业态、服务模式,突出平台建设和示范带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协作、运转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培植农村信息化、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地理信息等新兴产业。

(二)运用高技术重塑传统产业

加快运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抓住优势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点,发展节能降耗、低碳、循环产业。

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的工艺装备,开发传统行业的新产品。开展少水节能染色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引进进口设备,淘汰传统生产工艺,实现新染整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的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交流静电植绒布采用特殊后整理加工,赋予产品高效的阻燃、防水和易去污等多重防护功能,扩大纺织产品在汽车、飞机、船舶等产业的应用领域。利用废弃的棉短绒资源,研发高端差别化、功能化绿色再生纤维素纤维,攻克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关键的仿丝、牵伸工艺以及绿色再生产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工艺难题,率先实现该类产品的国内工业化生产。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研发抗菌功能系列生态保健纺织品,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实现清洁生产目标。以国内外常见针叶木、阔叶木为原料研发制备高级溶浆并实现产业化,重点攻克速生杨制备高级溶解浆生产技术,该项目的顺利研发将进一步完善粘胶纤维产业链。通过进行工艺流程从新设计,利用国产设备建设国内第一套大型脂肪酸国产化生产装置,实现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国际一流生产设备,开发高精度铝板带箔材料,提升产品质量、规格,满足市场需求,并改善我国高精度铝板带箔材料一直严重短缺的现状。开发尿素替代石灰氮生产硫脲的绿色环保工艺,达到生产过程无“三废”排放的清洁生产,引领硫脲行业的绿色革命。综合开发利用果脯加工业废糖水和下脚料技术,运用全程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工业酒精、饲料枣粉、枣核活性炭、有机生物肥等。采用先进工艺利用大豆深加工过程中的大豆乳清水生产低聚糖、浓缩液生产发酵饲料、豆渣开发高品质大豆膳食纤维,改变我国膳食纤维高端市场长期以来被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占据的现状。通过改造传统空气氧化法生产农药草甘膦,实现原料及能源有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标准。应用D-乳酸法合成农药精喹禾灵,提升改善精喹禾灵产品品质(含量高于95%),实现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采用国内领先工艺开发含量达到96%以上的甲基磺草酮原药,解决国内该类药物依靠进口的现状。

发展节能降耗、低碳、循环产业。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和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生产示范企业。加快安琪酵母余热、水、沼气回收工程开发,建设沼气池,节约蒸汽、水,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支持“龙福静脉产业园”建设,形成“废旧聚酯瓶—再生涤纶纤维—再生涤纶纺织品”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聚酯资源的循环利用,打破国内多年废旧聚酯瓶再利用附加值低的局面,并有效解决废旧聚酯瓶的环境污染。研发火电厂脱硫石膏制备硫酸联产水泥技术,提升硫酸和水泥的生产能力,实现该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研发“固定化高效微生物、膜生物反应器及反渗透法处理焦化废水制纯水”技术,解决焦化废水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全面提升焦化企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保水平。采取多项先进技术对焦炉加煤进行改造,研发捣固焦炉装煤高氧煤气直接回收技术,加强对焦炉炼焦产生的烟尘治理。加快焦油加氢制燃料油、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煤焦油的综合利用、煤炭的下游节能技术等项目开发,力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三)加快建设高技术科技载体

1、全力抓好市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市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在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聚集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全面增强全市科技竞争力。

黄河三角洲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立足“整合、共享、服务、创新”,整合全市科技资源,聚集省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建成我市集科技基础条件共享、科技成果转化、行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大平台。力争5年内,建设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中心、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孵化服务中心等四个支撑机构,组织和协调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0个以上,转化科技项目100项以上。

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分平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有效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星火科技12396服务网络、涉农部门的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集成数据库、网络平台、信息智能推送平台和农村基层服务站点,为农业生产者、农业服务者和农业决策者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战略咨询、知识产权检索分析、知识产权融资转化、知识产权维权预警、知识产权评估和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等六个业务子平台,建设面向我市各行业和发明人服务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期满,建成行业专题数据库10个以上,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0家,组建知识产权技术联盟20家以上,建立和引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10个,引导创新主体申报专利5000件以上。

省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定农业物联网发展技术标准,通过RFID、传感、全球定位、互联网和3G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和一体化。整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资源,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工程中心建设成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农业产业化孵化中心、物联网人才培育基地。5年内建设相关重点技术实验室5家,2020年,基本完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化建设,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部署农业物联网体系,建成高效生态农产品国内大中城市销售网络。

市高性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开展纤维性能检测、树脂材料开发、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及产品中试孵化等,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市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建设期内开发新产品5个以上,取得科技成果3项,形成行业标准2项以上,聚集和培养2个以上新材料创新团队。

市汽车零部件制造成套装备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以新型汽车活塞为典型的汽车零部件自动化铸造装备技术研发中心、活塞全自动生产线开发中心、活塞生产线全自动测量工艺及设备研发中心和基于超声技术的活塞内在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成套装备的研发基地,带动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战略创新。预计形成自主知识产权10项以上,突破新工艺20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开发配套新产品(设备)200个。

市粉体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转化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粉体技术成果,进行生物粉体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带动我市农药、农产品深加工、家畜养殖等产业的升级,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食品安全体系从源头上提供技术保障。引进并创建粉体技术创新团队1个,研发新产品6个以上,解决行业技术难题5项以上,组建省级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家粉体技术交流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市兽医生物技术与疫苗药品研发平台。主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与人兽共患病免疫与生物技术防控及疫苗药品研究,为我市现代畜牧业与生物医药行业提供科技支撑,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兽医生物技术与疫苗药品的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新建省市级研究机构4个,转化科技成果20项以上,培育兽医药品与动物营养优秀创新团队1个,开发新产品10个以上,年经济社会效益20亿元以上。

黄河三角洲技术转移中心。以学院为主体,充分整合学院及我市其他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要素,汇聚资源、信息,建立服务、联盟、共享机制,搭建学院及其它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期内,转化重大共性技术成果10项以上,孵化企业2家,开展国际合作1项,力争建设特色中试基地2个。

中国海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依托,借助海大综合优势资源,建设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与水产养殖、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滩涂等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分平台,服务和支撑我市临海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建设期内,建设省、市级研发机构5个,综合中介服务机构2家,制造在孵企业30家以上,研发新产品20个以上,实现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2、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家科技部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总要求,用现代高新区的模式创办农业园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业产业链模式和现代农业体系。在发展理念上,进一步突出高效生态和循环经济特点,委托同济大学并做好配合和衔接,修订完善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目标上,要高点定位,以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园区为目标,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示范、探索路子。在功能定位上,要突出效益原则,着眼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高端市场,建设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区、设施农业集中布置区和高端特色食品深加工区。在产业规划上,搞好顶层设计,明确产业规划内容,重点选择当地能生产的有发展潜力的品种,形成定位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打造产业和产品品牌。在政策制定上,学习借鉴杨凌等园区政策,在金融政策和现代产业链构筑上要有突破,以体制创新和政策突破带动园区发展。同时,加快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积极构建国家和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协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将市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平台和载体,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配套和支撑。

3、稳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按照我市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以支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作为联盟构建的主要方向,依托装备制造、纺织、现代农业、化工、海洋新兴产业、船舶等六大产业链,努力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全市产业竞争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国家、省网上技术交易同步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所有者进行技术交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研究推广、科技交流合作的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并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及各种科技计划向产业联盟单位倾斜。

4、大力强化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围绕国家黄河三角洲生态开发战略,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努力抓好现有我市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或先进示范区建设,构筑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低碳科技示范企业和基地,重点开展邹平县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博兴县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示范,滨城区纺织行业节能实验示范,无棣县循环经济实验示范,沾化县高效生态林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阳信县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惠民县高效粮棉产业化集群实验示范。同时,积极围绕制约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科研攻关,强化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产业共性技术、节能生态、循环经济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低能耗、低(零)排放、低资源依赖”的科技产业,使实验区成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验基地,成为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的示范基地,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

5、大力推进高新区建设。根据中央、省对高新区发展的要求,我市高新区“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定位为“四区一极”,即: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区、体制机制创新区,打造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按照这一定位,高新区将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有利机遇,完成道路、住房、公益事业、水利工程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电子信息与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和生态化工”五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订完善高新区(科技)发展政策,推进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末,高新区将实现地区年生产总值6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家,其中,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新增(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20家;全区固定资产累计投入300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2%;新增10家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在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中组建或参与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实现产业集聚,五大园区示范和带动效应凸显,初具全省一流园区的雏形,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完善组织保障

结合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设立“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开拓思路、强化措施、创新方式,强化各成员单位间的分工协作,努力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落实我市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重大问题,在配套资金、项目立项、土地供给、资源配置、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联动。

(二)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利用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认真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和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贯彻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法规,加大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确保国家和省支持科技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出台我市促进创建创新型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等方面支持政策,充分衔接国家和省各项扶持政策,构筑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三)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多元化投资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科技投入的法规和政策,确保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不低于1.4%,各县(区)要积极落实国家、省、市计划项目的配套资金,切实保障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依法增加科普投入,支持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提足技术开发经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5%、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一般企业要达到1%,继续鼓励企业不断增加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担保体系,完善财政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民间和企业创建风险(创业)投资公司,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吸进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以促进我市科技创新。

(四)强化人才建设,打造创新型科技队伍

大力实施科技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造就一支适应建设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全面带动科学技术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充分利用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发开建设腹地的有力条件,通过良好的服务和基础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市创业。完善落实公正客观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和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人才创新创业。

(五)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合作创新能力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广泛开展政府间和民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建立和健全国际科技合作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届、企业和中介组织在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全面、广泛、深入开展中的促进作用。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发展平台建设,把市高新区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发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研究院在国际科技交流中的重要平台效应,培育、壮大国际科技合作主体队伍。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以多种方式大力吸引国内高新技术成果到我市转化,有效配置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接受他们的技术辐射,共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