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工作完成情况及重点安排

体育工作完成情况及重点安排

年初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具体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以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秉承“全民参与、健康生活”和“办赛事、惠民生”的理念,突破思维定式,创新工作思路,确保了各项工作高质、高效、按时、顺利地完成。

一、2013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年来,我市体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可以用六个“新”来概括。

(一)“十二运”筹备工作取得新进展

竞赛组织保障稳步推进。以竞赛组织保障为核心,完成了赛区单项竞委会筹备组的组建工作,拟定了各项目单项竞委会工作团队,编制了赛区市属场馆测试工作方案,明确了职责分工,加快了工作进程。

群体活动展示稳步推进。开展了全民健身大型系列活动,拟定了“十二运”在传递方案,制定了3条传递备选路线,拟定了群先代表在观摩点位。

(二)竞技体育工作取得新成绩

以选拔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为主线,挖掘各学校的潜力,引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教练员,强化训练,培养和输送拔尖人才,提高了运动成绩,提升了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在省各类常规赛中,我市获得金牌148块、奖牌339块,保持全省的前列。

(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局属体育场馆建设效果显著。奥体中心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市民健身中心、体校、水校、陆校等项目按计划快速推进,竞体校网球馆改建项目即将启动。

城乡健身场所建设效果显著。13个区县(市)全民健身中心已有6个投入使用;乡镇、街道健身广场建设和为405个村屯安装健身器材作为政府办实事项目,已全面完成,实现了全民健身器材在社区、村(屯)的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

10分钟健身圈效果显著。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即在户外公共场所建设足球、篮球场100个以上,建设羽毛球场1000个以上,配置乒乓球台10000个以上,并配备工作人员,确保了每千人拥有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走出家门就能健身。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显著。完善了市和区县级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以及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实现了100%的街道(乡镇)建有体育组织,100%的社区(村屯)建有健身站(点)。

科学健身大学堂活动效果显著。开展了科学健身大学堂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广场)活动200余场次,吸引群众400万人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000名,累计达1.6万名,引导了群众树立科学健身理念、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开展全民健身大型活动效果显著。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大型全民健身活动,目前,全市已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100余项,活动的次数比去年提高26%。参与健身活动人数600万人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50%。我市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今年组织开展的主要大型群体活动主要有:世界女子九球锦标赛和世界花式撞球大师表演赛两个国际有名的品牌赛事,向全世界展示了举办国际赛事的实力。其中,世界女子九球锦标赛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现场直播,世界花式撞球大师表演赛是美式花式撞球首次引入中国,开创了零投入举办国际赛事的先河;举行了全国全民健身日万人齐做“第九套广播体操”和迎全运盛会、创文明城市群众体育精品展示活动,并举办了市首届“体育庙会”;在浑南新区中央公园成功举办了“绿城杯”万人跳绳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开展了迎全运百万市民上冰雪、冬季广场公园健身活动和第三届百万市民健步行活动,以及第奥林匹克日百万市民迎全运健康跑活动。通过举办这些品牌性群体赛事,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体育生活化”理念,并通过体育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步入“生活体育化”轨道,呈现全运效应持久化、全民健身生活化、群众体育人性化的良好局面。

(四)体育产业发展有了新起色

目前,全市从事体育用品批发零售的企业1700余家,其中健身服务企业400余家,年销售额超20亿元,从业人员近13万人。体育预计到年末销售额达到17亿元,销量、增幅将居全省第一。同时,我们对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及场馆运营管理进行了深入调研,完成了《市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管理研究》,并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邀请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的教授就全民健身中心和场馆运营管理作了讲座,并结合全运赛后运营,初步确立走管办分离、以商养馆的路子。

(五)干部队伍建设推出新举措

重点加强了各级班子建设,健全完善了工作制度、议事规则和集体决策程序,建立和落实了分工负责制,建设了“风正、团结、谋事、求实”的领导班子,打造了“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使全局上下形成了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的良好工作氛围,干部队伍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观,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行政执行力明显增强。围绕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我们又推出了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在各学校和组委会设置部分领导岗位进行公开竞聘,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六)体育宣传工作开创新局面

加大了体育宣传工作力度,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载体开设专板,设立专栏。目前,党务、政务信息工作直线上升,各类宣传工作效果显著。今年,我们在《日报》开辟了“科学健身、我们教”栏目,刊发介绍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项目宣传文章20余篇。更新体育局网站信息70余篇,在《政讯》、《信息》、《工作》等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在《中国体育报》、《日报》、《晚报》等报纸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全运筹备紧锣密鼓,文明创建齐头并进》被市委以督查专报的形式刊发,开创了体育宣传工作新局面。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与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虽然今年各项工作和大型活动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在一些细节上还需强化。二是在抓工作落实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存在只求工作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现象。三是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如游泳、男蓝、男排等项目实力还有待加强。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工作安排

结合全运会筹备,我们对明年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形成了以下基本工作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东北亚体育名城为目标,以筹备“十二运”和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以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为动力,以体育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牢固树立“体育惠民”理念,拓展大视野,形成大思路,构建大格局,实现大发展,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协调发展,全面实现体育惠民,并发挥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

(三)总体目标

确保全市体育工作全省领先、全国前列、国际知名。在推进体育强市的基础上,注重内涵提升,全力打造东北亚体育名城。

(四)主要目标

群众体育普遍惠民,竞技体育水平提升,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法制健全完善,实现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发展理念

体育事业有利于百姓幸福指数的提升;有利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有利于树立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

(六)发展动力

以体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七)发展格局

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体育内外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各要素之间、体育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实现体育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结构多元化、组织网络化、资源社会化的发展格局。

(八)重点任务

明年的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抓二促三加快”。

一抓,就是全力抓好全运筹备工作

重点抓实3件事:一是场馆建设工作。按照9月24日市长在奥体中心现场办公会上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体育场馆的建设工作,力争在明年6月份之前高标准、高质量地投入使用。二是和群先表彰工作。就是全力以赴做好“十二运”在传递和群先表彰工作,包括每一个环节都要缜密部署。三是竞赛组织工作。做好赛区单项竞委会的各项工作,超前做好竞赛组织准备工作,尤其是做好明年上半年的测试赛工作,组织好田径、高尔夫球、马术、柔道等9个项目的比赛。

二促,就是促进群体和竞体工作

第一,大力促进群众体育工作。群体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夯实巩固“面”、突出培育“线”、精心打造“点”,在增加“量”的基础上注重提升“质”。

夯实巩固“面”,即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实施“十百千”工程。开展“十”个标准化区县(市)、“百”个标准化街道(乡镇)、“千”个标准化社区(村屯)创建工作。二是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指导工作,确保到2013年全运会期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率超过2‰,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2万人以上。在每个社区至少有2-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2-3个活动站点,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1-2个活动站点,各企事业单位都有体育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

突出培育“线”,重点打造企业、学校、机关、部队等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主线。与工会工作结合起来,把健身送进企业,送到在务工人员身边,体现体育惠民;与学校体育结合起来,把健身送进学校;与机关工委工作联系起来,把健身送入机关;与双拥工作结合起来,把健身送到部队。再打造“三个健身带”,一个铁西新区企业职工健身带。根据铁西新区企业相对集中的特点,打造一个企业职工健身带,开展“十分钟工间操”活动。两个学生健身带。根据南、北大学生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城南、北部各打造一个大学生健身带。同时,根据学校体育3年计划的要求,通过在中小学开展足球联赛等方式,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精心打造“点”,即打造群众体育工作亮点。每个区县(市)至少建设一个全民健身亮点和特色场所,至少培育一个全民健身亮点活动。主要强化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八大体系建设。一是完善社区、村屯户外健身阵地建设,建立健全覆盖2300个社区村屯的户外健身路径安装、维护、更换机制,满足大众一般健身需求。二是完善乡镇、街道健身广场(场所)建设,制定标准,指导209个乡镇、街道配齐配全篮球架、乒乓球台、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栏,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完善公园广场健身站点建设,指导各地区在全市城乡101个公园广场安装健身设施和健身器材,不断满足周边市民健身需求。四是强化健身站点建设,指导各地区加强大众健身站点建设,力争全市新增健身站点100处。五是推进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积极配合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选择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开展体育设施面向公众开放试点,力争试点学校达到50所。六是尝试推进企业单位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七是强化个体、私营健身俱乐部、健身训练营管理,使之成为大众健身的重要载体。八是强化市区两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建成1个市级全民健身中心、13个区县级全民健身中心,确定运营模式,建立运营服务团队,使之成为服务城乡居民健身的重要平台。

第二,大力促进竞技体育工作。一是实施“三大球”崛起战略。成立由主管市长任组长、市直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的市“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工作领导小组,会同教育等部门研究制订“大球”十年发展规划。注重从中小学抓起,重点做好校园足球、足球夏令营活动,促进校园足球健康、良性发展。二是不断培育和引进、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国际体育知名赛事品牌。三是全力做好省运会备战工作。在抓实全运筹备工作的基础上,紧紧盯住省运会,力争在省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项第一。四是加大教练员的引进与运动员的培养。以选拔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为主线,建立科学、高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引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教练员,强化训练尤其做好今明两年的“两个冬训”工作,着力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就是加快其他体育工作步伐

第一,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结合目前全市体育产业实际,我们立足长远,把体育产业纳入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思考,在大力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体育产业,以增强全市体育的综合发展实力。着重探索建立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育产业体系,促使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成立我市体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体育产业布局,完成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构建体育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会展贸易业等相关体育产业,并筹划建立体育产业协会。探索竞技与市场化合作模式,尝试陆校与中体击剑俱乐部的合作试点工作。重点抓好明年全运前的体育博览会的召开,让成为东北地区的体育会展中心城市,发挥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三是以体育公园地下体育用品商场为核心,以五环运动商城的地下体育博物馆为牵引,着重开发绕民主路、南京街、南三马路的“U型”体育用品大市场,力争把这个市场打造成具有一定规模、辐射经济区的一张靓丽的“体育名片”,走以商养馆、以商促全民健身的创新之路。四是研究探索体育场馆赛后利用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体育场馆利用问题,力争在明年四月份前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五是搭乘全运和一些大型体育活动,尤其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体育赛事的“顺风车”,借力发展体育业,力争明年实现年均递增10%的快速发展目标,达到19亿元。

第二,加快体育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转变职能,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平等竞争、管办分离,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优势,形成体育发展的一元多层次体制机制。一是在大型群体活动的开展上,重点探索管办分离,加强宏观指导,实行政府管与社会办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二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建立合理有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和交流运行机制,在培养、选拔和留住人才上走体教结合、科教兴体之路。四是与统计部门和高校联合开发体育产业统计软件,及时掌握全市体育及关联企业的动态,力争实现体育产业统计常态化。五是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形成分配激励机制。六是全面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选拔模式,为脚踏实地干工作的干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加快体育法制化建设。积极探索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法规条例。近期,修改完善《市公共体育设施条例》,研究制订《市全民健身实施细则》、《市足球发展十年规划》等法规,确保体育法制建设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

三、保障措施

1.加强对全市体育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召开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善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按照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领导,确保体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加大体育事业经费投入。随着我市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体育事业经费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而相应增加,确保对公益性体育项目、体育场馆和训练器材配备的投入,实现两个“不低于”,即不低于全国副省级城市体育事业平均投入水平,不低于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关心体育系统的干部成长,加快干部的培养与选拔,科学设定干部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公平、公正、公开”选拔干部,全面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选拔模式,建立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确保想干事的人有机会、敢干事的人有舞台、会干事的人有作为、干成事的人有前途。

4.探索成立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现有体育资源,优化、整合建立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重特色、精细化的全国一流、国际水平的专业竞技类体育高校,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工作水平。

5.实施有效的政策保障。研究制订推进体育工作的相关保障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机制,探索国际赛事引进机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在引进上给予政策倾斜,以避免目前“能出不能进”的局面;对为国家和省市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运动员及相关单位,给予相应奖励。同时,研究探索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政策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