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范文精选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范文第1篇

从****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1%。据估计,****年人均GDP将超过****美元。一个占世界总人口1/5的古老国度能够在20多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杰出贡献。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从****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中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对世界贸易的贡献为4.7%,仅次于美国(14.4%)和日本(6.9%)。

过去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外部环境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从国外引进的资源、技术,得益于中国参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工和合作,也得益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改善。

从国际贸易来看,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进出口依存度达44%,分别是19**年的4.4倍和1.47倍。尽管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甚至高于美国、日本等开放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但这并非像国际上某些人所声称的,中国正在世界市场上低价倾销产品,造成全球过剩。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相当平衡,进口和出口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都对中国经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由于中国国内的储蓄率较高、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优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中国作为其加工和出口基地,使得出口保持了年均增长15%的高速度。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0世纪**年代表现得尤其突出,由于新的消费层次和消费需求在当时尚未形成,但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带动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对外贸易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20世纪80年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只有0.5%,到**年代则达到7.5%。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制造品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正不断增加,但所谓中国造成发达国家“制造业空洞化”的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的出口中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产品中70.3%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服装、玩具、体育用品等。中国之所以在这些商品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从生产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向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把这些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渐转移到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也在大幅度增加。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引进钢铁、电子设备等整条生产线,提升了国内生产能力并推动了技术水平的进步。中国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的产品中有80%以上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器设备、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等。此外,中国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因此,随着出口的扩大,对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进口也随之增加。分析中国的贸易数据能够看出,尽管中国在**年代保持了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其中顺差最大的****年达到434.7亿美元,占当年GDP的4.6%,但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从未超过其贸易伙伴国GDP之和的0.2%,在过去10年平均仅占0.05%。最近4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在逐渐减少。展望未来,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政策进一步发挥作用,中国将寻找更为平衡的贸易发展道路。

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来看,中国一直是一块热土。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吸引外资,**年代后进入迅速增长期。自****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已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年,在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吸引外资仍然势头不减,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了约****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厂和发电设备制造厂都已经和正在把他们的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将中国纳入其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之中。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长并不是以亚洲其他国家的牺牲为代价的。高盛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在亚洲所占比例的提高主要是在**年代早期。****年之后,中国引入的外资在该地区的比例一直都很稳定。而东亚其他国家这一比例的下降是在****年金融危机后发生的。这些东亚国家最近几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下降,原因主要在于它们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滞后,同时也受到周期性因素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壮大,中国对世界繁荣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并没有像人们对千禧年的祝福那样,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新经济泡沫崩溃、华尔街丑闻层出不穷、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带来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一直行走在衰退的边缘。美国经济复苏一波三折,欧洲经济依然沉闷,日本经济百病缠身,拉美国家遭到经济危机的肆虐。在一片灰暗之中,中国经济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有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扩大内需政策在起作用,主要地体现在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中国政府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环境;住房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热销启动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标志着一批高增长行业的崛起;中国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较高的国内储蓄率、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都预示着未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经济发展虽然不能抵消美国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却能够缓解世界经济尤其是周边地区在经济调整中的阵痛。

首先,中国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调整产业政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世界跨国公司走出困境提供了一条途径。美国《财富》杂志向3000名在中国的外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大约70%的外国公司将增加对中国的投资。这一方面是由于“入世”效应,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国公司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增长前景有了更大的信心。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将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的约束,同时也提高了政策的公开化和透明度,是中国投资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的长期利好消息。另一方面,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纷纷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快慢决定了这些经济体能否较早地实现经济复苏并维持较长时期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已成为日本在亚洲最大的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早期投资主要集中于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然而,从20世纪**年代中期开始,其投资领域迅速扩展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IT产业。当然,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阵痛,由于行动迟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某些已经失去竞争力的行业会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尽管其抱怨可以理解,但试图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出路。

其次,中国正在区域生产网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东亚经济合作的传统格局是雁行模式,其中日本扮演了技术来源和投资来源的角色。日本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同时将进入成熟期和大规模制造期的产业转移到更有成本优势的亚洲四小龙,后者产业升级之后,又将其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沿海地区。**年代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亚洲四小龙转为追随美国的新经济浪潮,加上中国崛起的因素,雁行模式面临解体的命运。不过,最近几年中国和东亚其他经济体贸易关系日益密切,显示了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正在增强。2002年,尽管东亚四小龙及东盟发展中国家对欧美市场的出口减少,但其对中国的出口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东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出口主要以电子和高科技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又是作为中国高科技制造品出口的投入品。这种新型的区域内分工和贸易将有助于加强东亚经济整体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目前,东亚经济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本区域的各经济体应该通过政策协调,推动区域产业分工新格局的建立,以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和贸易为导向,推动在东亚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形成产业带,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区域贸易合作的动态收益,防止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保证各国出口的可持续性和经常项目的平衡。这不是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贸易模式,亦不是明争暗斗、你争我夺的竞争模式,而是由各国政府出面,通过协调各自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按照不同经济体的不同优势建立横向分工,随后依靠制造业的网络效应,最终使整个地区都受益。

尽管从现实来看,中国还远非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超级大国,但是中国的崛起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很多关注。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关注,却不能赞成那些误解和曲解。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国外某些媒体不时在渲染着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疑虑,也透露出对中国经济政策的猜忌。事实上,从固步自封到敞开国门,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一直理性地寻找着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新角色,并自觉地成为世界经济中负责任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屡次遭到挫折时,中国都是挺身而出,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中国的积极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球化的航船没有搁浅,方向没有迷失。

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尤其是****年夏季日元对美元大幅贬值时,人民币承受着巨大的贬值压力,但中国政府却选择并坚持了“不贬值”的汇率政策。不错,“不贬值”对中国的出口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政府为了顾全大局,宁愿付出较大的代价,也要照顾到东亚地区的整体利益。毫无疑问,人民币贬值将引起整个亚洲的竞争性货币贬值,无异于雪上加霜,只能加剧危机的灾难性后果。事实上,人民币保持稳定,使得东亚经济较快地走出危机的阴影,这一政策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赞扬。

中国经济范文第2篇

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吨,比上年增长0.4%,连续6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335万吨,增长2.2%;早稻3327万吨,增长5.3%;秋粮37420万吨,下降0.6%。油料产量预计增长5%左右,糖料下降9%左右。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509万吨,增长5.0%。其中,猪肉产量4889万吨,增长5.8%。生猪出栏6.4亿头,增长5.7%;生猪存栏4.7亿头,增长1.5%。

2.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实现利润由大幅下降转为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2.4%,四季度增长18.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1.5%,轻工业增长9.7%。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9.7%、12.1%和15.5%。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67%。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1亿元,同比增长7.8%,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中,30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3.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加快4.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加快6.0个百分点。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3.9%,中部地区增长36.0%,西部地区增长35.0%。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基础设施(扣除电力)投资41913亿元,增长44.3%。其中,铁路运输业增长67.5%,道路运输业增长40.1%,城市公共交通业增长59.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1.8%,教育增长37.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58.5%。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

4.市场销售增长平稳较快,部分产品销售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133亿元,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0210亿元,增长15.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105413亿元,增长15.6%;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7998亿元,增长16.8%。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中,除通讯器材类外,其他20类商品零售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8%,家具类增长35.5%,汽车类增长32.3%。

5.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烟酒及用品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食品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2%;居住下降3.6%,交通和通信下降2.4%,衣着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

6.进出口总额全年下降,自11月份由降转升。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6%,经营净收入增长5.2%,财产性收入增长11.6%,转移性收入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1.2%,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2.2%,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10.0%,财产性收入增长12.9%,转移性收入增长23.1%。全年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净增910万人。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49亿人,比一季度末增加170万人。

中国经济范文第3篇

一、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状况概述

自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了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的规划;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习在河南考察的时候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所谓的“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中高速状态;经济结构发生全面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并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勇于挑战。总览37年间的经济改革状况的发展,我们国家对何为社会主义和何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制度有了充分的认识,在这些理论中,我们国家在所有制的结构方面,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缺陷,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方式定义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中,国有经营和股份制双轨并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收入分配领域实现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对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分配形式有了更好的分配制度。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研究

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37个年头,但是我国现在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就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形势而言:第一,现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成熟。我国现在社会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资本流通等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相对落后等一些问题,阻碍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不适应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第二,市场经济体制有其内在的缺陷,即体制内对经济发展的动力需求和现实中动力短缺的问题,导致即使在社会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出现动力不足的状况。当然,极端的情况导致社会的失业率加重、经济的波动范围扩大等问题,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经济体制改革,无异于缘木求鱼。第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市场不规范和政府职能不能够履行,更多的问题主要的表现在制度的不创新、科学技术水平低下、自主创新能力缺失、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等的问题,这就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以“中国梦”为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的决议,从改革的方向、动力及其目的等各个原则,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社会的每一项的改革,都是产生非常明显的整体效应。中国市场经济虽然处于相对疲软的状态,但是改革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中国改革的速度相对以前来说更加的平稳和温和,经济的总额度为8.3万亿美元,这也就是说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与90年代初相比较,中国经济必须更加的注重自己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式,不能任性发展。由此,新一任国家主席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并应对与此,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意见,给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中国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一国领袖的卓见远识和做出的正确的决策,也会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顺利进行。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国府的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建设规划做了新一轮的调整,借此契机,中国的经济大改革来开了帷幕。改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吗,得到了全国全党人民的衷心拥护,新任总理同志指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实干精神,引领着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决定与实际践行。

四、结语

中国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TPP;中国

一、TPP的产生和主要特点

(一)TPP的产生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TPP)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StrategicEconomicPartnershipAgree-ment,P4),是由APEC组织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最初是基于《新西兰—新加坡自由贸易协议》而制定。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秘鲁和越南于2008年表示参加谈判。随后,加拿大和墨西哥于2012年10月正式加入谈判,日本于2013年7月正式加入谈判。历尽20多次谈判,2015年10月4日,来自12个TPP国家的部长们宣布结束有关谈判,谈判形成了一份标准高、目标高、全面且平衡的协议,其宗旨是在缔约国促进经济增长,支持工作岗位的创造和维持,增进创新、生产力和竞争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贫困,进而促进透明度、良好治理以及劳动和环境保护。2016年2月4日,12个国家在奥克兰正式签署了TPP协议。

(二)TPP的主要特点

1.高标准

(1)全面推动货物和服务市场的开放。在货物贸易方面,将关税降至零,在国家间实现货物的自由流通;在服务贸易方面,除了通过“负面清单”的手段来推动服务贸易的全面开放之外,还着重推动金融服务和电信服务的开放。

(2)投资范围扩大和投资者保护。通过对征收、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的谈判并将相关条款纳入协定对投资者给予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还引入投资者—国家的争端解决机制(Investor-StateDisputeSettlement,ISDS)。

(3)对国有企业的行为进行限制。TPP将明确限制成员国政府以有利于本国国有企业或行业领先企业的方式实施技术引进。(4)保护环境和劳工。TPP通过强调对环境和劳工的保护,力图将环境和劳工要素计入成本。

2.美国主导

从TPP协定的内容来看,加入了许多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新规则,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被认为是美国开创全球贸易投资新规则战略的突破口。TPP是奥巴马政府最为重要的贸易政策议程,也是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经济领域的核心手段。TPP的成功产生的示范效应可能进一步推动TTIP、RCEP等“世纪贸易协定”的谈判取得进展,从而进一步削弱多边贸易体系的作用。TPP设定了国际经济领域新的规则和标准,其中部分内容超越了WTO框架,因而可能会对现有多边框架下的贸易规则带来一定冲击。

二、TPP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贸易投资方面

首先,全面零关税会对中国外贸造成不利影响。自贸区内的12个成员国之间会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成员国中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相似,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由于区域内成员国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对内免关税,因此一些成员国可能会减少从中国进口产品,转向成员国进口产品。其次,TPP是一个高标准的协议,市场准入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大、劳工标准高、竞争政策严密度强、环境标准高、争端解决机制的约束力强度大,这些旨在保护内部市场的较高的贸易壁垒,使得成员国的贸易结构及流向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得中国产品进入TPP协议国的市场难度加大。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工成本的上升,很多低端加工业已转移到其他成本相对更低的亚太国家。在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产业升级尚未完成,生产技术没有得到根本性提升的背景下,投资转移对中国外贸造成的冲击将更严重。

(二)区域和多边经济合作方面

对当前中国在亚太特别是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成不利影响,削弱中国在WTO框架下制定下一代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作用。一方面,在12个TPP成员国中有5个是东亚国家,这些国家都是现行一系列与中国展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包括10+1、10+3、中日韩领导人峰会和东亚峰会)的成员国。此外,韩国、菲律宾、老挝和泰国也都已表达了加入TPP的意愿。TPP的新贸易规则和经济效应将影响这些国家与中国开展自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在多边贸易体制遭遇瓶颈的情况下,TPP高标准的新规定很可能造成WTO的有效性受到严重削弱,世界贸易将会按照TPP谈判中的新规则进行贸易,WTO将进一步被边缘化,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作用也会被弱化,特别是对下一代国家贸易和投资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三、中国应对TPP的可行性策略

(一)深化结构改革,发展世界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目标没有完成,从产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没有完成,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还不强。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要继续巩固和强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改善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出口竞争力,加大关键技术的引进规模,通过吸收创新,为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还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和发展空间。另外,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全球贸易新规则,全面强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行跨境电子商务系统革新试点工作,尽快提出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全面发展的政策构想体系,为外贸发展拓展新空间。

(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区战略的融合

“一带一路”建设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大陆的重要纽带,是我国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的重大战略。新形势下,我国应把握主动权,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做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者,也要做规则引领者,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落实“以周边为基础”的自贸区战略,推动亚太自贸区的建设。此外,还要同步推动自贸区的发展,使自贸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俞顺洪.美国TPP战略动因及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对外经贸,2015(06)

中国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服务业企业;服务贸易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已经支撑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服务业仍旧只是围绕人们生活的、依赖面对面的、低端的、边缘的产业,殊不知它已经悄然崛起、不断丰富,成为一股升腾的中国力量。本文借由“202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分析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一、半壁江山的地位

除了餐饮、旅游、电商、物流这些人们熟知的生活服务业,那些与生产相关的研发设计、咨询、金融、仓储、批发分销、信息传输等服务,决定着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是服务业另一大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服务业态的全貌。近些年来,中国服务业快速增长,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39.5%,提升到了2019年的53.9%,占据了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2020年,肺炎疫情波及了几乎所有的行业,餐饮、娱乐、旅游、航空等传统服务业首当其冲,“阵亡”企业名单不断拉长。但是在线教育、餐饮外卖、远程办公和零售电商等新兴服务业逆势增长,在疫情催化之下深度普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与此同时,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加剧,经济脱钩和逆全球化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连续不断,出口管制清单等措施、制造业回流等现象不断涌现,中国制造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另一方面,2020年上半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6.5%,创下新高,与宏观经济和各个产业增速全面下降形成对比的是,信息技术服务业较去年同比增长14.5%。在我国服务业壮大的过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了广泛且深度的参与。

二、从企业成长看趋势

中国企业联合会了一年一度的“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这份榜单不仅体现着中国服务业大企业的成长状态,更展现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第一,规模大幅增长且空间广阔。202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营收总额41.3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2.26%,这已经是连续5年超过了制造业500强营收总额。服务业大企业的发展由追赶到一定程度的领先,与宏观经济中的三大产业格局的更替分布具有一致性。千亿级俱乐部大幅扩容,达到87家企业,其中金融领域24家,批发贸易行业14家,电信、互联网服务行业8家、房地产行业8家,入围数量较多;但在旅游、餐饮及文化娱乐、教育及医疗卫生服务等行业均无千亿级规模的企业出现,这正是其继续增长的机遇。预计“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空间依然广阔。一方面,肺炎疫情给在线服务带来了意外的发展机遇,也催生出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的刚需现状。此外,在我国养老体系中机构养老仅占比3%,然而养老服务需求庞大,这些都是服务业增量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以找钢网、生意帮、三只松鼠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平台型服务、供应链服务、互联网服务已经超出了消费端的服务范围,正大步走向生产端,盘活制造资源,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将会出现体量和质量的双重进步。第二,经济效益持续向好。202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净利润总额达到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1.71%。其中,银行业净利润增长较上年首次出现下滑,剔除银行业的利润贡献,非银行业利润增速为28.59%。“十三五”以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中非银行企业的净利润增速始终快于银行业,但从行业利润水平来看,银行业平均收入利润率高达20.72%,远高于服务业500强的平均水平(7.25%)。第三,行业格局不断优化。超市百货和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企业经历并购、整合和淘汰,在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中,从2006年的91家和74家,减少至今年的23家和34家。与此同时,互联网服务、金融和供应链等现代服务企业快速崛起,由59家攀升至130家。但研发、商务中介服务等企业在增量上并没有很大起色,教育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企业也刚刚完成了零入围的突破。这些行业关系着生产端的进步,也关系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未来服务业态发展的重点。第四,地区分布呈现五大梯队。今年的榜单中,入围企业数量排在前5位的地区是:广东省91家、北京市55家、上海市47家、浙江省47家、江苏省44家。广东省遥遥领先,江苏和浙江的服务业正在崛起,服务业大企业长期集中于北上广三地的现象正逐渐被打破,彰显出服务业大企业的持续进步。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地区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的企业数量,和这些地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总量排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前者是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扶持和企业主体成长的成果,后者则更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演进而来。很多服务业增加值排名靠前的省份并没有出现相匹配数量的大企业,值得我们深思。第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各具特色。在今年的榜单中,民营企业入围257家,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公用事业服务(国企27家,民企8家)、交通运输(国企31家,民企3家)、电信(国企3家、民企8家)、金融(国企49家,民企24家)等基础性和公共性行业中具有显著优势。民营企业则在物流、互联网服务、批发贸易、零售、房地产等领域更具爆发力。总体而言,国有企业重在基础设施服务的打造,民营企业强在应用层面,这明显体现在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国企10家,民企21家)以及电信服务业和互联网行业(民企21家,国企1家)的入围榜单中。国有资本强在对人们生活的保障,民营企业强在对消费品质的提升。

三、从未来看今日对策

友情链接